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成长美德书
1092600000018

第18章 沉默的力量(2)

◆如果A弦断了

朱 萍

在巴黎的一场音乐会上,著名音乐家欧尔·布里发现小提琴的A弦突然断了!千百个聚精会神如痴如醉的人们正在倾听,他别无选择,只能用另外三根弦继续演奏。整场音乐会天衣无缝,甚至超越了平时的演奏水平。终场时,欧尔·布里高高举起小提琴,那根断掉的弦飘荡着,让台下观众更加掌声雷动,向这位处变不惊技艺高超的音乐家致以崇高敬意!

事后记者采访欧尔·布里,他深有感触地说:“这就是人生!如果你的A弦断了,只能用其他三根弦演奏。”奇怪的是,上帝往往青睐于那些断了A弦的人们,比如海伦·凯勒,这位又盲又聋的女士在美国史上写下了出色的一笔。她不仅仅是断了A弦,而是只剩一根弦!

再比如麦吉,这位耶鲁大学戏剧学院毕业的美男子,二十三岁时因车祸失去了左腿,断了A弦后,他依靠一条腿精彩地生活,成为全世界跑得最快的独腿长跑运动员。三十岁时,厄运又至,他遭遇生命中第二次车祸,从医院出来时,他已经彻底绝望——一个四肢瘫痪的男人还能干什么呢?麦吉开始吸毒,醉生梦死,可是这不能拯救他。一个寂静的夜晚,痛苦的麦吉坐着轮椅来到阿里道,望着眼前宽阔的公路,忽然想起自己曾在这里跑过马拉松。前面的路还远,他就这样把自己放逐?不!他惊醒过来:“四肢瘫痪是无法改变的事实,我只能选择好好活下去!我才三十三岁,还有希望。”

麦吉调整好生命小提琴上的最后一根弦——意志,开始了他的下一步人生。现在,他正在攻读神学博士学位,并且一直帮助困苦的人解决各种心理问题,以乐观的笑容,给那些逆境中的人们送去温暖和光明。他用仅余的弦演奏人生乐曲的最美音乐。将来升入天堂,天使必将亲自迎接——麦吉作了最大的努力,无愧于人生。

当然,不是每个人都能演奏好断了A弦的提琴。最大的失败者往往是那些幸运儿——出生富裕、衣食无忧的孩子。优越的生活和百依百顺的父母,使他们形成这样一个意识:世界是为他们所造的。稍有事情不顺心,他们就抱怨、仇恨,或者出走,或者犯罪,或者选择极端的方式——自杀,放弃整个世界。只因为弦出了点问题,有些磨损,拉出的音不是那么和谐,他们便马上认为自己的小提琴毁了。我们不能责怪那些被宠坏的孩子,太优越的一切让他们连动手剥水果皮的能力都丧失了。命运给他们的是一只芬芳四溢的橙子,但是他们连橙子皮都不屑剥开,于是他们咬到的只是橙子皮,又苦又涩。

奇怪的是,在那些大报小报中,很少见到贫困的孩子因为青春期的叛逆,为一些小小的琐事离家出走。这些生来A弦就不太好的孩子,知道怎样争取自己的一切,根本没有时间抱怨和歇斯底里。命运给他们的是一只样子好丑的柠檬,而且里面是酸的。他们乐观地说:“没关系。我会把它打成柠檬汁,在里面加些蜂蜜,会很美味。”

掌控另外三根弦的能力,原来是在挫折中练成的。杏林子说,小苦难造就小智慧,大苦难造就大智慧。这位十二岁就患风湿病的女作家,一生写下无数优美的小品,她的话绝不是泛泛而谈。我的一位女朋友常说:“幸福是一种胜利。”她说,人的一生总有低潮高潮,但是幸福和他人无关,只在自己心底。如果你消沉,除了挚爱你的人会关心,别人同情几句就不了了之,日子长了或者同情会变成不耐烦和嘲笑。所以,幸福只是自己的,是一种长期的修养,一种控制挫折的能力,一种控制心境的能力,一种把坏情绪控制到最低的能力,一种自得其乐的能力。人的年纪越大,这些能力就越重要。因为所谓的青春美貌都会离你而去,健康也会渐渐衰退,父母总比你早去,人生的弦终将不完美。但是还得演奏下去,直至谢幕。所以,幸福是一种胜利,一种即使在三根弦上也能演奏出美妙乐曲的胜利。记住:无论如何不能把最重要的一根弦——意志——弄断了。

每天进步一点点

人的一生,正如一场演出,难免有来自身心挫折、外部打击以及环境的磨难。

欧尔·布里用他的勇气和淡定“恢复”了A弦之音,而四肢瘫痪的麦吉用唯一的意志之弦为困苦的人送去温暖和光明。人生的断弦在阻断多条门径的同时,恰恰要激发你开启另扇窗的创造力。因此,任何时候,请保持住意志这根最重要的弦,只要它还完好,面对打击,没有什么可以打败你自己。

◆面对苦难

周国平

人生在世,免不了要遭受苦难。所谓苦难,是指那种造成了巨大痛苦的事件和境遇。它包括个人不可抗拒的天灾人祸,例如遭遇乱世或灾荒,患危及生命的重病乃至绝症,挚爱的亲人死亡,也包括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重大挫折,例如失恋、婚姻破裂、事业失败。有些人即使在这两方面运气都好,未曾吃大苦,却也无法避免那个一切人迟早要承受的苦难——死亡。因此,如何面对苦难,便是摆在每个人面前的重大人生课题。

人们往往把苦难看做人生中纯粹消极的、应该完全否定的东西。当然,苦难不同于主动的冒险,冒险有一种挑战的快感,而我们忍受苦难总是迫不得已的。但是,作为人生的消极面的苦难,它在人生中的意义总是完全消极的吗?

