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父母锦囊:教你养个壮小孩
1044900000021

第21章 手足口病就是 一种特殊的感冒(1)

2009年4月,正是手足口病流行的季节。一位来自济宁的患儿因为反复感冒来看我的门诊。据家长说,患儿每半个月就发生一次感冒,发热、咳嗽,扁桃体肿大。大便经常干结难下,多数2~3天一次。患儿口唇干红,舌质红,苔黄厚,咽部充血,口腔内有溃疡点与水疱。当时正是手足口病的流行季,我又仔细地检查患儿的手足,发现隐约地出现了四五个斑疹。我告诉家长患儿可能是手足口病。家长很担心,急切地问:“有危险吗?怎么治疗?”我告诉他:“不用着急,因为你孩子还没有发起热来,或许刚刚开始,吃上几服中药就能好。”一听说手足口病,刚才围了满满一屋子的候诊患者、家长都被吓得出去等待了。这说明很多人还是有较好的防范意识,另外,也表明了家长对手足口病的惧怕与担心,唯恐避之不及。

4天后,家长给我留言,说孩子看完病的第二天开始发热,一直服用我开的中药,发热持续1天就退了,口腔溃疡、手足疱疹也消失了。孩子继续服用完那些中药,差不多就痊愈了。

其实手足口病并不可怕,就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感冒。手足口病的死亡病例大多属于失治、误治。有的家长不知道孩子得的是手足口病,一直让患儿在条件较差的小诊所输液治疗,结果患儿高热不退,出现了惊厥、抽风等神经系统受损的症状,或者出现了心肌炎、心衰等心脏受损的症状,才进入重症监护室治疗,这时无论花多少钱,治疗都是非常棘手的,死亡率也很高。在治疗手足口病方面,中医、中药的理论、手段不仅非常有效,而且花费较少。

其实以前就有手足口病,可能属于散发病例,没有那么多患儿感染,也没有那么多的死亡病例,所以不像现在广为人知。我最早接触这类患儿,还是在1992年的夏秋之交,当时我在济南市中医院的儿科门诊工作,跟当时的儿科主任刘清贞抄方。刘老师很负责,典型病例都会讲授给我们,我记忆比较深的就是手足口病了。那时很多手足口病患者经过服用中药治疗,都能很好地治愈,基本没有死亡病例,所用药物基本就是宣肺解表、清热解毒的药物。

新西兰最早报道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主要临床表现为手、足、口、臀等多个部位出现一些疱疹或者是斑丘疹,同时可能伴有发热,少数患者可能发展成脑膜炎 、脑炎、急性迟缓性麻痹、呼吸道感染、心肌炎等。

从临床症状上来看它就是一个特别类型的感冒。为什么这样说呢?就是因为它伴有手足口部的疱疹,其发病初期一般仅有发热、咽痛、咳嗽等感冒的一般症状。

手足口病最早是在新西兰报道的。1957年在新西兰发生,随后这个病在欧洲的许多国家像英国、法国、意大利、德国流行,然后到了美洲,美国、加拿大等国家也先后发生。1970年,日本发生了手足口病,而且常年流行,患者比较多。

1981年,上海首次报道这种疾病。随后山东,还有其他十几个省份陆续报道了这种疾病。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这种疾病的流行是全球性的。

中国明清时期可能发生过手足口病

从中国医学史来看,在现代医学进入中国之前,中医对治疗传染病,担负着重任。在与传染病作斗争的过程中,总结出了许多经验。然后把这些治疗传染病的临床经验进行总结,上升到一个学派——温病学派。

那个时代实际上已经有了很多很多的传染病。温病学派中有一种特殊的诊断方法就是辨斑疹、白。

什么叫斑疹呢?所谓斑疹就是我们说的皮肤上出现的淤血斑和出现的一些皮肤疹。白就是我们说出现的一些水疱样的东西。在温病学说当中,这是一个比较新的内容,因为张仲景的《伤寒论》没有这些内容,可能是当时发热性的、传染性的疾病没有出现斑疹、白,也可能是这些斑疹、白没能引起张仲景的注意。通过这个文献记载,我们知道在明清时期,出现传染性、发热性疾病的时候,很多患者皮肤上就已经出现了斑疹、白这类东西了。由此推测,在明清时期,可能手足口病就已经出现了,只不过那时不叫手足口病。虽然中国的手足口病是1981年才正式报道的,但在正式报道之前有没有呢?我想肯定是有的。

手足口病能自愈吗?

