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成长美德书
1092600000003

第3章 烛照黑暗的光芒(2)

◆托起我手臂的手

睡醒的雪

我和孩子经常在林间小路上散步,从前他总是抓住我的手一甩一甩,边走边跳的,而现在他常常把我的胳膊向上托,我奇怪地问:“妈妈很老了吗?”他笑嘻嘻地说:“没有啊,妈妈年轻得像小草一样呢!”“那你为什么要这样用力扶我呢?”孩子没有解释,笑着跳着跑远了。

晚上,孩子的老师打来电话,告诉我,孩子几乎每节课都要去卫生间,而且每次都会迟到。我的心一下子揪了起来,他在幼儿园曾经有过这个毛病,在医生的帮助下调养了很久才好的,现在怎么会又犯了呢?放下电话我心急如焚,医生说过,治疗这种病不能有心理压力,我决定先观察几天。

星期六是他的七岁生日,亲友们热热闹闹地聚在了一家餐厅,因为他是我们这个大家庭里唯一的孩子,几乎每个人都牢牢记着他的生日。各式各样的生日礼物,金灿灿的王冠,写着祝福的蛋糕,都让他兴奋无比,也让我忘记了他的病。

真是凑巧,这天餐厅里还有两个孩子过生日,于是几家人建议让三个小寿星坐在一起,孩子们兴奋地高呼起来,引得饭店的老板也走出来了,他兴致勃勃地提出要给他们赠送生日礼物,但要求他们展示自己的才华。孩子们的即兴表演真的很精彩,吸引了许多客人的注意力。

老板的礼物拿出来了,我看见我的孩子眼睛一亮,紧紧盯住其中的一件礼物,那是一支蓝猫枪,他曾经给我描述过许多遍的一支枪。

老板提出,他将问一个问题,回答得最好的孩子,可以第一个挑选他最喜欢的礼物,因为三件礼物是不同的。

问题出乎意料的老套:你的理想是什么?要求说出理由。我看见我的孩子偷偷地笑了,眉目间是藏不住的得意,他以为一定会博得阵阵掌声的。我也笑了,冲他做了一个必胜的手势。

第一个孩子说要成为一个警察,第二个孩子说要做警察局长,大家笑得前仰后合。轮到我的孩子了,他站起来,烛光如花朵般洒在他的脸上,那一刻,小小的餐厅显得异常安静,亲友们的目光格外殷切。

他用清亮的声音说:“我的理想是永远和安锐一起上厕所,但理由我不会说的。”

哄笑声,惊呼声,大人们惊诧的眼神,交头接耳的议论,家人尴尬的脸,一些就餐的孩子边笑边做鬼脸,其中一个肆无忌惮地喊道:“他脑子有病啊!”我可怜的儿子,此时还没有把目光从蓝猫枪上收回来。老板不停地干咳,也许他真不知道该如何收场。

我的直觉告诉我,一定要以最快的速度带我的孩子离开这里。他刚刚七岁,他有权说愚蠢的话,有权做愚蠢的事情,但任何人都无权如此伤害他!我牵了他的手,这时候,他的手居然又轻轻地托起我的胳膊,这个习惯性的动作让我的心隐隐一痛,我们一起逃离了餐厅。

我们没有回家,在那片姹紫嫣红的树林里走着,因为这里没有嘲笑,没有伤害,只有满地的落叶铺开一条金黄的路,圣洁而美好。

“妈妈,你记得安锐吗?我上幼儿园的同学。”孩子握着我的手。

我当然记得,三年前,安锐从五楼的阳台上跌下来,伤得很重,媒体作了大量报道,许多人自发地到医院去捐款,安锐父母流着泪的大幅照片,至今还烙在我的心里。

儿子告诉我,安锐现在是他的同学,但他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他的腿软弱无力,在学校上厕所的时候,总要跪着上,而且他每节课都要去卫生间。有许多同学去帮助他,可是安锐无法忍受老师在表扬那些同学的时候,总要提到他“上厕所”这几个字。安锐感到羞耻,他恼怒地拒绝别人的帮助。我的儿子告诉安锐,他会为他保密,他不要表扬,不要小红花,不要奖状,所以安锐接受了他的帮助。

