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庄周今读
1044400000032

第32章

惠施回到魏国,惠王以为他请到庄周,请去书房说话,惠王说:"爱卿辛苦了,见到你说的那位能人了吗?"

惠施谢恩,坐下,回禀说:"庄周不适于从政。"

惠王说:"为什么?"

惠施说:"大王如果听了他的话,王都不想做了;臣子听了他的话,隐居山野;百姓听了他的话,就难管了。"

惠王不明白,说:"孤不明白爱卿话的意思。"

惠施说:"大王听听他是怎么说人的就明白了。"

惠王说:"爱卿说说看。"

惠施说:"他说,人有多大?和道、天、地一般大;人有多小,和一棵树,一块石头,一粒尘埃那样小。如果人和道、天、地一样大,谁敢碰谁?连老百姓也不能碰了,这国家怎么治?如果人和一棵树一块石头一粒尘埃一样卑微,还有必要勤劳辛苦,还需要国家,需要君王吗?"

惠王听得很认真,惠施继续说:"庄周还说,事情都是两面的,有好就有坏,有大就有小,有长就有短,有福就有祸,有生就有死,反之亦然。照他这样说,国家不可能治好,称雄诸国也不可能,更不要想事业成功了。"

惠王问:"他还说了什么?"

惠施说:"庄周尽是奇谈怪论,还是别说了吧,横竖不请他出山就是了。"

惠王说:"乱世出能人,多听听他们说有什么不好?"

惠施说:"他还说,要想治理好国家,就先要让老百姓安居乐业,要老百姓安居乐业,最好的办法就是什么事也不要做,无为而治。"

惠王站起来,在房间里踱步。惠施说:"什么都不要做,老百姓就安居乐业了,胡说八道。"

惠王摆摆手,说:"不是爱卿所说的那样。眼下哪个国家不是想壮大自己,吞掉小国,最后称霸天下?这样,必定攻伐不断。给百姓造成的最大灾难就是打仗,百姓能安居乐业吗?庄周的话是对的。但是,我不伐人,人必伐我,所以,庄周的主张虽好,却无法实施。"

惠施告辞出书房。惠王再三思索庄周的话,到后来就觉得好笑了,说:"庄周啊,你和当年孔丘周游列国,宣传他'克己复礼',中庸之道有什么不同?那时,大乱之势已成,谁听你那一套?蠢!"跟着,传张仪进见。

张仪从鬼谷子那里学了一套纵横术和兵法,回到魏国,求见惠王。惠王知道鬼谷子厉害,只恨没法请他出山。听说张仪跟鬼谷子学了几年,想问问张仪到底学到了什么本事。在众弟子中,鬼谷子最不喜欢庞涓,最喜欢的是孙膑。张仪聪明,却不甚用功;苏秦用功,却不甚聪明。在鬼谷子心目中,二人只能算中上等。不过,张仪离开的时候,鬼谷子还是写了一封信,向惠王举荐张仪说:"此人心机灵动,使用得当,定大有作为。"

惠王看了鬼谷子的举荐信,不说可,也不说不可。原因是惠施举荐了庄周,要用谁,要见了庄周才能定夺。惠王虽然没能亲自见到庄周,但听了惠施介绍,舍庄周而取张仪已成定局。

张仪将先生的举荐信呈给惠王,却没了下文,直想扇自己耳刮子,骂自己是蠢货。若果举荐信还在手里,他完全可以到别的国家去碰运气。张仪在家里苦等了一个月,忽然传他进宫,心想一定是好事。果不然,张仪赶到,一进书房,惠王赐过坐,说:"你在鬼谷子先生那里学了不少本事,说说你的治国良方吧。"

实际上,惠王拖了一个多月才召见,是老天帮助了张仪,他可以用这一个月好好想想自己的治国方略,以至细到陈述言辞,他都好好地捉摸了,且熟记于心。见惠王问,回答得井井有条,而且天衣无缝,惠王很认真地听完,说:"你还有话要说吗?"

张仪不卑不亢,欠身回答说:"没啦。"

惠王说:"且退。"

张仪心想:"第一次见惠王,收了先生的信,什么也没说;第二次满怀希望而来,一句'且退'就打发了?"但他不能有任何不快,又只好告辞回家,耐心等待。

张仪并不知道,惠王还要认真地听听惠施关于强国称霸良方。惠施已跟惠王几年了,人倒是很稳,却缺乏好主意。若张仪比他有用,当重用张仪。惠王打定主意,传惠施进见。惠王习惯在书房里接见下属、宾朋,惠施进见,依然安排在书房里。惠王问惠施说:"当今群雄并立,狼烟四起,如何才能一统天下?"

惠施虽然佩服惠王礼贤下士,却也以为不是那类有雄才大略的君主,加上自己生怕把事情弄坏,吃罪不起,讲求稳妥,又受到庄周说法的影响,想一阵,还是说:"魏国有今日,实属不易,臣以为眼前还不宜兴师动众,开疆拓土,只宜修政治,强国力,观时变,伺机而动。"

惠王听了,心想:"你怎么还是老一套?"问,"依你所说,魏国什么时候才能有所作为?"

