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爱恋五千年
1043400000030

第30章 贤妻劝夫

三国时(220-265)益州城边的一套茅宅的西头,一个瘦骨伶仃的老人在马厩里给马添加草料。他的脸上和手上青筋暴暴,肌肉紧贴在骨头上,眼睛深陷,胡须把嘴巴、牙齿遮蔽得严严实实。他全身衣裳褴褛,寒冷的冬天仍赤着脚在马厩里走来走去。

少顷,一个三十多岁的男子走近马厩,他那黑红的脸上嵌入一双白多黑少的小眼睛,鹰嘴鼻下露出一些不太浓黑的胡子,穿着一套师爷服。走起路来两目直视前方。老远他就向着那喂养马的老人高声叫道:"你这老东西,现在才来喂马,你安心把马饿死!"

"老爷,我不敢有一点懈怠,这已经是第二次上草料了。"老人回答说。

"啪!"中年男子的一记耳光,打得老人几个趔趄。"你还敢强辩,你没看见马已经饿瘦了吗!"

这个说话的中年人姓姜,河南许田人氏,连自己的正式名字都未取,就被黄巾军带走,黄巾军被灭后,一个汉军首领收留了他,并教他读书识字,长大以后,这个首领就让他在家当记账员,做些文秘工作。因此,人们叫他"姜太师"。这人脾气特别古怪、暴躁,对仆人十分残暴。那位老者也是跟黄巾军逃难的农民,黄巾军被消灭以后,那老者辗转到了姜太师身边养马。

姜太师的叫骂声引来一位中年妇女。长长的脸,嘴唇微微张开,她缓缓走来,注视着姜太师。稍许才低声说道:"官人,他那么大的年纪了,你对他也应该尊重一些,有什么要求你就不能好好给他讲吗?何必大呼小叫地斥责他呢!"她看到姜太师还是气鼓鼓的,又说:"你回屋去,这里我来安排。"

这位中年妇女是姜太师的妻子,为人善良、厚道、有同情心。姜太师走了以后,她将马夫拉到马厩外的一条长凳上坐下。温柔地说:"老人家,他的脾气不好,你要多担待一些。"

老者流着泪说:"夫人,我老了,不中用了,你就劝劝太师,放我回老家吧!"

"你想回老家?你家里还有人吗?"夫人关心地问。

"我出来二十多年了,没钱、没文化。家里还有没有人,我也不知道。"马夫凄凉地说。

"那你还回去干什么呢?你在这里虽然辛苦一点,但衣食不愁。有病有痛,我不会不管你。"夫人关心地说。

老人又叹口气说:"如能找到我那失去的儿子就好了!"老人说这话时老泪一滴滴掉在手臂上。

夫人看着老人那孤苦伶仃的样子,又同情地问:"老人家是哪里人?你在家时叫什么名字?排行第几?有些什么亲属?你将这些情况告诉我,我想法帮你打听。"

老人将家庭情况一一告诉夫人。夫人听后叹口气说:"乱世把老百姓害得太惨了,你放心,我尽力帮你打听,只要你家有人在,我一定说服老爷,让你回乡。"

冬天的夜既漫长又寒冷,姜太师和夫人一时难以入睡,就坐在床上聊天。夫人说起那养马的仆人也是许田人士时,姜太师立即问道:"他家里还有什么人?"

夫人把马夫说的话一一讲给姜太师听。姜太师听后大吃一惊。他觉得马夫所说和他小时的家里情况十分相似。但转念一想,这个老头怎么可能是他的父亲呢?于是他对妻子说:"许田姓姜的不止一个村,我不认识他。"

夫人说:"你不是曾说,你的父亲也是随黄巾军出走的吗?"

姜太师说:"二十多年前我们村里许多人都随黄巾军走了,我父亲也是那时走的,不知现在他在哪里。马夫说的情况虽和我家的情况相似,但是我不能盲目去认一个马夫做父亲招人耻笑!......"

夫人说:"那好办,你身上有什么特殊记号,看他知不知道。如果他说得对,他就是你的父亲;如果说错了就不是。"

第二天,夫人又去马厩。她先以关心的口吻问长问短,然后她才问:"老人家,你想找儿子,你儿子叫什么名字?他身上有何印记?"

马夫说:"我儿的小名叫姜三,他的脚底下有一颗很大的黑痣。"

"有个印记,那就好找了。让我找机会帮你打听,或许能找到。"夫人谦和地说。

"谢谢夫人,这么些年了要找到也很难啊!只要夫人能放在心上,顺便打听,我小老二就感激不尽了!"马夫不抱希望地说。

其实夫人早有了三分把握,但碍于丈夫的态度,不便立即把这事说穿。晚上丈夫回家,夫人将老人所说的一切告诉丈夫。姜太师听到后既高兴,又愧疚。高兴的是父亲尚在人间;愧疚的是父亲就在身边,却经常受他的打骂。他对夫人说:"夫人,我有何面目去认父亲?"

夫人说:"老爷,不知者不为过。父子失散几十年,能再次相遇,太不容易了,你过去没有尽孝,今后好好孝顺他老人家,也可以弥补做儿女的责任与愧疚。"

姜太师觉得夫人的话很有道理。但是他回头一想,又对夫人说:"如果我认了父亲,别人知道后一定会说我不孝,把亲生父亲当马夫。这事若传到长官耳里,会受到刑律的处罚,我不能认他。"

"如果连身边的亲生父亲都不认,那不更是罪上加罪吗?"夫人反驳着说。

"就让他回家养老不就行了吗!"姜太师说。

"那怎么成呢?你老家已经没有人了,叫他回去怎样生活呢?这样对老人家也不公平,你我在良心上也会受到谴责!"夫人说。

"那你说应该怎么办才能两全其美呢?"姜太师问。

夫人想了想说:"不如我们先让他回老家去......"

"你刚才反对让他回老家,现在又要让他回老家,你到底是什么意思!"姜太师抢着问。

"我不是真要他回河南老家。我们派个亲信将父亲送去剑门关,给他租一间房子,把他暂时安顿在那里。并给他说:'我们也是河南许田人,要回老家探亲。'叫他在那里等我们,以便一起回许田。"夫人神秘地说。

"那和回老家不一样吗?"姜太师不解地问。

"你不要着急,我还没说完呢!他走以后,我们报告上司说,得知父亲尚在人间,要回老家接父亲来侍奉。那时我们就去剑门关认父。然后再将父亲打扮一番,接他回来,不就再没有人说长道短了吗!"

姜太师一听觉得这个计策很好。

第二天,夫人把老人叫到房里说:"姜老伯,这些年我们愧对你了,让你老人家在这里吃了不少苦。这里有二十两纹银,我派人送你到剑门关,你在那里等我们请好假后,陪你一路回许田。如果你在家待不住,就和我们一起回来。"

老人走后不久,姜太师去对上司说:"老爷,我失散多年的家父从河南来,我想去剑门关迎接,请老爷恩准!"

上司听后说:"你父亲远道而来,理应前去迎接。你去吧,代我向他老人家问好!"

姜太师带着高贵的衣帽鞋袜和两驾马车,在夫人陪同下飞快赶往剑门关。

父子相认,悲喜交集。姜太师再三向父亲赔礼认罪,忏悔自己过去对父亲的不孝。于是一家人高高兴兴回到成都。从那以后,姜太师大力提倡孝道,资助过不少穷苦老人。

(主要来自《晋书》、《太平广记》等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