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舍得大全集
1047400000061

第61章 有得也有失,有失才会有得 (4)

魏徵也曾经用相似的话来劝告唐太宗。魏徵说:“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原来,在唐朝初年,鉴于隋朝快速覆灭的历史教训,唐太宗采取了减轻农民负担的政策。到贞观年间,就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太平盛世。唐太宗在取得了巨大政绩以后,逐渐骄傲自满起来。他不仅在群臣面前公开炫耀自己,还渐渐改变了过去的勤俭作风,并积极对外用兵,这些都有使“贞观之治”的成果全部丧失的危险。鉴于这种情况,魏徵连续向唐太宗上书,陈述自己的观点,并用“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的话来警醒唐太宗。唐太宗于是下令改革政治,使唐朝又出现了较长时期的繁荣。

有好的开端,但往往很少能够有好的结局。“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这句话揭示了一种现象。俗话说“天知道明天会怎么样”,人生的旅途之中,总是充满了无穷的变数。慎终如始、善始善终的良好品行,不仅是事业成功的必要保障,也是避免灾祸的必要保障。许多人在年轻时通过自身努力走向了事业的成功,却在年老时经不住诱惑,演绎了一场场人生的悲剧。许多安全事故的发生,也都在工程竣工收尾之际,现实中这样的例子简直是数不胜数。

自己的计谋再好,也不可能就一定会成功,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会有无穷的变数。只有常常怀有如临深渊般的警惕之心,不断地预测可能出现的不利因素,才能做到未雨绸缪,才不至于功败垂成。

10.见好就收,过犹不及

见好就收、过犹不及就是告诉人们要掌握分寸,在差不多的时候就要收手,适可而止,不可太贪心,否则后果严重。汉初名将周亚夫与父亲周勃不同的命运就说明了这个问题。

公元前180年,在诛灭诸吕、匡扶汉室的事业中,周勃功居首位,名垂后世。文帝即位后,赏赐有功之臣,以周勃担任右丞相,赐黄金五千斤,封地增加到一万户。有人劝周勃说:“您诛灭诸吕,迎立代王为帝,声威震动天下。您受到丰厚的赏赐,处在尊贵的地位,得到皇帝的宠信,这样不久就会大祸临头。”因为功高震主,明智的周勃也感到自己处境危险,于是他请求辞去右丞相的职位,皇帝应允了他。然而不久丞相陈平去世,文帝又让周勃担任丞相。十个多月后,皇上对周勃说:“我下令所有诸侯离开长安到自己的封地去,有些人还没有走,你一直被我器重,希望你可以带头。”周勃于是辞相归国。

周勃免相归国,一年多之后,便有人向朝廷上书告发周勃谋反。朝廷把这件事交给廷尉协理,廷尉要地方官逮捕周勃,进行审问。周勃非常害怕,他不知道自己要怎么辩解才好,于是就送给狱吏一千两黄金,狱吏便教周勃以公主(是文帝的女儿,嫁给了周勃的儿子周胜之)作为证人,再把先前皇帝给他的赏赐都送给了汉文帝的舅舅薄昭。果然,薄昭便到汉文帝的母亲薄太后那里替周勃说情,而薄太后也认为周勃没有谋反之意。当文帝朝见太后时,太后便对文帝说:“绛侯周勃诛灭诸吕时,当年身上挂着皇帝的玉玺,在北军统率军队,不在那时谋反,现在他在一个小县里,难道要谋反吗?”文帝已看到了周勃在狱中的供词,现在又听母亲这样讲,便向太后道歉说:“官员们正在查清这件事,我正准备释放他呀!”于是,派使节赦免了周勃,并恢复他的地位。

公元前169年,周勃在自己的封地病逝。继承爵位的大儿子周胜之因为杀人罪被剥夺了侯爵之位。因为怀念周勃对国家立下战功,文帝不愿意就此剥夺了周家的爵位,于是下令推选周勃儿子中最好的来继承爵位。大家就一致推举了周亚夫,文帝于是让当时任河内太守的周亚夫继承了爵位。

周亚夫也是一个十分有才能的人。公元前158年,匈奴进犯北部边境,文帝急忙调边将镇守防御。为了警卫京师,文帝派三路军队到长安附近抵御守卫。一路驻守在灞上,一路驻守在棘门,而周亚夫则守卫在细柳。

