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图释经典系列:图释易经的故事
1005600000004

第4章 蒙童

【原典】蒙: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利贞。

【爻辞新解】《蒙卦》象征启蒙:亨通。不是我有求于幼童,而是幼童有求于我;第一次向我请教,我有问必答,如果一而再、再而三地没有礼貌地乱问,则不予回答。利于守正道。

【原典】《象》曰: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

【爻辞新解】《象辞》说:“《蒙卦》的卦象是坎(水)下艮(山)上,为山下有泉水之表象,但要想发现甘泉,必须设法准确地找出泉水的位置,即意味着先必须进行启蒙教育。君子必须行动果断,才能培养出良好的品德。”

【原典】初六,发蒙,利用刑人,用说桎梏;以往吝。

【爻辞新解】初六,要进行启蒙教育,贵在树立典型,以防止罪恶发生;如不专心求学,而是急功冒进,将来必然会后悔。

【原典】《象》曰:利用刑人,以正法也。

【爻辞新解】《象辞》说:用树立典型的办法来进行启蒙教育,是为了确立正确的法度,以便遵循。

【原典】九二,包蒙,吉。纳妇,吉;子克家。

【爻辞新解】九二,周围都是上进心很强的蒙童,希望获得知识,这是很吉利的。如果迎娶新媳妇,也是吉祥的。由于渴望接受教育,上进心很强,所以连孩子们都能够治家了。

【原典】《象》曰:“子克家”,刚柔接也。

【爻辞新解】《象辞》说:“由于渴望接受教育,上进心很强,所以连孩子们都能够治家了”,这是因为刚柔相济,孩子们受到了很好的启蒙教育的结果。

【原典】六三,勿用取女,见金夫,不有躬,无攸利。

【爻辞新解】六三,不能娶这样的女子,她的心目中只有年轻富有的郎君,不能守礼仪,也难以保住自己的节操,娶这样的女子是没有什么好处的。

【原典】《象》曰:“勿用取女”,行不顺也。

【爻辞新解】《象辞》说:“不能娶这个女子”,主要是指这个女子的行为是不合乎礼仪的,即这个女子没有受过良好的启蒙教育。

【原典】六四,困蒙,吝。

【爻辞新解】六四,人处于困难的境地,不利于接受启蒙教育,因而孤陋寡闻,结果是不大好的。

【原典】《象》曰:“困蒙之吝”,独远实也。

【爻辞新解】《象辞》说:“人处于困难的境地,不利于接受启蒙教育”,是因为疏远有真才实学的老师。

【原典】六五,童蒙,吉。

【爻辞新解】六五,蒙童虚心地向老师求教,这是很吉祥的。

【原典】《象》曰:“童蒙之吉”,顺以巽也。

【爻辞新解】《象辞》说:“蒙童虚心地向老师求教,这是很吉祥的”,这是因为蒙童对老师采取了谦逊的态度。蒙童谦逊,则老师乐教,其教育结果自然是比较有效的,当然也是吉祥的。

【原典】上九,击蒙,不利为寇,利御寇。

【爻辞新解】上九,启蒙教育要及早实行,要针对蒙童的缺点,先发治人。不要等到蒙童的问题彻底暴露再去教育,而要防患于未然,事先进行启蒙教育。

【原典】《象》曰:“利用御寇”,上下顺也。

【爻辞新解】《象辞》说:“启蒙教育要及早实行,要针对蒙童的缺点,先发治人”,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老师和蒙童互相配合,才能达到治病救人、上下一心的目的。

【读解】

蒙卦在屯卦之后,屯卦是创物始生,蒙卦是始生之时幼稚无知、蒙昧未发的状态。蒙卦坎下艮上,山下有险,却遇险止步,不知所从,这正是蒙昧的表现。

成事立世的第一步必须走出自己的蒙昧状态。从蒙昧走向开化、走向文明的过程中,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蒙昧者与开导者之间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蒙昧者必须自觉诚心地向开导者求教,开导者守持正道,谆谆教诲。

若蒙昧者安于现状,无诚心问疑求决之意,对一问题再三询问,开导者不需要对其启发教导。若蒙童无知却具有内在的贤德,可塑性强。端正其方向,加以培育,必然将蒙童引入正途,有所作为。开蒙教育采用惩与赏相结合的方法,最终目的是为了其端正方向。

