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国共产党90年重大事件始末
1073400000014

第14章 百团大战 (1)

1940年8月20日,中共领导的八路军,在彭德怀等将领的指挥下,于华北敌后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破袭战。共进行大小战斗1824次,歼灭了日伪军5万余人,缴获枪支6000支,摧毁敌据点2900多个。这场战役后来被命名为"百团大战",日本人哀称此役为"挖心战",是全国抗战以来八路军在华北发动的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战略性进攻战役。然而,这场打得日本人心痛的大胜仗却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争议最多的军事战役,对它的评价亦大起大落,指挥此役的彭德怀也遭到暴风骤雨般的批评。

百团大战的酝酿和决策

1940年上半年,德国***军队横扫欧洲,英、法军队陷入被动,意大利趁机对英、法宣战,企图夺取地中海的霸权与北非的战略要点。这些都极大地刺激了日本帝国主义急谋解决中国问题、迅速南进和夺取太平洋地区霸权的欲望。

为此,日本一面扶植汉奸汪精卫傀儡政权粉墨登场,并派人与蒋介石政府代表进行代号为"桐工作"的秘密和谈,加紧对国民党的政治诱降;一面于6月至7月逼迫法、英相继关闭了滇越(南)铁路和滇缅(甸)公路,切断了中国的西南国际交通运输线;侵占了沿长江入川的重要门户宜昌,直接威胁并猛烈轰炸国民政府所在地重庆;还声称要进攻西安,企图切断中国西北国际交通线,从而在军事上迫使国民政府投降。一时间,国统区大后方人心躁动,中间派对时局悲观,亲日投降派又异常活跃起来,造成中国国内空前严重的妥协投降危机。

同时,日军继续以主要兵力打击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尤其是在华北,加紧推行1940年度"肃正建设计划"和以"铁路作柱、公路作链、碉堡作锁"的"囚笼政策",使八路军控制的完整县城由1939年春的103个,到1940年夏时锐减至几个山区小县城,而且八路军活动地区和物资供应日趋紧张。

中国战局的发展和华北敌后抗日战场的严重敌情,引起八路军领导人朱德、彭德怀和左权等的极大忧虑。为打破日军的"囚笼政策",克服国民党政府的妥协倾向,争取华北时局的好转,朱德、彭德怀于1940年2月7日告诫八路军各部指挥员:"敌人的筑路行动有战略上和战术上的重大意义,丝毫不能忽视,要提醒大家从总体上来认识和对付敌人的阴谋。"从此,一个大规模的以交通破袭战为重点的进攻战役,开始酝酿。

与此同时,朱德、彭德怀要求八路军各部队,要详细侦察日军筑路的起止地点、方法和沿路设施及兵力部署等,并从4月10日起,发动一次对日军交通线的总破袭战。但由于需分兵反击国民党顽固派军队的反共摩擦,因而各部分散出击,未能形成统一的战役。

1940年4月中旬,朱德奉命离开山西王家峪八路军总部,经洛阳、西安等地,于5月下旬返回延安。这样,八路军前线指挥的重担,就落到了彭德怀的肩上。但八路军总部发出的命令和指示一般仍由朱德领衔,与彭德怀、左权共同签发或下达。

4月底,左权受彭德怀之托,来到山西黎城县谭村第一二九师师部,与刘伯承、邓小平和尚在此的聂荣臻等,集中讨论了华北敌后形势,分析了敌情,研究了对策。大家一致认为:横贯在晋察冀和晋冀豫"两区间的正太路是日军控制山西、河北的交通命脉,也是阻隔我两区联系的重大障碍。要是切断正太路,既可使日军在山西的运输补给失去可靠的保障,又有利于我两区在军事、经济等方面的互相支持和帮助"。同时,"提出聂和刘、邓可以一个负责破袭东段,一个破袭西段"。

经过几个月对敌情的观察和深入思考,大规模破袭正太铁路的决心日渐形成。彭德怀认为:日伪军"深入我根据地后,普遍筑碉堡,兵力分散,反而形成敌后的敌后。主要是交通线空虚,守备薄弱,这对我是一个有利的战机"。7月中旬,八路军总部召开军事会议,中共中央北方局书记杨尚昆出席,正式决定:发起破袭正太铁路战役,切断日军由平汉铁路通往山西的运输补给,并逐步将太行、晋察冀抗日根据地连成一片。

7月22日清晨,由朱德、彭德怀和左权签发的破袭正太铁路《战役预备命令》(以下简称《预备命令》),通过无线电波,传给聂荣臻、贺龙、关向应、刘伯承、邓小平,并上报中共中央军委,指出,关于情况和任务是:"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动,我西南国际交通路被截断,国内困难增加。敌有于8月进攻西安、截断西北交通消息。似此,一大部分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之更加动摇、投降危险亦随之严重。"同时,"敌寇依据各个交通要线,不断向我内地扩大占领地区,增多据点,封锁与隔截我各个抗日根据地之联系,特别是对于晋东南,以实现其'囚笼政策',这种形势日益严重。"因此,"创立显著的战绩,影响全国的抗战局势,兴奋抗战的军民,争取时局好转,这是目前严重的政治任务"。

