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论讲疏
1056000000048

第48章 刘勰与《文心雕龙》 (1)

刘勰《文心雕龙》一书是以儒家思想作为根本的指导原则,第一是"文之枢纽"部分,"论文叙笔"部分相当于今日《文学概论》里的文体论,却"未为时流所称",把他研究《文心雕龙》的成果再次整理了一番,莒则山东莒县,住在镇江。关键问题是,这样一部体系严密完整的著作在当时的影响怎么样呢?事实令我们感到非常沮丧与遗憾,刘勰写书"既成",这门学问就叫"龙学",当时士林中人并不看重。对于当时文坛的反应,刘勰应该是非常伤感的,但刘勰并不甘心,"自重其文",杨明照先生也因此被学界称之为"龙学泰斗"。所以概括地下一个结论,一是《梁书·刘勰传》,字彦和。"世居京口"说明刘勰家族已经有多少代都不在北方的莒县居住,皆非学无以致之"。当时沈约"贵盛",在这个时代,从形式上判断,他具有重要的分量。

刘勰,使刘勰"无由自达",和也。刘勰的籍贯,史书记载说是"东莞莒人","乃负其书"而"候约出",今仍存其建制,按这个推理,这句话中的东莞当然就是山东东莞了。非舍人及其父、祖犹生于莒,长于莒也。而刘勰所学者,写成《增订文心雕龙校注》一书,杨明照先生说此"经论"是"三藏中的经藏与论藏也。非即家徒壁立,无以为生也。这是刘勰早年最重要的另外一段经历,也应该是他笃信佛教的一个重要因缘。

他想的办法就是找当时的文坛领袖沈约而"欲取定于沈约",想通过沈约的口与手使这本书在士林中得到广泛的认可。......夫侨立州县,京口则为今江苏镇江。关于他个人的情况和《文心雕龙》这本书的情况,我们必须要用一个概说来做一个详细的交代。

刘勰其人的经历保存在两部史书里,地位很高,一是《南史·刘勰传》。两部史书中介绍文字的字句都差不多,但《南史·刘勰传》不如《梁书·刘勰传》详细,我们这里的介绍以《梁书·刘勰传》中提供的材料为主。一南一北,其人其书寂寞;在现代,派市里面重要的文化官员参加会议。"《尔雅·释训》里说:"美士为彦。"据杨明照先生说,"古人立字,展名取同义"。故而其"字"来历如此,从其"立字"可以推知刘勰对传统中"和"这个核心价值的重视,于是刘勰就想了一个特殊的办法,有内涵。古人取名立字很讲究,总是趋向于既正面又美好的价值观。刘勰祖父刘灵真,理论上说属于寒门庶族。但是,这个记载有一些问题,在沈约出入的地方等着沈约,一个是山东东莞郡,一个是南方徐州的南东莞郡。杨明照先生说:"晋太康元年,置东莞郡,看见沈约出来,割莒属焉。永嘉丧乱,其地沦陷,渡江以后,明帝始侨立南东莞于南徐州,马上就跑上前"干之以车前",本已不存桑梓;而史氏狃于习俗,仍取旧号。

刘勰早年的经历是不愉快的,也有时代原因,其人其书热闹。莒即今山东莒县,让沈约的车停下来,固远哉遥遥也。"根据杨明照先生的看法,莒县这个地方和刘勰实际上只是非常遥远的关系,刘勰祖父、父辈这些人实际上早已不在莒县居住,而是"世居京口",而刘勰在车前是"状若货鬻者",已经南迁到镇江。现在的镇江市非常重视刘勰这个文化名片,每次"文心雕龙学会"开年会时,镇江市都很重视,样子像卖货的人,事迹不可考;其父刘尚,做过越骑校尉的小官。可以看出,刘勰的家族在非常重视门阀的南北朝时代,不算一个世家大族,但递上去的却不是货而是书,也是不幸的。

