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世界上最有趣的经济学故事
1019200000013

第13章 把脉“新闻30分”,透析经济热点问题 (3)

按照倾销的具体目的,商品倾销可以分为偶然性倾销、间歇性倾销和持续性倾销三种形式。

偶然性倾销通常指因为本国市场销售旺季已过,或公司改营其他,在国内市场上很难售出的积压库存,以较低的价格在国外市场上抛售。由于此类倾销持续时间短、数量小,对进口国的同类产业没有特别大的不利影响,进口国消费者反而受益,获得廉价商品,因此,进口国对这种偶发性倾销一般不会采取反倾销措施。

间歇性倾销是指以低于国内价格或低于成本价格在国外市场销售,达到打击竞争对手、形成垄断的目的。待击败所有或大部分竞争对手之后,再利用垄断力量抬高价格,以获取高额垄断利润。这种倾销违背公平竞争原则,破坏国际经贸秩序,故为各国反倾销法所限制。

持续性倾销是指无期限地、持续地以低于国内市场的价格在国外市场销售商品。

当下,无论是在新闻报道中,还是在互联网上,我们时常会听到许多中国外贸型企业被一些国家指控倾销商品,并对他们进行反倾销立案调查的事件。一起又一起的反倾销纠纷,让中国在纷纷扬扬中,已经成了遭受反倾销最多的国家。

关税壁垒是指为组织外国某些商品输入而采取的对其征收高额关税的措施。通过征收各种高额进口税,形成对外国商品进入本国市场的阻碍,这可以提高进口商品的成本从而削弱其竞争能力,起到保护国内生产和国内市场的作用。它还是在贸易谈判中迫使对方妥协让步的重要手段。世界贸易组织对关税壁垒激励反对,并通过谈判将其大幅削减。

常见的关税壁垒有以下几种形式:关税高峰、关税升级、关税配额、从良关税、从价关税。

7.都是倒卖批文惹的祸--寻租理论

从前,在一个天然牧场里住着数百万头绵羊。上帝规定,牧场由这群绵羊共同享有。过了一段时间,一个名叫魏国的公仆对上帝说,绵羊们自己不会自我管理,很多草都被白白浪费了,而且羊群们吃得也不好。他请求上帝让他来管理牧场,这样绵羊们会生活得更好。上帝同意了。

魏国刚开始管理牧场时,虽然绵羊们住的有些勉强,但维持基本生活还是可以的。可不久后,魏国便宣布了为适应现代化,上帝决定拨款建设绵羊小康村的消息。消息通知完毕,魏国信誓旦旦的对绵羊们说,要把牧场重新打扮一番,让所有绵羊都过上小康日子。

为兑现自己的誓言,魏国特意请来了一个人同自己一起经营牧场。在这个人的规划下,牧场的一部分被开发成了“小康羊圈”。绵羊们看着很高兴,可当它们决定搬进新羊圈时,却被开发新羊圈的人告知,要住可以,先要交钱。绵羊们不解地问,不是上帝拨款建造的吗?开发羊圈的人说,修建羊圈全是自己掏的腰包,而且还给了牧场管理者魏国不少钱。

绵羊们跑到魏国面前确认开发者的说法,魏国说,求别人来修建新羊圈,真正投资后才发现预算与实际出入很大,上帝给拨的款全都用光了也不够,所以新羊圈是开发者自己花钱建的,当然要和你们要钱了。

绵羊们被魏国搞糊涂了?上帝给的几个亿都用光了?看来这小康羊圈确实很贵。于是,绵羊们纷纷拿出了自己仅有的积蓄。这时,开发商又有心说法了。他说,这部分牧场,魏国已经批给他搞现代化了,所以,不光羊圈是他的,连地也是他的了。要想入住,在原有基础上,还要再加几倍钱。

最后,无奈的绵羊们出现了分流。一些先富起来的绵羊,取出所有积蓄,争抢着住进了新羊圈。而那些没有经济能力的绵羊,在找魏国抗议时,对他们说,在这片牧场之外,还有一块地方可以住,只是条件相对差了一点。听了魏国的话,想着还能有个容身之所,绵羊们感恩戴德地接受了魏国的安排。

不幸的是,5年后,所有牧场全部实现了小康。魏国挺着痴肥的肚皮,和新羊圈的建住者们一起觥筹交错。但绵羊们为了住房,各个负债累累。而为了偿还借款,它们不得不为开发商打工……

寻租理论思想最早萌芽于被称为“寻租理论之父”的塔洛克1967年的一篇论文--《关于税、垄断和偷窃的福利成本》。他的观点是,完全竞争理论对偏离竞争所导致的社会福利估计不足,实际上税收、关税和垄断所造成的社会福利损失大大超过了通常的估算。其原因是人们会竞相通过各种疏通活动,争取收入,即寻租。而在竞相寻租的条件下,每个人都认为花费与其所期望的收益相近的费用是值得的。

寻租产生的条件是存在限制市场进入或市场竞争的制度或政策。它往往与政府干预的特权有关。在政府干预的条件下,寻利的企业家发现寻利有困难,转而进行寻租活动,取得额外的收益。

