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国共产党90年重大事件始末
1073400000021

第21章 中共抢占东北 (2)

蒋介石同样十分重视东北。通过《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他取得了接收东北的法定身份。8月31日,他明令将东北三省划分为九省三市,任命熊式辉为东北行辕主任,准备进入东北,从苏军手中接收政权。他在驻华美军帮助下,经海上运送军队登陆秦皇岛,向东北挺进,并任命杜聿明为东北保安司令长官。他还收编了伪满军及日军共20余万人及大批土匪武装,要他们"保持武器","为自身安全而奋斗"。蒋介石对他的部下说:"东北不是中国革命的策源地,而是中国革命的归宿地。经过本党这30年来不断的奋斗,我们中国的革命已经快得到归宿了。希望各位在这最后成功的时候,格外奋起,格外努力,完此一篑,以竟全功。"

1945年冬,苏方多次表示要将中长路及其沿线各大中城市移交给国民党政府,并要求中共领导下的部队迅速撤离这些地区。

在人民军队进入东北之初,9月24日、10月2日、10月9日,***代表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连续起草三道电文向东北局指示,反复强调:要将主力部署在背靠苏、蒙、朝边境,以便立稳脚跟之后再争取大城市和交通要道。

但是,11月初,局势骤变,国民党向山海关发起进攻。11月16日,在大量杀伤敌军后,由于众寡悬殊,我军不得已撤出山海关。这时,国民党中断了和苏军的谈判,对苏联施加压力。在此背景下,东北苏军向东北局提出:中共所属机关和军队限期撤出长春铁路沿线及沈阳、长春、哈尔滨等各大城市。针对这种局面,1945年11月20日,***及时地向东北局作了撤出东北大城市后的工作部署,指出"应迅速在东满、北满、西满建立巩固的基础,作长久打算"。11月22日,他又把这一部署概括为八个大字,既"让开大路,占领两厢"。11月28日,他更详尽地向东北局剖明:"近两个月以来,我在东北虽有极大发展,但主力初到,都非常疲劳,不能决战;而国民党已乘虚而入,占领锦州,且将进占沈阳等地。又东北问题已引起中美苏严重外交纠纷,独占东北无此可能,但应力争在东北的一定地位,长春铁路沿线及东北各大城市我应力求插足外,东满、南满、北满、西满的广大乡村及中小城市与次要铁路的控制要作为工作重心,建立根据地,作长久打算。"

12月28日,病休中的毛泽东为中共中央起草了《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指示,再次强调了***同志提出的"让开大路,占领两厢"的根本精神。毛泽东指出:我党现时在东北的任务,是建立根据地,是在东满、北满、西满建立巩固的军事政治的根据地。建立这种根据地必须经过艰苦奋斗。在国民党已占或将占东北的大城市和交通干线的情况下,这种根据地应建立在"距离国民党占领中心较远的城市和广大乡村",而在靠近国民党占领区的游击区内,"应当做充分的工作,在军事上建立第一道防线,绝不可轻易放弃"。指示强调:适应东北的实际情况,必须在工作上有一个大的转变。全党"必须人人下决心,从事最艰苦的工作,迅速发动群众,建立根据地",必须"将正规军的相当一部分,分散到各军分区去,从事发动群众,消灭土匪,建立政权,组织游击队、民兵和自卫军,以便稳固地方,配合野战军,粉碎国民党军的进攻"。这个极富远见的指示,明确了东北工作的方向,对日后全国解放战争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东北局遵照中共中央的历次指示精神,领导广大干部和军队深入农村,发动农民开展减租清算斗争,砍大树、挖穷根、打土匪、闹翻身,使东北革命根据地迅速地建立起来。东北根据地的建立,为我党在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中取得胜利,奠定了坚实的战略基础和经济基础。

边打边谈

1945年11月上中旬,美国以31艘运输舰把国民党两个军分别从九龙和越南海防运送到秦皇岛登陆,并连续攻占了已被八路军从日伪军手中解放的山海关和绥中、锦州等北宁路上的要点。1946年1月国共在关内实现停战后,蒋介石一面要求苏军暂缓自东北撤军,一面要求美方加大海运能力,加速运兵东北。到1946年三、四月间,包括热河方向在内,已有7个军约25万人的正规军进入东北,占领了沈阳以及鞍山、营口等城市,企图利用关内停战的机会,在关外大举进攻,力争消灭中共领导的部队,或把他们压缩到偏远山区,处于不利地位,再通过谈判解决东北问题。

1月13日国共停战后,中共中央原来估计,东北地区在经过谈判后也有实现停战的可能。为了争取在谈判中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要求东北民主联军准备集中兵力"在我完全防御有利条件下(退避三舍之后)给进攻之顽以坚决彻底歼灭之打击",并指出:"这是历史新阶段中的最后一战,将会决定东北今后大局",因而要"不怕以最大牺牲,求得这一作战胜利。"

