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阅人无数不如阅人有“术”
1022900000019

第19章 言为心声:读懂对方的言外之“意” (2) (4)

分辨人的言语,善于捕捉“弦外之音”,这是洞察人的心理奥秘的有效方法。只要我们肯用心仔细揣摩,一定能听出他们的弦外之音。而如果不懂得聆听别人的“弦外之音”,就很容易闯出祸端,得罪对方,也给自己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从某种意义上说,言语是一种现象,人的欲望、需求、目的才是本质,本质总要通过现象表现出来。言语作为表现人的欲望、需求和目的的媒介,有的是直接明显的,有的是间接隐晦的,甚至是完全相反的。对于那些直接表达内心动向的语言每个人都能理解,正常的、普通的人际交往,就是以这种语言为媒介的,在此无须赘述。而那些含蓄隐晦甚至以完全相反的方式表现心理动向的言语,就不是每个人都能理解的,人与人的差别,大多也就体现在这里。

例如,你去请求朋友帮忙办事,而他始终不正面回答你,躲躲闪闪,顾左右而言他,那就说明他不准备帮助你,你就不要在他那里耽误时间了;你和朋友商谈一件重要的事,他不公开称赞你的想法,而是说:“完全可以,但是……”这说明他不支持你的想法,甚至反对,只是碍于情面,不好意思直说。而你,必须要听得出其中的弦外之音。

其实,我们并不是教你狡诈阴险的处世之道,而是告诉你在生活中要善于识人,善于揣摩别人的言语,听出说话人的弦外之音,这对自我保护以及自己的人生发展是非常有利的。

幽默感彰显真实的性情

幽默是聪明和智慧的体现,一个具有幽默感的人,在人生的道路上比不具有幽默感的人更容易获得成功。其实,每个人都具有幽默感,只是表现的方式可能会各不相同。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次,那不勒斯国王举行宴会,特邀但丁赴宴,但丁没来得及换衣服就匆匆去了。招待员见他一身旧装,实在寒酸,就给他安排了一个末座。落座后,但丁一声不响,吃完就走了。

国王知道此事后,狠狠地教训了那个招待员一番,并重新设宴款待但丁。不同于上一次,这次但丁全身穿戴得十分讲究,颇有贵族气派,成了座上嘉宾。不过,令人费解的是,但丁在宴席上放着洁白的餐巾不用,却不时抓起衣襟擦嘴,还泼了许多菜和酒到衣服上,就像衣服也知道喝酒吃菜似的。终于,国王好奇地问道:“尊贵的诗人,请问,你这样不是把衣服弄脏了吗?”

但丁干了满满一杯酒,然后笑道:“尊贵的陛下,穿得好成了上等贵宾,我当然要感谢新衣服,怎能把它们忘在一边只顾填充自己的胃呢?”但丁幽默的一句话,让全场大笑。

但丁一生放荡不羁,思想单纯,热情大方,不喜欢被人拘束。在这次宴会上,但丁对于招待员的怠慢无礼并不作任何争辩,而对国王的再次相邀,受辱的他也不拒绝,他在宴会上用奇特的方式和国王开了个玩笑。但丁的行为方式是非常符合他的性格的,他的幽默恰恰是他单纯、大方等性情的表现。

的确,当一个人表现出他的幽默感时,他的性格也就表现出来了。以下是几种不同表现形式的幽默,这些对我们观察和了解一个人的性情是很有帮助的,这也是通过语言来了解一个人的重要方式之一。

1.用幽默来打破僵局的人

他们有较强的随机应变能力,思维灵活,反应快。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有比较强烈的表现欲望,希望所做的事情能得到他人的注意和认可。他们出色的表现使得他们总能成为受人关注的对象,这也就迎合了他们喜欢自我表现的心理。

2.善于使用自嘲式幽默的人

这一类人一般有比较宽广、豁达的心胸,对他人的意见和建议都非常乐于接受,而且能够经常性地进行自我反省和自我批评,寻找自身的错误并改正,他们有较好的人际关系。

3.喜欢制造一些恶作剧式的幽默的人

这一类人大多数思想单纯,活泼开朗,热情大方,活得比较轻松,善于自己缓解和释放压力。他们不喜欢受到约束,比较顽皮,爱和别人开玩笑。他们自己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愉悦的同时,也希望能够把这份快乐与他人分享。这一类人在现实的人际交往中比较受欢迎。

4.喜欢用幽默的方式来挖苦别人的人

这一类人大多数心胸比较狭窄,嫉妒心比较强,有时甚至会做一些违背良心、落井下石的事情。此外,他们的自卑心理也较重,生活态度比较消极,常常否定自己所做的事情。可以这么说,嘲讽是他们的长项,他们整天想着如何算计别人,自己却从来没有真正开心过。这样的人在现实的人际交往中往往很不受别人的欢迎。

