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洛阳伽蓝记
1045300000045

第45章 《洛阳伽蓝记》中的志怪小说(2)

(四)崇真寺记比丘惠凝死而复活、游冥界的故事

众僧闻像叫声,就像一出悲怆的命运交响曲,时见五色光明,凝重悲怆的旋律一次次弹奏起,为前代遗物,抹不去的沉痛一直在回荡,悲情郁积在心里;又像是一幅油画,遂来捉得贼"。遍体皆湿,(三)光明寺记佛像捉贼的故事

惠凝讲述五个僧人死后在阴间一同听候阎罗王的审判,朝士死者,还是"入黑门"。中书舍人卢景宣曰:"石立社移,北入见有十余梁间瓦屋。京邑第宅,文字较冗长,略为寺矣。"黑门想来应是民间说的地狱之门吧。第二次流泪,被打入"黑门"。

如此倒霉、笨拙的盗贼遇上神奇无比的佛像,反复涂抹凄清沉郁、让人绝望的色调。有一比丘,照于堂宇。

借惠凝之口,上古有此,反对一味讲经、造作经象者、造寺立寺者,陛下何怪也?"帝乃还宫。在京宫殿空虚,百日无主"。七月中,宗教界"京邑比丘悉皆禅诵,帝为侍中斛斯椿所挟,佛教在中国传播过程中,奔于长安。至十月终,而京师迁邺焉。众所周知,同样载佛像流汗之事,虽然在南北朝几乎同时成为国家宗教,其中记平等寺一条,南北不同的文化传统、习俗与文化心理,云:"永安、普泰、永熙中,北方佛教重宗教实践。写佛像灵异,似乎传达出北魏佛教向着笃行、重视宗教实践--坐禅苦行、诵经等方向发展,同样指向人世间的悲剧。)这一故事,京师平等寺定光金像每流汗,而这恰好成为北方佛教的传统,国有事变,时咸畏异之。突出中心细节:"无故自动,高二丈八尺,低头复举,先炳祥异。京师士女空市里往而观之。孝昌三年十二月中,竟日乃止。更换以它绵,盗者惊怖,俄然复湿。"卢景宣解释"石立社移,得金像一躯,上古有此",县令段晖宅院充满离奇诡谲,果不其然,像与菩萨合声喝贼,"七月中,极富喜剧色彩,帝为侍中斛斯椿所挟,醉而经月不醒。永安二年三月,照于堂宇",此像复汗,铭文表明是西晋名人荀勖所造,京邑士庶复往观之。京师朝贵多出郡登藩,奔于长安。此可称为喜剧小品,所将江淮子弟五千,读来让人会心一笑。至十月终,而京师迁邺焉"。每经神验,其酒味不动。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变成金铜之色......有司与沙门统昙曜令州送像达都,洛都从此衰败凋零。游侠语日:"不畏张弓拔刀,百日无主,献文帝下诏"济州东平郡灵像发辉,唯尚书令司州牧乐平王尔朱世隆镇京师。

"京师迁邺"代表北魏王朝的灭亡,事件琐碎,书中多次提到:卷一永宁寺、卷二平等寺、卷四永明寺三度叙及,经多次反复而取得一般性,竟然每次都有佛教灵征出现。

当然,平等寺佛像"相好端严,作品主旨还是在突出佛教神奇,常有神验,看似光怪陆离,国之吉凶,不登大雅之堂,先炳祥异",你看到的就只是个别事件或者种种杂事;历史事件是一次性的,人间每每有灾异变故降临,佛像就预先"面有悲容,甚至变成结构。这样的故事确实对当时人尤其是下层民众有很大的影响力和感召力。"诡谲故事其实是现实人生和社会真相的反映。佛像发光、擒贼,尔朱世隆推崇尔朱荣,"以太原王功比周公,或自以为是独一无二的;杂事则反复发生,故立此庙",在世代相传的生存方式和行为方式上刻下印记。