关于参加战役的总兵力,《预备命令》要求:"直接参加正太线作战之总兵力应不少于22个团。计:聂区(冀中在内)应派出10个团;一二九师派出8个团;一二○师派出4至6个团;总部炮兵团大部、工兵一部。"《预备命令》还要求参战部队于8月10日前完成战役准备工作。

8月8日,朱德、彭德怀和左权,向聂荣臻、贺龙、关向应、刘伯承、邓小平发出了《战役行动命令》,作出了战役部署。《战役行动命令》还规定:"上列各集团及总部特务团统由总部直接指挥之。"同时,"限8月20日开始战斗"。

8月20日22时,"一颗颗攻击的红色信号弹腾空而起,划破了夜空,各路突击部队简直像猛虎下山,扑向敌人的车站和据点,雷鸣般的爆炸声,一处接着一处,响彻正太路全线"。同一时刻,平汉、同蒲、德石、沧石等铁路和公路干线上,枪炮声、炸药的爆破声震撼着华北大地。在八路军总部的统一指挥下,晋察冀军区、第一二○师、第一二九师等,向日军侵占的华北主要交通干线,展开了全面攻击,一场以正太铁路为重点的、声势浩大的交通总破袭战打响了。

八路军参加百团大战的兵力

八路军参加百团大战的兵力究竟是多少个团?这虽然是一个事实问题,但长期以来在党史、军史界和八路军、国民党军的部分指挥员中说法不一。1940年7月22日,八路军总部在《战役预备命令》中,规定八路军参战的兵力不少于22个团。8月8日,在《战役行动命令》中,要求各参战集团的兵力略有变化,但总兵力没有变动。然而,在战役发起后,实际参战的兵力,骤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当时,在抗日战争时期,就有103、105和115个团等多种说法。在百团大战期间,较为一致的说法,是105个团。第一次认为105个团的是八路军总部作战科长王政柱。1940年8月22日即百团大战发动的第三天,他向彭德怀、左权报告:"正太路30个团,平汉线卢沟桥至邯郸段15个团,同蒲线大同至洪洞段12个团,津浦线天津至德州段4个团,邯郸至济南公路线3个团,代县至蔚县公路段4个团,北平至大同线6个团,辽县至平定公路线7个团,宁武、岢岚、静乐公路线4个团......共计105个团。"彭德怀说,不管是一百零几个团,就叫百团大战好了!从此,正太战役改称为百团大战。

8月26日,国民党军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兼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卫立煌转述了朱德、彭德怀的电报,指出:"百团大战除第一一五师主力及山东部未编入战斗序列外,余均参加","共百零五个团"。8月27日,八路军参谋长叶剑英向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转报八路军兵力部署时指出:"百团大战除职部之一一五师主力、山东部队未编入战斗序列外,一二○师、一二九师、晋察冀军区各部主力及决死队之请示参战,部署计一○五个团。这是华北抗战以来空前未有之积极主力(动)向敌进攻。"9月20日,朱德在延安庆祝百团大战胜利暨九一八事变九周年大会上,第一次公布了八路军参加百团大战的兵力,也是105个团。他说,这次大战,还没有包括八路军的全部,山东方面的部队未参加,参加的只是在晋察冀绥的八路军和决死队,一共105个团。"

百团大战结束后,则出现了103和115个团之说。1944年8月上旬,彭德怀在向美军观察组介绍八路军7年来在华北抗战的情况时,指出:百团大战使用兵力达103个团。1945年3月,八路军政治部在《抗战八年来的八路军与新四军》一书中写道:1940年8月20日,八路军出动115个团发起了百团大战。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身处逆境的彭德怀回忆百团大战时说:共有104个团。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关于八路军参加百团大战的兵力,仍有多种说法。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编著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第二卷"八路军发动百团大战"一节中记述为105个团。持105个团之说的还有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著的《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袁旭认为,八路军参加百团大战的兵力之所以出现各种不同的说法,是因为以往的统计把参战团次算做参战团数,以至出现误差,百团大战"实际参战部队约80个团左右"。周小宁就此提出质疑,发表《百团大战参战兵力究竟有多少》一文,认为:"袁文关于八路军参加百团大战的兵力计算,既有重复,也有遗漏、疏误的问题,应该是共计105个团。"

综合上述说法,可以认为,叶剑英于1940年8月27日向蒋介石的报告和朱德于9月20日的讲话中,均认为是105个团,这种说法,是在当时战役刚刚开始且尚在进行的情况下提出的,是可信的,应确定为105个团。

百团大战结束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