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因为诗人屈原的缘故而别称"诗人节"。1986年的端午节,因为对梦想的守望,因为对诗歌的热爱,中国新诗研究所诞生了,它是新文学历史上第一家独立建制的研究新诗的实体机构,吕进任所长,臧克家、卞之琳任顾问教授。在二十五年里,中国新诗研究所经历了不同寻常的风景,尽管所有的阐释和描述都难以完整地再现这段寻梦之路上富于传奇的片段,但出于某种来自诗歌的特殊魅力以及对这群"画梦为诗"者的偏爱,笔者接下来还是将不厌其烦地用文字去呈现中国新诗研究所的二十五年,目的不只是为了记忆,更是为了长久的未来。
从"青教楼"到"荟文楼":新诗所实体建设二十五周年
中国新诗研究所从1986年6月18日正式成立至今1986年6月18日,全文如下:"为适应新诗发展的需要,经校党委常委一九八六年六月十三日会议研究,同意建立西南师范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系级),暂与外语系实行系所结合。吕进同志任所长。特此通知。",其作为一个实体机构经历了地理位置、科研人员以及领导构成的变迁,最终发展成为今天这样一个和谐且充满朝气、学术积淀厚重且影响力广泛的研究单位。
从青教楼到荟文楼的位移见证了新诗研究所二十五周年的教学办公条件建设。中国新诗研究所成立之初,只有一间房子,这间房子发挥着教室、办公室、资料室以及会议室的功能,房子的设施也很简陋,很多办公用具是当时的办公室主任符忠荣老师从废旧家具堆中"淘"回来的。当时只要有老师上课,符老师就得把新诗所唯一的房子让出来,自己提着包出去找地方办公。但就是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吕进先生带领全所师生不断地开拓进取,逐渐积淀起了这座诗歌研究圣地的学术和人文传统。新诗所早期的发展环境放到今天来看是不可思议的,但早期新诗所人所具有的团结精神和奉献精神放到其他单位来看同样是不可思议的,这种精神业已内化为中国新诗研究所的品性,支撑并鼓励着我们走到今天,也必将是它未来发展的"制胜法宝"。1994年上半年,荟文楼建成投入使用之后,中国新诗研究所从青教楼搬到了荟文楼,结束了单间房子办公教学的历史。
搬到荟文楼后,新诗研究所的房子增加到三间:所长办公室、新诗所办公室和教室,新诗所也迎来了发展的最佳时期,内部硬件建设才相对达到要求。由于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和教师队伍的壮大,三间房子也难以达到新诗研究所教学办公的要求。2005年下半年,新诗研究所搬迁到了东风楼,教学办公用房比以前增加了一倍,设有教室、会议室、资料室、阅览室、新诗所办公室、所长办公室和中国诗学研究中心主任办公室。按照西南大学新的分配方案,新诗所目前的教学办公用房远远达不到正常的条件,而且东风楼内部是木质结构,承重能力不强,新诗所的资料建设受到了局限,把所有的学生召集在一起开会或举办学术讲座等都有危险,这使新诗所不得不重新选择教学办公用房。2011年上半年,外国语学院建成了自己的大楼后搬离了荟文楼,新诗研究所多次向学校报告申请,希望重新回到荟文楼,目前此方案正在研究过程中,相信不久以后新诗所能获得更好的教学办公条件,为自己发展迎来更好的硬件设施和外部环境。
