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诗学第四辑
1056300000037

第37章 论当代生态诗歌的传播策略 (1)

吴 凡

当代生态诗歌的一般传播形态

(一)"绿影"于纸媒翩跹

黑格尔曾说"存在即合理",生态诗歌的存在不仅仅有其合理性,更承担着时代使命感与责任意识。生态诗歌走过的二三十年,是一段曲折但依旧不断挣脱束缚努力向前的历程。它用独特的文体优势,书写生态主题。在新诗"边缘化"、诗为"非诗"的大背景下,从社会文化经济政治传媒等综合构成的土壤里,生态诗歌始终奋力成长,力求为人类的心灵带来一片葱郁的绿色,个体生命重新回归到广阔的大自然之中。也为诗歌的自救和生态的挽救提供一条新鲜可行之路。当下传媒环境多表现为多元并存,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四大媒体竞争共生的状态。多元的传播方式,带来了多元的话语体系,诗歌在大众传媒的强力冲击下颠沛流离,生态诗歌同大部分诗歌一样,在现代传媒环境中的传播形态得多表现为纸质媒介上的书写。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方式:

1.生态诗集的出版发行。例如1998年,江天出版了生态诗集《江天生态环境诗集--楚人忧天》,诗人非马在为江天此部诗集作序时说道:"新一代的中国诗人,并不都只在那里关怀小我,喃喃作个人化的独语,他们中间也有张大眼睛,面对社会现实,用良知与生命热情大声发出呐喊的!"江天的短诗精纯完美地书写了一个个生态环境问题,如《搅拌机》、《造纸厂》、《雏鸟事件》、《树桩》等。次年,江天由独力编辑了中国首部生态环境诗歌选集《地球村的诗报告--台港澳暨海外华人生态环境诗选》,并由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发行。2005年,江南潜夫亦通过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发行了个人生态诗集《一草一木都是情》。2006年,华海发行诗集《华海生态诗抄》,同为中国生态诗人团队的诗人阿红也发行了他的个人生态诗集《让太阳成为太阳--侯良学生态诗稿》,由山西出版传媒集团出版发行。这些生态诗集的发行,一方面说明了生态诗歌在新世纪以来已经发展到了在一定阶段的成熟,另一方面也说明了生态诗歌较多的依赖诗集的形式为自身提供传播。

2.杂志对生态诗歌的选登。一些较有名气的文学杂志,有选择性质地选取部分优秀生态诗歌进行刊登,对生态诗歌的传播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例如,《诗刊》在2006年2月上半月刊就选登了华海的生态诗歌组诗《澄明之境》;其后在陆陆续续的几年间又选登了他的《自然的回音》(组诗)、《笔架山》(组诗)、《光亮和暗影》、《碧溪》、《雨精灵》等。在《山花》2009年第5期发表了于坚的《便条集》;《人民文学》2005年第一期发表了沈天鸿的《我见过的老虎》;《诗歌月刊》2003年03期发表了轩辕轼轲的《趁着》等等。

3.出现了专门的生态类的报纸,或在报刊上为生态诗歌开辟专栏。如《中国绿色时报》作为我国生态文学研究和创作的重要园地,持续不断地发表生态文学作品,其中自然包含生态诗歌的发表,另外还积极介绍国外生态文学研究成果,为我们生态文学的理论构架也给予了极大的促进。另外,一些报刊开辟专门的栏目,为生态诗歌的创作和理论传播提供了积极的平台。如,《清远日报》开设了生态诗赏读专栏,专门为生态诗歌评论和诗学研究成果提供展示的专场。《诗刊》还与华海生态诗歌工作室协办了"闪电花环"诗歌专栏,从2006年开始运作,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又如《增城日报》刊发华海生态诗歌的专栏文章等。

纸质媒介作为传统的传播媒体,是诗歌的主要传播方式,它们主要通过报纸、杂志、书籍等载体,对诗歌的内容进行传播。生态诗歌也同样借助了这类传播媒介,由于纸质媒介的持续性与耐读性,也为生态诗歌及其理论的消化理解提供了方便。生态诗歌在纸质媒介上的多元传播也证实了它迅速成长的姿态。

(二)网媒为绿茵增色

计算机网络作为第四大媒体,为图像时代大众传媒的飞速发展给予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同时数字媒介的运用更为人们提供了无以比拟的便捷。其特有的及时性与互动性的特点,使得网络媒体在"汉语文学文化中扮演了'消解'和'启蒙'的双重角色。一方面它用用不可抗拒的技术力量引发了当代中国文学的转型,另一方面又约束和限定了这一转型的内涵。" 诗歌在这种强势的传媒环境下,发生了不可避免的转型,网络诗歌作为新生诗歌类型,让诗人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贵族"。网络传媒也为文学界带来了"俗"风气,快餐式的文化消费成为网络文化的主导模式。诗歌作为个人内心世界的表达载体,被大众文化放逐到角落里,荒诞不羁的网络语言更是让诗歌走向"非诗"的境地。生态诗歌在这种传播环境下,积极争取网络媒体的优势之处,扬长避短地利用网络资源,为生态诗歌的传播开拓了另一条新的途径,试图使网络对传统诗歌的巨大挑战变成生态诗歌新生的契机,让网络媒介成为图像时代中国生态诗歌发展的强大动力和有效资源。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网络博客的开发与使用。

