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诗学第三辑
1056600000017

第17章 诗体创新铸大美 (1)

--论晓雪《两行诗一束》的诗体创新

项兆斌

2010年10月,《诗潮》卷首刊出了著名诗人晓雪新作《两行诗一束》(39首)。始读时眼睛一亮再亮,新奇得不忍释手。此《两行诗一束》美到何种程度呢?仿佛似把若干新诗每一首中类似"诗眼"的两句挑了出来,单独成诗,39首无实际标题的两行诗,以序号排列,整齐优美,犹如一串大小匀称、晶莹剔透的珍珠项链,美不胜收!让人不由得呼出:"串珠体·两行诗"!我当时想,世上倘若真有纯诗,《两行诗一束》就是了。后我又得知,由《诗潮》率先,随后《扬子江》、《绿风》、《红豆》、《作品》、《诗红河》五家文学刊物,也先后刊出了《两行诗一束》。此两行群诗,同时受到六家文学期刊青睐,在诗空升起一道瑰丽的彩虹,激发我对其诗美及其诗体特征进行探索研究。

晓雪的《两行诗一束》,每一首均没有单独的标题,十分像新诗中的无标题小诗;每首只有固定的两行诗,又与新诗微型诗中的两行诗相近。要研究晓雪《两行诗一束》的诗美特色,就必须首先研究其与后两者的相同与不同。

《两行诗一束》与小诗中无题诗的相同与不同

探讨此问题,有必要简略回顾一下小诗的历史。小诗,是"五四运动"后兴起的中国新诗大潮中出现的一个分支,勃兴于1921-1924年间。推动小诗运动的大功臣是周作人,"小诗"之名也多出自他文章中的认定。如他指出:"中国的新诗在各方面都受欧洲的影响,独有小诗仿佛是在例外,因为它的来源是在东方的;这里边又有两种潮流,便是印度和日本......"他所说的"东方",自然还包括短小的中国古代诗词在内。他说的"印度",系指泰戈尔的短诗集,如代表作《飞鸟集》等,他说的"日本",系指日本的"和歌""俳句"(两者均是四行以内不押韵的抒情诗)。中国小诗的时兴时期,虽然只是上述短短几年,却在当时形成了一股不小的文学潮流,对新诗从旧诗词格律的窠臼中进一步解放出来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其影响至今不泯。冰心164首小诗《繁星》诗集和182首小诗《春水》诗集,就是20世纪20年代小诗潮的代表作。当时流行的小诗,一般在三五行内,也有10余行的。

晓雪《两行诗一束》,显然是受到泰戈尔《飞鸟集》和冰心《繁星》、《春水》等作品的影响。因为三人的上述群体小诗中每一首都是无题诗,此共同体态,体现了无题诗之诗体的承传关系。但晓雪此39首小诗,与《飞鸟集》、《繁星》、《春水》等又有不同之处。前者每首小诗均是固定的两行。后者中的《飞鸟集》系散文诗横排,不便分行计数;《繁星》、《春水》多数为一至四行不均,也有超出四行多至十余行的。概言之,就无题而言,晓雪《两行诗一束》与小诗中的无题诗是相同的,就《两行诗一束》中每一首都是两行而言,却又是与小诗中行数不一的无题诗不同之处。

《两行诗一束》与微型诗中"两行诗"的相同与不同

我国古代无微型诗之说。国人对短小诗作习惯称短诗、短歌、小令。我国新诗系90年前从西方传入,西方诗学理论只有小诗体的提法,未有"微型诗"之定义。前面已提到,小诗系"五四运动"后中国新诗大潮中出现的一个分支。当时不少国人称短小诗作为"小诗",就是由西方"小诗体"之名蜕变而来,叫的人多了,加之周作人在文章中不断地以小诗相提,也就约定俗成了。

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深入发展,超短诗作应运而生,直至90年代中期形成热潮。诗坛习惯将1996年重庆《微型诗》刊诞生,当作微型诗从小诗分离出来自立门户的日期。微型诗之名从此在诗坛流行。何谓微型诗?中国微型诗学会穆仁会长等领军人物界定为--三行以内的小诗。在多年来的微型诗热潮中,无论一行、两行还是三行的微型诗,中国诗坛已产生过难以计数的作品,出版过不少微型诗集,发表了诸多关于微型诗的理论文章。在此股热潮中,笔者亦写过研究探讨微型诗的两篇理论文章:一篇是发表在2010年2月《边疆文学·文艺评论》上的《微型诗之我见--读马瑞麟诗集〈深山鸟鸣〉》,此文系以马瑞麟的微型诗作为范本,进而研究探讨微型诗的定义、诗美特色及创作方法;另一篇是写成尚未发表的《微型诗技巧16法》。

经过缜密的研究、比较,晓雪《两行诗一束》与微型诗中"两行诗"有如下相同和不同:相同处,两者都是两行诗;不同处,过去两行微型诗与其他微型诗一样,全都有标题(个别无实际标题者也以《无名》为题),《两行诗一束》中的39首却全都无单独标题。为什么微型诗全都有标题?因为其行数有限、字数特少,标题又不计算在行数内,作者绝不会轻易放弃标题文字参与塑造诗美形象。

《两行诗一束》与无题小诗的新奇美

上面已论述《两行诗一束》与小诗中无题诗的相同与不同及与微型诗中"两行诗"的相同与不同。有此基础,可以剖析《两行诗一束》的诗美内核了。

据上分析,《两行诗一束》诗美特色来源有二,一是继承了小诗中无题诗作的诗美特色,二是继承了"两行"微型诗的诗美特色。

什么是无题小诗的诗美特色?要回答这个问题,只要将微型诗中有标题"两行诗"与《两行诗一束》中无标题两行诗--两者塑造诗美形象的方法进行比较,问题自会明白。

不妨先用人们都熟悉的两首微型诗来说明:马瑞麟《落日》:"满脸通红的醉汉/趔趔趄趄走下山去",如果拿去标题《落日》,此诗也就不是诗了;顾城的《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倘若把《一代人》这个有特定时代指向的标题去掉,这首诗也成了两句口水话。又如2006年第2期《中国微型诗》载的三首:张励志《枯叶》:"生前/也是春的一员";老彭《影子》:"他借光而来/也被光收拾干净";黄永玉《帽子》:"戴帽子是一大发明/给人戴帽子是一伟大的发明"。再有,黑马《西红柿》:"在农田/点燃希望的红灯笼"。从以上有标题微型诗,可得出两点结论:一是微型诗如果把标题取消,往往会失去诗美,不是诗了;二是微型诗的标题,多为诗作中诗句的象征物(被说明物)。

然而晓雪《两行诗一束》中无标题两行诗,如同无标题音乐,其感觉就不一样了。无标题音乐,由于无需任何文字说明,纯粹用声音、旋律塑造音乐形象,是悲是乐,是苦是甜,是山川河流还是叙事谈古,是百花争妍还是彩云追月,是万马奔腾还是百川激流,全凭听众自身感受评判,这就极大地调动和激发了听众的音乐鉴赏力和审美想象力。同理,无标题两行诗,因为没有标题配合,只是靠仅有的两行诗句完成诗美形象塑造,诗作的诗美特征全由读者读后感知,同样会极大地调动读者审美的积极性和想象力。如果硬要塞标题给无标题两行诗,反而画蛇添足,会破坏已形成的凝练诗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