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清代地方城市景观的重建与变迁
1056700000010

第10章 清初城市重建的历史背景(5)

二、明末清初时期成都城市状况

明末清初的战乱中,成都作为全川首府,是各种势力争夺的中心,清军与抗清武装反复多次争夺成都,成都也因此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一)成都城市在战争中的境遇

明末清初,农民军张献忠首先对成都进行了毁灭性打击。张献忠1644年3月率军入川,8月攻克成都,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权,"以蜀王府为宫,成都曰西京"。张献忠入城前,城中难民已纷纷逃离成都。张献忠为巩固政权,严厉镇压明朝仕宦地主及反叛者。"献贼之据成都,日取人而杀之,先杀卫所指挥千百户,后杀僧人、道士、匠作、医士,皆令州县解入成都,杀则投南门大桥下"。

1646年,清军进攻四川,张献忠北上迎敌,离开成都时毁城张献忠屠城、毁城之举应为确定无疑的,尽管其屠杀人数有待商榷,但张献忠对成都造成的大规模破坏是毋庸置疑的。余瑞紫撰《张献忠陷泸州记》、李馥荣撰《滟滪囊》、沈荀蔚撰《蜀难叙略》、彭遵泗撰《蜀碧》、欧阳直撰《蜀警录》、刘景伯撰《蜀龟鉴》、孙撰《蜀破镜》、费密《荒书》、古洛东《圣教入川记》等书中均有其屠城、毁城事迹,其中经历过战争的沈荀蔚、欧阳直、费密、古洛东等人的记录较为可信。"下令将皇宫焚毁","复令将全城四面纵火,一时各方火起,公所私地,楼台亭阁,一片通红,有似火海。大明历代各王所居之宫殿,以及民间之房屋财产,均遭焚毁。转瞬间,川中首城,已成焦土,人畜同化灰烬。实属可惜,欲恢旧观,非数千万银两不可"。

随后,成都面临南明军队和清军的破坏。张献忠撤离成都后,四川各地大大小小的明军余部和地方武装集团及清军对成都进行了进一步地破坏,仅清军就在成都五进五出。

张献忠率大西军撤出成都后,原明参将杨展、曹勋率领的地主武装立即进入成都,发现成都已空无可守,随即撤离成都。此后,投降清军的明将赵荣贵率军进入成都,只见空城一座,"千里无烟,无所设施",他感到如此人烟旷绝之地,"不能守也"。可见此时的成都已是无城可守,无所设施的城市。

经历顺治四年(1647)驻成都的清军内讧叛乱之变后,成都难民大多逃往雅安,"至成都则百里无烟"。《清军乏饷及陈屯田之策》,顺治五年四月初四日,李国英题稿。此后"成都空,残民无主。强者为盗,聚众掠男女,屠为脯。继以大疫,人又死。是后,虎出为害,渡水登楼。州、县皆虎,凡五、六年乃定"。

四川巡抚李国英在顺治九年(1653)八月曾请求朝廷在成都设满城,以资弹压。因为"成都省会,竟无防兵,群丑不无窥伺"。

清军重新收复成都是顺治十六年(1659)八月。四川巡抚高民瞻奏报:"臣统率弁兵进取成都。逆贼闻风逃遁,追至新津河,阵斩及溺死无算。伪官俱缴印投诚,川西底定。"四川总督衙门亦随之迁入成都。虽言底定,由于城市残破,清政府在保宁的办事机构仍未全部迁来成都。至康熙元年,四川总督府仍驻重庆。

康熙四年(1665)二月,李国英关于"下东底定,藩司应自保宁移驻成都"的奏疏获得批准。至此原设保宁的四川政府机构全部迁往成都。

清初四川因人口损失严重,清政府在重建统治秩序、设置州县机构时,不得不对原有的行政建置作较大的压缩和调整。有清一代成都府领13县,但是在清初就有4个县被合并过,即约有三分之一的县遭到压缩合并。可见不仅是成都城,成都平原各县都在清初受到严重破坏。