惠施说:"以魏国实力而言,西不及秦,东不及齐,南不及楚;小国势力虽不及魏,但如果一旦出兵交战,秦极易乘虚而入,那时,就来不及应付了。"

惠施说罢,惠王问还有什么高见,惠施说:"臣这些话听着不入耳,却是忠言,望君王三思。"

惠王反复比较张仪和惠施的主张,想了好几天,最终,张仪的一句话提醒了他,迫使惠王拿定主意。那天,惠王问张仪说:"足下还有何高见?"

张仪想了想,说:"小生的主张虽有险着,但一旦成功,魏不仅无忧,成霸主无疑。正如两者对弈,求稳者虽然不易败北,要赢则更难。秦用卫鞅,大兴改革,是一险着;先王用吴起,最初也是怨声载道,做下来了,魏才有今日......"想一想,张仪补了一句,"奇险奇险,有险才有奇,自古如此。"

此时,惠王拿定主意,说:"好,有险才有奇,这险,本王涉定了!"

就是这一天,惠王下旨,召张仪入宫,择吉日拜为上卿。至此,惠王日益疏远惠施,惠施觉得事已至此,再在魏国待下去没有意思,萌生离魏的想法。一日进宫,惠施跪拜,惠王神色冷淡,惠施下了走的决心,说:"微臣受王恩多年,无能回报,无颜再无功受禄,请大王再受微臣一拜,就此告辞。"

惠王这才回头看他,说:"爱卿将欲何往?"

惠施说:"回禀大王,尚未打定主意。"

惠王觉得惠施还是个人才,走了可惜,转个弯,说:"如爱卿一时找不到如意去处,亦可暂留;有高就再去不迟。"

惠施说:"微臣去意已决,就此告辞。"惠施说罢,再拜。

惠施出宫,长叹一声,说:"张仪一毛桃小子,就要想纵横天下,魏危险了。"

张仪做了上卿,想想自己还是年轻了些,对别国情况了解不够,缺乏治国经验,最要命的是缺乏做将帅的本事。他很后悔没有好好跟鬼谷子讨教这方面学问,但已经太晚。惠王三天两头垂询称霸良策,他必须尽快拿出好主意来。惠王第一次询问,张仪回答说:"微臣已向大王禀报过强国大计,请容臣再细想一番。"惠王第二次询问,张仪回答说:"再推敲推敲,便可实施。"

嘴上这么说,张仪心里却无十分把握。一日,张仪在家里闷坐,担心如果再想不出开疆扩土的好主意,惠王降罪无疑。这时,舍人来报,说:"有人求见大人。"

张仪心里不痛快,说:"你问问他是什么人?"

舍人说:"小人问过了,他说是大人的师兄。"

张仪想:"他一生只投鬼谷子门下为徒,只有庞涓比他年长,来找他的,必定是他。"

在鬼谷子身边,庞涓专门研习兵法,先生多次赞扬他有悟性,将来必有大用,只是提醒他不可狂妄自大,恣意胡为,须事事谨慎,多想别人,少想自己。张仪以为眼下正需要像庞涓这类敢作敢为的人,很高兴地出门迎接。

庞涓进入惠王赐予张仪的府第,见气派的楼宇,阔绰的厅堂,欣羡不已。张仪请庞涓随意坐下,佣人送过茶,张仪说:"师兄来此何意?"

庞涓说:"师弟已高就,来看看是否还有愚兄容身之地?"

张仪听了高兴,说:"小弟跟先生主攻纵横谋略,却少知兵法,师兄来,就文武齐全了。小弟在惠王跟前举荐师兄,必定重用。"

庞涓从小有志习兵法,聪明,颇为自诩。庞涓离开鬼谷子,发誓非贤明有为君主不事,可是,在家等了又等,幸运之星始终没有照耀他。一个偶然的机会,听说同门师弟张仪在魏国拜为上卿,连忙寻来。打算在魏国展展身手,重用就干下去;不重用,再寻别的君主。听张仪这么说,很动心,当即求见惠王。

惠王依然在书房接见张议和庞涓。张仪举荐说:"先生弟子四人,微臣和苏秦习纵横术,庞涓、孙膑习兵法,皆得先生真传。今张仪为文臣,庞涓可为武将,辅佐吾王,四邻小国,不战自降。"

惠王见庞涓英武非凡,喜出望外,说:"本王要的不是一介武夫,而是能指挥千军万马,百战不殆的将帅,本王想听听足下高见。"

见惠王之前,张仪就和庞涓商议过霸主之策,庞涓心里有数了,这阵他回禀说:"大王,宋、鲁、卫、郑都是临近小国,小生以为第一步要逐个收降,壮了国威,再征齐、楚。收了齐楚,攻下西秦,指日可待。"

惠王问张仪说:"庞先生所言,爱卿以为如何?"

张仪以为基本可行,但过分自信,万一走不到那一步,无法在惠王跟前交代,说:"微臣以为,收降四邻小国是必须的,但以不用兵为上策。或连横,或合众,灵活使用;如要连横,连谁;如须合众,合哪些国家,一起对付谁,须得仔细商议。"

惠王高兴地站起来,说:"本王两次问张爱卿,爱卿都没给本王说个准话,原来是等待天赐良将。本王文有张仪,武有庞涓,天下无敌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