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在古老的、神秘的东方,有一片肥沃的土地,那里人们快乐地生活着。同时那些先哲与先知,凭借着他们的神奇智慧和不倦思考,向大众讲授着一种哲学,这种哲学一直影响着他们的子孙后代,并至今仍然向从前一样重要和可行。
第一、众香国里琉璃界
本节导读:宗教是哲学的开端,也是哲学的最终归宿,所有的宗教都是用来解答人生终极意义的,如果你对这种解答不满意,那么你就是一位哲学家。
【1】 释迦牟尼出家
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是公元前6世纪印度迦毗罗卫国释迦部落净饭王的儿子。俗姓乔达摩,明悉达多。他的父亲希望他长大后能够继承王位,成为一个英明的君主。
但是社会的动荡和人的生老病死等现象引起了他的赶住和深思。在他看来,人生充满着痛苦,农夫在烈日下耕种是痛苦的;商家在旅途中奔波是痛苦的,官员处理政事、审问案件是痛苦的,抬轿子的人是痛苦的……于是年轻的王子为了拯救人们,放弃了王位,走上了出家的道路。
哲学感悟:高尚的人会关心别人的疾苦,卑微的人只注重自己的享乐。
【2】 难以消受
创立了佛教的释迦牟尼,终年80岁。而他的死亡竟然是因为他有一次改变素食的习惯,吃了一顿猪肉后不久圆寂的。
哲学感悟:任何时候都不要轻易改变自己的习惯,不管是生活方面还是处世方面,那只会令我们感到不适应。
【3】 鞭影催马
一天,一个哲学家来找佛陀,向他请教:“不用语言,也不用行动,你告诉我真理好吗?”
佛陀保持沉默。
那个哲学家向佛陀鞠了躬,感谢佛陀,说:“您的慈悲使我清除了妄念,进入了真理之道。”
哲学家走后,一名弟子问佛陀,哲学家是否得到了真理?
佛陀答道:“一匹好马即使只要在鞭子的影子下也能跑。”
哲学感悟:自制能力强的人,即使没有任何力量对其进行鞭策,他也会保持慎独。
【4】 真正的奇迹
临济禅师死了以后,他的门徒在一个寺院里演讲。有一个属于相反宗派的人站起来,他感到非常嫉妒,因为有这么多人来听演讲。
他站起来说:“有一个问题,先生,你说了那么多关于你师父的事情,但我的师父才是一个真正的师父,他能够做出成千上万种奇迹。我亲眼看见过:他站在河的一边,那时候正好是雨季,河水涨得很高。有一个门徒站在对岸,手里拿着一本册子。我的师父在这一岸用笔写,字就写在对岸门徒的小册子上。你能说出你师父做什么什么奇迹吗?”
那个门徒说:“我只知道我的师父经常做一件奇迹-----每天都做,每分钟都做。”
整个大厅顿时安静下来,人们都很好奇,想知道临济禅师究竟做了什么奇迹?
那个门徒说:“当他感到饿了,他就吃饭;当他感到困了,他就睡觉。那就是他所做的唯一的奇迹。”
哲学感悟:只有最普通而又平凡的事情,才是最有价值也最有意义的事情。
【5】 你就是佛
据说当临济去拜访他的师父的时候,他泪流满面地哭着,问师父怎么才能成佛,他的师父狠狠地打了他一记耳光。
他非常震惊,说:“你在干什么?我问错了什么吗?”
师父说:“是的,这是一个人所能问出的最错误的问题。你要是再问的话,我就会打得更重,太愚蠢了!你本来就是一个佛……而你却在问怎么成佛?”
哲学感悟:真理往往就在我们的掌握之中,只不过我们不自知而已。
【6】 禅师白隐
禅师白隐被他的邻居们尊奉为一个过着纯洁生活水平的人。
一天,住在白隐附近的一个美丽的女孩,被人发现怀孕了,父母亲非常生气。起先,女孩不肯说出那个孩子的父亲是谁,费了很多周折,她说出了白隐的名字。
父母亲很生气地去找白隐,但是他唯一的回答就是:“是这样的吗?”