手足口病是由柯萨奇病毒A群的一些毒型、柯萨奇B组的一些病毒、埃可病毒以及EV71型等引起的,虽然病毒不一样,但表现类似。但有的病情较轻,有的病情较重,有的患者不用治疗能够自愈,有的患者经过治疗能够痊愈,而有的虽会治疗却转变成重症,甚至死亡。这些不同的转归实质上都与患者的体质有很大的关系,所以,治疗手足口病不能只看到病毒,更要注意患者的体质特点。

正是因为如此,绝对不能因为有些患者能够自愈,就不积极治疗。许多重症患者都是因为没有积极地进行正确的治疗,才由轻症演变为重症,出现心力衰竭、呼吸衰竭或者神经系统受损而导致死亡的。如果积极地治疗,就不可能进一步恶化。

手足口病的典型症状

发热

现代医学认为病毒、细菌侵袭人体,会使人体产生一种致热物质,这种致热物质作用于大脑的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升高,出现发热。

中医认为:手足口病的发热与感冒发热的机理是一致的。外寒内热是手足口病发病的主要机制。所谓内热,就是指肺、胃热邪壅盛,所谓外寒,就是感受了外界的风寒之邪。

正常情况下,人体一直向外界散发热量。夏天,人们往往汗流浃背,其目的就是通过出汗散发热量,使体温保持正常。其实在平时,我们虽然没有感觉到出汗,实际上皮肤的毛窍在蒸发着大量的水分,散发着热量。

人体触冒了寒邪、风邪,竖毛肌收缩,汗毛孔闭塞,中医称为“毛窍闭塞”,水分无法蒸发,热量蕴积在体内,就形成了发热、无汗,通俗的讲法叫“干烧”。由于体温高于外界,所以患者怕冷,即中医讲的“恶寒”,发热越厉害,恶寒越严重。有的患者虽然穿的衣服很多或者盖的被子很厚,却还是感觉寒冷而瑟瑟发抖,这说明患者发热很严重。有的人发热伴出汗,说明毛窍没有被完全闭塞,热量还可由毛窍泻出,因此,这种患者发热不严重,一般不会出现高热。

特色疱疹

中医发展到清朝,逐渐形成了温病学派,其中,叶(叶天士)、薛(薛雪)、吴(吴鞠通)、王(王孟英)是温病学派的代表人物。温病诊断方法中专门增加辨斑疹、白、察舌、验齿等内容,这说明在那个时代发热症状就与斑疹相伴出现了。

手足口病主要表现为手、足、口部的疱疹。图10-1、图10-3、图10-4为手部的疱疹,图10-2为足部的疱疹,图10-5、图10-6为牙龈、口腔部位的斑疹,有的患者还表现为口腔的上颌、咽峡部位出现充血、斑疹。与我们平时所常见的口疮一样,都是肺火、胃火过大,向上熏蒸咽喉、口腔所致。

我们再看一下手足口病的斑疹图片。图10-6显示斑疹散在,颜色不是太红,图10-5显示斑疹较少,但颜色深红,比图10-6患者的热势稍重,图10-4大拇指的疱疹颜色已变成紫色,热势更重。一般来说,疱疹的颜色代表了体内热邪的严重程度,颜色浅红,热邪不是太厉害,颜色深红,热势严重,颜色变成紫红色,热邪更加严重了。红色越浅,热邪越轻,一般愈后效果好;红色越深,热邪越严重,治疗较为困难,愈后越不好!

皮肤四肢的斑疹的产生是火毒内盛、欲从表散的结果,口腔斑疹、溃疡是火毒上攻熏蒸所致,所以热毒内盛是产生斑疹的第一重要原因。

手足口病流行时,报纸上给出了一些预防的验方。很多医生见到斑疹带有水疱,便误认为是湿邪所致。出现了水疱就一定属于湿邪吗?如果开水烫在皮肤上,出了水疱,你能认为是湿邪所致吗?本身内火炽盛、灼伤皮肤所致,非说是湿邪所致,那岂不是笑话?这种不求甚解危害甚大。

其他

对临床手足口病病例的观察中还发现:手足口病除了典型症状外,还伴有火热内盛的其他症状:患儿大便干、大便干结,或者大便极臭,咽部红肿、痛疼、扁桃体肿大,有的还有口臭。部分患儿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痛等症状。

其实,我们在认识手足口病时,只是注意到了手、足、口的症状,而忽略了火热内存的本质,换句话说,就是抓住了“芝麻”,忽略了“西瓜”,或者说只认识了“标”,而忽略了“本”。这种认识方式影响了手足口病的治疗。

根据手足口病的典型症状可以看出:火毒内盛是手足口病的发病基础,是内因,外感风邪、寒邪是诱因,是外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