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国色重庆
1057700000002

第2章 金色时光(1)

―幅秀丽的画卷,她的色彩之美,画中人常常不能自辨,容易迷乱和纷扰。关于重庆,重庆人自己似乎就是这种感觉。

新重庆的色彩绘制者已经奋力拼搏了10年,这10年,我们再回首看去,呈现在眼前的竟是一段金色组成的时光隧道--

90年相距,胡锦涛与孙中山的目光聚焦在同一地方。

2007年3月8日,这对重庆直辖市的今天和未来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日子。

这一天,北京人民大会堂重庆厅内的灯光格外明亮,气氛更不一般。市委书记汪洋和市长王鸿举等几位重庆市领导站在

本节资料来猓:新华社2007年3月8日相关报进沁重庆日报2007年3月9曰相关报道;孙中山建国方略见孙中山全集,第六卷,中华书局1985年版。

大厅门口,欣喜地等待历史性的一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神采奕突、面带笑容地出现在重庆厅……

总书记好!

同志们好!

顿时,63位重庆籍全国人大代表和胡锦涛相互握手致意,其乐融融,激动人心。

3月的北京,阳光明媚。人民大会堂的重庆厅内洋溢着浓浓春意。没有拘谨,没有客套,胡锦涛坐定后就亲切地招呼代表们发言。

总书记,我先讲!来自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的刘中慧代表抢先举手。胡锦涛向她微笑着,鼓励着。于是,刘中慧的眼里放着光芒:过去,我们石柱中小学是清朝的房子、民国的桌子、共产党的孩子,仅1998年一年,全县发生教室垮塌就有8次,所幸没有造成人员伤亡。现在,石柱最漂亮的房子就是教学楼,我们还2007年3月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人民大会堂重庆厅外与参加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重庆代表团女代表亲切交谈重庆日报靳小丁摄。

清了普九欠债,中小学在校生人数也翻了一番!刘代表的声音越说越高,深深地感染了总书记,只见他时而注目倾听,时而提笔记录。

谈起重庆的变化,代表们一个接一个地争着发言,生怕遗漏了心头横溢的那份激情与喜悦,其情其景,恰似三月春潮……

日理万机的总书记带着平和、认真的神色在听完10位代表发言后,发表了重要讲话。那洪亮而高亢、深情而期待的声音久久地回荡在金色大会堂内外今年是重庆建立直辖市10周年。经历10年的建设,重庆的各项事业都取得了显著的发展。实践证明,中央设立重庆直辖市的决定完全正确,今天的重庆站在了新的发展起点上。希望重庆市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和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机遇,完善思路,真抓实干,把重庆加快建设成为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成为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成为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哗一掌声、热泪……重庆人这一天有着无比激动的心情,许多人彻夜未眠。他们一遍又一遍地学习和回味着总书记的讲话,一遍又一遍地在梦中欢笑起

是啊,重庆一我们的家乡,我们家乡的明天该是个什么样呀?

总书记说了,我们是中国西部的增长极。增长极是什么?增长极就是像一个人的心脏、一台机器的动力核。

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该是什么样?应该像上海对长江下游的华东富饶之地的辐射地位吧!

城乡统筹下大发展的直辖市!

全面率先建成的小康社会!

哇一我的重庆,我的美丽家乡!

3100万重庆人沉浸在对总书记为他们描绘的未来的憧憬之中……

于是,在此时此刻,有人突然惊喜地发现一个历史的巧合:90年前的1917年,一位伟人也曾把锐利的目光停留在中国第一黄金水道上游的一座山城,并且正是因为他的这一瞥,从此改变了这个城市的命运,甚至从此改变了中国以后的行政区划蓝图。

这个人就是孙中山一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

上海,1917年夏。在这莫利爱路29号的一座花园洋房内,一位矮小而灵活的中年人,手持放大镜,双膝跪在宽阔的地毯上,身子近乎伏在地面……他在干什么?唤,原来他在看地图。

那地图有大大小小14张。细细看去,喔,原来是可以拼成一体的中国全图!

放大镜下,他看到了地图上呈现的山川和乡村、城市与湖泊,还有连绵不绝的沙漠与草原……但那山,是死的;那川,是倒流的;那城市,是狭小而破烂不堪的;那乡村到处是无收的旱地和讨饭的人群;那湖泊里,流淌的则是被贫苦和饥饿所折磨而流出的眼泪;至于那些沙漠与草原,似乎更没有任何的目光光顾。

而他却看着,看着,眼睛里放射出异样的光芒。

于是,在那地图上,他看到了横的是一座座桥梁,纵的是一条条铁路,岡圈的是一个个大港……然后再把这纵的与横的和圆圈联结成网,这网覆盖整个地图,网中的纽结,便是粮食工业、衣服工业、居室工业、交通工业、印刷工业和铁矿、煤矿、油矿和机械制造、港口码头……

