书城哲学图释经典系列:图释易经的故事
1005600000014

第14章 《易经》时代的刀光剑影

【原典】同人,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利君子贞。

【爻辞新解】《同人卦》象征与人和睦相处:和别人亲密地走在宽广的原野上,亨通,有利于渡过大河急流,有利于君子坚守正道。

【原典】《象》曰:天与火,同人;君子以类族辨物。

【爻辞新解】《象辞》说:《同人卦》的卦象是离(为)下乾(天)上,为天下有火之表象。天在高处,火势熊熊而上,天与火亲和相处,君子要明白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道理,明辨事物,求同存异,团结众人以治理天下。

【原典】初九,同人于门,无咎。

【爻辞新解】初九,一出门便能与人和睦相处,不会有什么灾祸。

【原典】《象》曰:出门同人,又谁咎也!

【爻辞新解】《象辞》说:一出门便能与人和睦相处,又有谁会来危害你呢?

【原典】六二,同人于宗,吝。

【爻辞新解】六二,只和本宗本派的人和睦相处,必然会惹来一些麻烦。

【原典】《象》曰:“同人于宗”,吝道也。

【爻辞新解】《象辞》说:“只和本宗本派的人和睦相处”,不能团结各个阶层的人,这是引起麻烦的根源。

【原典】九三,伏戎于莽,升其高陵,三岁不兴。

【爻辞新解】九三,把军队埋伏在密林草莽之中,占据附近的制高点频频瞭望,三年都不敢出兵打仗。

【原典】《象》曰:“伏戎于莽”,敌刚也;“三岁不兴”,安行也?

【爻辞新解】《象辞》说:“埋伏军队在密林草莽中”,说明敌人力量强大,我方力量弱小,只能潜伏下来。“三年都不敢兴兵打仗”,表明敌我力量相差悬殊,怎么敢冒险轻进呢?

【原典】九四,乘其墉,弗克攻,吉。

【爻辞新解】九四,准备登城向敌人进攻,但终于没有进攻,是吉祥的。

【原典】《象》曰:“乘其墉”,义弗克也,其“吉”,则困而反则也。

【爻辞新解】《象辞》说:“准备登城向敌人进攻”,但终于没有进攻,是因为发现这种进攻是不仁义的,这样做能获得吉祥,是因为在困惑时能及时醒悟,反过来能按正确的办法行事。

【原典】九五,同人,先号咷,而后笑,大师克相遇。

【爻辞新解】九五,与人和睦相处,开始大声痛哭,后来破涕为笑,大军作战告捷,志同道合者相会在一起。

【原典】《象》曰:同人之先,以中直也;大师相遇,天罔极上遇,言相克也。

【爻辞新解】《象辞》说:与人和睦相处,开始大声痛哭,说明这时内心中正诚信,因不知战事的胜败而焦急痛哭;大军遇到了志同道合者,终于获得了战争的胜利,于是欢笑起来。

【原典】上九,同人于郊,无悔。

【爻辞新解】上九,在荒郊也愿与人和睦相处,未遇到志同道合者,也不后悔。

【原典】《象》曰:“同人于郊”,志未得也。

【爻辞新解】《象辞》说:“在荒郊也愿与人和睦相处,未遇到志同道合者”,说明此时团结众人,而希望天下大同的愿望没有实现。

【读解】

同卦之“同”强调与人建立互相信任的关系,为了共同的目标,与志同道合的人合作成就大业。与人交往应该端正自我心态,在交往过程中,胸怀磊落,大公至正,这样才能摆脱否塞不通的状态,达到阴阳刚柔两种势力协调并济的目的。

与人交往的公正与广阔则在于没有私情存在,首先应该打破自由的门户成见,怀着开放的心态,超越局限于门户家庭的小家心态,广阔地交往,自然不会有过失。

那种只与自己有特殊关系的人交往的做法,是偏私狭隘的行为,仅亲近宗族而同排斥外人,给普遍交往带来阻碍。

质刚而用刚的人凭借强力达到目的,违背君子所为,是极端错误的。求与人和同,是道义的结合,尊重对方的意愿,以和为本,避免兵戎相见。

质刚却懂得用柔,懂得和顺之道,只是观察形势,而并非发动进攻,这种放弃进攻的念头而不与对方为敌的做法是明智的,可获得吉祥。困而知返,退而不攻是“同”的最高境界。

君子观此卦,明白“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的道理,在共有求同之心的情况下,心同意同,破除阻挡,最终情投意合。

