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百年香港大事快览
1074600000026

第26章 黄大仙祠——香港香火最旺的地方

关键时间1925年。

关键地点啬色园。

关键人物梁仁庵黄初平。

黄大仙原名黄初平,约公元328年出生于浙江省金华县兰溪市。他本是一个牧羊童,相传15岁在家乡赤松山牧羊时,巧遇一位仙翁,仙翁将他引领到一个石室,教他医术炼丹之学。他在此地潜心修炼,终于得道成仙。40年后,他的哥哥黄初起得到一位道士的指引,在山上重遇失散多年的弟弟。

此时,黄大仙已法力高强,能够把众多的白石变为白羊。其兄若有所悟,决定和他一起修道,两人终于并列仙班。黄大仙以“普济劝善”为宗旨,善业范畴包括兴学、赠医、送药、安老、扶幼、救灾、恤难等。因为他隐居于赤松山,故又称为赤松仙子,当地民众还在金华赤松山为他修建了黄大仙祠。后来黄大仙云游四海,救助贫苦大众,劝善济世,故民众修祠纪念,渐而远近驰名,得享“有求必应”的美誉。随着黄大仙的“骑鹤南天”,广州成为黄大仙在南方的首个落脚点。广东道教的信奉者梁仁庵于1899年修建了奉黄大仙为主神的黄大仙祠,它位于广州城外西南面的花地大凼尾,在建成后至1913年的二十多年间,黄大仙祠的香火一直十分旺盛。

1921年,处于军阀割据时期的广州政局混乱,黄大仙祠在战乱中屡遭破坏而逐渐衰落,其主持梁仁庵目睹社会动荡,于是携黄大仙像到香港,在九龙狮子山下的竹园村附近找到理想地点,开始建黄大仙分庙。1925年,香港黄大仙祠在啬色园竣工。1937年啬色园开坛乩示,经过仙师的乩示,说如果要想此园长久地存在下去,建筑就要配合五行相生的布局。

于是在1938年按照五行相生的布局原则重建了道堂。日本人占领香港时,曾试图侵占黄大仙祠,但是慑于黄大仙的名气,终未采取行动。日本战败投降后,香港重建,黄大仙祠的香火也随之日盛,并于1956年对外开放。1959年,成立建设基金保管委员会,之后对祠堂不断加以增修和重建,如1968年建成了山门牌坊,1972年建造了啬色园主殿,终于具有今日的规模。黄大仙祠又名“啬色园”,啬色二字的解释是:啬者,少费也,有悭吝之义;色者,所好之物、有欲之类也。亦即如果一个人沉溺于物欲之中,就会受到这种欲望的控制,容易丧失人的本性。所以“啬色”二字,实有爱精神、致虚静、省思虑、寡情欲的要义,含有导人悟道修真的意思。

啬色园占地18000平方米,别具宁静平和的气息,是都市中的净土。黄大仙祠正门前方立有一座石质山门牌坊,牌坊上方雕刻有“金华分迹”四个大字。在经堂门前,坐落着一尊白色大理石牧羊群雕。这些建筑布局隐含着黄大仙同“金华”“羊群”之间的内在关联。黄大仙祠的建筑雄伟,外观设计色彩丰富、金碧辉煌,可视为中国古典寺庙建筑的典范。红色石柱,金色屋顶,配上蓝色的中楣,黄色细工格子设计,色彩多样的雕刻,让整座建筑更显辉煌。其建筑特色集中体现在当年仙师乩示的“五行布局”上:整个正殿及经堂建筑宏伟壮观、雕刻精细,都是采用全木结构,暗合五行中的木;在左侧建有五形中的火形盂香亭;院落中间建有象征土形的“朝佛”壁照;西边建有金形的鸾台;在经堂正前方,建有玉液池以配合五行中的水。至此,五行皆备。黄大仙祠的一个特色就是融儒释道三教神祇于一祠。

在中国传统宗教中,老百姓的祭祀活动,大都有尊祖祭孔、进香礼佛、敬奉诸神的信仰特点,儒释道三大宗教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一体,经千百年演化,早已深入民间。香港黄大仙祠的建筑,也如实反映了中国传统宗教信仰的特点,迎合了民间信仰的需要。虽然黄大仙一直都被作为是道教的神明,但是在黄大仙祠大殿内,不只是供奉黄大仙,在其右侧还供奉有观音像,在主殿右侧临近山门处建有“麟阁”,供奉万世师表孔子及其弟子,在麟阁前面还有一座称为“孔道门”的长方亭。进入大门后的左侧高台建有“三教同源”的殿庙。

此外,在三圣堂供奉有吕祖(吕洞宾)、观音和关帝,挂有孔子画像,祠内藏有道教、佛教、儒教典籍。可以说,黄大仙祠是儒释道三教合一的道教宫观,正如庙内盂香亭的石碑所述,该亭之修筑,“同以供奉圣佛,阐扬佛法,以成三教同源之本旨”,凸显了中国文化有容乃大、兼收并蓄的精神。这也显示了香港民间信仰之杂陈。黄大仙祠的另一特色是其主办机构啬色园的免费医药服务。自19世纪80年代开始,啬色园发扬黄大仙“普济劝善”的精神,大力兴办医疗、教育机构。如早在1924年就开办了中药局,为贫苦群众赠医送药,扶危济困,现在还办有5所中学、4所小学、7所幼儿园以及1座天文馆,从而使得其声望日益上升,在港的社会影响力日渐增强。游客在参观这座道教名祠时,除了可以领略其建筑特色外,还可以享受免费医疗服务。

祠内还建了楼高数层的啬色园医药局,专门为各地来客提供免费中西医服务。香火鼎盛的黄大仙庙,是香港人的精神寄托。人们无论是保平安、求事业还是问姻缘,或者有任何疑难杂症,喜欢来这里请求指点迷津。来这里膜拜的不仅仅有老头、老太太,还有20多岁的年轻人,他们都非常虔诚。农历过年前后,香港的善男信女纷纷前来求问一整年的运势,他们为争得头彩,蜂拥而至,抢烧“头炷香”,场面热烈,是香港城中一年一度的贺岁盛观。每年上香的次序也是很有讲究的。

第一炷香是留给特首的,他的香是祝愿国泰民安、香港经济繁荣。正是由于人们对黄大仙的信奉,近年,政府批准可以在祠内举行婚礼。该祠为新人办理注册事宜,一对对新婚的夫妇从这里走向生活的殿堂。

黄大仙文化作为我国道教文化一个极具活力的分支,在香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香港现有黄大仙区、黄大仙村,还有以黄大仙命名的道路、公交车站等,甚至是在繁华的商场也会见到黄大仙的牌位。如今,黄大仙不仅仅在香港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其声名已远播海外,在南洋以至美国都有黄大仙庙。

在香港这样一个有着世界级建筑、快节奏生活、时尚摩登元素的魅力城市,坐落在高耸的市民住宅和华厦之间的黄大仙祠,无疑成为繁华都市中的一片净土,或多或少成为人们的心灵寄托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