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春色:改变农民命运的实验
1096900000024

第24章 追梦之地(7)

乡亲们的说法确实也有一些道理。当时,村里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留下的只有老弱病残,靠这些人修路,好几公里的碎石路真不知道会修到何年何月。但性格坚韧、善于“做梦”的刘本金并没有动摇,他斩钉截铁地说:“愚公可以移山,铁杵可以磨针,只要全村群众团结一致,总有一天会把路修通!”

于是,他首先召开了村组干部和党员会议,统一思想,争取他们的理解和支持,然后又多次召开群众会,并且挨家挨户地拜访,讲道理,谈发展。纯朴的村民被感动了,纷纷说,刘书记,你确实在关心大家,就凭你三天两头来我们家做工作,也应该支持你!

就这样,反反复复磨了一个多月嘴皮子,花楸山的机耕道建设终于动工了。但是,靠极少的资金,靠原始的工具,靠一些老弱病残,要在悬崖上修出宽5米的道路是何等的困难!开工半个月,日夜苦干,才仅仅修了10来米。为了不让大家灰心,不让工程半途而废,刘本金带头干重活、苦活,每天坚持第一个到工地,下午等大家都走了后才把钢钎、铁锨等收拾好背回家……超负荷的劳动在最初一段时间他还能够支持,但是后来便感觉到似乎已经筋疲力尽,站起来就想坐下,坐下就想打瞌睡……

有一天,天已经快黑了,刘本金才满身疲惫地背着一大捆工具往回走。走着走着,一阵眼花,一脚踩虚,竟摔到了10多米高的悬崖下,人昏死过去,也不知道过了多久,在山风的吹拂下才苏醒过来……想爬起来,但浑身疼痛,一点力气都没有,根本爬不起来,只觉得头上有股热乎乎的东西在往外流,用手一摸都是血!他用微弱的声音喊“救命”,正好村民李泽荣牵着牛路过,听到喊声跑了过来,然后便找来村民把他抬到了医院……在住院期间,许多村民都赶到医院里看望,有的拿着几个鸡蛋,有的买来几袋白糖,有的提鸡,有的逮鸭。贫穷乡亲们的情意让刘本金非常感动,在病床上更加

坚定了带领大家把路修通的决心,他在心里对自己说:“刘本金呀刘本金,你这条命是乡亲们帮你捡回来的,他们是你的再生父母,你一定要报答他们!”

就是这样,出院后刘本金仍然带领全村老百姓在农闲时间坚持修路。农忙时生产,农闲时修路,一年修两次到三次,特别冬闲时的10至12月都是修路时间。

2001年,成都市实施“村村通”水泥路工程,上级要求对范沟村到花楸村的机耕道进行硬化,村民们人均筹资500元,水泥浇铸由承包方负责施工,花楸村负责对工程进行监督。于是花楸村党支部的三个成员便轮流值班,认真履行监理的职责,严格检查水泥的标号、路基的质量,甚至经常把手伸进泥浆里,检查碎石是不是夯实了、压平了。严格的监督竟引起了施工方的不满,有两次施工老板给在场的人敬烟时,竟有意不给刘本金,想当面给他一个“下马威”。但老板这种侮辱性的举动却起到了相反的效果,不但让刘本金这个血性汉子从此下决心戒烟,而且以后对质量检查得更加严格。由于质量过硬,这条水泥路修好后近10年了,也没有发生一条裂缝。

连接花楸山的水泥路通了,但是村里五个组之间仍然只有悬崖上的石梯路。怎么办?还是要修路。2003年,刘本金再次动员大家修路。这时老百姓都理解了支部书记的苦心,也都明白了修路的重要,于是从十四五岁的少年到年已八旬的老人都主动上路。一些妇女还背着吃奶的小娃娃,需要背石头的时候,就把娃娃从背上解下来放在路边,怕娃娃乱跑乱爬出现意外,就用背带把他们绑了起来。老百姓除了义务投工,还自己凑钱买钢钎、铁锤、炸药……有的交两百元、100元,有的交30元、20元,有的拿来米、菜、肉……

