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春色:改变农民命运的实验
1096900000018

第18章 追梦之地(1)

◆别样风情田园镇

在推进城乡一体化中,成都平原上仿佛在短短的瞬间便魔术般地出现了一批新的、繁华的小城镇,温江的万春镇便是其中之一。在成青旅游快速通道上,刚踏进“万春段”,一道靓丽的风景便迎面扑来:鳞次栉比的农家乐全部换上了古色古香的招牌——在深褐色的木纹底板上,镌刻着白色的店名;绿荫掩映、鲜花环绕中,座座美丽的杏黄色农家小屋露出了灰色小坡顶,一望而知,这是川西民居。

5万来人口的万春镇,花团锦簇,万紫千红,是由一个欠发达的农业小乡场蝶变为经济实力强劲、功能设施完善、生态环境优美、发展后劲充足的现代小城镇的,先后获得了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优美小城镇、全国小康建设明星乡镇等殊荣。

万春镇历史悠久。据典籍记载,古鱼凫王即建都于万春境内,至今在万春镇的报恩村竹丛、杂树和油菜花间,还依稀可以看见一尺多高的古城墙遗迹。1996年进行考古发掘时,在古城遗址中发掘出了大量陶片和石器,以及房址、城墙、墓葬等文化遗存,创下了川西平原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之最。2001年鱼凫古城遗址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但是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从县城到万春镇还只有一条一尺来宽的“鸡公车”路,不通汽车,徒步去到镇上时,沿途野芦苇丛上的露珠会浸湿人们的裤脚和衣襟,交公粮时得穿上筒靴,筒靴上总是糊满了泥泞。当时贫穷的万春镇是个出“光棍”的地方,农民们住的是窄小的茅草房,许多人根本娶不上老婆,勉强娶上了老婆也往往会跟人跑掉……以后,在温江县委的推动下,万春镇的农家乐逐渐开始发展,人民的生活有了一些改善,但直到本世纪初这里仍然是一个不发达的、鲜为人知的地方。

而如今的万春镇却大大地变了样,宽阔、热闹的天乡后街已经是一条集美食、休闲、娱乐、商贾、古玩、字画于一体的特色街道。这里的美食堪称一绝,万春卤菜等每天都吸引了大量讲究饮食文化的食客。这里还有环境优美、文明祥和的农民新型社区“花乡民居”,4000多位农民在这里集中居住。境内仅一个“国色天乡”乐园每年便接待了游客七八百万人次,旅游收入5亿至6亿元,每年对地方财政的贡献达5000万元以上,吸收了1500多人就业,成为成都市一个新兴的、脍炙人口的旅游热点,每到节假日都人满为患,许多成都和周边地区的人总是扶老携幼举家前来游玩。目前,“国色天乡”的二期建设工程已经启动,除“国色天乡”外,国际乡村度假产业新区也正在建设之中。

沿江安河边,在绿树掩映中,还有万春镇新建设的绿道——小桥流水边极富野趣的小路。春天,绿林红花在潺潺的流水中映出曼妙的倒影;秋天,夹道的芙蓉迎着秋风绽开了笑脸。春夏秋冬,在绿道上都有游人的身影——老年人在安闲地漫步,儿童和年轻人骑着自行车,在空中洒下欢声笑语……

万春镇的巨变出现在成都市推进城乡一体化改革之后。

2005年,万春镇被确定为成都市14个优先发展的重点镇之一。在统筹城乡发展中,成都市一直强调以规划为龙头,创造性地、科学化地推进城乡发展。万春镇在党委书记袁顺明的领导下,工作人员深入基层,走乡串户,调查了解情况,听取各方面的建议,又结合全县的发展思路,聘请世界著名规划设计公司艾肯联合公司、成都市规划设计院等专业团队,制订了科学、完善的规划引领发展。

按照总体规划的要求,万春镇明确提出要以花木及旅游为龙头,着力培育都市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提高城市化、产业化水平,打造出一个生态环境优良、具有休闲时尚魅力、宜居宜业具有田园风情的新型城镇。如今,一个“城在田中,田在城中,景在业中,业嵌景中”的新型城镇已具雏形。

实现一个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必须有强劲的产业作为支撑。经过反复研究,镇领导们认为,花卉产业在温江具有独特优势,万春镇应该以花卉产业为龙头,发展现代农业。

与传统农业不同,现代农业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并实现一定程度的规模化经营。为了提高花木种植的标准化、规模化、市场化、效益化水平,万春镇先后建立了西部花木服务中心、彩叶地被植物基地、立体特色种植基地、花卉大道杜鹃花种植基地等。目前,全镇花木种植面积已经达到3万余亩,占全镇耕地面积的81%,规模化经营的土地点总面积的75%以上。全镇共拥有花木企业4400多家,从业人员1.6万余人,其中国家一级园艺企业4家。企业的销售、管理、信息收集全部实现了市场化运作。整个万春镇变成了一个彩色的大花园。