1917~1919年,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提出了建设请再拿些纸来!中三峡大坝的设想原栽李鵰众志绘宏图李鹋三峡日记年人一边挥笔疾写着一行行英文,一边头也不抬地对警卫员马湘说。

先生,您该休息了!夫人请您把这杯牛奶喝了。警卫员递上一叠纸的同时,又将一杯牛奶放在桌子上,然后轻声地催促疾书者。

好。我喝!中年人眼也没抬地伸手抓起杯子,将牛奶一饮而尽,然后转身重新伏在地图上。只见他的目光顺着那条横串东西的大江,从地图右方一直向左移动……突然,他的目光在大江的宜昌至重庆段停下了,并且久久不曾移开。

自宜昌而上,人峡行,约一百英里而达四川,此处两岸岩石束江,狭窄且深,平均深有六寻十六英尺,最深有至三十寻者。急流与滩石,沿流皆是。中年人独自口中念念有词许久,突然间,只见他直起身子,一步走到桌前,即挥笔写下这样一段话改良此上游一段,当以水闸堰其水,使舟得溯流以行,而又可资其水力。其滩石应行爆开除去。于是水深十尺之航路,下起汉口,上达重庆,可得而致。而内地直通水路运输,可自重庆北走直达北京,南走直至广东,乃至全国通航之港无不可达。由此之道,则在中华西部商业中心,运输之费当可减至百分之十也。其所以益人民者何等巨大,而其鼓舞商业何等有力耶!

妙啊!当我们的巨轮顺着长江的黄金水道,有一日能下起汉口,上达重庆之时,中国的中部和西部经济,怎会永远的贫乏与苦难呢?到那时候,益人民者何等巨大!鼓舞商业何等有力耶!

中年人情不自禁地张开双臂,一遍又一遍地高喊着!一次又一次地欢呼着!振臂高呼者正是我们的孙中山先生。这一年,他把上面的话写进了他那著名的建国方略之中。孙中山因此成为第一个提出要在三峡修大坝的中国人,并在5年之后的广州国立高等师范学校的演讲时明确说道:像扬子江上游夔峡的水力,更是很大。拿这样的电力来替我们做工,那便有很大的生产,中国一定可以变贫为富的!

都说重庆直辖市因三峡丁程的建设而诞生。而现在我们可以知道更深远的另一层意思:因为在伟人的眼里,三峡工程建设之后的重庆,还将成为中国西部经济的中心。

90年前的孙中山,将三峡大坝修建的重庆地段,视为中华西部商业中心。

90年后的今天,胡锦涛要求把重庆直辖市建成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和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

伟人的目光,总是同样的髙瞻远瞩,高屋建瓴。

重庆,你是幸运者!百年来,总有伟人在为你的命运导航定向。

毛泽东两次到重庆。

毛泽东第一次到重庆是1945年8月。

当时,一心想挑起内战的蒋介石,凭着强大的美式装备和从主战场上获得的日本侵略者留下的战利品,加上所谓的合法政府的元首身份,多次电邀在延安窑洞里住着的毛泽东到重庆谈判。自以为是的蒋介石不相信毛泽东会来重庆自投罗网,所以从这年的8月14日开始,他数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一聚。

于是,在蒋介石根本不相信毛泽东敢到重庆来谈判的8月的一天,从延安起飞的一架美式飞机飞越秦岭,缓缓地降在了山城……之后的历史大家都知道,重庆谈判在中国现当代史上留下了重重的一笔,当然在这历史性的一笔上毛泽东最出彩。

然而我们都知道,在此次毛泽东与重庆第一次亲密接触中,诗人毛泽东还给重庆和中国历史留下一首著名的诗篇,这首名曰沁园春雪的词作当时传遍了山城,并成为一时的佳话。在不了解毛泽东这样的土包子的国统区重庆,毛泽东顿时成为一代独领风骚的文人墨客,蒋介石私下里暗暗自愧不如。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本节资料来源:新华社2001年6月14日红色档案.重庆谈判X重庆谈判纪实又重庆出版社1983年版;新华社2006年5月22日相关报道;何建明又国家行动江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人民日报1966年7月25日相关报道。

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

原驰蟮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

看红装素裏,

分外妖嫌。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这是一篇何等气势磅礴的佳作!而重庆人非常聪明,他们在之后的几十年里,每每建立伟大功绩之后,总会吟着毛泽东的这首沁园春雪,而自喻一代天骄昂首高唱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今朝的风流人物,自然是老子重庆人哪!事实上,60多年前毛泽东挥写的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样无与伦比的美誉之词,配于谁最合适呢?想想,当下的也只有重庆人了!

