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清代地方城市景观的重建与变迁
1056700000005

第5章 绪论(5)

四、研究特点、研究范围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特点

在目前关于城市史的研究中,至少存在两种倾向:第一种倾向是:对于沿海沿江大城市的研究远远超过对内地其他地方城市的研究,但是清帝国的大部分居民都生活在这些地方。这种研究方向上的不平衡需要得以解决;第二种倾向是:过去十年,中国城市的研究过多集中在中国的工业化时代(即20世纪),至多上溯到帝国统治的最后一个世纪。而清代前期的城市受关注较少。本书的研究将注意力放在清代前中期地方城市的发展上。

本研究以明末清初动乱后的城市景观重建这一特定历史条件下的重要史实为研究对象,这一时期的城市重建对于中国城市发展史有着特定的历史意义,意味着中国在世界城市急剧变化的时代中的走向。此外明末清初的城市重建所体现出的城市基本原则与价值体系使我们加深了对传统城市的理解。

另外,在今天对景观及建筑等城市物质结构的研究中,存在着一个明显的问题:写作者们往往缺乏更为深入的历史人文关怀,他们的写作对象和关注重心通常是景观及建筑本身的发展过程,多从建筑景观本身着眼,主要关注布局、形制、建筑美学、空间关系等方面的文献和实地考察心得,或主要集中在地方性史迹研究上,没有把一个全面的城市社会考虑进来,因而他们的写作过于偏重于物质建设,忽视思想背景,社会背景与时代背景。

本书希望把城市景观建设放在一个更广阔的文化、社会和政治背景下去看待,即清代城市的恢复发展在这一场域中的体现,在这方面,我特别关注的是:在景观恢复与建设中,中央和地方在城市恢复与建设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城市各阶层如何互动的;新的地方凝聚力在一个移民社会中如何建立的。就城市景观而言,我既关注城市景观自身的变迁,更多地是关注城市景观所处的城市社会因素与城市景观之间的相互影响。

城市景观建设的研究应将其研究置身于国家社会的大环境中,既要把个案的、区域的城市景观研究置于对整体历史的关怀之中,努力注意从地方的实际和地方意识出发理解传统城市景观建设的过程与细节,也从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国家制度和国家观念出发,理解在不同的城市景观建设中具体地域中"地方文化"被创造与传播的机制。

在关于明末清初时期城市重建的研究中,本书将重点探讨清初城市景观重建的过程、价值及各种建筑物的象征意义;透过具体景观的重建过程,运用分散、零散的材料勾勒城市再建的历史。其次关注社会灾难为城市带来的历史后果,以及城市在遭受到重大灾难后,民众对社会文化的崩裂和损失作出的回应。当然,从一定意义上,本书也试图通过景观的研究,再现清初的大混乱中城市的移民、地方精英、游客、官员及处于灾难中的民众间的互动。因而,本书不仅立足于发掘景观的意义,而且通过透视社会的物质重建来透视官府、移民、知识精英在城市中的自我意识及地位作用,包括城市文化重建的过程及意义。

我在研究中会更加关注城市作为地域社会的动向和清朝国家统治确立过程及其中的互动关系。在过往的研究中,城市恢复的细节,民众、士绅、官员在城市景观建设中的互动较为人们所忽视,由于研究缺乏对地方社会心态的认知,所谓国家统一的过程也就往往被视为仅仅是一个政治权力,军事征服的运作过程,而这一印象是单一的、不全面的,本书希望在这方面作出弥补。

总之,我的研究特点建立在以下几方面:

一、学科整合。打破画地为牢的学科分类,采取多学科整合的研究取向。努力把传统中国社会研究中社会历史学和其他学科不同的学术风格结合起来,进行实证的、具体地研究。

二、回到历史现场,努力把田野调查和文献分析、历时性研究与结构性分析、国家制度研究与基层社会研究真正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情感、心智和理性上都尽量回到历史现场去。

三、地域研究要置身于国家社会的大环境中。在具体的研究中,把个案的、区域的研究置于对整体历史的关怀之中,努力注意从地方历史的实际和地方意识出发理解传统中国社会历史现象。

(二)研究范围

本书主要讨论清代成都城市的景观重建过程,建成景观的变迁以及景观与社会的互动。本书讨论的事件集中在17-19世纪,也就是清朝建立(1640)后到清朝新政(1900)前的城市发展。当然为了论述需要,将会涉及上至唐、宋、明或更早,下至民国时期的一些史实。

(三)研究方法

长期以来,关于清代城市地方社会的研究是一个热点,但由于对清代城市物质建设缺乏深入细致地实证性研究,使我们难以真正理解清代地方城市的面貌。首先,清初城市重建的历史长期被忽视,部分原因在于缺乏集中详细记载这一时期城市由衰败走向繁兴的具体资料。相关记载多分散在大量的县志、文人笔记中;其次,当研究者试图去把握城市景观建设的变化时,也面临着许多困难,特别是我们所看到的有关史料大多是官员、文人们在缺乏深入调查的情况下只言片语、浮光掠影、半事实半想象的记载。清初城市艰难的重建过程易被淡忘,19世纪的繁荣冲淡了人们对那个建设的年代的记忆。因此本书需要查阅整理大量城垣、建筑的重建资料,城市景观重建资料,城市社会文化重建方面资料等。本书将采用实地调查、资料收集等方法。本书所用的资料来源包括相关的文献史料、统计年鉴、地方志、清末报刊及研究论文等。其中文献史料包括文献资料汇编类、方志、笔记。

五、研究框架

清初城市社会的建设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物质上的重建,包括城市的城墙、建筑、道路、寺观庙宇等物质景观;一是精神上的重建,包括城市中的社会组织、社会生活、文化等方面。而后者是我们过往研究不甚注意的。我们除了前者的研究外,还要着眼于后者,而这一面在城市景观建设问题的表现,就是政府如何利用城市景观建设使地方实现与中央政府的整合,实现地方社会秩序的再建立,以及地方社会共同体的建立。本书考察的清代成都城市的景观也是一面反映城市社会变化的镜子。在中国城市景观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个人、地域社会、文化传统、政治权力都被统合在其中,因此通过城市景观的研究,我们不但可以了解城市历史、城市人物、生活的具体面貌,还可以通过其时代的记忆与选择构筑起来的公共记忆空间,去透视那个时代的城市社会各种势力的力学关系。

本书的框架从三个方面展开:其一是清代地方城市景观重建的背景;其二是清代地方城市景观重建的具体内容、过程。城市选择了哪些景观的建设,是如何建设及展开的,又在其中经历了哪些波折;其三是分析城市景观建设过程中展现出来的城市社会本身的重建与变迁,这一部分内容将从社会内部、外部空间、纵向时间三个维度来分析景观与城市社会的关系。因此这一部分包括三个层面:从社会内部结构上,从景观看城市社会结构的重建,即从城市内部社会各阶层与景观的关系;然后从空间变迁上,从景观构成的城市空间的变迁上看清代城市对传统的继承与改造;最后一部分是纵向的时间维度上,分析城市记忆与景观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