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春色:改变农民命运的实验
1096900000010

第10章 城市公共服务的“上山下乡”(3)

过去的蒲江县医院,场地狭窄,整个门诊部只有两千来平方米,最多仅能容纳500人看病,先进医疗设备缺乏,连CT机都没有,由于条件简陋,便很难留住人才,以致蒲江的许多患者常常不得不到周边别的县市或远处的大医院求治。

新建的门诊综合大楼是省、市、县灾后重建项目,总投资3500万元,其中中央投资1800万元,建筑面积达1.1万多平方米,可以容纳两千人同时就诊,现代化的水平超过了许多市级医院。不但有电梯、地下停车场、病人休息室等辅助设施,而且有28个诊断科室和重症监护室。医院还自筹资金1500万元购买了CT机等先进设备,仅在开放式的检验科里便新增了全自动生化仪等两百多万元的设备。除了优良的环境,还有市三医院等组织的专家团队长期进驻。2011年,医院里主任医生便有8人,随便到哪个诊断室都可以看到市三医院专家们的身影,这在县医院中的确是不多见的。医院不但可以为蒲江人民服务,还可以辐射眉山、雅安乃至附近的甘孜、阿坝等地区。

在县医院进行改革的同时,蒲江县还加强了乡(镇)、村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促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努力实现“小病不出村,大病到乡镇,疑难到县上,五年有大变”的目标。

为了解县、乡(镇)、村三级医疗卫生网络建立的情况,在参观了漂亮的县医院后,我来到了距县城十几公里的寿安镇公立中心卫生院。这所卫生院是2007年实施乡镇公立卫生院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时重新修建的,投资700多万元(不算土地价格),占地17亩,建筑面积两千多平方米。卫生院集医疗、保健、康复、计生、公共卫生服务以及健康教育6种功能为一体,设有门诊部和住院部。为照顾老百姓的就医习惯,门诊部除了西医区还特设了中医集中诊疗区,集中了当地一大批名老中医,市政府给予了补助。住院部有病床100张,病房里有卫生间、空调、电视和呼叫器。医疗设备方面有了彩超、X光机、全自动生化仪、呼吸机、监护仪……过去检验靠人工,现在有了全自动生化仪;手术室过去和治疗室挤在一起,现在也标准化了;就连医疗废物处理也和过去完全不同,不再随便丢弃,而是集中在废物箱里后由成都市有关机构运走专门处理,以避免对环境的污染。

特别引人注意的是,住院部的小楼前有一个绿树环绕、绿草茵茵的大花园,这是病人们散步的地方。

寿安卫生院共有医生54人,护理人员30人,医技人员30人,拥有大专以上学历的达60%以上,还有了一位副主任医师、一位副主任护师、一位副主任药师,对一个乡镇卫生院说来,也可算是人才济济了。

寿安镇是蒲江县的第一大镇,有人口5万多,加上附近山区的长秋乡共6万人左右,一年内,卫生院的门诊病人约8万人次,还有4000多人住院。卫生院已经和蒲江县医院、成都市三医院等合作开展了双向转诊、专家会诊、中医门诊等服务,一年内约为3.6万人次提供了服务。

作为乡镇的卫生院,除了治病,主要任务还有公共卫生服务,包括健康教育(针对学校、社区、村社的所有群众)、计划免疫、地方病防治、慢性病管理(有“家庭医生”上门服务)、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妇幼保健、关注特殊人群等等。

为切实摸清群众的健康情况,成都市要求用三年时间(2010至2012年)完成全民免费健康体检工作,并建立档案。2011年寿安镇卫生院组织了专门的工作组,进驻边远的古佛村,深入农户家中,来到老年人、五保户的床边,进行体检,一个多月内便为1200多人完成了免费体检工作。

与此同时,寿安镇卫生院还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精神病人等人群为重点,为辖区内的3500多名常住人口建立了健康档案。一摞摞填写规范、内容翔实的健康档案,看了后让人印象十分深刻,它们是实现“健康蒲江”的基础。

蒲江县曾是血吸虫病的重灾区,采用各种综合防治方法后,这种可怕的疾病已经被有效控制,近两年寿安镇已经没有出现过新的感染者。过去因血吸虫病,寿安镇的年轻人当兵、就业都受到影响,但如今已经有五六个人当

上飞行员了。离开卫生院后,我又去到了几公里外的庙乐村,拜访了那里的卫生站。卫生站设在公路边,有三间小屋,诊断、治疗和药房分开,有电脑、诊

疗床、中西药柜和污物桶等设备。诊断室里坐着年轻的医生彭常林,是卫校

毕业的,在卫生站工作已经十几年了,小伙子看上去很稳重,话也不多。“这卫生站的房子是政府提供的吗?”我问道。“不,是我自己的房子。”“卫生站有哪些任务呢?”“主要看一般常见病,是全科的一般诊疗,危重的就转院。除了治病,