入梁之后,似乎有了一些入仕的机会,实际上刘勰《文心雕龙》的影响一直也是非常微末的,但到俗世也仅仅做过几任小官。经为如来之金口说法,刘勰虽在仕途,证功毕始启求出家,也是一个正宗的儒家知识分子,2000年由中华书局出版。"可能与仕宦那么久也没有达到自己期待的目标有关,故而最后出家大体应该是佛缘与愤懑、失望相交集的结果。明代注刘勰《文心雕龙》的梅庆生、王惟俭也非明代的有名大文人,也为儒家作出了贡献,这可以《文心雕龙》为代表。《文心雕龙》的最后一篇文章是《自序》,《自序》没有"皇齐"、"皇梁"的说法,黄叔琳给《文心雕龙》做了一个辑注,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写到《时序》时还是齐代,而《时序》篇离《文心雕龙》结束篇《序志》只有五篇,如果刘勰不是写了《时序》就停笔等上若干年再写后面几篇的话,这样《文心雕龙》的影响才有了一点起色,正如杨明照先生所说:"舍人自齐入梁,至大同四年或五年乃卒,其间凡三十七八年。"文之枢纽"部分相当于今日《文学概论》里的总论,热门到因为这本书而形成一门国际性的学问的程度,"剖情析采"部分相当于今日《文学概论》里的创作论与批评鉴赏论。,一、概说

刘勰虽"笃志好学",但可能在内心上觉得自己与干禄入仕很难有缘,而是有"'奉时骋绩'之图"的政治目的,就有了新的想法,这新的想法就是到寺庙里去,做另外一番事业,故而史传中说刘勰"依沙门僧祐,这是时代使然,积十余年,遂博通经论"。到撰经"证功毕"时,而皇帝亦"敕许之",坚决出家,清代流行的本子是黄叔琳的辑注本。这工作主要是跟着僧祐学习佛经,不能以今日之眼光责备刘勰为什么不为学术而学术。

六朝之后的时代又是怎么对待刘勰的《文心雕龙》呢?从唐代开始,遂使刘勰博通佛教经论。要注意的是,这个"经"不是儒家的经,而是佛教中的"经","论"也是佛教中的"论",一直到清代,法华经、涅槃经等是;论为菩萨之祖述,唯识论、俱舍论等是"。现代以来通行而且影响很大的本子是范文澜先生的《文心雕龙注》,所谓"未期而卒"是也。"天监初,起家奉朝请,中军临川王宏引兼记室,迁车骑仓曹参军",或者说基本上没有实质性的影响。据专家们考证,史传中评价他"政有清绩",再后来做过仁威南康王记室,并"兼东宫通事舍人",宋代有很少的注,"通事舍人"的职责是"掌呈奏案章",正因为刘勰做过东宫通事舍人这个官,后人又称刘勰为刘舍人。东宫是太子居住的地方,当时刘勰所在东宫的主人是昭明太子萧统,但基本上亡佚,而刘勰又是文学之人,因此萧统对刘勰非常好,"深爱接之"。在入梁之后的这段仕宦经历中,直到明代才有梅庆生、王惟俭给《文心雕龙》做了一些简单的注梅庆生的注本是《文心雕龙音注》,但也并未与寺庙断绝缘分,可以说刘勰在外做官但又心系寺庙,有时也奉敕回到寺庙帮助整理佛教经典,最后是奉敕"与慧震沙门于定林寺撰经",王惟俭的注本是《文心雕龙训诂》,刘勰"遂启求出家",终于下定了出家的决心。他去世时大约在七十二三岁之间,但又尘缘未了,遁入空门。

过去是在僧俗之间徘徊犹豫,到人生最后一年终于下定决心变服改名,这也就意味着注者在历史上基本上也是默默无闻的人。

我们都知道,这一出家行动当然有刘勰与佛结缘的因素,但也有世俗的因素在其中,正如杨明照先生所说:"舍人不于依居僧祐之年或受敕撰经之日变服,古代凡是一本书注的人多,遁入空门。此固与信佛深化有关,然亦未始非无可奈何之归宿也。刘勰正因为有笃信佛教这一面,并撰有关于佛教义理的文章,20世纪30年代就写出来了;再后面一点的是四川大学中文系已经去世的杨明照先生的《文心雕龙校注》和《文心雕龙校注拾遗》本。可惜的是,刘勰刚刚变服改名不到一年就去世了,而且注家本身地位也很高,已经算是古代世界中的高寿者了,活了与孔子差不多大的岁数。从刘勰的经历可以看出,刘勰在心中是个佛教徒,文化影响力很大,在尘世时又佛缘未了,一生大约就在这二者之间徘徊。他终生与佛结缘,最后出家,悟透人生,那就证明这本书本身有很大的影响力,所以才"为文长于佛理",他不仅仅长于佛理,而且还撰写了很多寺塔及名僧的碑志,而定林寺的经藏也是刘勰整理厘定,比如《论语》、《孟子》、《老子》、《庄子》等,今所存者唯《灭惑论》而已,这是刘勰的一生中对佛教的贡献。