苦难与幸福是相反的东西,但它们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都直接和灵魂有关,并且都牵涉到对生命意义的评价。在通常情况下,我们的灵魂是沉睡着的,一旦我们感到幸福或遭到苦难时,它便醒来了。如果说幸福是灵魂的巨大愉悦,这愉悦源自对生命的美好意义的强烈感受,那么,苦难之为苦难,正在于它撼动了生命的根基,打击了人对生命意义的信心,因而使灵魂陷入了巨大痛苦。生命意义仅是灵魂的对象,对它无论是肯定还是怀疑、否定,只要是真切的,就必定是灵魂在出场。外部的事件再悲惨,如果它没有震撼灵魂,不成为一个精神事件,就称不上是苦难。一种东西能够把灵魂震醒,使之处于虽然痛苦却富有生机的紧张状态,应当说必具有某种精神价值。

多数时候,我们是生活在外部世界的。我们忙于琐碎的日常生活,忙于工作、交际和娱乐,难得有时间想一想自己,也难得有时间想一想人生。可是,当我们遭到厄运时,我们忙碌的身子停了下来。厄运打断了我们所习惯的生活,同时也提供了一个机会,迫使我们与外界事物拉开了一个距离,回到了自己。只要我们善于利用这个机会,肯于思考,就会对人生获得一种新眼光。古罗马哲学家认为逆境启迪智慧,佛教把对苦难的认识看做觉悟的起点,都自有其深刻之处。人生固有悲剧的一面,对之视而不见未免肤浅。当然,我们要注意不因此而看破红尘。我相信,一个历尽坎坷而仍然热爱人生的人,他胸中一定藏着许多从痛苦中提炼的珍宝。

苦难不仅提高我们的认识,而且也提高我们的人格。苦难是人格的试金石,面对苦难的态度最能表明一个人是否具有内在的尊严。譬如失恋,只要失恋者真心爱那个弃他而去的人,他就不可能不感到极大的痛苦。但是,同为失恋,有的人因此自暴自弃,委靡不振,有的人为之反目成仇,甚至行凶报复,有的人则怀着自尊和对他人感情的尊重,默默地忍受痛苦,其间便有人格上的巨大差异。当然,每个人的人格并非一成不变的,他对痛苦的态度本身也在铸造着他的人格。不论遭受怎样的苦难,只要他始终警觉着他拥有采取何种态度的自由,并勉励自己以一种坚忍高贵的态度承受苦难,他就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有效地提高着自己的人格。

凡苦难都具有不可挽回的性质。不过,在多数情况下,这只是指不可挽回地丧失了某种重要的价值,但同时人生中毕竟还存在着别的一些价值,它们鼓舞着受苦者承受眼前的苦难。譬如说,一个失恋者即使已经对爱情根本失望,他仍然会为了事业或为了爱他的亲人活下去。但是,世上有一种苦难,不但本身不可挽回,而且意味着其余一切价值的毁灭,因而不可能从别的方面吸取承受它的勇气。在这种绝望的境遇中,如果说承受苦难仍有意义,那么,这意义几乎唯一地就在于承受苦难的方式本身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有一个名叫弗兰克的人被关进了奥斯维辛集中营。凡是被关进这个集中营的人几乎没有活着出来的希望,等待着他们的是毒气室和焚尸炉。弗兰克的父母、妻子、哥哥确实都遭到了这种厄运。但弗兰克极其偶然地活了下来,他写了一本非常感人的书,讲他在集中营里的经历和思考。在几乎必死的前景下,他之所以没有被集中营里非人的苦难摧毁,正是因为他从承受苦难的方式中找到了生活的意义。他说得好,以保持尊严的方式承受苦难,这是一项实实在在的内在成就,因为它证明了人在任何时候都拥有不可剥夺的精神自由。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终归要面对一种没有任何前途的苦难,那就是死亡,而以保持尊严的方式承受死亡的确是我们精神生活的最后一项伟大成就。

每天进步一点点

关于苦难的意义,不妨浓缩为一句话:锻造坚忍高贵的态度承受苦难,保持尊严的方式面对死亡。苦难若是人生的枷锁,钥匙即是骨子里的自由,没有人来阻止你跳舞,颓废、委靡、绝望,不过是自己的选择而已。

苦难,有人视为宿命、冤枉和老天不公,有人视为炼狱,因之警醒而奋力前行。读懂苦难,不正像品苦丁茶么:留在舌底的是片刻苦涩,弥漫在心田的却是清凉与芳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