还要搞血防、妇女儿童和中老年病人管理、慢性病监测、农宴卫生管理……慢性病人我们都建了档……”说着,彭常林指了指面前的电脑,我看了看,电脑里果然对一些村民的

健康情况已经建立了比较详细的档案。“卫生站的经费怎样解决呢?”“卫生站只有我一个人,过去国家每年补贴1200元,从去年起增加

到3000元了,另外,药品加价30%作为工资。仔细算算,一个月的收入大概是2000元吧。我是农民,家里有果园,还搞养殖,不是只靠卫生站的收入……”说到这里,彭常林感慨地摇了摇头。

“对你们有培训吗?”“市上每年有一次免费培训,乡上有以会代训。”后来,县卫生局的工作人员告诉我,现在蒲江的乡村医疗还是“低水

平,广覆盖”,村卫生站的医生多是从过去的“赤脚医生”转化过来的。由于蒲江县财力不足,村站医生的待遇较低,基础还不牢靠,交通费用和日常管理都成问题,人员难以稳定。有的医生还要去找第二职业,以致血防、妇幼保健和老年病防治方面都有一些困难。现在村站60%的医生已经到了退休年龄,后继无人,特别边远地区年轻人多不愿去。下一步要解决的将是村卫生站常年基本经费和医生的待遇问题了。

◆采访札记

在推行统筹城乡发展中,必须让公共资源向农村倾斜,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让城乡居民共创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2008年成都市启动了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革,从2009年开始,各级财政每年新增的公共事业和公共设施建设政府性投资,便主要用于农村,直到2020年城乡公共服务基本达到均等化。

为了破除行政管理体制上的城乡分割,建立城乡一体化的新体制,成都探索实施了“大部制”改革,不仅实现了城乡“一盘棋”规划、建设和管理,还实现了城乡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管理和市场体制一体化。

自2003年以来,成都的公共财政便特别加强了对农村的资金支持,逐年加大了对“三农”的投入,并且在市域范围内实施了财政转移支付,以解决远郊一些相对欠发达市县在提高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上的困难。截至2009年,财政投入“三农”的资金已经达到192.3亿元,农民人均分享的财政支出较2002年增加26倍。2009年,尽管受“五?一二”大地震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市委、市政府仍毅然决定对全市的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进行改革和提升,由市县两级财政每年安排7.12亿元,为全市每一个村(涉农社区)每年安排不少于20万元的专项资金(2011年又增加到25万元),将农村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支出纳入公共财政预算,这在全国是没有先例的。

在公共服务中,成都市对农村的教育和医疗问题给予了特别的关注。长期以来,农村的教育经费主要靠乡村和农民自筹,修学校都要让农民自己掏钱,成都市根本改变了这种情况。从2003至2006年,全市投入农村教育的经费增加了13倍,卫生事业同样如此。

成都市投入巨资进行了两个方面的“标准化建设”,一个是农村中小学和乡镇中心幼儿园的标准化建设,一个是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站的标准化建设。

仅2009年一年,成都市投入农村教育的经费便达74.4亿元。到2009年底,已经彻底改造了全市原有的村小,建设成了一大批农村寄宿制小学或完全小学以及乡镇中心校,新建、改造校舍面积达7万余平方米。到2010年,成都市新建的标准化农村中小学已有410所。不仅中小学,全市224个农村乡镇(街道)还各建成了一所标准化中心幼儿园。与此同时,成都市又以“不让一名孩子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为目标,构建了以政府为主体、社会广泛参与为特色的教育资助体系。

2005年,在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基础上,成都市在西部地区率先普及了高中阶段的教育,比全国预计时间提前了15年。从2009年开始,全市对在中等职业学校就读的学生,每年给予了1200至1500元的学费补贴。到2010年,全市小学入学率已经达到1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95.16%。

2011年4月,成都市政府办公厅又印发了《成都市教育体制改革试点方案》,明确了将对教育均衡化、教育管理城乡一体化、教育水平现代化、办学方式多元化等17个重大问题继续进行改革试点。

截至2009年,成都全市238个公立卫生院和2396个农村卫生站已经全部进行了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建设,基本实现了房屋、设备、人员、技术、管理五配套,并且将城市社区卫生的服务职能和服务模式延伸到了农村。目前,每个乡镇都有一所设备齐全的公立卫生院,而村卫生站则服务到了农民家门口。“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基本医疗服务同质化”的城乡医疗卫生新格局正在形成。

据统计,目前患病农民大约有30%在县级医疗机构住院,60%在乡镇卫生院住院,农民就医已经初步形成了“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乡,疑难病不出县”的可喜局面。

当然,除了取得的这些成绩外,也还有令人困惑的问题,人才匮乏便是其中之一。由于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长要选择优质教育,病人要选择良医,但在用人体制上我们却缺乏轮换制、补偿制、定向培养制等机制,以致一些边远的、待遇较差的地方很难“留住人”。据了解,医疗方面的顶尖专家留在县级医院的全国不到2%,留在农村的根本没有,这个问题恐怕是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难以解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