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秘密档案
1058000000007

第7章 惊天动地的隐秘生涯(7)

我完全相信王淦昌先生如果多活一年,一定会在美国人炮制考克斯报告后立即站出来反驳。好在王淦昌的惯性约束聚变的创始人地位在国际上早已确定。王淦昌的学生、中国科学院院士王乃彦先生在13年前为祝贺王淦昌先生80寿辰时写的一篇文章中专门作了这方面的介绍:早在六十年代初,工淦昌先生就意识到惯性约束核聚变研究在军事和核能开发中的重要意义。他和苏联巴索夫院士几乎同时独立地提出了利用激光打靶产生核聚变的设想。在他倡导下,经国务院同意,开始筹建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的激光聚变研究工作。后来他又敏锐地注意到国际上刚刚开始发展的强流电子脉冲加速器在科学研究上的重要意义和巨大潘力。当时国际上的加速器的电子能量只有1兆一2兆电子伏、脉冲电子为几万安培,脉冲宽度约为一百纳秒。就在这种强流脉冲电子束加速器发展的幼年时期,王淦昌高膽远瞩地指出,这种加速器将提供一种极髙强度的脉冲中子源、8射线源和失射线源,在军事研究、聚变研究、泵浦气体激光和分离同位素方面都将有广泛的应用前录和发展前途。为了推动这一学科在中国的发展,王淦昌先生积极地向中央领导宜传解释开展这一工作的重要意义。在他主持和领导下,核工业部门还专门向国家提交了开展功串脉冲技术和建造这种类型的加速器的报告。王淦昌教授为了促进这门学科的发展,到处大声疾呼,遇到有关领导就进行宣传,说明工作的意义。与此同时,他还亲自领导这些装置的设计和调试工作,并和同志们一起做实验,研究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目前国内巳建成的一些较大型的这种加速器装置,都是与他的辛勘劳动及大力支持分不开的。由于他的努力,我国在这一科研领域中起步得比较早,而且现在已经建立了在国际上具有一定水平的实验装置,培养人民自己的科研队伍。目前世界强流脉冲粒子束加速器的粒子能量已达到十几兆电子伏,脉冲电流已达几个兆安培,脉冲时间宽度为几十秒,在军事、科研和工业方面早已有了广泛的应用,充分证实了王淦昌教授的科学预见。他不愧是我国瀲光聚变的创始人和典基人,并被载人世界惯性约束聚变技术的史册。王乃彦院士也是中国核物理学界的一位重要人物,他跟随王淦昌先生从事激光惯性约束核聚变研究几十年,如今是中国继王淦昌之后的这方面的课題带头人。

王乃彦对王淦昌在六十年代就提出在核试制中用激光打靶激光模拟核爆炸的口语印象极其深刻,至今还流传下了!8个勇士参战的故事:那时王淦昌听说日本大阪大学激光工程研究所的粒子束聚变研究小组曾提出强流电子束靶物质上的能量沉积,由于束流和靶中等离子体相互作用的双流不稳定性,导致能量沉积值可以比经典有电子能董沉积值增加一百倍这一引人注目的结论。为了证实日本人的这一实验结果,王淦昌立即提出必须用最快的速度,我们自己建立一台1兆伏、801安、70纳秒的强流脉冲电子加速器,并迅速开展工作。王淦昌提出这--建议后,他的手下立即有18名研究生和科技人员报名参加,于是就组成了王淦昌为核心的18个勇士的粒子束惯性约束核聚变研究攻关组。为了实现王淦昌教授提出的3年内组成加速器的要求,当时从国外订购相关的设备是不可能的事,即使在国内订购必须的高压电容器也显然来不及。怎么办?只能自己动手改装。我们建议把西安电容器厂生产的时丫540电容器改装成100千伏07微法的电容器。王淦昌教授对此非常赞成,我们因此贏得了一年多宝贵时间。于是我们立即又和北京电力电容器厂联系,由我们进行改装设计,他们厂负责改装工艺操作。后来由于对方发现原1540电容器中所用的绝缘油含有毒性较大的三气苯,感到为难。于是全部担子都落在了我们自己身上……遵照他的要求,我们采取了必要的安全保护措施……整整奋战两个星期才结束了这项工作。王淦昌教授对我们18名勇士的忘我工作热情感到自豪和高兴,他常对我们说:中国的条件差些,但并不意味肴我们因此不能搞出比别人更先进的科学技术。在物理科学上,常常作出领先成果的不是拥有实验设备如何先进的地方,而是那些最敢于想问题又善于不懈努力、刻苦工作的人。王教授的话对我们年轻人影响极大,正是在他的精神激励下,我们才在核试验的许多关键问题上创造了独到的技术与理论,并--一直在同领域里领先于别人。

1982年,美国海军实验室粒子束聚变研究室负责人库珀斯坦博士在中国参观了中国同行的实验室,在听取了王淦昌先生等中国科学家在加速器的物理和工程设计方面所做的工作,以及在实验现场观看了中国电子束打靶的结果后,称赞中国的加速器物理设计考虑得比较周到细致,把计算机的模拟计算方法也用于了加速器的设计。库珀斯坦特别说,美国虽然也建造了许多台比中国规模大的加速器,但在物理设计方面所做的分析和计箅不如中国全面和深刻。

王淦昌对自己在激光惯性约束核聚变方面的科学成就也情有独钟。1992年5月31日,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的中国当代物理学家联谊会上,王淦昌的学生、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在他的导师发言之前问道:王老师,在您所从事的众多科学研究中,您认为哪项是您最为满意的?