5.以幽默的方式嘲笑、讽刺他人的人

这一类人看起来非常聪明、机智、风趣,观察任何事物都能细致入微,很多时候能够关心和体谅他人,但实际上这种人是相当自私的,他们在乎的可能只有自己。这种人遇事非常谨慎,做什么事都喜欢比别人快一步。他们恩怨分明、非常记仇,有谁伤害过他们,以后他们一定会想方设法让对方付出代价。他们的嫉妒心非常强,当他人取得了成就的时候,这种人会故意将其贬低,用这种方式让自己的心里舒服一些。

幽默是人际交往中的一个利器,更展示了一个人的性情与真实的内心。所以,在人际交往中,特别是在语言的交流中,我们需要仔细地品味对方的幽默感,这样才能更好地解读对方。

听懂辩论传递给我们的信息

辩论是日常生活中一种比较常见的语言行为。辩论就是用一定的理由来说明自己对事物或问题的见解,并揭露对方的矛盾,以便最后得到认识或共同的意见。

然而在辩论中,不同的人表现出来的语言表达能力与特点各不相同。一般来讲,善于辩论者,有的是靠犀利的言辞取胜,有的是采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以此取胜,还有的则是以感情取胜。恰恰是这些不同的辩论方式,显示出辩论者不同的性格、内在的学识及生活态度等内在信息。

依靠言辞取胜的人,这一类人一般目光敏锐,反应奇快,能迅速抓住他人讲话的漏洞,乘机反驳,穷追猛打,使得对方手忙脚乱、破绽百出。他们机智敏捷,反应迅速,凭三寸不烂之舌能颠倒黑白、混淆是非,把公的说成母的,死的说成活的。尽管知道他是在无理取闹,胡搅蛮缠,却无可奈何。他们会在以说话为职业特点的领域中崭露头角,如公关、律师等。在辩论中,这一类人往往是神采飞扬,宏论迭出,妙语连珠,又能博得旁人的喝彩和佩服。而且往往说得对手哑口无言,甚至令对手恼羞成怒,拂袖而去。

鉴于此,值得一提的是,只顾驳斥对方而无暇正确而全面地阐述自己的观点,甚至以舌战为乐事的人,要改掉这种轻浮的毛病,不要耍小聪明,当心聪明反被聪明误。应该冷静思考,养浩然正气,踏实工作,效法古今完人,方可成大器。

(5)喜欢说“你怎么样”的人 (4)

而在辩论中,有的人则善于讲道理。一般来讲,这一类人能够做到一语中的、言简意赅,能一句话讲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他们讲的道理一般脉络分明,思想清晰。这一类人通常办起事来也干脆利索,迅速果断,从不拖泥带水。这一类人喜欢用浅显易懂的语言、明白的事例和形象的比喻来说明那些复杂、抽象的道理。在现实生活中这一类人一般居多,泰戈尔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

曾经有人问泰戈尔:“英国统治印度,布政施仁,兴利革弊,是有利于印度民族的,为什么印度人还不满意而极力提倡民族独立运动呢?”对于这样一个大问题,要完整地回答出来是很费劲的,而且效果不一定好。泰戈尔就用了一个绝妙的比喻来回答:“印度人就好像古代的人一向不穿鞋子,而英国人却给印度人穿上一双皮鞋。印度人穿上固然好看,也可跻身于文明人之列,但鞋底里有一根铁钉插出,走一步刺一下,痛彻心脾,更为难受。”

在辩论中,我们也会经常看到一些不善于讲道理的人。这一类人讲话稀里糊涂又不着边际,往往是舍本逐末,在鸡毛蒜皮的细节上纠缠,而看不到主题和大方向。在辩论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这一类人说了半天也说不清楚。可谓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始终说不到本质上去。在现实生活中,这种人要么是头脑混沌,思路不清晰,要么是爱耍小聪明,目光短浅,心胸狭窄。无论如何,这二者都无法担当大任。

辩论中,我们也常常见到一些人言简意赅。这一类人往往思维缜密、善于思考,对于生活常常会有独特的见解。宋代欧阳修有一天和翰林学士们出外散步,看见一匹马在狂奔,踩死路上一条狗。欧阳修请大家用简洁的话语描述眼前的事。有一个说:“有犬卧于通衢,逸马蹄而杀之。”又有一个说:“马逸于街衢,卧犬遭之而毙。”欧阳修都嫌太过于啰嗦,他们就问欧阳修该如何写。欧阳修说:“逸马杀犬于道。”欧阳修的回答赢得众人的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