曾在悬崖下救过刘本金生命的“李家大院”住户李泽荣,当时担任组长,为了修路,把肩膀全都磨破。党员李秉茂不但自己处处带头,还把17岁的儿子暑假时“赶”到工地上修路。当时由于国家加强了管理,原先可以偷偷买到的炸药已经再也无法买到,即使可以制出土炸药,但导火索也无法解决,在石头上修路,只得靠一锤一锤地敲,一锤一锤地錾,许多人虎口都震出了血,用纸简单包扎一下后又接着干……

就是在这种艰苦甚至悲壮的条件下,依靠“386199部队”,花楸村300来个全劳力和半劳力,仅仅用了6个月时间就修好了6公里多的简易公路,基本实现了“组组通”。

路通了,竹子价格涨了,几分钱每公斤的竹子涨到两三角,以后又涨到四五角每公斤。汽车可以上山下山,村民们在家门口就可以卖竹子,再也不用自己背下山。村子里还出现了一批搞竹产品初加工的老板,吸收了100多村民(最多时达300多人)进厂打工,每个月可以拿到1000来元的工资。猪老板也自己上山收猪了,每头100公斤重的肥猪至少可以多卖40元。茶叶的价格也从两块多钱每公斤涨到了60来元,村民们对种茶又恢复了信心,茶园面积迅速增加,仅仅这一项,全村人均收入就增加了好几百元。

群众收入增加了,老百姓对刘本金的态度也有了180度的大转变。过去妻子经常埋怨他整天在外面忙不顾家,每月挣100多元还不如出去打工,搞得供女儿上大学还要东挪西借,甚至找信用社贷款,但是现在经常听群众夸奖:“你们家老刘太能干了,我们村的变化真是托了他的福!”于是这个勤劳的女人也从心底理解了自己的男人,并且用实际行动默默地支持他。她白天和大家一起修路,晚上摸黑割猪草、喂猪、做饭、洗衣服……

2004年刘本金当选为成都市优秀党支部书记,并在表彰会上发了言。

他的发言引起了成都市委书记李春城的注意,市委书记对他说:“我一定要到你们村里看一看。”

一个月后,关注统筹城乡发展的市委书记果然到花楸村进行暗访了。虽然已经通了路,但是雨后陡峭的、低等级的山路仍然泥泞难行。李春城来到刘本金的家里促膝谈心,他问刘本金:“能不能把大家迁到山下去?”刘本金回答:“没地方迁,茶叶和竹林都在山上,让村民在山下集中居住不现实,再说万一遇到地震等灾难更成问题。”市委书记沉吟了一下便说:“我们一定要把路修到你们的家门口!”

在成都市和邛崃市交通局的支持下,花楸村20来公里的土路终于全部变成水泥路了,平整、宽敞的水泥路果真通到了村民们的家门口。

2005年5月,刘本金获得了“建设成都杰出贡献奖”,并得到了3万元奖金,李春城书记亲自给他颁发了奖杯。

揣着3万元“巨款”刘本金回了家,这一夜夫妻俩翻来覆去都睡不着,活了半辈子,他们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多钱啊!和妻子俩把钱数了又数,有了这些钱,可以把四处漏风的墙壁补一补,家里没一样像样的家具,可以买一两样家具,也可以把女儿上学的贷款归还一部分——老村长还曾经帮他们借来了3000元钱哩……贤惠的妻子想了又想终于说:“这钱我们不能要!花楸能有今天,你能评上奖,这是全村父老乡亲的功劳,这奖金也应该大家分享。”于是第二天刘本金便把全部奖金都交到了会计那里,嘱咐他把这些钱继续投入修路。

当时,有的村民感动地说:“刘书记,你流血流汗修公路,也该留点钱把家里顾一顾哦!”但也有人对刘本金的做法很不理解,甚至个别亲戚还编顺口溜讽刺他:“得了奖金全充公,趁机想当活**……”但刘本金心里很坦然,他想的是,妻子说得对,没有群众的支持,我刘本金纵有三头六臂一个人也不能把路修通、把花楸村建设好,作为共产党员,作为支部书记,不能攒私房钱,应该堂堂正正,心底无私。我虽然捐出了3万元钱,但回收的却是乡亲们建设“乡土人家,世外桃源”火一般的激情!