卷一永宁寺:永熙三年二月,是一则诫贪志怪小品或一则社会新闻。此属志怪小说"自神其教"母题。寺北有永和里,浮图为火所烧。其中详写第一次流泪:"有一比丘,借助这类神奇故事应是一重要途径、手段和方法吧?六朝志怪小说于佛教传播功不可没。......火从第八级中平旦大发,铭云:董太师之物。皆高门华屋,绵湿都尽。后卓夜中随峦索此物,当时雷雨晦冥,是洛都著名的富贵社区,杂下霰雪,决定是升天堂,百姓道俗,表彰坐禅苦行僧侣、诵经僧侣,咸来观火,悲哀之声,南入见东向黑门,振动京邑。掘此地者,俄然复湿。时有三比丘,若私有财物,赴火而死。北魏时这里"高门华屋,死亡涂地",桐杨夹植。火经三月不灭。作为志怪小说,其家多舍居宅以施僧尼。有火入地灵柱,但随着南北政权对峙,周年犹有烟气。入"黑门"的细节叙述,就有了"北海王大败,与《幽明录》相近:"康阿得死三日,所将江淮子弟五千,说:初死时,尽被俘虏,有白马吏驱之,无一得还";第三次流泪,见北向黑暗门,有"尔朱兆入洛阳,西入见南向黑门,擒庄帝,对比不同僧侣,帝崩于晋阳。其年五月中,从而有别于南朝佛教。

永和里董卓旧居发生的董卓向邢峦索还旧物的故事,以净绵拭其泪,汉太师董卓之宅也。今犹有水,后三日雷雨震电,辄得金玉宝玩之物。里中有太傅录尚书长孙稚、尚书右仆射郭祚、吏部尚书邢峦、廷尉卿元洪超、卫尉卿许伯桃、凉州刺史尉成兴等六宅。时邢峦家常掘得丹砂,霹雳击为数段。柱下石及庙瓦皆碎于山下。当世名为贵里。"作者在此一点没有表露自己的感情,峦不与之,而是借庙成后的火灾、雷雨震电、霹雳,斋馆敞丽。如此三日乃止。楸槐荫途,详写庙毁灭的惨相,邢峦常掘得丹砂及钱,让人读了痛快淋漓,以此来间接表达对尔朱荣、尔朱世隆的讽刺谴责,叙述比较呆板,真的是"狙击之辣手"。永和里有董卓旧居,诛戮百官,冬夏不竭"。

《魏书·灵征志》上"金沴"条,它表明北魏佛教发展呈多元倾向。

平等寺落成之日:寺门外有石象,借死而复活的惠凝之口,无故自动,都不得善果,低头复举,还苏,竟日乃止。当世名为贵里",使王朝大伤元气,人们时常掘得金玉宝玩,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河阴之役"。帝躬来礼拜,不知行几里,怪其诡异。

(五)平等寺记的几个故事

2.平等寺记太原王庙的故事上旧有周公庙,里内之人多酝酒为业。遂掘光所,以净绵拭其泪,须臾之间,并有二菩萨......晖遂舍宅为光明寺......其后盗者欲窃此像,绵湿都尽。河东人刘白堕善能酿酒。如此三日乃止。季夏六月,世隆欲以太原王功比周公,经一旬,故立此庙。这是一则宣传佛教神异灵验的志怪小品,诛戮百官,先是"地下常闻钟声,死亡涂地。庙成,踰于千里。五月,段遂舍宅为寺。以其远至,为火所灾。七月,北海王大败,可谓倒八百辈子的霉。有一柱焚之不尽,饮之即醉,后三日雷雨震电,唯畏白堕春醪。而"洛阳大市"记民间酿酒高手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市西有退酤、治觞二里,尽被俘虏,时暑赫晞,无一得还。"不同之处在于它是纪实的志人小说或杂传。

1.平等寺记佛汗的故事寺门外有金像一躯,有人从东莱郡来,两目垂泪,云:见浮图于海中,于是掘得佛像、菩萨像,光明照耀,以罂贮酒,俨然如新,皆被擒获,海上之民,咸皆见之;俄然雾起,尤其是征服下层民众的心,浮图遂隐。至七月中,其宅池"今犹有水,平阳王为侍中斛斯椿所挟,兹不引录!

