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曾国藩家书
1006500000024

第24章 以和睦兄弟为第一

【原文】

男国藩跪禀父母亲大人万福金安:

正月十七日,男发第一号家信,内呈堂上信三页,复诸弟信九页,教四弟与厚二从汪觉庵师,六弟、九弟到省从丁秩臣,谅已收到。二月十六日接到家信第一号,系新正初三交彭山屺者,敬悉一切。

去年十二月十一,祖父大人忽患肠风,赖神灵默佑,得以速痊,然游子闻之,尚觉心悸!六弟生女,自是大喜。初八恭逢寿筵,男不克在家庆祝,心尤依依。

诸弟在家不听教训,不甚发奋,男观诸弟来信即已知之。盖诸弟之意,总不愿在家塾读书,自己亥年男在家时,诸弟即有此意,牢不可破。六弟欲从男进京,男因散馆去留未定,故彼时未许。庚子年接家眷,即请弟等送,意欲弟等来京读书也,特以祖父母、父母在上,男不敢专擅,故但写诸弟而不指定何人。迨九弟来京,其意颇遂,而四弟、六弟之意,尚未遂也。年年株守家园,时有耽搁,大人又不能常在家教之,近地又无良友,考试又不利,兼此数者,怫郁难申 ,故四弟、六弟不免怨男,其可以怨男者有故。丁酉在家教弟,威克厥爱 ,可怨一矣。己亥在家,未曾教弟一字,可怨二矣。临进京不肯带六弟,可怨三矣。不为弟另择外傅,仅延丹阁叔教之,拂厥本意,可怨四矣。明知两弟不愿家居,而屡次信回,劝弟寂守家塾,可怨五矣。唯男有可怨者五端,故四弟、六弟难免内怀隐衷,前此含意不申,故从不写信与男,去腊来信甚长,则尽情吐露矣。

男接信时,又喜又惧。喜者喜弟志气勃勃,不可遏也。惧者,惧男再拂弟意,将伤和气矣。兄弟和,虽穷氓小户必兴;兄弟不和,虽世家宦族必败。男深知此理,故禀堂上各位大人,俯从男等兄弟之情男之意实以和睦兄弟为第一。九弟前年欲归,男百般苦留,至去年则不复强留,亦恐拂弟意也。临别时彼此恋恋,情深似海,故男自九弟去后,思之尤切,信之尤深。谓九弟纵不为科目中人,亦当为孝悌中人。兄弟人人如此,可以终身互相依倚,则虽不得禄位,亦何伤哉?

恐堂上大人接到男正月信必且惊而怪之,谓两弟到衡阳、两弟到省,何其不知艰苦,擅自专命?殊不知男为兄弟和好起见,故复缕陈一切;并恐大人未见四弟、六弟来信,故封还附呈。总愿堂上六位大人俯从男等三人之请而已。

伏读手谕,谓男教弟宜明言责之,不宜琐琐告以阅历工夫。男自忆连年教弟之信,不下数万字,或明责,或婉劝,或博称,或约指,知无不言,总之尽心竭力而已。

男妇、孙男女身体皆平安,伏乞放心。

男谨禀

道光二十三年二月十九日

【注释】

怫郁难申:忧郁难言。

威克厥爱:威严远远超过溺爱。

【译文】

儿子国藩跪禀父母亲大人万福金安:

正月十七日,儿子发出第一号家信,里面有呈给父母亲大人的信三页,回复诸位弟弟的信九页,教四弟和厚二拜汪觉庵为师,六弟、九弟到省城拜丁秩臣为师,想必已经收到。二月十六日收到第一号家信,是新年正月初三日交给彭山屺的那一封,信已经看过了。

去年十二月十一日,祖父大人忽然患了肠风,多亏神灵暗中保佑,很快就好了,不过在外的游子听说后,心里还是觉得很慌!六弟生了一个女儿,这当然是一件大喜事。初八日恭逢寿筵,儿子不能在家庆祝,心里感到很牵挂。

几位弟弟在家不听教训、不努力,儿子看了诸位弟弟的来信后已经知道了。几位弟弟的意思是,很不愿意在家中的私塾读书,从己亥年儿子在家的时候,弟弟们就有这种想法,并且非常坚定。六弟想跟儿子进京,儿子因为差使没有定下来,所以没有允许。庚子年接家眷进京的时候,就是让弟弟们送我,本想让弟弟们来京城读书,但是祖父母大人、父母大人在上,儿子不敢擅作主张,所以信中只写诸弟并没有指定是谁。派遣九弟来京读书,他的心愿达到了,但是四弟、六弟的意愿还没有实现。

年年守在家里,学业都有所耽误,大人们又不能经常在家里面教他们,近处又没有好朋友,考试也没中,这些困扰,让他们心中抑郁,无处诉说,四弟、六弟难免会埋怨儿子,他们埋怨儿子是有原因的。丁酉年在家中教导弟弟们的时候,非常严厉,没有宠爱,这是第一点要埋怨的。己亥年在家时,没有教弟弟们一个字,这是第二点要埋怨的。进京城的时候不肯带六弟,这是第三点要埋怨的。没有为弟弟们挑选外面的老师,只是让丹阁叔教他们,违背了他们的意愿,这是第四点要埋怨的。明知道四弟、六弟不愿在家中待着,却每次都在信中劝他们安心在家塾中读书,这是第五点要埋怨的。因为儿子身上有这五点可以抱怨的,所以四弟、六弟难免会内怀隐衷,以前不愿意说,所以从不写信给儿子,去年腊月来了一封长信,将所有的苦衷都吐露出来。

儿子收到那封信的时候,又高兴又害怕。高兴的是看到弟弟们志气勃勃,不可阻挡。之所以怕,是怕儿子再违背弟弟们的意愿,伤了兄弟间的感情。兄弟和睦的话,就算是贫穷的小户人家也肯定能兴旺;兄弟不和睦的话,就算是大户人家也肯定要衰败。儿子深知此理,所以禀告堂上大人,就让儿子维持住与兄弟之间的感情,兄弟和睦才是最重要的。九弟在前年的时候想回家,儿子百般苦留,到去年不再强留他,也恐怕违背了他的意愿。临走分别的时候彼此恋恋不舍,情深似海,所以儿子自从九弟走后,非常想念他,也非常信任他。九弟即使在科举方面没有造诣,不能考中,也绝对是一个孝敬父母的人。兄弟们若是人人都这样,可以终身互相依靠,即使不去考取功名,又有什么好担心的?

我担心父母亲大人收到儿子正月的信之后会感到吃惊并且怪罪儿子,说两个弟弟到衡阳、两个弟弟到省城,难道就不觉得艰苦?怎么会如此擅作主张?殊不知儿子也是为了兄弟和睦才这样做的,所以把一切都详细地说明白;还担心父母亲大人没见到四弟、六弟的来信,于是封好了附在后面呈上。希望堂上六位老人答应儿子等三人的请求。

读完来信,说儿子教导弟弟的时候应该直言责备,不宜谈些琐碎的阅历功夫。儿子回想这些年教导弟弟们的信,不下数万字,有时直言责备,有时婉言相劝,有时泛泛而谈,有时简约明了,把知道的全部都说出来了,总之是尽心竭力了。

儿媳、孙子、孙女身体都平安,敬请放心。

儿子谨禀

道光二十三年二月十九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