孩子出生以后,就送去让白隐照看-----这时他已经名誉扫地,尽管他并没有因此而受干扰。
白隐对那孩子非常照顾,他从邻居那里弄到了牛奶、食物和一切孩子所需要的东西。
一年以后,那个孩子的妈妈再也无法忍耐了,她终于将真相告诉了她的父母亲----孩子真正的父亲是在一个卖鱼的年轻人。那女孩的父亲立即去找白隐,告诉他这件事,并表示深深的歉意,请求他宽恕,将孩子领回去。
当禅师心甘情愿地把孩子送还给他们时,他说:“是这样的吗?”
哲学感悟:道德高尚的人总是不愿为自己辩白,时间会说明一切。
【7】 古多大师
一位先帝问大师古多:“一个开悟的人死后,什么会发生在身上?”
古多回答道:“我怎么知道?”
先帝说:“为什么?----您是一位无所不知的大师呀。”
古多说:“是的,陛下,但不是一个死的啊!”
哲学感悟:有些事情只有亲身经历才会知道真相。没有体会的人是不具备发言权的。
【8】 静默大师
有一个和尚自称:“静默大师”,其实他是一个骗子,没有真正的悟性。
为了推销他骗人的禅,他有两个口若悬河的待从代他回答问题----然而,似乎是为了显示他的高深莫测的静默禅,他自己从来不说一个字。
有一天,正当他的两个待从不在家的时候,一个参拜者到了他那里,并且问:“大师,佛是什么?”
不知道要做什么才好,也不知道怎么回答,他拼命地环顾四周,找他那两个不见了的代言人。
这个参拜者显然是心满意足,他谢过大师,又踏上行程。
在路上,这个参拜者遇到了那两个正在往家走的待从,他开始兴致勃勃地告诉他们说,这位静默大师是多么开悟的人一个人。
他说:‘我问他佛是什么,他马上把脸转到转到西,暗示说人类老是在到处找佛,但实际上,佛是在任何这样的方向里都找不到的。啊,他真是一位开悟的大师,他的教导是多么意味深长啊!”
当待从回来后,静默大师这样责备他们:“你们到哪里去了这么久?刚才我尴尬死了,差一点被一个好问的参拜者弄得身败名裂。”
哲学感悟:一些故弄玄虚的行为,却会引起他人的崇拜,因为人们只迷信名声,却不懂得什么才是真理。
【9】 我的方式
有人问一位禅师:“你的参禅方式是什么?”
他说:“我是饿了就吃,困了就睡---这就是我的方式。我从不在不饿的时候吃东西,也从不在饿的时候禁食----这就是我的方式!”
那人说:‘但这种方式看上去也没什么了不起的----我们都这么做。”
禅师大笑,说:“如果你们都这么做,那么就没有必要来见我了。你要么吃得太多,要么吃的太少,头脑有这样一种倾向,它总是要弄出一些使人痛苦的原因。”
哲学感悟:其实真理往往十分简单,只要做好我们身边的事情,就得到了最宝贵的真理。
第二、你不知道的有趣故事
本节导读:儒家思想的真髓,不过是仁者爱人四个字,唯仁者,能爱人,能恶人,若失离了忠恕二字,则就会迷失儒家思想的真义。
【1】 孔子的追求
孔子去见一省的国君,看见他正和他的宠臣,一位相貌堂堂的爵爷在一起。王公一见他进来,就笑着对他说:如果人的面孔可以改变,我很乐意把这位年轻廷臣的全部美貌赏赐于你。
孔子回答道:“陛下,此非我所欲也,人的外貌对公众的利益用途实在不大。”
王公又问:“你想要的东西,究竟为何物?”