谨此,重庆人理当感恩于毛泽东当年留下的这篇不朽之佳作。

重庆谈判4年之后,中国在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雷霆万钧之势下迅速发生了彻底的变化,中华人民共和国很快成立了。

那时的重庆在毛泽东的眼里非同寻常,他把重庆作为新中国的西南重镇,派出刘伯承、邓小平和贺龙3名大员镇守此地,建立了中共中央西南局。由于后来南方战事及西藏解放的形势需要,重庆的地位一时向西而移,让位给了成都和西藏那一边……但重庆的实力毛泽东心里有数,所以人民共和国的诸多元勋级人物,相当一部分是从重庆西南局走出去的。

新中国建立之后的毛泽东,其实时时挂念着重庆,印象中最深刻的当数1954年了。那一年毛泽东流泪了:长江中下游因特大洪灾,受灾人数达888万人,光淹死的就有33000多人。中南重镇武汉因长江荆江段决堤,被数米高的洪水淹没数十天,尸体遍地,惨不忍睹……毛泽东为此非常难过。

从来以诗才著称的毛泽东这次为武汉防洪军民战胜大洪水后而写下的贺电,竟然用的是这样一句沉甸甸的毫无激情的话庆贺武汉人民战胜了1954年的洪水,还要准备战胜今后可能发生的同样的严重的洪水。面对人民和财产的惨痛损失,一向激情澎湃的毛泽东变得毫无诗情,只有字字掷地有声的殷切教导。

那场洪水之后的毛泽东,经常在中南海彻夜盯着横串中国地图东西的那条大江以及大江沿途的一个个城市与乡村,其中目光停在宜昌与重庆之间的江段最匕、最多。这样的时间延续了很久,一个月?一年多?总之,我们从已知的历史资料上可以非常清晰地知道,那之后的几百天日子里,毛泽东把所有的精力倾注在如何建设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伟大斗争中,每天只休息几个小时,有时甚至几天不睡,比战争年代还显得繁忙。一段时间有人说,毛泽东只会打仗而不会搞经济建设,这实在是极大的错误。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毛泽东,在处理农村的土改、城市的工商业改造和国家基础规划方面的经济才能,是当时任何一位经济学家和政治领袖所无法比拟的。特别是他所著的堪称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开篇之作一论十大关系,完全是一部无与伦比的经典之作。那些日子里,毛泽东天天听汇报、搞调査,十分繁忙。

在完成纲领性决策文件之后,毛泽东又开始将目光投向长江的那段天险……

或许是1954年大洪水的那一幕惨景依然留在这位国家领袖的心头令他隐隐作痛,也可能是以为高吟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还不到时候,毛泽东这回没有来到重庆,而一直停留在武昌的东湖宾馆内。

然而毛泽东的心却在不停地奔跑着,直至跑到宜昌,跑到重庆。那双深情的目光不时地抚摸着三峡江段的每一个细微之处,并常常思绪万千。

那些日子里,毛泽东常常伫立在东湖畔的小洋房上的那叶临江的窗户前,双逆大江之水而西望、西望……

主席,您是否想出去走走?湖北省省委书记王任重多次过来小声询问毛泽东。

我想游长江!毛泽东突然说。

王任重一愣,转而立即进一步试探地问:什么时候?

马上!马上!

是。我立即派人去准备。王任重不敢怠慢,转身去做该做的事了。

这一天是六一,毛泽东像小孩过节似的异常高兴地一口气游了124分钟,游程达13公里。爽!毛泽东一生爱好游泳,尤其爱与大江搏斗。

时隔一天,毛泽东再次向王任重提出要游长江,而且这回是换了一个方向。当时的武汉正在长江上建大桥。毛泽东很想看一看建设中的壮丽场景,却又怕影响工人施工,所以他选择了一个奇妙的行动一在长江里游泳穿过大桥观赏施工美景。夏日的汉水,桀骛不驯,水情很复杂,然而毛泽东根本没有将湍急的江水放在眼里,一游就是14公里。

6月4日,毛泽东又提出要畅游长江。四天游三次长江,足见毛泽东已被长江荡漾起的激情所诱惑。无论王任重等人如何劝阻,他老人家根本不听。长江是一个天然的最好的游泳池,不游可惜嘛!毛泽东说这话时,双眼笑成一条缝,瞳仁里满是智慧。

毛泽东太喜爱长江了!几天的搏浪畅游,使其神驰意荡,心潮澎湃,思绪涌动。这一天夜里,毛泽东的房间内灯光彻夜长明。一束伟人的目光紧盯着地图上的扬子江,由东而西地缓缓移动着、移动着,从荆江逆向宜昌、万县,直至重庆……然后,只见毛泽东挥动大笔,写下如下文字: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曰得宽馀。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

龟蛇静,

起宏图。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这首水调歌头游泳,气势恢弘,堪称词中极品,记载着一位卓越诗人神思飞扬的超凡才华,更闪耀着一位杰出领袖的经济建设战略的智慧光芒。许多年过去了,当今天我们这些有幸看到三峡大坝真的成为当惊世界殊的奇迹而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