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南亚顽疾:克什米尔冲突之谜
1031600000038

第38章 冷战阴影下的克什米尔(1949-1966) (7)

克里希纳?梅农是印度着名的左翼政治家,尼赫鲁的得力助手,他始终反对国际事务中的帝国主义政策,他说:“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是一对双胞胎。因此,帝国主义大国同时又是殖民主义国家,这决非偶然。当然,不是所有的殖民主义国家都是大国,但所有资本主义大国一定是或曾经是殖民主义国家。”[苏]安?安?葛罗米柯着,《永志不忘:葛罗米柯回忆录》(下),伊吾译,世界知识出版社,1989年,第136页。尼赫鲁坚决反对安理会的这个决议,指责西方国家故意给印度制造麻烦,让印度丢脸。克里希纳?梅农也认为,克什米尔问题已经和冷战搅到一起,印度在这桩公案中无法取胜Quoted in Sarvepalli Gopal, Jawaharlal Nehru: A Biography (Volume Three,1956-1964), London: Jonathan Cope, 1984,

克什米尔问题旷日持久地得不到解决,它日益成为印巴两个民族记忆的一部分。利雅兹说:“到1958年,在印度公众的感觉中,克什米尔逐步变为印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尼赫鲁不再有在被认为是印度对克什米尔拥有‘主权’的东西的谈判中作出让步的权威了。……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排除了任何对巴基斯坦让步的可能。”Gowher Rizvi, South Asia in a Changing International Order, New Delhi: Sage Publications India Pvt Ltd, 1993, p63

第二节中印战争与克什米尔

在中印关系恶化以前,中国政府对克什米尔问题一直坚持公正中立的态度,总的来说是持调解而不介入的立场,主张由克什米尔人民自己决定其归属问题,希望印巴两国之间通过和平协商来克服分歧,解决这个历史悬案,而不应引入外来干涉耿飙,《耿飙回忆录》(1949-1992年),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06页。印度和巴基斯坦多次要求中国在克什米尔问题上表态,面对这种情形,中国政府也总是以劝善促和的精神来劝它们和平地解决该问题。1956年1月,周恩来在会见巴基斯坦驻华大使阿哈默德时反复说明,巴印是源出同一母体的姐妹国家,应为两国人民的利益着想,友好相处,通过协商解决分歧,勿为外人利用而损害两国团结,并指出这就是万隆会议的精神。他强调,一是不应该采用战争的办法来解决克什米尔争端,这对印巴双方都不利。

二是克什米尔问题应该由克什米尔人民自己决定,不应引入外力进行干涉。三是巴印两国最好坐下来,通过协商,加以解决。在这方面,两国政治家要起领导作用裴默农,《从中巴关系看周恩来争取友好邻邦的远大谋略》,裴坚章主编,《研究周恩来——外交思想研究》,世界知识出版社,1989年,第116页。西方学者也认为,中国对克什米尔问题的立场与苏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苏联在1955年赞同印度在该争端上的立场Quoted in Ahmad, Bashir, Ph.D., The Politics of the Major Powers Toward the Kashmir Dispute: 1947-1965, Nebraska University, 1972, p253。与苏联粗暴僵化的政策相比,中国对克什米尔争端的态度显得要委婉灵活得多。

一、“共同防御”建议的碰壁

印度继承了英印帝国的北部边疆政策。兰姆认为:“如果印度不能获得英印帝国在北部边疆的统治地区,那么,与英印统治晚期的年月里相比较,它将要花费大得多的精力去关注拉达克北部的那些边疆地带。这就有充分的理由让人相信,印度在1954年从地图上兼并阿克赛钦,1959年官方公然歪曲1899年照会的含意,这些迟到的措施意味着印度要实现这项政策。”Lamb, Alastair, Kashmir: A Disputed Legacy(1846—1990), Hertingforbury: Roxford Books, 1991, p75中印在边界问题上存在严重争议。从1950年到1958年,中印边境大致是平静的,印度虽然采取了一些损人利己的行为,但并没有脱离和平的轨道。