文帝为鼓舞士气,亲自到三路军队里去犒劳慰问。他先到灞上,再到棘门,这两处都不用通报,见到皇帝的车马来了,军营都主动放行。文帝到了周亚夫的营寨,和先去的两处截然不同。前边开道的被拦在营寨之外,在告知皇帝要来慰问后,军门的守卫都尉却说:“将军有令,军中只听将军命令,不听天子诏令。”等文帝到了,派使者拿自己的符节进去通报,周亚夫这才命令打开寨门迎接。守营的士兵还严肃地告诉文帝的随从:“将军有令,军营之中不许车马急驰。”车夫只好控制着缰绳,不让马走得太快。到了军中大帐前,周亚夫一身戎装,出来迎接,手持兵器向文帝行拱手礼,并说:“甲胄之士不拜,请陛下允许臣下以军中之礼拜见。”文帝听了,非常感动,欠身扶着车前的横木向将士们行军礼。

劳军完毕,出了营门,文帝感慨地说:“这才是真将军啊!那些灞上和棘门的军队,简直是儿戏一般。”

一个月后,匈奴兵退去。文帝命三路军队撤兵,然后升周亚夫为中尉,掌管京城的兵权,负责京师的警卫。后来,文帝病重弥留之际,嘱咐太子刘启也就是后来的景帝说:“以后关键时刻可以用周亚夫,他是可以放心使用的将军。”文帝去世后,景帝让周亚夫做了骠骑将军。公元前152年,丞相陶青有病辞职了,景帝便任命周亚夫为丞相,景帝对他非常器重。不料周亚夫最后却落个悲惨的结局。

有一次,景帝要废掉栗太子刘荣,当时周亚夫却反对。后来,窦太后想让景帝封皇后的哥哥王信为侯。在景帝和周亚夫商量时,周亚夫说刘邦说过,不姓刘的不能封王,没有功劳的不能封侯,如果封了王信为侯,就是违背先祖的誓约。景帝听了无话可说,窦太后心里也很不高兴。还有一次,匈奴有五位将军归顺了汉朝,景帝非常高兴,想封他们为侯,以鼓励其他人也归顺汉朝。但周亚夫又反对说:“如果这些背叛国家的人都能封侯,那以后我们如何处罚那些不守节的大臣呢?”景帝听了又很不高兴,然后将那五人都封了侯。周亚夫见景帝不听自己的,一气之下托病辞职了。

此后,景帝又把他召进宫中设宴招待,想试探他脾气是不是改了,所以他的面前不给放筷子。周亚夫不高兴地向管事的要筷子,景帝笑着对他说:“莫非这还不能让你满意吗?”周亚夫听了,很不情愿地向景帝跪下谢罪。景帝刚说了个“起”,他就马上站了起来,不等景帝再说话,就自己走了。景帝叹息着说:“这种人怎么能辅佐少主呢?”

这事刚过去,周亚夫的儿子又惹祸了。原来儿子见周亚夫年老了,就偷偷买了五百甲盾,准备在他去世发丧时用。甲盾是国家禁止个人买卖的,周亚夫的儿子不仅给佣工的期限少,还不想早点给人工钱,结果心有怨气的佣工就告发他要谋反。

景帝就派人来追查此事。负责调查的人叫来周亚夫,询问原因。周亚夫不知道儿子做了什么,对问的问题不知如何回答,负责的人以为他在赌气,便向景帝报告了。景帝很生气,将周亚夫交给最高司法官廷尉审理。周亚夫受此屈辱,无法忍受,于是绝食抗议,五天后吐血身亡。所以司马迁在《史记》中对他称赞的同时,也为他惋惜,说他因为过于耿直,对皇帝不尊重,结果导致悲剧结局,令人慨叹。

事物发展的规律是:盛极则衰,乐极则哀,满者必溢,盈者必损。因此,在人生的征途中,要见好就收,适可而止,否则必将招致祸害。周勃见好就收,所以虽然有危险,却还是能善终;而他的儿子周亚夫却不明白这个道理,一而再、再而三地跟皇帝斗气,结果被活活气死,这就是过犹不及。所谓“人知进而不知退,知欲而不知足,故有困辱之累,悔吝之咎”,其道理便在于此。所以见好就收,别老想着捞更多。就如同买股票一样,涨了还想涨,结果呢?跌了!如果当初少赚点,不是就全赚回来了吗?起码也可以少亏一点。

见好就收是很难做到的,毕竟说和做是两回事,但有一点至少要明白:做什么事都不能太过分,就如同挣钱一样,每个人都知道钱是非常好的东西,也希望自己能有很多很多的钱。但钱多真的就很好吗?钱多之后会受到别人的妒忌,会受到恶人的陷害,会受到贼人的偷抢。适可而止才是最好的。

