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百年香港大事快览
1074600000030

第30章 “一碗饭运动”

关键时间1941年7月1日。

关键事件“一碗饭运动”开幕典礼餐券义卖。

关键人物宋庆龄。

1937年8月,上海沦陷,宋庆龄移居香港。在香港,她团结国际友人,支援中国抗战,先后领导成立了保卫中国同盟(简称“保盟”)和中国工业合作协会(简称“工合”)国际委员会,以推动香港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前者成为海内外友好人士支援中国抗战的桥梁。后者主要利用后方的丰富资源和从敌占区来的难民,建立规模不等的工业合作社,生产工业和生活用品,供给军需民用。同时还发动国际捐款,救济中国难民,特别是将募集得来之捐款兴办工厂,实行“以工代赈”。

1938年,美国医药援华会等团体首倡“一碗饭运动”,宋庆龄对这一行之有效的募捐模式深表关注和赞赏。随着日军的步步侵入,大后方的难民与日俱增,宋庆龄决定以保卫中国同盟的名义,在香港发起“一碗饭运动”,为“工合”募捐,以扩大“工合”规模,救济难民伤兵,支援前线。她认为,在香港发起这样的运动,对激发150余万香港同胞的爱国救亡热情,募集救灾救难的经费具有重要的意义。根据宋庆龄的倡议,保卫中国同盟于1941年5月6日成立了香港“一碗饭运动”委员会,宋庆龄任名誉主席,香港立法局华人首席议员罗文锦律师任主席,保卫中国同盟中央委员会委员、名誉书记克拉克夫人任副主席。委员会决定:发出1万张售餐券,每张两元,持券者可到参加赞助、提供炒饭的餐馆吃一碗炒饭,募集到的款项全部赠给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作为救济伤兵难民之用。各界代表纷至沓来,参加“一碗饭运动”开幕典礼。

1941年7月1日华灯初上,香港湾仔庄士顿道179号英京大酒家门前车马云集。8点整,典礼开始,主持人宋庆龄以富有感情的话语,发表了即席演说,阐明了“一碗饭运动”的意义:“一碗饭运动的目的,是用募捐的经费来帮助中国的难民进行生产自救,用工业合作的办法来帮助中国的斗争。‘一碗饭运动’不但是募了捐去救济受难的人们,并且是要节饮节食,来表示牺牲的意思,这是我们做人的美德……香港的‘一碗饭运动’更含着一种深远的意义,因为这次捐款要帮助工业合作社去组织及救济难民和伤兵。这是巩固经济阵线,是生产救国,是帮助人们去帮助自己,是最妥当的一种救济事业。工业合作社是民主性的组织。用这样富有民主性的‘一碗饭运动’,来使工业合作社完成救济事业,岂不是很愉快而值得提倡的吗?”

宋庆龄的讲话,不时被雷鸣般的掌声打断。“一碗饭运动”得到了港英当局的支持,英国驻港陆军司令佳乃西、海军司令哥连臣、辅政司史美夫人等,都出席了开幕典礼,香港总督罗富国也发来了贺信。运动开展后,许多酒家、饭店、餐室纷纷表示捐献炒饭,参加义卖。他们不但表示无须收回每碗饭的成本费两毫,而且竞相提高认捐数。威灵顿街丽山餐室业主温梓明首先认捐500碗,取名为“救国饭”。

温梓明一带头,其他酒家茶室纷纷响应,不甘落后:英京酒家捐3000碗,小祗园捐700碗,金星酒家捐500碗,金门酒家捐500碗,北极餐室捐500碗,广州酒家捐1000碗,天燕餐室捐1000碗,怡安茶居捐500碗等。市民到这些酒家,以港币2元买餐券1张,便可以食用炒饭一碗。所有售券所得,都捐献给“保盟”转给“工合”,用作筹办工厂,以工厂生产的收入作为赈济之经费。

8月1日开始销券,本来就很繁华的香港街头,那天显得更热闹,人潮如流,鼓乐齐鸣。只见一大群人簇拥着一个大碗的模型,喊着“多买一碗饭多救一个难民”的口号,穿梭行进在闹市区。车站、码头、机场、大街小巷、娱乐场所乃至行驶着的电车和公共汽车上都张贴着“大家来吃爱国饭”“为祖国无家可归的难民请命”等标语口号。各认捐炒饭的酒家餐馆更是精心策划,把厅堂门前布置得新颖别致,有的餐室门口挂出“爱国之门”“光荣之门”的横额,有的张贴着“欢迎来吃爱国饭”“欢迎来吃救灾饭”的巨幅标语,有的在店堂墙上悬挂孙中山遗像或张贴宣传画,有的还展出了抗日将士英勇杀敌、“工合”社员努力生产的图片等。

英京酒家特地在二楼开辟出一室,专门接待“一碗饭”顾客,并免费供应香茗。乐仙酒家经理庞永棠更是别出心裁,特意设计了一碗大型的“爱国饭”,碗内有白米饭1斤、鲜虾肉4两、鸡肉4两、炒烧4两、鸡蛋6个,售价为港币100元,吸引了不少人争相慷慨解囊。许多团体认购了餐券,然后分发给内地涌来香港的难民。当天到各酒家、饭店去购券吃饭的香港市民极为踊跃。不少人一家几口专门去吃炒饭,作为自己对抗日战争献出绵力的表示。其中一些做家庭工的低收入者,也省下零用钱买一碗炒饭,略表自己的爱国心意。更加动人的是一群群小学生,中午放学时涌到酒家、饭店,用自己向父母讨来的两元钱买炒饭,还自豪地表示爱国义举小孩也不落后于人。为了援助中国的抗战,到饭店去吃饭的外国朋友也不少。义卖原定3天,但许多市民认为时间过于短促,未能满足居民之需,所以部分酒家饭店决定将义卖延至8月底才结束。上述种种,构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使得本已深入人心的“一碗饭运动”更加显得声势赫赫,轰轰烈烈。

9月1日,“一碗饭运动”胜利落幕,在英京酒家举行了总结典礼,宋庆龄颁发奖品,把有她题写“爱国模范”的旗帜,授予认捐炒饭的13家优胜餐室;又向英京、小祗园、乐仙三家业主高福中、欧阳藻棠、庞永棠赠送了孙中山先生的遗墨“努力前进”,以资特别鼓励。接着,何香凝给个人捐款最多的唐谭美、韦少伯,及劝捐最多的马坤等赠送纪念品,纪念品是一双象牙筷,上刻“保卫中国同盟赠,纪念一碗饭运动”字样。

轰轰烈烈的“一碗饭运动”净收入港币22144.95元,法币615元。后来,英国赈华分会香港分会将捐款凑足成25000元港币,全部捐赠给“工合”国际委员会作为救济基金。这一运动犹如一曲爱国救亡的颂歌,不仅生动地体现了宋庆龄实践全民抗战路线的精神,同时也是宋庆龄全力以赴支援人民抗战事业的一个重要举措。

克拉克夫人在香港《华商报》的“一碗饭运动”特辑的题词中写道:“买一张一碗饭运动的饭券不仅是做了一件慈善的事,还可以使中国的难民有工作、能生活。帮助他们吧,使他们以合作来自助。”新西兰记者、作家詹姆斯·贝特兰也深情地写下了富有感染力的题词:“你,中国的朋友,在香港的饭店里买一碗炒饭,那黄河边上千千万万无家可归的人民就可以一起工作,过着快乐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