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百年香港大事快览
1074600000060

第60章 芝麻开花节节高——中银大厦的设计与建设

关键时间1982—1990年。

关键人物贝聿铭。

关键事件设计、建设中银大厦。

关键词汇东方之珠的代表香港的地标。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香港正处于经济繁荣的“亚洲四小龙”时期。香港的金融机构一来有了充足的资金,二来现有的办公建筑不能满足其日益增长的办公需求,三来为了彰显自己在香港的金融地位,纷纷投资兴建摩天大楼。老牌英资银行香港汇丰银行是首先发起者。他们的宗旨是要“建造全世界最好的银行”,为此他们开出了一项优厚而又极富挑战性的条件:建筑师拥有绝对自由的权利,不用考虑建设成本,但设计必须体现“高技能”的建筑特性,还要显示出汇丰银行雄厚的经济实力及英国高贵典雅的气质。最后,汇丰银行相中了英国高技派建筑师诺曼·福斯特。相较之下,中国银行香港分行的启动晚了些。汇丰银行已如火如荼地建设之时,中银大厦的设计才刚刚开始。恰逢20世纪80年代,中国与英国正在进行香港问题的谈判,于是中银大厦和汇丰大厦这场建筑界的较量便被或多或少地蒙上了一层政治色彩。

在香港维多利亚港一侧,有一栋被称为香港地标、东方之珠的代表性建筑,它就是节节高升的中银大厦。设计中银大厦的是著名的美籍华裔设计师贝聿铭。贝聿铭出生在中国的广州,祖上是苏州的望族,18岁时远渡重洋到美国留学,攻读建筑设计。1979年贝聿铭为美国约翰·肯尼迪图书馆设计的大楼,以新颖独特而被公认为美国建筑史上最佳作品之一。因其杰出的表现,1979年被美国建筑界宣布为“贝聿铭年”,他最为经典的作品是法国罗浮宫扩建工程的金字塔。而应邀设计中银大厦,除了可以又一次展示他惊人的才华外,还因为他与中国银行香港分行有着深厚的个人情感。原来,贝聿铭的父亲就是中国银行香港分行的创始人之一、原任中银香港分行的经理——贝祖诒。

贝聿铭自幼就经常在香港中银玩耍,正是这份亲切感令贝老选定中银大厦为其收山之作。中银大厦的设计灵感来自于中国的一句古谚语:芝麻开花节节高。它坐落于香港的中环地带,位于香港中西区花园道与金钟道的交界处,地基面积只有8400平方米,四周被高架路束缚着。这样的条件对设计师来说,无疑是一场巨大的考验。大厦的外观是一个多面体,从任何一个方向去观察它,形状都不一样。

大厦底部剖面是一个边长52米的正方形,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将正方形分为四个等边三角形,大厦就随着楼层的增高,每个三角形所延伸的三角柱体逐渐消失,25层消失一个三角柱体,38层又消失一个三角柱体,51层消失了第三个三角柱体,最后只剩一个三角柱体延伸至第70层,一直推向天际。大厦只有四角12层高的巨型钢柱支撑,室内无一根柱子。大厦至塔顶的墙体内外,用一系列混凝土和钢筋焊接成三角形,斜撑起整个楼体。这种节节升高的形状,就如贝聿铭自己所说的,就像有着强壮外墙、坚韧圆管的竹子。大厦不仅因为这样的设计而节约了1/3的钢材,还可以有效地防止台风的袭击。大厦的外墙镶嵌着银色的反光玻璃,凸显出大厦多面体的特色,白天与蓝天白云相映,夜晚则犹如一颗璀璨夺目的钻石。它流光溢彩,反射着周围城市热闹繁华的景象,华丽非凡。