孔子回答道:“王爷,我所要的东西者,乃陛下所有大臣均有如此完美匀称的身材,以增政府之美,并防止国体变形。”
哲学感悟:美丽的外貌并非贤人所企求,他们有更高的追求。
【2】 孔子丧母
当孔子得知母亲过世的消息,立即回到鲁国以尽最后的孝道。他痛哭失声,整整三天水米未进。这可能有些过分。然而,这个国家的一位哲学家却认为这并不够。
他对孔子说:“礼节自有古人制定以约束不得体的人和激励卑层的人。如果我们不愿犯错误,我们就应该依礼行事。难道智慧和贤人不正是存在于这确确实实的平庸中吗?为了永远不出格,请记住,美德绝不是过分,完美有其局限。”
哲学感悟:要想完美,必先克服自己的欲望。只有这样才是达人的境界。
【3】 国家主体
孔子来到一个国君的宫中,他受到极高的礼遇。国王在宫中接待他,在宫中让他住宿,亲自陪他参观王宫,而后他对孔子说:“你来我的国家不会是无所事事吧。看上去,您打算为我做些好事。”
孔子答道:“陛下,我是一个相当没用的人,但我承认,如果陛下您乐于按照我的建议去做,你会有所受益的。我打算向陛下推荐几个智者以承担国家的主要职务。”
王公欣然说:“好,那么是哪些人呢?”
“陛下,李安,一个农民的儿子,这是一个您可以信得过的人。”
国王大笑起来,说:“怎么?农民?我朝廷里的职位还不够给我的王公贵族分配呢,您怎么竟然建议我任命一个农民做我的手下?”
孔子平静回答道:“美德属于任何出身的人;而且一般说它更与出身平庸的人有缘。我们王朝中有两个公国是由农民建立的,一个这样的人治理您的公国又有何不可呢?请相信我,陛下,贵族们向您输送了相当多佞臣,您就忍受下层给您提供一个智者吧。您觉得您已没有足够的职位以安排周围的王公贵胄们,如果美德是惟一应得到补偿的,您就会在您的宫中找到更多的职务,而不会人浮于事,那时,您会被迫召唤农民承担这些职务。当王公贵胄向国家提供不出伟大的人物,就必须从百姓中广纳伟大的人,让他们成为朝臣的主体。
哲学感悟:王国里的大人物并非总是国家最伟大的人,高贵者往往最愚蠢,卑贱者却最聪明。
【4】 瑕不掩瑜
一天,孔子的孙子子思--他同样也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建议魏王起用一知名武将统领他的军队。但是,魏王借故拒绝,说此人还是一名小官时曾拿了农民两个鸡蛋。他说:“滥用职权的人是不配指挥军队的。”
子思答道:“陛下,您作为一国之一有这种公正之心令人敬佩;但是,这个武将的稳重同样值得赞赏,他不过是偷过两个鸡蛋。一个人一生中只有这么小的过失表明在他身上有突出的优点。一个机智的国王任用他的臣民,正如一个木匠利用木头盖房子,木匠不会因一根栋梁之材有小小的斑点而弃之不用,只要它相当结实足以支撑大厦;我也建议陛下,不要因两个鸡蛋的丢失就放弃一位伟大的统帅,他可能为您征服两上王国。”
哲学感悟:瑕不掩瑜在很多时候都是真理,因为不存在完美的人,只要能够充分发挥一个人的长处,那么就达到了目的。
【5】 国王的缺点
一天,孔子的孙子子思参与魏王召集的国务会议,会上魏王极富见解地纵论天下大事,大臣们为他鼓掌欢呼,并赞同他的全部观点。后来魏王对子思说:“对上次会上商议的主张,你意下如何?”
子思对他说:“陛下,我还未发现此事进行过讨论。您的大臣们致力于讨好您机智的论断,非常忠实地重复着您的话,他们说的是您的想法而非他们自己的想法,当您宣布休会时,我正等着您展开讨论呢。”
几天后,这同一位国王征求他对当今政府的意见。子思回答道:“没有人说坏话。”
国王说:“这正是我所希望的。”
子思又说:“陛下,这不应该是您期望的。一个命在旦夕的病人,人们还反过来夸他身体健壮,那是离死不远了。必须使人们像对病人坦率指出他身体上的病症那样,对国王说出他的缺点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