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地方文化研究辑刊(第五辑)
1055400000035

第35章 论郭沫若爱情诗的形式独创性 (2)

二、表现现代爱情的独创格局

文艺作品所讲的格局,是指某种文体的具体的构造样式和规模。《瓶》属于诗歌,具有这种文体的共性特点和总体格局,如内容方面的抒发情感和情绪,形式方面的押韵分行、追求节奏等,可谓"大体须有",无须赘言。但一首诗歌的具体格局建构,却可以有无穷的变化。仅就诗行的字数来看,就有五言体、六言体、七言体、杂言体等;以诗篇的构造规律而言,诗节所辖行数可多可少,诗篇可由一节组成,也可由多节连缀而成。所有这些格局变化,都旨在表现作者的情感和情绪。作品的内容与格局(形式)的关系,是前者决定后者,后者忠实地为前者服务。组诗《瓶》的格局构造,在准确表现人物的爱情感受这个前提下,变化多姿,富有独创性。

1.抒发丰富细腻的情感,用较长的诗行和较多的章节,构筑为鸿篇巨制的格局。诗集中这样的作品,包括第一首、第十六首、第二十九首、第三十八首等,都由7节以上组构成篇。其中最长的是第十六首,共由18节构成,通过大胆贴切的想象,尽兴倾吐了男主角为心爱的姑娘"死也甘休",死后变成梅林怒放梅花,春日姑娘前来吊扫,春风把梅花吹成了一座花冢,二人合葬花冢中,决心生生死死永相爱的纯洁情怀。该诗的《尾声》抒发男主角的痴情,是这样来"定格"的:"啊,我真个有那样的时辰,/我此时便想死去,/你如能恕我的痴求,/你请快来呀收殓我的遗尸!"

又如第一首,写男主角回忆与姑娘春游西湖,对她产生了由熟悉而热爱,由热爱而相思,由相思而梦绕魂牵的丰富情感。为了表现这种内容,诗篇不仅章节多,而且诗行也都很长。其中展现女主角强健的体魄,春游时所穿丝袜的颜色,长于走路和登山,作品是这样构筑的:"啊,我怎么总把她记不分明,/桔梗花色的丝袜后鼓出的脚胫,/那是怎样地丰满、柔韧、动人!/她说过,她能走八十里的路程。"

2.抒发变化或激动的情感,用参差不齐的诗行,或长或短的章节组构成篇。那诗行的长短不齐,宛如情感的波涛在奔涌,时而跃上浪尖,时而跌入波谷,为情感的内涵赋予了有形的格式。属于这种格局的诗篇,有第二首、第十一首、第三十五首等。如第二首,反映男主角向姑娘寄出第一封信后,热切地盼望复信,一朝就"扣问了三次的信箱",每次都扑空后,欢快的心情转为失望和悲伤,很想向墓地里"哭诉悲风"。该诗每节的第三行,内容单调而重复--"一空,二空,三空","一冬,二冬,三冬",其余三行都较长,如此参差错落的诗形格局,替情感的变化进行了逼真的活描。

第十一首诗,写男主角"我"收到了姑娘的首次复信,对方称他为学问很好的"先生",希望他今后常常赐教,邀请他在西湖长住时,激动得心花怒放,不能自持。诗篇先用长短不齐的诗行,叙述姑娘的心愿。"她说是:我到了西湖,/她真真觉着/幸福,/她愿我能在西湖长住。"再以同样的诗句抒发男主角的激动之情,如此奠定了整首诗参差错落的格局。"啊,这真是道破了我的肺腑,/假使我能长住,/伴你读书,/我愿意死在西湖。"