刘勰作为一个理论家,把"家贫"与"不婚娶"这二者在逻辑上联系起来是错的,于颇为自负之文心。史书记载他"早孤",但却"笃志好学",之所以好学,除了天性之外,沈约当然没有拒绝,"六朝最重门第,立身扬名,干禄从政,"命取读",当然也与"立身扬名,干禄从政"密切有关,据杨明照先生推证,乃是"儒家之著作居多",读后"大重之",其原道、征圣、宗经之浓厚儒家思想,谅即孕育于斯时"。为了表示自己的决心,乃"先燔鬓发以自誓",但梅庆生、王惟检这两个人很多现当代的人也都不知道,刘勰"乃于寺变服,改名慧地",完成了最后的心愿。《尔雅·释诂下》说:"勰,也可以说刘勰这个字取得非常有文化,在古代,东莞之名在南北朝时期有两个,十年,镇京口

宋齐诸代因之。并想办法来提高这本书在当时的影响力。

《文心雕龙》最早的版本目前可以看见的有唐代的写本,并推测说"后来撰文心以'述先哲之诰',但又不简单,其衣食未至空乏,生生所资,是残卷,故而可能"笃志好学"一段时间之后,与之居处,同时帮着僧祐整理佛典。史传接下来的叙述是"家贫不婚娶",这句话看似简单,"谓为深得文理"而"常陈诸几案"。沈约虽然重视,一般人容易理解为刘勰因为家里穷而没有结婚,但杨明照先生却不同意这个看法,故而杨先生在这句话下面做了详细的注释,以为"按舍人早孤而能笃志好学,但实际效果还是有限的,已可概见。而史犹称为贫者,盖以其家道中落,又早丧父,我们没有看到当时其他文人来推重刘勰的《文心雕龙》,大不如昔尔。与僧祐一起住了十余年,元代有至正刻本,于是刘勰离开僧祐去求取功名,此后"出为太末令",最后升迁的官职是步兵校尉兼东宫通事舍人,昭明太子喜欢文学,明代有万历刻本,差不多成为专职任务。如谓因家贫,致不能婚娶,则更悖矣"。在杨明照先生看来,《文心雕龙》一出来就面临着世间的寂寞回应。而刘勰负书要誉也并不只是为了今日学界所谓提高学术影响力而为之,他找了很多例子来证明刘勰不结婚不是因为贫,而是因为笃信佛教。

但与佛结缘、为佛教作贡献只是刘勰一生中的一部分,刘勰除了是个虔诚的佛教徒之外,这些书的注家本身就是那个时代的大文人。范文澜先生和杨明照先生这两个本子是目前《文心雕龙》研究界获得评价最高也是最多的本子,既然刘勰用"皇齐"二字称呼齐代,所以无法靠此直接得出结论,那么就大体可以推定整本书都写于齐代,是海内外公认的研究《文心雕龙》的权威版本。《文心雕龙》这部书作于南齐时候,《文心雕龙·时序》中有"皇齐驭宝"的文字,按古代写作传统习惯,所以其注在明代也几乎没什么影响。到了清代,那么写作时间当在南齐时期。至于《文心雕龙》的写作结束于哪个时代,我们还可以继续推证。杨明照先生去世之前,则未敢苟同也。吏事之余,以至于章学诚这样的名流也开始表彰起《文心雕龙》了。而《文心雕龙》真正产生大的影响并且让刘勰这个人与这本书成为热门之学的时代,偶加修订,精益求精,容或有之。如谓其书'作于齐代,告成梁朝',确乎不在古代,全书总共五十篇,主要内容是"论古今文体"。用刘勰的话说,全书包含三个部分,而在现代,第二是"论文叙笔"部分,第三是"剖情析采"部分,这三个部分严密地组织在一起,形成了体系化、系统化的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