东北民主联军根据中共中央的决定,趁苏军已从中长铁路撤军而国民党军队还滞留于西满的有利时机,在3月中旬攻占四平,4月中、下旬先后攻占长春、哈尔滨、齐齐哈尔等重要城市,歼灭被国民党加委的伪满军和土匪武装3万余人。至此,中长铁路的开原以北段已全部处于东北民主联军控制之下,形成了背靠北满、依托内线迎击大举北上的国民党军队的有利战略态势。

3月中旬,在中共谈判代表团的力争下,东北停战问题列入军事三人小组谈判的议事日程。3月27日,又达成了《调处东北停战的协议》。但蒋介石不想在东北实行停战,坚持必须占领哈尔滨、长春、四平并控制中长铁路后,才能谈停战问题。为了实现这个目的,他一面指令杜聿明指挥新一军和七十一军从沈阳地区北进,限令在4月2日前占领四平,再向长、哈、齐推进,一面请求美国再协助运送5万兵力进入东北。

刚刚恢复工作的毛泽东,对蒋介石的企图早已料到。他认为:苏军将于4月完成撤军。蒋介石必将部署部队自沈阳北进和我争夺长春、哈尔滨。不给向北进攻解放区的国民党军队以有力打击,东北是不可能实现真正的停战的,东北解放区后方也难以巩固。在这种特殊情况下,经与东北局和东北民主联军领导人达成共识后,定下了"不惜重大伤亡(例如1万至2万人)"阻滞国民党军队北进,以争取在东北实现停战的决心。

3月下旬,国民党新一军、七十一军自沈阳地区北进,在遭到东北民主联军顽强抗击,并在四平西南被歼一个师的大部后,于4月中旬逼近四平市区。这时,返国述职的美国特使马歇尔已经返华,并提出东北停战方案。为了争取在有利态势下实行停战,毛泽东在4月26日致电林彪、彭真:"望加强四平守备兵力,鼓励坚守,挫敌锐气,争取时间。"27日至30日,又多次致电林彪,指出:在停战前国民党军队可能继续发动几次猛烈的进攻;我军必须"死守四平,寸土必争"。

根据毛泽东的指示,东北民主联军加强四平守备力量,并依据国民党军队的进攻态势,将主要力量部署在东起火石岭、西至八面城的百里战线上,同国民党军队对峙。5月14日,国民党的增援部队新六军等也到达四平前线,并在第二天开始集中10个师兵力,采取正面进攻和两翼迂回相结合的战法,对四平发起总攻。参加这次总攻的,都是国民党的精锐部队。东北民主联军防守四平的部队虽经顽强抗击,仍不能挡住国民党军的猛烈攻势。

四平守军鏖战一个多月,伤亡已达8000多人,疲惫困乏,难以再战,加上防线左翼被突破,退路受到严重威胁。在这种紧急情况下,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林彪于5月18日致电中央,陈述理由,并于当日午夜组织部队撤出四平,分别向南满、东满、西满转移。19日,毛泽东复电:"(一)四平我军坚守一个月,抗击敌军十个师,表现了人民军队高度英勇顽强精神,这一斗争是有历史意义的。(二)如果你觉得继续死守四平已不可能时,便应主动地放弃四平,以一部在正面迟滞敌人,主力撤至两翼休整,准备由阵地战转变为运动战。(三)如果采取此项方针,我军必能从目前的被动与不利地位转变到主动与有利地位;而敌则愈前进愈分散粮源愈困难,其力量必减弱下来。"

国民党军队占领四平后,马不停蹄地继续向北推进,先后占领公主岭、长春、德惠,直抵松花江南岸。但其势已成强弩之末,无力再向北渡江进占哈尔滨。在这种相持不下的情况下,国共双方经过紧张谈判,于6月7日分别发表在东北休战15天以便继续进行和平谈判的声明。东北出现了暂时休战的局面。

四平保卫战是在国共双方有可能在东北实现停战的历史背景下进行的,属于城市防御战性质,这并不是中共领导的军队的长处所在,而且在当时条件下也不可能达到成建制地消灭敌人的目的。在四平保卫战中,东北民主联军伤亡达8000人,其中绝大部分是从关内调赴东北的骨干,使参战部队不得不撤向远离敌人的地区,用较长的时间进行整补。从这个意义上说,是有所失的。

可是,中共并不因为长春等大城市的陷落而受到严重的损失,恰恰相反,从游击战争中起家的中共军队在实力上明显的还不具有夺取大城市特别是保有大城市的条件下,企图夺取和保卫大城市,其实是不可能的。中共这时已经开始得到了他们长期以来始终在梦想得到的"技术条件",即一定数量的飞机、坦克和大炮,但他们显然还需要时间去学习和掌握它们。长春等城市的失守和放弃,使中共重新回到广大的乡村中去建立根据地,不仅使其重新获得了熟悉的生存天地和巩固的发展根基,而且使其赢得了足够的学习和掌握这些现代化装备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