获得世界上最高科学奖的学生向没有获得诺贝尔奖的老师问这么个问题,顿时引起了全场的关注。几乎所有的人都把目光投向了王淦昌。其实会场上很多人心里帮着他们尊敬的王淦昌先生回答了:还用问,成功地研制了中国自己的原子弹和氢弹呗!但是错了。只见王淦昌的脸上习惯地露了一下那孩童般的笑容,然后一字一句地说道:我自己对我在1964年提出的激光引发氘核出中子的想法比较满意,因为这在当时是个全新的概念,而且这种想法引出了后来成为愤性约束核聚变的重要科研题目,一旦这个科研题目得到实现,这将使人类彻底解决能源问题。

话音刚落,李政道等科学大师们带头热烈鼓掌。是的,因为大家心里清楚,王淦昌作为中国两弹元勋,他的一生中最辉煌的和对中国作出特别贡献的,无疑是领导和参与了原子弹和氡弹的成功研制;而作为杰出的物理学家,他早年在柏林大学提出的发现中子的建议、在抗日战争时的浙江大学里提出了中微子实验方案,以及在苏联杜布纳联合研究所里发现反西格马负超子等划时代意义的成就,都可以归为满意的科学研究工作。1998年夏季的一天,王淦昌曾经说过,我一生車要的科学工作并没什么,对一名科学家来说,追求新的发明创造与新的发现才是真本事。王淦昌毕竞是位真正意义上的大科学家,他把研制人类的一种最强有力的武器及几项有可能获得最高科学奖的发现和发明并没有放在最满意的工作成就之列。仅此,我们也足可以见到一位科学大师的宽阔、深远与慈善胸怀。

王淦昌自己讲的激光引发氘核出中子的想法,最早源于1934年世界上第一台加速器投人使用后不久便实现了氘的聚变反应,四年之后人类义实现了铀的裂变。尽管人类在裂变能源的发展方面超乎寻常的顺利,但聚变能源的探索却格外艰辛与曲折。就像一个彩色的谜,它既令许多有功利思想的科学家们想人非非,又使得那些脚踏实地的科学家们无所适从。因为这一课題太伟大了,正如王淦昌说的,一旦被攻克,人类的能源问题将彻底被解决。这个贡献绝对比任何一项诺贝尔奖和任何一种核爆炸更荣耀、更威力大。

1952年,世界上第一例利用愤性约束的方式成功地进行了氢弹试验。但之后的科学家们试图用受控热核聚变来解决人类能源问騵的努力都没有任何实质性的进展。五十年代末和六十年代初,是世界上激光诞生的黄金岁月。而这段时间的王淦昌正在苏联杜布纳研究所,后来回国后又投身到了秘密的原子弹研制工作中去。有一日,上海复旦大学的谢希德教授见到了王淦昌:王先生,您最近关注过激光吗?听说这种东西在国际科学界成了热门话题。王淦昌先是一愣,然后又异常敏感地反问道:激光?我怎么不清楚?谢教授这一问,使正在专注研制原子弹的王淦昌意外地萌发了一想法,激光不是具有强度特别大、方向性好、单色性和相干性好的四大特点吗,尤其是前两种,如果把它引用到核物理实验中,不就可以创造出更神奇的效果来嘛!于是不久,王淦昌便想出了激光打击笊化铀靶产生中子的想法,而这实际上就是用激光打靶实现惯性约束核聚变的科学概念的雏形。

王淦昌的这一奇想是在1964年初,也正是前方原子弹研制的最紧要关头,手头的要紧事太多,关于激光惯性约束核聚变的事不得不放一下。1964年12月,当原子弹爆炸成功后,王淦昌等有功人员被毛泽东请到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会议上。有一天小组讨论,王淦昌回单位取资料,说巧也巧,中科院上海光机所的邓锡铭副研究员瞅见了匆匆而过的王淦昌,便一声王老师把他叫住了。

哎,小邓呀!你最近在做什么?王淦昌到过上海光机所几次,知道邓锡铭这位年轻有为的光机专家。

我们刚刚进行了一次钕玻璃激光器试验,发现在激光束的聚焦点上,空气被击穿后光轴上出现了一连串火球。我们不知道那是种什么现象,正想请您帮着解释呢?