(二)战争中城市景观的破坏

成都城市受到严重破坏,在物质建设上面临着从新开始的局面。明代修建的坚固的城墙毁于战争之中。顺治元年(1644)八月张献忠攻打成都城之时,以火药攻城,城墙被炸塌一角:"贼遂穴城下,实以火药,又取大木长数丈者刳之,两两相合,缠以缯帛,亦贮药......初九日,黎明火发,而北角城楼陷。木石如飞,鸟蔽天者久之。守陴者皆走,贼遂入城。"而1646年张献忠离开成都时,城墙又一次受到破坏:"平成都城,推堕其墙垛。"。欧阳直二十二岁补庠生,逢到崇祯十七年张献忠进入成都。参加过张献忠的甲申试士,其文都是身历目击的记述,有头等史料价值。但其后人于道光间刊印时有过删改。到顺治四年(1647),成都已是"千里无烟,无所设施"。可见城墙已失去防卫功能。

城市中的官署民居在战乱后也大多荡然无存。顺治十六年(1660),清军正式驻入成都城时,"时成都城中,绝人迹者十五六年,惟见草木充塞,麋鹿纵横,凡市廛闾巷,官民居址,皆不可复识"。成都当时的官署和民居一样掩埋在草丛中,大多难以辨识。据记载,张献忠出成都城时,"日惟焚毁城内外民居及各府署寺观,火连月不绝,惟蜀府数殿,累日不能焚,后以诸发火具充实之。乃就烬"。经历过成都张献忠之乱的欧阳直记录道:"献贼移师出城,驻营于郊。令各营纵火烧毁房屋,一时各郡县城野庐舍俱烬,未尽残木必攒焚成灰而后止。"。经此大劫,"成都一空,悉成焦土"。

而官署在"兵火之后,公廨无存","城内院、司、道、府、厅、县、将领大小衙门,为献贼付之烈炬,并无一署存留"。也有许多官署是历经数十年无人管理后自然朽坏的。规制更为简陋的民居更不用说,更是片椽难存。

至于孔庙、成都府学这些重要的学校与礼制建筑也遭到灭顶之灾。清顺治十八年学宫已是"为豹狼之所穴,狐兔之所嗥,将二十年所矣"。至于紧邻其侧的孔庙,则是"焦砾芜土,踪迹莫辨,爰剪荆棘辟草莱,仅通一线始得。孔圣故址一片坵墟,无片瓦只椽,数仞宫墙果何在耶"。华阳县学"历久荒废,故址尽为民居"。

寺观庙宇,由于僧侣的逃亡、城市的破败,大多难以为继,治东城外多宝寺"迄明甲申灰劫以后,土庶畤荒凉,人烟踈杳"。被誉为"川西第一禅林"的昭觉古寺,当时一片废墙残瓦,荒草凄凄,疮痍无比。城内延庆寺曾是市井丛林中佼佼者,清初荆棘横生,"鼠嚼幢旛,尘封昆庐之坐,鸟啣缨络,菌生香案之衙"。

而武侯祠、杜甫草堂、蜀王宫这些成都标志性景观也面临着重建。武侯祠在战后荆棘遍布,"鹿走草萋","康熙六年巡抚张德地建坊刻石,覆以亭。",蜀王宫则是一直处于荒烟蔓草,蓬蒿荆棘之中。直到康熙年间郎廷相将其改造成为贡院之前,仍然是虎豺出没之地。象杜甫草堂这种"兹堂松竹"的风雅之地,在战乱中更是难以自保,康熙辛亥年间,"求所谓草堂者,榛蔓瓦砾,一望凄迷",走入者要"薙草披荆以入荒池"。

道路是城市最为基础的交通设施。但是清初在长年的战乱之后,成都市区由于多年无人居住"举城尽为瓦砾",城市处在"荒烟蔓草之中"。成都当时的道路已大多难以辨识,荆棘丛生,残破难行。而城市桥梁更是大多倾圮加之成都地区气候潮湿、雨量丰富,当时道路大多没有砖石铺面,极易损坏。所以顺治十六年(1660),清军正式驻入成都时,已"绝人迹者十五六年","惟见草木充塞,麋鹿纵横,凡市廛闾巷,官民居址,皆不可复识"。城内河道则是早己"失于疏浚,以致不通舟楫,民苦沮洳,深为未便"。面对成都城市的大规模破坏,清代成都重建的任务是艰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