在推进统筹城乡发展中,乡镇要完善各种基础设施,要进行旧城改造,要提升公共服务水平,面临着一个巨大的问题:“钱从哪里来?”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万春镇坚持“向改革要钱,向市场要钱”,在机制和体制上大胆进行创新。

按照“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理念,万春镇通过各种方式,包括组建投资公司等,有效地撬动了社会投资。几年来,政府投资约2亿元,但社会投资已达50亿元,在今后的两三年内还有50亿元即将投入。万春镇运用市场化手段组建的北部新城投资公司,政府仅投入了450万元国有资金,便吸引了20亿元社会资金投入,完成了旧城改造项目,形成了新兴的旅游及房地产开发区,创造了四两拨千斤的奇迹。

如今万春镇的老人和家庭主妇们,在“晨练”后养成了一个新的习惯,他们常常会迎着朝阳说笑着走进天乡路的农贸市场,买一些新鲜的蔬菜水果……明亮、洁净的农贸市场像城市里的超市一样,楼下卖农产品,楼上卖日用百货,再也不是过去那种肮脏杂乱的露天地摊摊了。

这个农贸市场也是万春镇将社会资金引入参与公共服务项目建设的。在镇政府的引导下,天乡路股份经济合作社采用BOT市场化模式,用村里的18亩集体建设用地与成都金川公司合作,成功地引进福建一家企业投入资金3000万元,建设了面积达1万余平方米的天乡路综合大市场。协议明确规定,市场建成后资产归天乡路社区股份经济合作社所有,企业拥有对该市场40年的经营权,第一年支付天乡路股份经济合作社18万元的收益,以后逐年递增3万元,当递增至30万元后不再递增,协议到期后市场移交给天乡路股份经济合作社。

依托花卉业和旅游服务业,万春镇在农业生产方式上也实现了大转变,农民们摒弃了传统的、一家一户小打小闹的生产方式,成功地实现了土地向业主集中。土地规模经营、打造特色产业以后,农民的收入再也不单一依靠种植作物,而是变得更加多样化了,其中,有土地的租金收益,有股金分红,有自主经营的收益,还有打工得来的收益等等。

2004至2009年,万春镇的GDP从5亿多元猛增到21.9亿多元;地方财政收入从1000万元增长到8000来万元;全镇农民人均年纯收入从4400元增长到9026元。2004年万春镇城镇居住人口仅5000来人,而2009年已达到3.8万多人,显示了新型城镇的聚集效应;城市建成区面积已从2.2平方公里增加到9.24平方公里。在实现工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化集中的同时,万春镇的农民也在向城镇集中,地处闹市的天乡路社区便是其中的典型之一。

天乡路社区原为一个行政村,“社区”是城乡统筹发展后新的称呼。这个社区共有4180多人,2010年初已经在“花乡民居”和“大同上郡”两个小区集中居住了3000多人,还有少数人正在等待安置,这些人经常找到社区领导,强烈要求尽快集中。

在推行“三个集中”之初,曾有很大阻力,不少农民都有抵触情绪,有的反映集中后种地不方便了;有的反映没有自留地,也不好喂猪、喂鸡了;还有人舍不得原先的老房子……后经镇上的工作人员挨家挨户进行动员并仔细算账后,抵触情绪慢慢打消了,特别镇上组织职业培训和开辟就业渠道后,年轻人都找到了满意的工作,顺利地走上了工作岗位,就连60岁以上的老人,也可以就近找到看门、打扫卫生一类的工作,工资最低600来元,高的近千元,老人们也满意了。

集中安置小区完全是按照城市小区的标准修建的多层建筑,“七通一平”,水、电、气、光纤全通,院子里有花有树,有漂亮的绿化带和居民的文化广场,包括篮球场和健身场地,每栋楼房都有自动安全锁,院子的花径边还插着许多古色古香的木牌,上面刻着名人的格言,有的很通俗,有的却不乏高深,甚至包括孟德斯鸠、亚里士多德等并不常为人知的名人名言。

住房的使用面积是按人均35平方米分配的,农户按每平方米320至350元的优惠价购买。除了住房,特别值得一提的便是:每个人分得了8平方米政府统一修建的商业用房,每平方米的优惠价仅仅450元。自己不会经商怎么办?社区指定了专业公司统一经营和管理,农户不用操心,只等着按期分红便是。仅此一项,从2007年5月起,社区内的三口之家每年便可以获得2000多元的股权收入了。

为了方便群众和保持良好的环境,和城市里的小区一样,社区组织了专门的物业管理队伍。前三年的管理费用由政府转移支付,以后的管理费采取集体经济和农户共同负担的办法。

社区里各种公共服务机构应有尽有,学校、卫生院、敬老院、信用社、邮电所、居民救助、老年服务、劳动保障、法律服务、青少年空间等等,据统计,这些公共服务项目总数已经达到70多个。这个项目齐全的公共服务群,已经形成了独特的“社区一刻钟便民服务圈”,居民从社区出发,只要步行10至15分钟,就能享受到各种便捷、廉价、周到的公共服务,比许多城市里的社区还要方便。社区服务的资金一部分来自市、区、县的财政投入和社区自筹,而绝大部分来自市场。