塔洛克说,“假定一位进行革新的企业家,他不去发明一种新的商品、服务或者生产过程,而是发现一种方法去说服政府确信,他应当被授予垄断权,而政府将以把一切潜在的进入市场者拒之门外的办法来赋予这种权利。”在这一过程中没有创造价值。的确,垄断化涉及价值的纯粹损失。获得的租金反映价值从一般消费者转向受优惠寻求租金者,以及在过程中价值的纯粹的损失。   魏国,一个牧场的管理者,拿了开发商的钱,吞了公款,然后还要间接的从绵羊身上榨取钱财。作为开发商和绵羊的中介,他通过倒卖批文,扩充了自己腰包,却坑苦了牧场上的羊群。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倒卖批文给消费者带来的危害。

寻租行为的实质是权力和金钱的交易。此行为本身不创造任何财富,反而会造成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批文的层层倒卖使得商品价格上涨,幼稚的市场经济将受到严重伤害。

对于魏国来说,他凭借自己作为管理者的特权把上帝批准的建造权高价卖给建造者,从而不仅得到了上帝拨给的资金,还利用自己的特权将绵羊的土地开发权倒卖给了开发商,再次从中狠赚一笔。

而开发商则通过绵羊们的资源,将原来绵羊的土地通过翻修后以高出付给魏国的价格出售给绵羊,从中牟取暴利。魏国所拥有的特权指政府所给予的对某些稀有商品的经营权,或者政策允许的一种垄断经营。

这种特权破坏了市场的公平性,使得在购买稀有商品的时候不得不支付更高的价格,同时它也潜在影响了生产者的利益,因为他们完全可以用更低的成本生产出质优价廉的商品,但却得不到允许。

寻租的三个层次:寻租有三个层次,一是对政府活动所产生的额外收益的寻租;二是对政府肥缺的寻租;三是对政府活动所获得的公共收入的寻租。对此,塔洛克举了一个例子:比如对出租汽车数量进行限制,即只发放一定数量的执照。

8.小布什和萨科奇的争吵--政府救市

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一书中,阐述了市场万能的理念。他将市场比作一只看不见的手,当供给和需求不等时,市场总是能够通过价格的变化来使得供需重新达到平衡。从那时起,人们便开始相信政府不该干预市场,自由的市场是经济进步的动力。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只扮演着一个极其简单的被动的监护角色。但是在市场经济机制作用下,依靠市场能够达到更高效率的事,都不应该让政府来做。国家机构仅仅执行一些必不可少的重要任务,如保护私人财产不受侵犯,但从不直接插手经济运行。

可是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改变了这一切,人们眼睁睁地看着银行一家家倒掉,公司一家家倒闭,工人一个个下岗,而市场自身却无法进行及时有效的调节。于是罗斯福新政开辟了政府干预主义的先河,凯恩斯的政府干预理论得到大部分人的认同。然而政府该不该救市的问题争吵了几百年也没有一个结果,这场争论仍然没有停止,下面我们看看信奉自由主义的小布什和相信政府干预主义的萨科奇之间的争论。

2008年11月3日,小布什上任伊始就说:“在应付这场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的过程中不应该放弃资本主义的自由市场原则,因为它可以保证我们的经济增长。”

萨科奇后来针对此问题,就说:“目前遇到这种危机正是我们政府大有作为的时候,我们要保证政府在危机中发挥重要作用。”

尽管双方论战不休,解决问题的方式不同,但是小布什退出政坛后,美国在奥巴马接任下,政府开始竭尽全力地救助企业,扶持银行,刺激市场,以维持人们对经济的信心,帮助美国经济走出低谷。各国政府也纷纷出台政策,挽救本国经济。至于政府该不该救市至今仍无定论,学术界也将会继续争论下去。

救市如救火。林子里的大火如若不救,烧尽了自然会熄灭,历经寒暑新的草木也能慢慢长起来;如若救得得当,树干不倒,来年新春便可恢复如初,欣欣向荣。

政府救市指当经济运行状况恶化、需求萎缩、企业运营困难时,政府通过财政税收和监管权对市场进行干预,以维持正常经济秩序,刺激经济发展的行为。

当一国经济萧条时,政府应该用“看得见的手”,通过政府投资及调控的方式进行公共设施建设,把经济拉动起来,让经济从萧条中摆脱出来。对此,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曾指出,政府在一定时期对国家经济进行必要的干预,对整个市场秩序的恢复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他认为,凡是政府调节能比市场提供更好服务的地方,凡是个人无法进行平等竞争的事物,都应该通过政府的干预来解决问题。

在现代市场发展中,政府救市有着十分积极的一面。因此,根据不同的市场经济表现,为了克服“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情况发生,我们应寄希望于“两只手”的默契配合。

凯恩斯定律,美国经济学家凯恩斯提出需求能创造出自己的供给,因此政府应采取措施刺激需求以稳定经济的论点。

凯恩斯认为,仅靠自由机制是无法保证经济稳定增长,达到充分就业的,必须加强国家干预。据此他提出,在需求出现不足时,应当由政府采取措施来刺激需求,而总需求随着投资的增加,可使收入增加,消费也增加,经济就可以稳定地增长,达到充分就业,使生产增加。这一轮点被凯恩斯的追随者们奉为定律,因此叫凯恩斯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