博客是网络时代的先进产物,由于"博客"因为谐音"blog"由此为人们所熟识。虽然为个人日志,但因网络传媒的公开性与互动性,博客也成为了网友们展示自己实时动态的平台。人们可以在博客上发表自己的评论以及作品,可以积极地与志向相投的朋友相互探讨。由于网络覆盖面积十分广大,可以囊括全国乃至全世界,网络博客的传播力储备了无穷的力量与潜能。中国生态诗歌在不断挣扎出路的时候,敏锐地发掘了这一点,一些生态诗人或诗人团体借助博客实时地展现生态诗歌的发展成果及动向,将更多的方面展现给全世界。如,生态诗人华海的新浪博客、(生态侯良学)诗人阿红新浪博客、厦门大学生态文学研究学科带头人王诺教授的新浪博客等,同时还有中国生态诗歌团队创设的集体博客,在这一系列的博客中,诗人们随时更新自己关于生态诗歌或创作或理论或活动方面的文章,让受众接受到而一个时时变动着的灵动的生态诗歌。有效地促进生态诗歌"圈内话语"与公众话语的沟通。

2.生态主题网络征文的频繁出现。

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问题的日渐凸显,人们的目光不自觉地转向到生态上来,政府社会团体等纷纷意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与严峻性。为了呼吁人们增强生态环保意识,保护环境保护自然,以生态为主题的网络形式的征文频繁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这是人类生命个体意识的加强,也为生态诗歌的生存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诗歌作为宣传生态意识的优势文体,在征文比赛限定的文体中多表现为生态诗歌创作比赛。这类的主题征文有,如2009年4月,舟山市旅游部门与舟山晚报联合推出"环杭州湾生态带环保系列活动之生态诗歌征文大赛",稿件征集都由邮件形式发送至固定邮箱,最后将比赛结果公布在相关媒体上。这时网络的便捷优势便集中体现了出来。另外,生态主题网络征文表现出区域性向全国性扩大的趋势,2010年1月至10月,中国重要诗歌阵地《诗刊》举办了"绿色伊春--生态诗歌大奖赛",主要面向全国征集生态诗歌进行评比;又如2010年5月至8月,旅游县通榆县宣传部举办了"人与生态"全国散文诗歌大赛等等。征文范围区域的扩大,也在另一个层面上证明了生态诗歌在中国文学中的重要性不断加强。

(三)青翠之光多元乍现

生态诗集、诗刊报纸的集中传播,网络传播在博客、网络征文等网络资源的利用,让中国生态诗歌在图像时代多元传播体系下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传播态势。视听结合的大规模生态诗歌朗诵比赛,也为生态诗歌的传播增色不少。图像时代高超的传媒技术使诗歌朗诵不再仅仅是个人化的私语行为,更成为了丰富多样的表演形式中的一种。借助各类光影技术,诗歌伴随相搭配的音乐,抑或相关的影视作品,声情并茂地将诗歌诠释得更加丰富立体。

早在抗战时期,"朗诵诗"就作为一个特定的名词概念出现在新诗史上,它不仅指的是"作为宣传工具和政治活动形式的抗战诗歌运动,又具体指专为诗歌朗诵活动而写作的新诗文体。" 也由此开始,开拓了新诗的多元化传播的又一途径。诗歌朗诵作为诗歌传播的一种重要形式,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表现得更为多彩多样。如2009年5月,太原理工大学举办"山西大学生生态汾河诗歌朗诵比赛",不仅提高作为国家未来主体力量的大学生的生态意识,又在视听集合丰富的诗歌朗诵表演中,让更多的人体味生态诗歌的艺术魅力。在政府部门生态诗歌朗诵活动也进行的有滋有味,如2009年6月,为纪念第三十八个世界环境日,进一步浓厚绿色环保的氛围,江山市生态办、环保局等8家单位联合举办了"绿色环保山水家园"诗歌朗诵比赛。

另外,图像传播时代生态诗歌创作在各种传播媒介交互叠加地传播下,已经拥有了一定的立足之地。但是要稳固地发展,还需不断加强生态诗学理论的建设。可喜的是,中国生态诗歌理论虽然并未形成权威的诗学体系,但一些相关的学术活动在近年来如雨后春笋般在祖国大地的各个角落绚烂绽放。如2008年5月,广东省清远市召开了"生态与诗歌暨华海生态国际学术研讨会",这是我国首次举行的关于生态诗歌理论探讨的活动,大会通过对生态诗人、生态诗歌文本、生态诗学的研讨,推动中国生态诗歌的创作和发展,并构建国际高端学术交流平台; 再如, 2010年11月,厦门大学生态文学研究团队举行了"阿红生态诗歌研讨会",围绕着阿红新近出版的生态诗集《让太阳成为太阳》展开讨论,重点探讨如何艺术地表现自然物的非人类赋予的主体性、自然本身的美、人主体与自然物主体间的和谐共生、平等交流等生态文艺方向 等等。

二 当代生态诗歌的特殊传播策略

在报刊、书籍、网络、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介为生态诗歌提供一片自由翩跹的天地的同时,生态诗歌本身也正以其与众不同的舞姿在令人充满惊喜的视域内摇曳生姿。数字化传媒时代与现代化商业时代同时降临,在主导因素发展转化的前提下,现实便发出了强烈的诉求。生态诗歌必须与商业发展融合,并不是"唯利是图",而是保持相对独立性,从商业与文学共同构筑的天平上找到平衡点,刺激发展获得双赢效果。于是,生态旅游、生态摄影艺术、生态公益广告等传播形式被收纳在生态诗歌行走的路途之中,毋庸置疑地形成了当代生态诗歌在图像传播时代与现代商业时代应时所需的特殊传播策略。这也为其他主题诗歌的发展提供借鉴之途,为改善文学在当代文化体系内的"边缘化",诗歌在当代文学领域内的"边缘化"的窘境取得一定程度上的突破。

(一)蓬勃的旅途:生态旅游对生态诗歌的商业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