为了鼓励农户们自主创业,社区还通过与镇政府、信用联社及金川公司协商、合作,为居民们建立了600万元创业贷款资金,并且创建了天乡创业孵化基地。通过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天乡路社区对集体资产、土地、人员都进行了清理核实,核实后把集体的经营性净资产、土地和商业用房全部量化分配给每一位村民,形成了“土地股”“资产股”和“商铺股”,在群众自愿的基础上又组建起了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合作社注册了成都卫鑫置业有限公司,开展了各种经营活动。如今,天乡路社区的集体资产已经达到了3600多万元,集体经营性年收入700多万元,仅此一项,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每年便可增收3000余元。

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进程中,天乡路社区逐步强化了基层的民主管理,完善了社区居民代表大会制度,设立了社区协商议事会,成立了监督委员会。根据“群众的事情,群众说了算”的原则,在实施项目前,要深入每个住户征求意见并进行公示,议事代表们对服务项目进行充分讨论后,再按照居民代表的意见进行调整。在项目推进过程中,由居民代表推选出7名监委会成员对意见征集、公示讨论、公开招标、施工建设和资金使用进行全程监督。项目完成后要进行民主测评,测评结果也要进行公示并了解居民们反馈的意见……

在考察中,我最关注的当然是普通农民命运的变化,于是抱着这个目的随意走进了一位居民的家里,请他讲讲自己的故事。农民们的故事也许是大同小异的,但我觉得忠实地记录下来便是值得回味、值得反思的历史。

这位居民名叫白庭清,50多岁,面孔红红的,穿着比较考究,黄色的西服、黄色的皮鞋,灰色的长裤。他的住房是漂亮的三室一厅,家里有音箱、沙发、电视、微波炉、冰箱、洗衣机,但由于女主人进城去照顾生孩子的女儿了,家里没人收拾,显得很凌乱,许多东西随意地扔在桌上、地上,桌上和电器上还有了厚厚的灰尘……男主人显然没有想到家里会进来一位“不速之客”,便显得有些局促,但当他看见我在注意液晶电视时,便颇为得意地强调:“我们每间房都有电视……我在成都还买了房子哩!”

他说得不错,仔细看看,的确每间房都有电视,大的、小的,液晶的、普通的都有,不但有电视还有电脑。白庭清坦率地告诉我:我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印象最深的是困难年代大家在一起吃糠馍馍,吃了就拉不出大便……

我家有九姊妹,我行五,上面有三个姐姐一个哥哥,下面有两个弟弟两个妹妹,靠父亲一个人劳动。吃公共食堂的时候,妈悄悄捡点莲花白叶子,用一爿铁锅烧了烧,想拿给娃娃们吃,但还没来得及吃就被收走了……“金温江”的浮夸风特别厉害,老丈人原是乡党委书记,只因说了几句实话就被开除党籍,还坐了牢,后来平反了。

社员们一年365天都在干,但年终只能拿到几元钱,上学学费都交不起,我初中没毕业就不读了!那年我家分了十几元钱,一人两元,姐姐拿到两元钱哭了,我把自己的两元钱给了她……17岁我参军当了兵。那时“语录不离手,万岁不离口”,早请示晚汇报,以阶级斗争为纲,帽子满天飞,小孩子做游戏说句错话都有人汇报。我们生产队公粮上得特别多,直到1981年包产到户,生活才逐渐提高了,种田的有饭吃,不饿肚子了。现在嘛想吃肉就随便吃,是“三个月种田,两个月过年,六个月挣钱(打工),一个月休闲”了。

跨世纪后我们这里有了大变动。过去万春乡只有一条小街,街上两个茅草棚棚里卖包子,大家说卖的是瘟猪肉。后来种稻谷变成了种花,再后来有了公司进来,土地开始出租,农民开始修新房了。

2004年温江准备举办花博会时,有了大变化,政府搞起了大拆迁。当时补偿标准按的是温江72号文件,住房每平方米赔偿160到240元,树木一两元钱一棵,连房屋带青苗,再加上半年的“过渡费”,我们全家4口人得到了5万多元……翻年后拆迁标准提高了,赔偿标准几个月后便有了大变化,每想起来心里便有些不平衡。直到今年才有了“阳光拆迁”,凡事都要进行公示了。

现在我们家有两套房,我住这套是105平方,女儿还有一套。我这套房有70平方米是低价,每平方米300多元,超过的35平方米是高价,每平方米900元。两套房共花了10多万元,住房条件确实改善了。我在成都市区还买了套90多平方米的房子哩。

我家有两亩多地,全部出租了,每年每亩的租金是1500元;我在小区的物管部门干电工,每月1000元;老婆领社保,每月有500多元;商业铺面股权收入有1920元……这些收入加在一起,吃穿不愁了。医疗呢,有农村合作医疗,还有大病补充医疗保险,我没住过院,到底报多少不晓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