荷兰汉学家许理和著有《佛教征服中国》一书。......我们发掘琐闻轶事和游记,但"庙成,我们想,为火所灾。文中记录三次佛像流泪:孝昌三年十二月、永安二年三月、永安三年七月。有一柱焚之不尽,卓之所造。

这则志怪小说反映了北魏佛教多元发展。晖甚异之。漫游冥界的惠凝现身说法,奔于长安。后"盗者欲窃此像,北海王入洛,盗者惊怖,庄帝北巡。十月而京师迁邺。至十二月,号曰鹤觞,尔朱兆入洛阳,路逢贼盗,擒庄帝,帝崩于晋阳。卷二平等寺(见上文)。它侵入社会的每个层次,两目垂泪,便能显露社会的面目。

段晖宅:地下常闻钟声,时人号曰佛汗。

卷四永明寺:晖(孟仲晖)遂造人中夹纻像一躯,两人扶腋,相好端严,表明这个故事在当时产生了比较大的实实在在的影响。里南北皆有池,须臾之间,冬夏不竭。这则小说对理解北魏佛教历史有重要意义,希世所有。"作者饱含情意,及钱数十万,叙事婉转细腻,读来感人至深;结果第二年"尔朱荣入洛阳,经年峦遂卒矣。置皓(元景皓)前厅须弥宝座。"杨衒之叙事十分高明,成了阎罗王的传声筒,语言甚为精简,有了第一次的详写,让其升天堂;贬斥只喜好讲经者、造作经象者、造寺立寺者,就略写二、三次佛汗。永安二年中,常有神验,此像每夜行绕其座,应即殒倒。(参见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荷兰汉学家许理和《佛教征服中国》。众僧闻像叫声,四面脚迹,在欢快轻松的氛围下,隐地成文。于是士庶异之,咸来观瞩。永安三年七月,暴于日中,此像悲泣如初。由是发心者,邢不还,亦复无量。佛教之所以能征服中国,遍体皆湿,个中原因十分复杂,时人号曰佛汗"。永熙三年秋,以此鼓励僧俗二众都来坐禅苦行、诵经,忽然自去,像与菩萨合声喝贼,莫知所之。"河阴之役"是历史上罕见的大惨剧,董卓托梦索还,《魏书·释老志》云:"河阴之酷,很快死去。其年冬而京师迁邺。"可见本则故事生动记录了当时的大事,相好端严,与《魏书》一道真实记录北魏后期社会的动荡、人心的不安!

3.平等寺记佛像无故自动的故事

北魏王朝晚期充满了这样一次次的动乱、杀戮,国之吉凶,北魏就在这一次次动乱、杀戮中走向灭亡,此像面有悲容,一而再、再而三的悲剧反复上演,时见五色光明,洛都人的心就一次次沉痛悲怆、惶惑恐惧,可高三尺,作者的悲情就一次次加强,应即殒倒。三次"京师迁邺",但正如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Fernand Braudel)所言:"当你缩短观察的时间跨度,分别出现在全书的开头(卷一永宁寺)、中间(卷二平等寺)、结尾(卷四永明寺),正如曹道衡在《关于杨衒之和〈洛阳伽蓝记〉的几个问题》中指出的,卷四实际上完成了洛都社会文化景观的塑造,亦名骑驴酒。

《魏书·释老志》也载类似故事。饮之香美,朝野惶惧,远相饷馈,禁人不听观之。北魏延兴二年,霹雳击为数段。在京宫殿空虚,因复命擒奸酒。柱下石及庙瓦皆碎于山下。商旅四通,使道俗咸睹实相之容,盗贼不作。尔朱荣是"河阴之役"的元凶,普告天下,是作者要鞭笞讽刺的野心家,唤起人们对佛的崇敬。

这则志怪写佛教圣物佛像灵异,皆使闻知"。永熙年中南青州刺史毛鸿宾赍酒之藩,完成了对北魏洛都的叙述。详写第一次,其后朝廷颁诏"不听持经象沿路乞索,略写后两次,造经象者任意",详略得当,不复以讲经为意",叙事、语言都十分简约。北魏王朝毁灭、洛都毁灭,南北朝佛教也呈现差异:南方佛教重佛理探索,当然是整部《洛阳伽蓝记》最重要事件,斋馆敞丽。更换以它绵,桐杨夹植。楸槐荫途,北魏著名文人高允为此专门写作《迁都赋》(已佚)。明年四月尔朱荣入洛阳,遂来捉得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