对蒙童的态度,取决于双方能否奉行中和之道,抑制自己的行为。不合中和之道,对蒙童采取“吉蒙”的做法,缺少宽厚包容的心,打击抑制,将引起蒙童的抵触,违背天则结果是不吉利的。

相对“击蒙”而言,对蒙童采取“包蒙”的态度,以宽厚包容的心对待蒙童,自然会得到蒙童的亲附。

以“纳妇”的形象比喻品质不端的人难以施教,以“子克家”比喻将关系处理得当,子承父业的情形。

以阴之柔质处阳刚之位,自然浮躁不安,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达不到阴阳相应的关系,自然没有好的结果。

如果远离名师,为阴所包围,那么无法摆脱蒙昧,困于蒙昧。而顺从谦逊,诚心求教,就能摆脱蒙昧状态,把蒙卦自身的险恶形势转化为亨通的局面。

【事典】

白帝托孤

孩童虽然蒙昧无知,但不失赤子之心,天真为大人所爱,所以是吉而不是凶。喻人事为童蒙得大人关爱,可保无忧无虑。刘禅得诸葛亮辅佐,而稳坐王位,无忧无虑的故事,可说明此爻之义。

三国时,关羽败走麦城,被东吴俘虏杀害。消息传到蜀国,刘备点起大军,要为关羽报仇。

哪里料到,报仇不成,刘备却被吴将陆逊大败而回。刘备逃到白帝城,因病一命呜呼了!

临终前,刘备将太子托付诸葛亮,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白帝托孤”。

真不愧一代奸雄,刘备托孤深谋远虑。他对诸葛亮说:

“先生雄才大略,定能安邦定国,若太子可以辅佐,就辅佐;若太子不能辅佐,就由先生你当成都王,来领导蜀国。”

听刘备如此一说,诸葛亮赶快表示,一定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辅佐太子。

一听此言,刘备赶紧叫来三个儿子,说:“我死以后,你们兄弟三人要服侍丞相,若有不孝诸葛丞相的,就是天人共诛的不孝子!”诸葛亮听了,更下决心辅佐太子了。

刘备死后三天,太子刘禅登上王位。这位刘禅小字阿斗,登基之时才十余岁,只是下主之才,在国家政事上完全是位十足蒙昧无知的孩童。

魏主曹丕听说刘备去世,认为是夺取蜀国的大好时机,于是点起数万大军,又联络鲜卑、孟获、吴国、孟达四支军队,分五路杀奔而来。

刘禅不久听到消息,又几天看不到诸葛亮,心中十分惊慌。派人去丞相府,管家就说:“丞相病了,不能到朝。”

一连几天,都是如此。把个刘禅与满朝官员急得是汗流浃背,心惊肉跳。不少人都发出怨言,不知诸葛亮肚子里装的什么药。

刘禅急得要命,不知是咋回事。于是,他亲自来到丞相府,却见诸葛亮安闲地在那里钓鱼。原来,诸葛亮早已定下了退兵妙计,刘禅这才把心放下来。这就是诸葛亮安居退五路的故事。

诸葛亮像父亲一样爱护阿斗,对刘禅竭尽忠心。刘禅虽童蒙无知,却能以赤子之心对待诸葛亮,什么事情都由诸葛亮决断,从不猜疑丞相生二心。

在诸葛亮治理下,蜀国一片升平景象。《三国演义》上说,当时是民乐太平,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米满仓廪,财盈府库。

诸葛亮又订下与东吴结盟,共抗曹魏的战略。其后,南征七擒孟获,北伐六出祁山,虽未能实现天下统一的宏图,但诸葛亮在世时,却保证了“扶不起”的阿斗,稳坐皇帝的宝座,无有灾咎。

【感悟】

蒙昧者是孩童,不失赤子之心,得大人爱护,虽蒙昧而有吉无害。赤子之心,是人的纯真善良之心,人有此心,虽一时蒙昧,也会得贤人之助,如阿斗得诸葛亮的辅助一样。所以,人的蒙昧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纯真善良之心。

人生在世,千万不要自己蒙昧,还被坏人所包围。即使本人蒙昧,只要不被坏人所围困,这蒙昧总有一天会消除的。

离宫 山水蒙

启蒙讨教要专诚

一再三多事不成

贵在包容无类教

问求得利好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