从四名教师到十四名教师的增长见证了新诗所二十五周年的团队建设。中国新诗研究所的前身是西南师范学院外语系汉语教研室,此教研室于1977年成立,吕进任主任,负责外语系学生的中国文学和语言学教学任务。1984年6月,以方敬、邹绛和吕进为指导教师申报中国现当代文学硕士点,1985年获得国务院学位办批准并开始招收学生。正是有了这样的学科基础,在吕进教授的努力下学校批准成立了中国新诗研究所。新诗所成立的时候只有四位教师:吕进、邹绛、符忠荣和田菱,而且这四位老师都是学外语出身的,邹绛先生毕业于武汉大学外语系、吕进先生毕业于西南大学外语学院、符忠荣先生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田菱先生毕业于四川大学外语系。
此后,先后在中国新诗研究所工作过的教师有27位,黄德蓉、黄子建、王毅、李晓玲、莫海斌、毛翰、陆正兰等7位老师调离新诗研究所,符忠荣、刘扬烈、叶锐明等3位老师在新诗所工作到退休。目前,新诗所的教师有14位,按照到所时间的顺序,分别是吕进、陈本益、蒋登科、向天渊、左凤丽、熊辉、梁笑梅、杨晓瑞、张传敏、张立新、童龙超、许金琼、邱雪松、余祖政。目前的师资队伍应该是新诗所有史以来最整齐的,除吕进和陈本益教授系博士生导师之外,其他的研究人员都取得了博士学位,而且基本上形成了自己稳定的研究方向。近年来,新诗所的教师在论文发表、专著出版、课题申请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成为西南大学人均科研量位居前四的单位。正是有了这样的科研队伍,新诗所在华文诗学界的学术影响持续走高,完全实现了吕进教授建所之初立下的军令状:"10年之间让它出名。"
从一名学生到一百多名学生的数量变化见证了新诗所二十五周年的人才培养。1985年新诗所招收研究生的时候只有1名学生,因此,现任澳大利亚国家博物馆亚洲部主任的柳杨也是整个新诗所几百名校友中的"大师兄"。到2011年,新诗研究所共计招收培养了332人次的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中国新诗研究所由吕进教授1997年开始招收博士生,2003年陈本益教授也开始招收博士生,一共培养了11名博士:蒋登科、钱志富、梁笑梅、陆正兰、张晓卉、洪芳、赵东、高阿蕊、梁光焰、饶建华、陈火青、杨晓瑞。
新诗所历届研究生校友名录如下:1985级:柳扬;1987级:蒋登科、胡兴、李震、王珂、胡照明、吴向阳;1988级:傅宗洪、义海、钱志富、余长新、邵薇;1990级:王毅;1991级:陈强、莫海斌、徐伟锋;1992级:何志、张崇富;1993级:赵寻、向天渊、覃峥嵘、刘灌南;1994级:杨四平、段从学、詹泉洲;1995级:黄曙光、谢向红、李志元;1997级:李应志、李蓉、姚家育、黄仁强、刘松峰;1998级:吴晓东、程文迪、秦艳贞、张德明、李晓玲;1999级:周建军、陆正兰、罗绂文、李卫涛、彭巍、李祖德;2000级:冬婴、赫学颖、陈璐、马容、熊辉、邵金峰、周志强、黎明、何青、丛鑫、王艳玲;2001级:洪芳、蒋利春、任洪国、罗文军、李公文、颜同林、杨晓瑞、高阿蕊、张鑫、杨华丽、康苗、阎桂平、曹丙燕、刘康凯、赵东;2002级:李国辉、李冰封、袁仕萍、雷斌、邓艮、李春燕、刘勇、乔琦、童龙超、杨怀周、梁华珍、赵俊霞、吴露、胡登全、王列娟;2003级:宋星、刘丽娜、徐长栋、刘晓飞、肖显惠、陈志平、任毅、王世银、汤冬梅、张舒敏、程振明、梁光焰、刘萍、唐莉、田莎、白杰、郭芙秀、蒋蕾、令狐兆鹏、王彦、周莹劼;2004级:闫文君、沈穷竹、杨凡、王郑敏