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百年香港大事快览
1074600000036

第36章 从头收拾旧山河——杨慕琦计划与战后香港的重建

关键时间1945年9月1日1946年8月28日。

关键人物夏悫杨慕琦。

关键事件杨慕琦计划。

关键词汇港英军政府香港重建香港。

自1941年12月25日沦陷之后,在日本太阳旗的阴影之下经历了三年零八个月的悲惨岁月。

日军撤退后,香港已经变成了一座百孔千疮、满目疮痍的废墟。由于战争中港民被日军强迫遣散,或者是自己逃离香港返回内地,香港人口从战前的163万多人,降至战后的60多万人。战火的摧残,使香港的房屋和公用设施均遭严重破坏。英国接收香港后,大约有17万人流离失所。同时卫生环境极其恶劣,垃圾堆积如山,蚊蝇孳生,医疗严重不足,港岛呈现出一片荒凉景色。战后的香港经济十分萧条,航运、贸易、商业、金融、工业都处于瘫痪状态。有人回忆当时的情景:“庆祝凯旋的礼炮轰鸣,向每一艘进港的战舰致敬,而陆上却是断垣残壁、满目疮痍,一派饥馑和破败的景象。整个社会陷入一片混乱之中,港口布满了被击沉的战船,人口比以前减少100万。幸存的老百姓,大都没有钱、没有家,也没有食物和燃料。”香港市面上货物奇缺,物价飞涨,尤其是粮食、燃料等生活必需品更是奇缺,人民生活极度困难。

1945年9月1日,港英军政府成立,由夏悫代行总督职权,颁布了《军政府统治公告》,香港重又恢复成英国的殖民地。面对战后满目疮痍的香港,军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临时性的措施来恢复经济和安定市民生活,使香港的社会秩序逐步走上了正轨。首先,恢复公用设施部门如自来水厂、香港电话局、中华电力公司、中华巴士公司等,清除战争留下的珠江口附近的浮雷,以恢复粤港内河的航运,并于1945年11月15日恢复广九铁路通车。另外,使一些停产的工厂重新开工,并鼓励部分银行复业,动员农民和渔民恢复生产。为了稳定社会生活,鱼和蔬菜必须到指定的市场统一销售。战后香港人民生活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首推粮食、燃料和副食品的供应。军政府在清查日军留下的仓库物资时,发现库存了一批大米,就以每斤港币2毫的极低价格(市场每斤1元至1元4角)配售给市民。市民凭“配米证”,可以按规定每人每天购买半斤米。军政府还与联合国救济署联系,请求支援。

结果于1946年第一季度得到了三四万吨的粮食配给额,初步缓解了粮食的紧张局势。而对于副食品、燃料等日用必需品的供应,采取了“限价供应”措施,即由军政府统一采购后交零售商按规定售价卖给市民。同时,也适当允许非统制交易以及私人采办一些货物,以弥补统制政策下商品供应的不足。如:允许一些米商自己办理进口大米生意,其售价可以比“统制米”高出五六倍;对一些政府无法供应的商品如布料,允许进口商采办;对于当时市场上商贩的黑市交易,军政府也是网开一面。军政府还采取了过渡性的临时货币政策,使市面货币流通量得以控制。军政府颁布了《延期付款法令》,将香港各银行战前的资金暂时全部冻结,以控制市场货币的流通量。

另外,规定大企业、大商行的股票、证券暂时不能流通,对房租、工资等也采取了冻结措施。为了保证市场的正常流通,在宣布日本军用票停止使用的同时,军政府又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得战后恢复期的香港货币流通量得到有效控制,既较好地满足了货币需求,又有效地抑制了物价的飞涨。总之,军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恢复生产的措施。军政府管制香港共8个月,于1946年4月30日结束。此时,香港的生活秩序已基本恢复正常,经济也开始走上发展的轨道。1946年5月,前香港总督杨慕琦从战俘营中被释放出来后回到伦敦,不久又返回香港,重新担任总督一职。夏悫的军政府宣布结束,香港重又恢复了战前的旧政制。

1946年7月,行政局重开,立法局改组,杨慕琦委任了行政、立法两局的新成员,并恢复了过去的一些机构。在健全政府各种组织机构的同时,又新设立了复兴计划委员会、房屋建设委员会,扩充了海港委员会、劳工仲裁委员会等。杨慕琦在重组立法局等政制架构的同时,鉴于战后民族独立浪潮汹涌,殖民地国家和地区纷纷宣布民族独立的形势,打算推出一套政改方案。8月28日,杨慕琦发表演说,提出其政改方案,并声称征求市民意见。

这一方案旨在实行“非殖民化”:其内容之一是成立一个30人的市议会,立法局的部分权力交给市议会,市议会的成员半数为华人,半数为洋人,2/3民选,1/3由各社团提名;内容之二是对立法局进行改组,非官守议员分别由新成立的市议会和各社团提名。杨慕琦同时也定下了选民的条件:英籍人士只要在香港居住满一年,便有选举权;非英籍人士,主要是华人,则要在香港居住较长时间(10年),才有选举权和被选取权。但杨慕琦的方案公布后,并未引起反响。原因在于这套议制方案的实际目的是加强英国对香港的控制,香港的大权仍然由港督牢牢掌握,市议会只不过是在形式上多增几名华人议员,以点缀一下民主的门面而已,根本没有实际权力。因此,香港市民对于“杨慕琦计划”反应十分冷淡,几乎无人理会,他们更为关心的是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对于殖民当局所谓的政制改革不感兴趣。随着中国内地形势的急剧发展,英国内部对于香港政制的改革也有分歧。总之,由于多种原因,“杨慕琦计划”最终胎死腹中。

战后的香港,由于资金和人力的资源得到及时补充,很快得以恢复和发展,到1946年上半年,香港经济已逐步恢复到一定的水平。这主要得益于香港人民经历大乱之后,迫切要求大治的愿望,同心协力共渡难关的决心,以及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当然也离不开军政府所采取的一些有力措施。

日本的侵占和掠夺,使得香港百年繁华一梦消,历史倒退了许多年。日本战败投降后,香港在短短的时间内,即从一个满目疮痍的废墟中站了起来,显示出强大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