我终于知道了,我的孩子身体没有病,我也知道了,孩子搀扶安锐已经成了一种习惯,所以才会那样去托起我的手臂,他的善良也成了一种习惯。

我带他到许多玩具商店去搜寻蓝猫枪,可走遍大街小巷也没有找到,我握着儿子的手,心底充满歉意,但同时我也很骄傲,因为我从孩子这里,得到了一个母亲所能得到的最贵重的礼物。

每天进步一点点

当善良成为一种习惯,每个人都将会沐浴在爱的阳光下。

美好的善行不要红花,不要奖状,也不是为了得到表扬而帮助别人。让爱和善良也成为我们的习惯吧,无条件地予人以爱,是多么幸福的事啊!

◆化解仇恨的最好办法

潇 潇

苏联著名作家叶夫图申科在《提前撰写的自传》中,讲到过这样一则十分感人的故事:

1944年的冬天,饱受战争创伤的莫斯科异常寒冷,两万德国战俘排成纵队,从莫斯科大街上依次穿过。

尽管天空中飘飞着大团大团的雪花,但所有的马路两边,依然挤满了围观的人群。大批苏军士兵和治安警察,在战俘和围观者之间,画出了一道警戒线,用以防止德军战俘遭到围观群众愤怒的袭击。

这些老少不等的围观者大部分是来自莫斯科及其周围乡村的妇女。 她们之中每一个人的亲人,或是父亲,或是丈夫,或是兄弟,或是儿子,都在德军所发动的侵略战争中丧生。她们都是战争最直接的受害者,都对悍然入侵的德寇怀着满腔的仇恨。

当大队的德军俘虏出现在妇女们的眼前时,她们全都将双手攥成了愤怒的拳头。要不是有苏军士兵和警察在前面竭力阻拦,她们一定会不顾一切地冲上前去,把这些杀害自己亲人的刽子手撕成碎片。

俘虏们都低垂着头,胆战心惊地从围观群众的面前缓缓走过。突然,一位上了年纪、穿着破旧的妇女走出了围观的人群。她平静地来到一位警察面前,请求警察允许她走进警戒线去好好看看这些俘虏。警察看她满脸慈祥,没有什么恶意,便答应了她的请求。于是,她来到了俘虏身边,颤巍巍地从怀里掏出了一个印花布包。打开,里面是一块黝黑的面包。她不好意思地将这块黝黑的面包,硬塞到了一个疲惫不堪、拄着双拐艰难挪动的年轻俘虏的衣袋里。年轻俘虏怔怔地看着面前的这位妇女,刹那间已泪流满面。他扔掉了双拐,“扑通”一声跪倒在地上,给面前这位善良的妇女,重重地磕了几个响头。其他战俘受到感染,也接二连三地跪了下来,拼命地向围观的妇女磕头。于是,整个人群中愤怒的气氛一下子改变了。妇女们都被眼前的一幕所深深感动,纷纷从四面八方拥向俘虏,把面包、香烟等东西塞给了这些曾经是敌人的战俘。

叶夫图申科在故事的结尾写了这样一句令人深思的话:“这位善良的妇女,刹那间便用宽容化解了众人心中的仇恨,并把爱与和平播种进了所有人的心田。”

敌人是无法用武力彻底消灭的。彻底消灭敌人的最好方法,就是用爱把他们变成朋友。

佛家曾有慧语:仇恨永远不能化解仇恨,只有慈悲才能够彻底化解仇恨。

每天进步一点点

《圣经》说:“有人打你的右脸,连左脸也转过来由他打”,它所说的是宽容和忍让。

有时候,我们更习惯于“以血还血,以牙还牙”的狭隘的思维方式,而将宽容付诸行动是那样的为难。其实,宽容别人的同时也就解脱了自己,当心中没有恨的时候,那颗温暖的心房留下的,当然就只有爱了。