、任颖、王小巧、侯芳、练海虹、施路、王良彬、冯月季、袁婷、钟小族、汪羽旎、袁飞舟、李林、秦虹、陈旭、孙立志、刘向朝、孙军鸿、成雅彬、任玉强、姚春光;2005级:侯少隽、林林、时珍慧、邹婕、俞媛媛、孙璐、刘敏、常晶、张春艳、陶永莉、孙方禾、褚芝萍、王丽、闫玉、杜舜年、高君来、朱小雷、张鹏、杨新友、滕斌、张广卫、林峰、向笔群、吕睿、郭振华、李正、张义德;2006级:陈健、周蓉、刘明芳、梁磊、任岩岩、吴超、肖照东、晁真强、刘一宁、刘小民、赖春连、刘梅、万珊伶、蒋钱英、余辉、许金琼、贺庆、姚洪伟、孙相阳、刘天琴、周迎、刘晓芳、侯耀蓉、朱玲琳、杨伟、韩苗苗、王强、施高军、魏来、赵强、张晓静、龙波兰;2007级:何桂平、陈洁、唐嘉璘、潘晓青、韩永恒、闫林芳、丁茂远、田光荣、彭莎、肖婵丹、季德方、蔡明明、张晨曦、潘琴、曹迪、张国飞、王林刚、杨柳、邱熠、李永艳、肖伟华、任文贤、丁宁、胡斌、陈琳、纪颜颜、姚靓、彭毓晖、韦林利、余晓静、杨旦;2008级:乔军豫、王波、丁凯、陈新星、胡西波、阚斌、邓卫望、王涛、高圣华、祁宏超、马作柱、史峥、曹军英、田依白、周文莉、石文芳、孙美娜、周婷、程银春、迟彦、谭红、李静芝、郭灵巧、孟利娟、杨静、董莎莎、程艳芬、王俊莎、王晓明、孙翠、周燕、龚利、朱小妹、李冬杰;2009级:张晓静、荣凤玲、陈辉、李闽燕、吴凡、王瑞媛、朱茂瑜、毛贵、赵子寒、李萍、张丽娜、朱抒宇、伍丽洁、黄笑愉、李春红、杜杰、申红梅、蒋睿、饶希玲、徐若冰、吕洁宇、刘珊、陈程、弯晖、林少雄、王兆保、兰青、杨彩华、麦思克、李鑫、李胜勇、王淼、林泽南、明敏、陈跃峰;2010级:张建伟、王钰哲、孟松、董运生、常立伟、王奎军、陈振波、徐小峰、张昊、张伟亮、刘艾、程海岩、李悦、孔丹丹、孔旻、席阿妮、熊娇、谭沁汶、荆宏侠、郑慧婷、陈霞、汤玉洁、向阳、奚佳慰、杨玲、张艳、夏侯红红、姜瑞莹、廖爱林、朱佳宁、盛晔、隋小毅。新诗所培养的学生毕业后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各行各业,其中最主要的还是集中在高校,很多学生已经成为国内新诗研究领域的知名学者,王珂、李震、陈强(江弱水)等多名校友已经晋升为博士生导师,因此,新诗研究所被人们誉为培养中国新诗研究学者的"黄埔军校",也有人将新诗研究所毕业的学生称为诗坛"吕家军"。
从《新诗的创作与鉴赏》的多次再版到《吕进文存》的隆重发行,新诗所二十五周年的学术研究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吕进教授是中国新诗研究所的创立者,也是中国新诗研究所的学术领军人物,二十五年来其主要学术著作如下:《新诗的创作与鉴赏》,重庆出版社,1982年初版,1991年2版,1993年3版,获四川省政府优秀社科著作奖。《给新诗爱好者》,重庆出版社,1984年出版,获四川省政府优秀社科著作奖。《一得诗话》,四川文艺出版社,1985年出版,获四川省政府优秀社科著作奖。《上园谈诗》(主编),重庆出版社,1987年出版。《新诗文体学》,花城出版社,1990年出版,获重庆市政府优秀社科著作奖。《外国名诗鉴赏辞典》(主编),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出版。获北方15省市优秀图书奖。《诗歌美学辞典》(主编之一),四川辞书出版社,1989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