1958年之后,中苏关系由于“长波电台”、“联合舰队”和“炮击金门”等一系列事件而日益紧张和恶化。莫亨?拉姆认为:“中印争端不过是更加复杂的中苏争端所起的一个作用,在中苏关系得到缓和以前,想使印中关系正常化是徒劳无益的。”转引自卡?古普塔着,《中印边界秘史》,王宏纬、王至亭译,中国藏学出版社,1990年,第7页。在南亚冷战格局形成的过程中,由于斯大林已经去世,中苏两党和两国之间的许多分歧和矛盾逐步激化,到赫鲁晓夫执政后期已经完全暴露出来了。

中苏关系的冷淡和疏远,以及中国在内政方面的失误,使得印度右翼极端民族主义势力觉得可以从中渔利,企图以此为契机强行解决中印之间的边界问题,这就导致中印关系紧张破裂,最终在1962年走向战争。1959年3月,我国西藏地区发生了农奴主叛乱,印度政府不仅支持和鼓励这次叛乱,而且在叛乱被平定以后,收容残余叛匪,纵容他们在印度进行反对中国的政治活动。在西藏叛乱爆发后不久,尼赫鲁总理正式向中国政府提出了大片领土要求,他不仅要求中国政府承认已经被印度占领的中印边界东段的中国领土是合法的,而且要求中国政府承认从来没有被印度占领过的中印边界西段的阿克赛钦地区是属于印度的“周恩来总理就中印边界问题致亚非国家领导人的信(1962年11月15日)”,《中印边界问题》,人民出版社,1962年,第9页。苏联在中印边界问题上表面保持中立态度,实际上倾向于印度。而且,苏联还以防止把印度推向美国为借口,向印度提供了包括战机在内的大量援助。

印度想利用中苏之间的紧张关系渔利。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巴基斯坦也想利用印度与中国的紧张关系牟利。从1959年5月到1960年1月,巴基斯坦总统阿尤布·汗多次向尼赫鲁提出“共同防御”的建议,以便印巴两国能够解决克什米尔问题。该争端一旦解决,两国就可以把它们的军队从边界上调离开来,并用它们对付来自次大陆外部的威胁,这样双方就能够集中于内部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以代替目前耗资甚巨的军备竞赛。约赫尔认为:“阿尤布的建议看似极为轻率,不仅失败的可能性极大,还会招致中国的怨恨。其实,这是他深思熟虑之后走的一着险棋。阿尤布的建议是基于他对巴基斯坦与西方军事结盟的价值重新评估之后而做出的,此时世界大国调整了它们的南亚政策。……巴基斯坦对美国的价值因两个因素而削减了。第一,巴基斯坦政府坚持它与西方结盟的目的,不仅在于反抗共产主义国家,也在于反抗印度的‘侵略’。第二,美国认识到,巴基斯坦仅凭自身力量不能成为对抗苏联和中国在南亚扩张的保障。为此目的,就要利用印度,它有更多的人口、资源和军事力量。

因此,尽管美国给巴基斯坦军事、经济援助,也给印度经济援助。印度是美国此时期全球最大的经济受援国。”Sarbjit Johal, Conflict and Integration in Indo-Pakistan Relations,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eley, 1989, p92西方盟国可能抛弃巴基斯坦而去拥抱它的敌人印度,这将极度恶化巴基斯坦的生存环境,出于这种恐惧,阿尤布·汗想在此之前就与印度捆绑在一起,提出了“共同防御”的计划。1959年5月12日,巴基斯坦商业部长阿里?布托在吉大港演讲,对阿尤布·汗的建议作了解释:“如果印度认为它必须加入条约组织以建立共同防御体系,阿尤布总统愿意解除印度的忧虑和使他们安心……(巴基斯坦)可以考虑不用订立公约或条约的形式与印度互相进行合作”。《巴基斯坦一些报纸挑拨印中友谊,仍在兜售印巴“共同防御”》,《人民日报》,1959年5月14日。中国政府严辞抨击了阿尤布·汗的“共同防御”建议,斥之为挑拨印度和中国的友谊,企图用委婉动听的言词来诱使印度加入侵略性的军事集团同上。