11.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老子说:“功遂身退,天之道也。”老子认为金玉满堂,没有人能永远守得住;富贵而又骄横,便会招来祸患。所以成就了功业,就要知道收敛而不是占有功绩,这才符合做人的道理。这是真正的智者之言,懂得老子“功成身退”道理的人其实不少,但真正能身体力行者则微乎其微。

孙武曾经协助吴王阖闾,消灭了当时强大的楚国,随着吴国霸业的蒸蒸日上,继位的吴王夫差渐渐地开始自以为是,他不再像以前那样励精图治,对孙武、伍子胥这些功臣也不再那么重视,反而重用奸臣伯嘉。孙武见到这种情况,便抽身退隐江湖。据说在临走之前,孙武对好朋友伍子胥说:“您知道气候的变化吗?热天过去了,冷天就要到来;春天过去了,秋天就要到来。功劳有了之后却还不肯退隐,将是后患无穷。我并不是只想保全自己,你也跟我一起走吧。”而伍子胥却不以为然。

有一次,吴王夫差听说齐景公死了,大臣们争权夺力,新立的国君软弱,就要出兵攻打齐国。伍子胥规劝说:“我们的老对手,越王勾践这个人不死,一定是吴国的祸患。现在吴国有越国在身边,就像得了心腹疾病。大王不先铲除越国却一心致力于攻打齐国,这不是很荒谬的吗?”吴王不听伍子胥的规劝,发兵攻打齐国,并在艾陵这个地方大败齐军,并慑服了附近的邹国和鲁国。从此,吴王夫差就更少听从伍子胥的计谋了。

四年后,吴王夫差又要北上攻打齐国,越王勾践采用孔子的学生子贡的计谋,就带领着他的人马帮助吴国作战,并把贵重的宝物敬献给太宰伯嚭。太宰伯嚭多次接受了越国的贿赂,就没日没夜地在吴王面前替越国说好话。而吴王总是相信和采纳太宰伯嚭的计谋。伍子胥规劝吴王说:“越国,是心腹大患,希望大王放弃齐国,先攻打越国,不然今后悔恨也来不及了。”吴王不听伍子胥的劝告,却派他出使齐国。伍子胥临行前对他儿子说:“我屡次规劝大王,大王不听。我现在看到吴国的末日了,你和吴国一起毁灭,没有好处。”于是,他就把儿子托付给了齐国的一个朋友,而自己返回吴国向吴王报告。

太宰伯嚭就趁机在吴王面前说他的坏话。他说:“伍子胥为人强硬凶恶,没有情义,他的怨恨恐怕要酿成深重的灾难。前次大王要攻打齐国,他认为不可以,大王却取得了重大的胜利,而他因为自己计谋没被采用反而产生了怨恨情绪。如今大王又要再次攻打齐国,伍子胥又强行谏阻,并假装有病不随大王出征。他现在不被信用,这是很容易引起祸端的,大王要有所戒备才行。况且我派人暗中探查,他出使齐国,就把他的儿子托付给了齐国人。”吴王说:“没有你这番话,我也怀疑他了。”

于是,吴王就派使臣把“属镂”剑赐给伍子胥,并要他自杀。伍子胥仰望天空叹息说:“唉!伯嚭这个小人将要作乱,大王反来杀我。我曾经忠心地辅助你父亲,并使他称霸天下。你还没确定为王位继承人时,我在先王面前冒死相争。我虽然不希望你能报答,可现在你也不应该听信谄媚小人的坏话来杀害长辈。”说完,伍子胥又对自己的手下说:“你们一定要挖出我的眼珠,并把它悬挂在吴国都城的东门楼上,我要看着将来越国是怎样进入都城,灭掉我们吴国的。”于是,伍子胥自刎而死。吴王听到这番话,大发雷霆,就把伍子胥的尸体装进皮革袋子里,丢到大江里去了。

公元前482年,夫差亲自带领大军北上,与晋国争夺诸侯盟主。越王勾践趁吴国精兵在外,突然袭击,一举打败吴兵,杀了吴王夫差留守在国内的太子。夫差听到这个消息后,急忙带兵回国,并派人向勾践求和。勾践估计一下子消灭不了吴国,就同意了。

公元前473年,勾践第二次亲自带兵攻打吴国。这时的吴国已经是强弩之末,根本抵挡不住越国军队,屡战屡败。最后,夫差又派人向勾践求和,而勾践的大臣范蠡坚决主张灭掉吴国。夫差见求和不成,才后悔没有听伍子胥的忠告,非常羞愧地拔剑自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