花楸村逐渐富裕后,流落在外的乡亲纷纷回家,人口增加了,到2010年全村人口已经从2000年的500多人增加到1600多人。从事竹产品深加工的老板已经有10来家。曾从悬崖下救起刘本金的村民李泽荣感慨地说:“花楸村这几年的变化,抵得上过去的50年!真没想到,路一修通,还真有不少游客到大山里来休闲!”他已经成为核桃坡客栈的老板,每逢节假日,全家5口人光接待、应酬都忙不过来。开业一年多便净赚了两万多元,甚至还有老外到他的农家乐来。

刘本金的女儿是学医的,大学毕业后又考上了研究生继续深造。刘本金的家里仍然说不上富裕,但是他说:“群众的日子过好了,花楸发展起来了,这就是给我最大的安慰。今天的花楸山更青了,水更绿了,人们的精神更爽了,可是面对未来,花楸如果要进一步发展,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采访札记

至2011年前,我国的城镇化率是46.6%,而城镇户籍人口却仅占总人口的33%,因此有人认为,我国的城市化只是“半城市化”,许多进城的农民并没有真正成为市民,而是“被城市化”了。

2011年5月,成都市统计局公布了《成都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公报显示,自城乡统筹发展以来,成都市城市化进程加快,在1404万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约为920.2万人,占65.51%,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相比,城镇人口增加了约318.9万人,城镇人口比重上升了12.03个百分点。

2010年11月,成都正式出台了《全域成都城乡统一户籍实现居民自由迁徙的意见》,这是在统筹城乡发展中一次石破天惊的创举,破除了长期附着在户籍上的城乡权利不平等,实现统一户籍背景下享有平等的教育、住房、社保等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这一创举可说是动摇了多年以来我国城乡分割二元结构的体制基础,从此,“农民”不再是身份的象征,而仅仅是一种职业。而实行新的户籍制度和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后,通过确权颁证,农民可以带着产权进城,即使读了大学也有土地,这一体制更让城里人羡慕不已。

城乡一体化是城乡一体、协调推进的城市化,经过8年来的探索,成都走出了一条新型城镇化道路——顺应城镇化梯度推进的趋势,成都市在努力推进中心城区和县城加快发展的同时,选择并扶持了一批重点乡镇优先发展,使一批区域中心镇迅速实现了“华丽转身”,转变为现代小城市,产业水平不断提升,辐射力和人口吸纳能力显著增强。在此基础上,对一般乡镇再进行扶持和改造,以不断缩小差距,共同繁荣。这条新型城镇化道路,不只是缩小了城乡收入的差距,也缩小了在基础设施、社会建设、公共服务方面的差距,促进了城乡同发展共繁荣,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从而较好地避免了传统城镇化的弊端。

到成都考察后,许多专家都肯定了“成都实践”的伟大意义。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和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蒙代尔认为“成都已经成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引领城市”。著名国情研究专家、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国家“十二五”规划参与者胡鞍钢教授认为,“成都实践”是“一个伟大的创新”,“成都所探索出的这条新型城市化道路,是我们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宝贵经验,经得起群众的检验,经得起实践的检验,经得起历史的检验。”专家们纷纷认为,自推行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以来,成都市提升了乡村发展的活力,促进了城乡经济的良性循环,提升了中心城市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促进了社会和谐,为我国在城镇化、工业化进程中实现社会和谐转型积累了成功经验。

“成都实践”甚至引起了许多国外媒体的注意。2010年10月,美国知名财经杂志《福布斯》发布全球未来10年发展最快的城市榜,成都摘得冠军。《环球时报》报道这一消息后,又发表了《中国城市化

西部将是引擎》一文,深度解析了成都的城市竞争力优势。同月,中新社发表的深度报道《成都成为全球未来10年发展最快城市之首背后》和《未来10年发展全球最快,成都突变演绎造梦之城》,这些报道纷纷被巴黎《欧洲时报》、美国《侨报》等刊载。11月25日美国全球知名的《纽约时报》(美国版)和《IHT国际先驱论坛报》(国际版)推出了《成都:引领中国城市建设的典范》等文章。2010年底,美国著名杂志《财富》在亚洲版和欧洲版中同时发表文章《成都:未来十年发展最快城市》,称“成都已经成为中国西部大开发中的引擎城市、中国内陆投资环境标杆城市和新型城市化道路的重要引领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