真的?王淦昌一听惊讶地叫起来,这是个新奇问题。太有趣了!来来,我们坐下来谈。王淦昌随手把手中的--份报纸往旁边的一个石阶七一放,自已先往上一坐,随即招呼小邓,你知道吗,我最近正在设想用激光束打击耙子的实验方法,如果这个办法在实验中成功,热核聚变问题将得到解决,那将又是一大科学贡献!

王老师,请您把这个任务交给我吧,我们一定按照您的要求完成好。邓锡铭听后特别激动。

王淦昌看了看他,信任地点点头:你晚上到我办公室,我把已经写好的一份论文稿给你看,它会帮助你指导实验的。当晚,邓锚铭从王淦昌手中拿到了一份20页的论文稿。几天后,邓锡铭把王淦昌的建议直接向时任中国科学院党组书记、副院长的张劲夫同志作了汇报。王淦昌先生的建议可是件大事呀,咱们得抓紧办!张劲夫同志当即表示赞同。中国的潋光愤性约束核聚变工作便迅速得到了重视和开展,而此时的美英法徳日等国还没有想到此事呢!

次年,邓锡铭等人在王淦昌的指导下,利用一个四级平面波放大钕玻璃激光系统产生的激光束照射平面靶获得成功。这可以说在世界上是完完全全的第--例实验成果。

王老师,我们的实验有结果了!我给您带实验报告来了!这天,正在灰楼进行核弹紧张测试工作的王淦昌突然接到邓鴒铭的电话。他忍不住丢卜手中的急活,说:今晚你在宾馆等我,啊,什么地方都不要去。

邓锡铭想说一声还是我去见您,王淦昌电话已经挂了。那是个异常寒冷的冬口。当时王淦昌先生已经年近花甲,但他蹬着自行车从中关村來到友谊宾馆。外面下着雪,他进门时浑身七下都被雪水淋湿了,让我好感动。邓锡铭在几十年后回忆与王淦昌共同战斗的岁月,历历在目。我们在王淦昌先生的指导下,利用我出差住的友谊宾馆为基地,召集了当时激光惯性约束核聚变的几位研究人员,开了几天专业座谈会。白天王淦昌先生很忙,我们只能利用他晚上时间。那段时间也怪,天天下雪下雨,特别寒冷。但王先生天天晚上自个儿蹬着自行车跑到宾馆来,对我们这些年轻人教育极深。根据王先生的建议和意见,我们很快将激光惯性约束核聚变的打靶试验不断由实验性转向运用性方向发展,并在短时间内取得了可喜的进步。

然而由于体制上的分离,上海光机所的激光打靶实验受技术与条件设备的影响,王淦昌得知后立即提出与他所在的二机部九院核武器研究院进行合作,并一针见血指出合则成,分则败,中国的科学研究条件不如西方世界,因此我们就要学瞎子背瘸子的办法来实现自己的目标。在激光聚变方面的实验也是这样,我们可能也不如人家的多和快,但技术上我们要超过人家,特别是牌子上我们要有自己的特色,那就是中国牌!而在这之前的漫长岁月里,王淦昌…边埋头于祖国的秘密核试验研究,一边始终不放松激光打靶的前沿科研。1980年,在他和另一位著名光学专家王大珩的推动下,中国第一台大功率激光装置研制成功,又经三年的运行调试和打靶实验,于1987年获得国家级鉴定,正式命名这个在国防和现代科研技术上有广泛用途的装置为神光。当时主管国防工作的聂荣臻元帅得知此事大喜,特意挥笔写信给王淦昌和王大珩:在建军六十周年的喜庆日子里,感谢你们又告诉我一个喜讯,激光核聚变实验装置巳经建成。这对我国国防和经济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很值得祝贺。所有整个工程体现了自力更生和勤俭节约的原则,更值得赞扬。你们和许多同志多年来为祖国的科技事业的发展,为国防力貴的增强,奋斗不息贡献殊多。现在又在高技术领域带头拼搏,軎讯频传,令人离兴。请转达我对同志们的敬意和祝贺!

王淦昌在激光核聚变上的研究一直到他去世前从未间断过。在他的建议下,这项工作还列人了中国863计划的前沿项目之中,全国上下有一千多名科研人员从事这个领域的研究与实验工作。这些都是后话。

让我们还是回到当年王淦昌他们进行原子弹等核武器研制的惊心动魄的秘密历程吧,收--!收故--!

不知什么时候开始,在河北怀来县的燕山脚下,周围的百姓突然每天都能听到这阵阵震耳欲聋的爆炸声,随着隆隆爆炸声,总有一条火龙带着长长的尾巴蹿出古长城,直刺天际……直到八十年代,这里的百姓才知道,原来当年一声卢奇怪的爆炸和一条条火龙,都是科学家们为了进行原子弹试验的小爆实验。燕山脚下的这块当年的神秘爆炸地就是中国核试验历史上有名的十七号工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