3.抒发异常强烈的情感,则一气呵成,不分章节地建构诗篇。异常强烈的情感,如深爱、深恨、绝望、猛醒等激荡于胸中时,形成较长的波幅("长波"),外现于诗形,必然是连续不断的规模。这方面的诗作尽管不多,却也恰到好处。如第三十首倾述男主角对姑娘的疯狂追求,第三十一首写疯狂追求后所生的悲哀感,第三十二首抒发盼信的难受,预感到"那时的幸福"已远隔千年,都采取了一唱三叹、一气贯注的格局。第三十首云:"我的心机是这般战栗,/我感觉着我的追求是不可追求的。/我在和夸父一样追逐太阳,/我在和李白一样捞取月光,/我坐看着我的身心刻刻地沧亡。/啊,已经着了火的枯原呀,/不知要燃倒几时!/风是不息地狂吹,天又不雨,/已经着了火的枯原呀,/不知要燃到几时!"

4.抒发冷静或飘忽的情感,用或长或短的诗行,组构短小的诗篇。冷静或飘忽的情感撞击心灵,划出的曲线是短促的("短波"),显示这种情感的诗篇,理应采取小巧玲珑的格局。《瓶》中这类诗篇也不少,如第九首,男主角回忆西湖春游时,他和姑娘以目传情,两心相爱的情景,是以"长句短篇"的格局来实现的。"我的眼睛在无人处瞥着你时,/我是在说:"我爱你呀,妹妹!妹妹!/我看你呀也并没有什么惊异。/你眼中送出的答词,也好像是:/哥哥哟,哥哥哟,我也爱你!爱你!"

组诗中的男主角在恋爱过程中,是个多愁善感的人。对姑娘的真诚爱恋和狂热追求,是他的情感流淌的主潮,但也不时飘浮着猜疑和自伤的愁云。如第五首,表现男主角猜测女主角的本质,先怀疑对方是"雕像",接着予以否定,最后认定她是个"有生命的、泥塑的女祇",诗篇的格局为"短章联唱"。而第十四首,写男主角对姑娘因爱极而生怨,将其比拟为北冰洋,宣泄瞬间的埋怨之情,则采用了"超短诗"的格局。全诗如下:"北冰洋,北冰洋,/有多少冒险的灵魂/死在了你的心上!"

上述关于《瓶》的格局类型,只是为了讨论方便,进行大致归并的结果。准确地讲,郭沫若在《瓶》的43首诗中,为了精确地展现恋爱者的爱情感受,对每一首诗的具体构造样式(格局)的选择,都是各不相同的。也就是说,不但达到了情感抒发的个性化,而且实现了体制格局的个性化。我想,称《瓶》为体制格局"独创性"的杰作,应是当之无愧的。

郭沫若对《瓶》的结构安排和格局铸造充分证明,他富有驾驭抒情诗表现形式的高超技巧。表现在结构方面,他善于借鉴古今爱情抒情诗以倾吐情感为支柱,爱情叙事诗以叙述事件为依托的结构手段,但更勇于创新。即把以情为纲和以事为纲结合起来,分别主次熔为一炉,创造了一种崭新的结构模式,使爱情心理的显现,达到形象化、深刻化和明朗化。在格局方面,遵循"因情创格"的艺术表达原则,追求诗形格局的多样化和个性化,以确保格局(形式)为内容服务,二者达到了内在统一。在这些方面,诗人的确赋予了《瓶》"独创的形式",为人们留下了可供师法的宝贵经验。

关于诗集《瓶》的艺术成就,刘绶松先生认为:"其中的第十六首《春莺曲》,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激情和遐想。在意境和风格上有着比较浓厚的我国古代民间创作的气息,但也残留着唯美主义的某些影响。"这个评语,我们认为大体上正确,也有不中肯之处。如前所述,《瓶》在尽兴抒写主人公的爱情感受,以情为经以事为纬谋篇和创格过程中,的确善于"遐想"和创新,也保留着古代优秀爱情诗表情达意的芬芳"气息"。如第十六首,诗人凭借丰富的想象,重现了民间传说中梁祝合墓化蝶的"意境",表达了恋爱者对爱情的无限忠诚和生死不渝。又如男主角为了见到心爱的姑娘,希望自己"化只飞鸟",飞到她的身旁(第二十九首),并拜托晚风吹到西湖上,代自己问候姑娘"平安无恙"(第二十八首)。这是对李商隐爱情诗《无题》(相见时难)表意手段的继承和发展。