尽管巴基斯坦开列的条件极为宽松,愿意接受在印度不加入军事条约的情况下与它合作;尽管中印关系已经步入紧张状态;尽管遭受着印度国内右翼分子施加的强大压力,但尼赫鲁在这个时候还不想使印度和中国的关系完全破裂,他只是打算利用中国的内外交困,在中印领土争端中牟取利益。因此,他断然拒绝了阿尤布的建议。1959年5月4日,尼赫鲁在印度联邦院讲话时说:“我完全赞同解决我们同巴基斯坦的纠纷,过一种正常的睦邻生活。……但是当人们说,‘我们制订一项共同的防御政策吧’,我就不明白了。对付谁呢?我们是否要成为巴格达条约组织、东南亚条约组织和其他某种军事联盟的另一个说法。我们所奉行的整个政策都是反对这种观念的。” 张忠祥,《尼赫鲁外交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108页。尼赫鲁认为印度没有必要放弃不结盟政策而与巴基斯坦缔结军事互动关系,他也明白阿尤布所谓的“共同防御”,不过是要求印度在克什米尔争端上让步,这是他不愿意去做的。

尼赫鲁多年追求和平的工作使人模糊了这样一个事实,其实他并不完全拒绝把战争作为政策的一个工具Quoted in Sarvepalli Gopal, Jawaharlal Nehru: A Biography (Vol3,1956-1964), London: Jonathan Cope, 1984, p.191。尼赫鲁虽然不屑于同阿尤布作交易,但也不愿意让为印度谋利的大好良机白白溜走,决心早点解决中印边界问题。

为了谨慎起见,同时也可以反驳国际上对印度反帝角色的质疑,以及转移国内要求立即对中国动武的狂躁情绪,尼赫鲁打算解决葡萄牙在印度的殖民地果阿、达曼和第乌问题果阿、达曼和第乌三个地方均在阿拉伯海岸。果阿在印度半岛西部,1510年起葡萄牙占领;达曼在坎贝湾东岸,1539年起葡萄牙占领;第乌在卡提阿瓦半岛南端,1535年为葡萄牙占领。葡萄牙将三地组成葡属印度,以果阿为首府。面积共3,813平方公里。印度收回这些地区之后,把它们合并为一个行政单位,首府潘吉姆。现已分成果阿邦、达曼和第乌中央直辖区。,以转移公众的注意力。1961年12月18-19日,印度出兵果阿,轻而易举地打败了那里的葡萄牙军队,随后把果阿、达曼和第乌并入印度。

果阿作为印度应有领土的组成部分,印度收回它本来无可厚非。内维尔?马克斯维尔认为:“果阿事件之所以遭到物议和令人不快,是因为印度尤其是尼赫鲁一贯主张,绝对不应该使用武力作为解决国际争端的手段。……它也证明了印度对使用武力的态度具有两重性——抽象地谈论或别人使用武力时它是应该受到谴责的,但当印度在它认为是自己领土的争端中使用武力时,在政治上和在道义上就都是正当的了。”[澳]内维尔?马克斯维尔着,《印度对华战争》,陆仁译,三联书店,1971年,第378页。

国际社会普遍支持印度收回果阿等殖民地,巴基斯坦却从这一事件中得出结论,认为与西方结盟关系不能保证参与国的安全和利益。巴基斯坦的《黎明报》评论说,国家之间的同盟不可靠。葡萄牙的北约盟友“仅仅发表了些无济于事的呼吁”。正如加入北约组织无助于葡萄牙一样,加入东南亚条约组织和中央条约组织也将无助于巴基斯坦。“军事条约只不过是套在脖子上的重轭”。此后,巴基斯坦不再迷信结盟关系,而是想发展多边外交张忠祥,《尼赫鲁外交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235-236页。

二、中印战争的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