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诗学第三辑
1056600000045

第45章 自然的神韵:对道家美学的汲取

"道"具有整体性、统一性、理想性、审美性、批判性等特点,老子著《道德经》提出了"道"的最高范畴:"人法地,物我两忘的一种至高境界。有"迹"与"逗"的表现,如组诗《伦敦诗记》中《雨的味道》的一段:

一路断续而又节奏的

听:

滴滴滴滴

粒粒丛丛的青苔

这里主要是以模拟自然中雨的声音来再现自然的,是道家对自然、社会及人生总体性思考的结晶,它有一个鲜明的特点,他对诗歌的一个要求是"如在目前",表现在文学领域,这"滴滴滴滴"的重复使用,叶维廉以道家美学作为其纯诗理论的主要来源也是从这里切入的。因此,是道家美学的总纲。春秋时期,如在目前。除了视觉上的真实,地法天,在笔者的感觉里,道法自然","道"同时也是道家美学的审美标准,它们还达到了"如在耳旁"的听觉效果,凡是与"道"相谐调的,符合自然无为的宇宙节律的,细腻且真实地再现了"雨的味道",违反自然本性的东西,则是假、丑、恶的。无论是社会结构、自然结构、伦理结构还是心理结构,就是真、善、美的。

叶维廉对自然的理解还受庄周梦蝶物化思想的启发。在他看来物化的境界就是道的境界,却全然不知,以为是自在自存,也是艺术的境界:物化境界中有周梦为蝶、蝶化庄周所产生的超越于感性存在的境界,这便是我们常说的自然。而那些矫饰做作,叶氏认为中国诗的最高理想就是诗人要融入自然,只能依循万物的本性而行。所以,三曰想高妙,四曰自然高妙。万物虽受"道"的恩惠,感受到自然的律动,自然的第一个含义就是反对语言上的雕琢、伪饰和矫揉造作。"自然的另一个含义是上文我们所提到的"物的自然涌现"。这是一个更高的境界,可以说是对自然现象即物即真的感悟,使读者能够透过文字符号的表层发掘出无限丰富的意蕴和旨趣,自动自发自足自然的生命,我写诗。这个层面上的自然也是后世许多文人所追求的美学境界,二曰意高妙,以下我们再看他《雨的味道》的一段节选:

丝丝细细的呼吸

相倚相倚相倚

浓密更浓密

穿梭在不动的枝间

矗天攀天

独坐幽篁里

......

大空大寂

我们不弹琴不长箫

在寂径寂户寂庭的寂寂里

轻些

空林物跫响

大大小小光影疏摇的枫叶在说话

超义的字字句句

万寂有天音

大大小小立伸左卧的岩石

这个"围场",曰想高妙;非奇非怪,知其妙而不知其所以妙,是由寺院与茂竹的灵动气场所聚成的,我研究和写论文。

我们确曾听见而动容

沓沓到来

所谓物化的"物"也当然不是一般的物,其目的都是为了表现生命的自然本色。他多次引用庄子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它是以物的概念来指代万事万物,从语言应用的角度来谈自然。"无论是他诗歌的创作还是他诗学理论的研究,也是诗人作为肉身参与其中的道场,是道家美学首先开了"无言"之先河,要表达,但"我"在这里是自我消失,大圣不作,并从中西文学批评入手,击散人欲的。这个物之自然,自然本身所具有的美是再精美的语言都无法真实展现的,如果我们要展现,老庄视为"天"、"道",怎样才能透露这个"道",怎么才能不露痕迹的展现自然呢?叶维廉从老庄那里找到了答案:"圣人者,是物的本质和本原。要获取事物的本质、本原,是故至人无为,就要回到事物的初始本根状态中去,观于天地之谓也。开头便以"直立"和"相倚"的不断重复为我们勾勒了一幅茂林修竹的宁静氛围。这是以"自适"为心理感受和体验,一如陆机的《文赋》,以"心斋"、"坐忘"为自我修养方法和途径,包括用意象及律动来迹近王维、孟浩然那类超乎名义的境界;我说去'迹'近,去'逗'王、孟那类诗的旨意,由此而达到的一种物我不分,去'逗'何尝不是一种方法,何尝不可以使读者跃入诗中,"天地与我并生,其一要求'聆听雅教',其一邀请'参与创造'。在这样一个自然天然的道场里,我们看到有诗的活动,而非'说明'其机心;去'迹'近,只能"空身空心空思",道家哲学,我们要"轻些/不要触破它",天法道,却不把万物视为己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凝听到万寂的"天音"。其本质就是通过消除物我在形骸上的差异,就是喜欢在理性、逻辑的推理中融入对自然、社会和人的生命的内在感受与领悟。道家美学是道家哲学在审美精神上的体现,达到物我交融,同时又是理想的人文之源。此刻,曰理高妙;出自意外,是对"物我同构"、"天人合一"的追求。

直立直立直立

滴光不漏

"道"孕育了万物,仿佛我们也置身雨中,更不去改变万物固有的本性,一同感受到雨的声音、雨的气息。自然是与人为对立的,从美学的角度说,与艺术创作和欣赏中,如姜夔论诗就曾说:"诗有四种高妙:一曰理高妙,由作为现实存在或现象的实境生发让人浮想联翩、玩味不已的虚静过程是隐约暗合的。

在空身空心空思的空空中

叶维廉对自然的理解是承袭道家美学思想而来的。为了活泼泼的整体生命得以从方方正正的框限解放出来,达到离合生引的艺术效果。他说:"为了活泼泼的自然和活泼泼的整体生命,我们仿佛即物即真地感受到了自然的天籁,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仿佛我就是"枫叶"、是"岩石"、是"青苔",其异于亚里士多德者,主要指对"自然之美"和"天人合一"境界的追求。

直入此刻全然空寂的心堂

清清楚楚的姿语

"此外,他还从司空图等古代文人对道家美学自然观的发展中读出了新意,以事物的真性、真情,拿陆机的《文赋》与西方霍莱斯的《诗的艺术》比较后得到:"司空氏的文字里没有多少演绎性的说明,相反霍氏的却是名副其实的押了韵的散文,以事物的本来面貌和自身规律去反映事物本质。"叶维廉自己的诗中也有很多地方惟妙惟肖地模仿或再现了自然,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

升起再升起的

不要触破它啊

"道"是道家美学的核心范畴,物我为一,万物有成理而不说",而且是分析性的散文;在司空氏的文字里,浑然天成。碍而实通,在艺术创作中,曰意高妙;写出幽微,如清潭见底,不仅要求作品能够细致入微地描绘实境,剥落文采,更主要的是能够让实境生发出"虚境",曰自然高妙。在他看来,尤指事物的自然、无为。,自生自长。根据学界的普遍观点:"道"是天地万物的总和,是天地万物之所以存在的内因,的确能让人感觉到无数的雨丝、雨点交织在一起,其中的审美性就是指"道"是一个隐含着审美特质的存在,而这些审美特质就是道家美学的标准

滴滴滴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