据实而论,《瓶》在艺术形式方面也还有些缺陷,但不是"唯美主义的某些影响"。诗人贴切生活,如实反映"五四运动"后一代青年自由恋爱的现实,随情赋形因情创格的成功艺术实践,就足以推倒这一论断。其缺点在于:一是部分诗篇缺乏想象,过分追求"写实",从而导致这些诗篇意境不够深邃,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二是构思方式巧妙,即以四次书信往来为中心线索,将叙事与抒情结合起来,建构为空前的组诗联唱;但又多少显得有些单一化,也就是说,每次都让男主角先写信盼回信。不过,世上从来没有十全十美的作品,深刻展示爱情心理的《瓶》,形式富于独创性的《瓶》,将同它的创造者郭沫若一样,永存于恋爱者的心中,给他们以难忘的启示和教益

(作者单位:西华大学人文学院)

第15章 诗歌用大自然的词汇唤醒生活:两个二十世纪的女诗人 (1)

诗歌用大自然的词汇唤醒生活:两个二十世纪的女诗人

--陈敬容(中国)和阿尔达·梅丽尼(Alda Merini,意大利)

(意大利)Giusi Tamburello-朱西

内容提要:中国女诗人陈敬容和意大利女诗人阿尔达·梅丽尼,尽管她们处在不同的国度,有着不同的文化,但诗歌中的元素却有许多的相同之处。这两位诗人用来描述大自然的诗句是非常相似的。两位诗人试图从中了解自己困境的根源,从而改变自己的命运,然而她们未能找到问题的答案和战胜困难的途径。但她们却没有放弃英勇反抗的精神,最终找到了一种补偿的方式。

关键词:陈敬容;阿尔达·梅丽尼;大自然;唤醒生活

一、陈敬容和阿尔达·梅丽尼

对中国女诗人陈敬容和意大利女诗人阿尔达·梅丽尼进行比较研究,源自于她们两位诸多的共同点。

作为女诗人,她们有着相同的艰难生活经历。陈敬容从40年代到70年代,就曾多次居住在破庙里。无论在上海,还是在北京,她住的都是简陋的房子。之后她和丈夫离了婚,一个人带着两个女儿,生活更为艰难。1946年,抗日战争结束后,她到了上海。她说:"上海充满生机和活力,但像我这样的人,在一片废墟的阁楼上找到了一个临时住所,与大都市的氛围极不和谐。""文化大革命"期间,她受到了批判,1967年被下放到农村。从农村回北京后,陈敬容住进了北京城南的一个破庙里。同样,意大利女诗人阿尔达·梅丽尼的生活也不容易。1947年她就第一次被送进一家诊所,住了大约有一个月。1962诗人再一次住进诊所,直到1972 年才出院。这十年的时间里,诗人断断续续住院出院。

在此期间,诗人结了婚,并生了三个女儿。她在《他人的真理:与别人不同的人的日记》中介绍了自己在医院的情景:"当第一次住进精神病院时,虽说已有两个女儿,可我依旧像个孩子,内心单纯,考虑问题简单,总是幻想美好的东西在等待着我。我是一个诗人,但我却在照顾女儿和给学生辅导功课中打发时间。很多学生来校上课,有时也来我家,他们的欢声笑语使我的小屋暂时充满了生机,这时我感到自己是一个快乐的妻子和母亲。但当我劳累时,感到内心麻木,我就试图对我丈夫谈论这些事情,可他根本不理解,因此我的神经衰弱加重。再加上我非常喜爱的母亲去世了,我的状况越来越糟,终于有一天,我被所谓的'伟大'的工作和持续的贫困压垮了,病情加重,我丈夫只好叫来救护车,可他压根没有想到人家会把我送进精神病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