在求同而不得的情况下,不能实现同的目的,但是没有兵戎相见,尽管孤独失落,却没有什么可懊悔的,只是在别人看来,没有积极地得到同,并不能说是真正的得志。

【事典】

韩信得食助刘邦

韩信得刘邦相助,为刘邦效命的做法,可说明此爻爻义。

秦朝末年,淮阴住着一位父母双亡的穷青年,他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韩信。

这位韩信只知读书练武,连自己的生活也无法维持、经常穿着破烂,带着一把剑,四处流浪。实在没办法,他只得到一位当亭长的亲戚家去找饭吃。只住了几个月,就被亲戚指桑骂槐地气走了。出来后,有一次竟几天没吃一口饭,而饿晕倒在路边,幸得一位洗衣妇给他吃了顿饭,才未被饿死。

一天,他在淮阴城遇到一群少年无赖,他们欺负韩信又穷又老实,硬要韩信从他们一个人的裤裆下钻过去。韩信看了看那人,就趴下身子钻了过去。引得一班恶少哈哈大笑,还给他取了个名字,叫“韩胯夫”,嘲笑他是个钻人裤裆的男子。

后来,韩信投奔项梁,当了个小兵,算是有了衣食的基本保证。项梁死后,项羽也只是让他当了个执戟郎中。韩信几次向项羽献计,都没有受到重视。韩信在项羽那里待了些时间,知道项羽不是能成大器的人,自己在他手下没有出路,于是,他又投奔到刘邦的部下。结果,刘邦也只是给了他一个小官做。

一天,韩信与几位伙伴喝了酒,大发牢骚,消息传给刘邦,刘邦以为他们要叛变,就命人将他们斩首。韩信说:“你刘邦要夺天下,怎么斩壮士呢?”刘邦知道后,将他放了,并与他谈了一次话,还升了他一级官,但还是没有重用他。

但萧何深知韩信是位帅才,这时刘邦正想找人担当大将的职位,萧何向刘邦建议由韩信来担任,刘邦根本不听。萧何推荐韩信的次数多了,刘邦才答应要重用韩信,但却没有一点实际表示。

韩信见刘邦无重用之心,又决定离开刘邦,一个人离开了军营。萧何知道了,急忙带了几个随从追去,直追到月亮高悬半空,才将韩信追上。后人根据这段材料,专门编了“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戏剧,十分受欢迎。

萧何追上韩信,东劝西劝,才将他劝回汉营。回来后,萧何又向刘邦推荐韩信,说:“你要夺天下,非用韩信不可!”。

刘邦终于听信了萧何的劝告,决定拜韩信为大将。拜将那天,跟随刘邦多年、战功显赫的将军,都以为自己会被拜大将,结果却是毫无名声、一点战功也没有的韩信,大家都愣住了。

后来,韩信因战功卓著,被封为齐王,刘邦还将齐地作为封地授给他。饱受饥寒交迫的韩信,得封王的优厚待遇,便死心踏地为刘邦打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

【感悟】

“人才各有所宜,用得其宜,则才著;用非其宜,则才晦。”这是量才用人的经验之谈。用人贵在用其才。那些具有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出众的组织才能,善于思考、判别和决断的人,不妨用到指挥岗位上;那些公道正派、铁面无私,又熟悉业务、联系群众的人,不妨用到监察岗位上;那些忠实坚决、埋头苦干、任劳任怨、善于领会领导意图的人,不妨放到执行岗位上。总之,只有根据不同人才的特点和特长,恰到好处地放到不同的位置上,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这才是真正的重用。

离宫 天火同人

结伴同行大路宽

离火直上九重天

最宜君子贞求问

创业功成过险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