◆圣诞夜的故事

何理美

这是1944年的圣诞夜,地点在荷兰东部一个偏僻的农村里。时值第二次世界大战尾声,盟军反攻胜利,德军节节败退。长年战事的蹂躏,田园荒芜,遍地饥荒,郁金香也不再开花,绝望、怨恨充满人心。

“这是一个寂寞的圣诞夜!”碧娜自言自语。自从两年前小儿子威廉参加了反抗军,被德军发现,抓去毒打一阵后,就一直下落不明,她的日子从此陷入了悲伤、愤恨中。望着窗外大雪纷飞,碧娜想起小儿子,不禁悲从中来。

睡前碧娜习惯于读一段《圣经》,今天是圣诞夜,于是她打开了《路加福音》第二章:“……那天使对他们说,不要惧怕,我报给你们大喜的信息,是关乎万民的,因今天在大卫的城里,为你们生了救世主,就是主基督……”突然响起一阵急促的敲门声,这么晚了,会是谁?

外面喊着:“有人在吗?我们迷路了,请让我们避避暴风雪吧。”门外赫然站着五个十分狼狈的德军,碧娜现在心跳加速,她所恨恶的敌人正在门外,他们正陷入困境……愤怒和报复的浪潮在她心中翻腾起来。

外面哀求起来了:“请让我们进去吧﹗否则今晚我们会冻死在外面。”碧娜心想,这正是报复的最好时机,就让他们冻死在外面吧,我决不开门。一阵缄默后,当她再次向外探头时,她看到了那几张遭受饥寒折磨、疲惫不堪的脸孔,他们都是十八九岁的大孩子,她蓦然想到她的威廉,如果今夜威廉也像他们一样……她多么希望有人会为他开门啊!她抬起头来,看到了客厅里圣诞树上挂着的天使,哦!今夜天使是来报佳音的,她想起了刚才读的那段经文,上帝的爱是不是也包括这些人?碧娜一惊,自心底涌起了一阵热流,她挣扎一番,最后把门打开了。

正在这时,前门又响起了急促的敲门声。碧娜向外偷望一眼,顿时她的心几乎要跳出来了,现在外面来了三个英国士兵,也是迷路来求宿的。她一下子不知所措,她心里清楚得很,现在若让他们进来,屋内难免是一场杀斗!这些英军是来帮助她的国家,她不能让他们冻死在外面。“上帝,请你指示我该如何做吧!请你将平安带进这屋里。”碧娜急切祷告着。

不知哪来的勇气,她开了门走出去,把他们由后门引进柴房,她镇静地告诉他们实情:“现在客厅里有一些德军,他们也跟你们一样迷了路,向我求宿一夜。我希望今晚这里没有战事,而有一个和平的圣诞夜!”

她严肃地向他们说着。然后她转身到客厅去,也同样将这实情告诉那些德军,一阵沁人骨髓的紧张气氛突然笼罩在整个屋里。碧娜抑制住内心的惶恐,避入厨房,这时她看到了刚为明天准备好的圣诞大餐。其实所谓的“圣诞大餐”也只不过是黑面包、土豆、萝卜汤加上一块火腿罢了,但这些却是她用积存了一个星期的粮票所换来的食物,尤其是那块香喷喷的火腿,她一家人已有许久没尝过这滋味了。但现在这些可怜的孩子们一定饿坏了,远离了家人,颠沛流离于沙场,也是不得已的。一股怜爱之情油然而生,她决定把这份得来不易的食物与他们分享,一起过一个快乐的圣诞夜。

十一点多大家吃过晚餐,紧张的空气逐渐松缓下来,碧娜聚集大家在客厅里,“如果你们不介意的话,我要为大家读一段《圣经》。”碧娜再度打开《路加福音》第二章,大声念起来。接着她坐在风琴旁,弹奏起那些熟悉的圣诞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