底座则用深浅不一的灰色花岗岩饰面,这样既不与塔楼铝和玻璃的幕墙冲突,也有利于周围环境的绿化设计,一举两得。由于中国人比较传统,尽管封建迷信破除已久,但对于风水一说人们还是笃信有加的。原本大厦的设计中,有一股泉水,自大厦的后门流入,从前门流出,贝聿铭如此设计是想为大厦增添一丝流动感,让流动的水与不动的墙相映成趣。但在中国风水学中,水为财,水源即财源,让水流走了意味着会让财流走。银行本为蓄财的机构,中银大厦作为中国银行香港分行的总部,怎么能散财呢?于是贝聿铭修改了设计,将水在一个大池中蓄起来,并在池中养金鱼(即蓄养金钱,也是一个好彩头),按风水说,这样就把财蓄住了。此外,大厦设计好后,香港人认为它是不吉之物,因为其尖削的外形,像一把三棱形的刀。刀乃杀生之器,此为一凶;刀会切去阴阳之间微妙的平衡,而大厦的多面体结构造成其多边多角的形状,会殃及所有尖角对应的邻居,此为二凶。

因此,大厦刚建造时遭到了不少人的反对,经过中银香港分行和贝聿铭多次向港英政府据理力争、反复交涉后,中银大厦终于在1982年开始规划建设,并于1990年建成并交付使用。中银大厦像贝聿铭的许多作品一样,将几何造型与形象力相结合,从任何一个角度去观看都令人赏心悦目。建筑界人士普遍认为,贝聿铭的建筑设计有三个特点:一是建筑造型与所处环境自然融合;二是空间处理独具匠心;三是建筑材料考究和建筑内部设计精巧。“他往往在设计中既保留着传统的建筑符号,又巧妙地使用现代的建筑材料和技术,以构思严密、设计精心、手法完全而著称于世。”诚然,综观中银大厦,它使用的是最为简单、传统的几何造型,没有丝毫花哨的设计。但是,就是如此简单的造型却蕴含了复杂的工程力学,既达到抗风的目的,又节约了材料,还扩大了室内空间。外部相同的玻璃装饰,却随着周围环境和观察角度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效果,可以说是简约而不简单,用最平常的材料勾画出最不平常的风景。

此外,玻璃幕墙还有效地利用了自然光,增大了采光的程度,把光和空间有效地结合起来,产生变化多端的光影效果,“让光线来做设计”,一直是贝聿铭由始至终贯彻的信念。大厦两旁还参照了古朴典雅的中国园林设计,融入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精髓,富有中国山水画的意境,显示了其一直追求的依托传统又超越传统的设计风格。2001年的“9·11”事件给建筑界带来了巨大的震撼,纽约世贸中心的毁灭给众高楼大厦的设计者敲响了警钟,如何应对恐怖袭击是现代高楼建筑所面临的挑战之一。双子大楼没能逃过一劫的原因是,大楼的建筑主材料—钢,经不起高温的考验。几千加仑的汽油燃烧可瞬间放出1000摄氏度以上的热量,钢材在这种环境里几乎像黄油一样,更不用说支撑整个建筑的重量。纽约世贸的双子大楼耗钢19.2万吨,当上层遭受撞击后,钢材在熊熊大火中软化,承受不起楼层的重量从而造成内爆,最后坍塌。

因此,尽管大量使用钢材的建筑在常规情况下可以抵挡一定的冲击,但是面对热量急剧升高的情况,还是有心无力。而中银大厦单纯使用钢材的柱子只有12层楼高,除非使用导弹,否则飞机等是不可能在12层的高度里接近中银大厦的,12层以上的中银大厦主要靠墙体内外的一系列混凝土和钢焊接而成的三角形支撑,不仅目标分散,不易被一次攻击,而且混凝土的耐温条件比钢材要好得多,从这个角度而言,中银大厦的防恐怖袭击能力比纽约世贸中心要强一些。中银大厦的建筑设计糅合了高超的科学技术与卓越的艺术美感,在香港众多摩天大楼中极富代表性。

中银大厦无论在视觉上还是情感上都给香港市民带来一种全新的感受。它除了是香港经济腾飞的见证,其节节高升的结构更是香港人不屈不挠、努力向上形象的最好诠释,而基座的麻石外墙代表“长城”,代表中国,它作为香港的地标是实至名归的。

中银大厦非同一般的几何建筑形态广受赞赏,有人把它比作“一座闪烁发光的金刚钻宝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