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春色:改变农民命运的实验
1096900000028

第28章 土地的华彩乐章(4)

路边一位穿着花条T恤衫的中年农民给周嗣锟递了一支“玉溪牌”香烟后笑着说:“我开了点荒山,2007年种了十几亩‘红阳’,今年有6亩地进入盛产期,个大、品质好,9块5毛钱一斤,单这6亩地就卖了11万元……现在农村和城市一样了,合作社发布信息、供应农药肥料,销售商自己上门收购,农民没啥困难了。”

到2009年底,26万人口的蒲江县已经成立了农业专业合作社92个、专业协会71个,入会人员2.9万人,带动农户5万余户,农业产业化经营达75%。

蒲江猕猴桃产业的飞速发展以及优良的品质,已经引起了国际水果业巨头的关注。全球最大的猕猴桃经销商新西兰ZESPRI公司,已经和蒲江的四川中新公司建立了资源、种植、冷藏、销售全方位的合作,并且授权在蒲江种植其专利品种“HORT16A”;全球最大的水果分销商美国DOLE公司投入巨资参与蒲江猕猴桃产业发展。国际水果业巨头的积极态度,将有利于“蒲江猕猴桃”向全球推广,参与全球竞争。

◆樱桃红了

近年来,昔日偏僻的蒲江县光明乡突然成为成都市新兴的旅游热点之一。2011年春天,每逢周末或节假日,蜂拥而至的游客自驾车竟把一条高速公路和一条省道全部堵死,有的人在路上被堵了三四个小时,以致光明乡的农民纷纷告诉自己的亲朋好友:“千万不要周末到我们这里来!”

什么东西吸引了这些游客?原来是光明乡的红樱桃。

光明乡在蒲江县境南部的山区,以境内的光明寺得名。这里曾发现过新石器时代的石斧、石凿、陶纺轮等,还有东汉崖墓群以及摩崖造像。但长期以来,这里只是一个贫穷的乡村,出产的只是被人们讥讽地称作“三瓜”的黄瓜、托儿瓜、南瓜,而“瓜”在成都话中本是“傻瓜”的意思。除了瓜,农民仅再种点谷子、养点猪。直到2002年,年人均纯收入仍然只有2000多元。

光明乡除了“三瓜”,在金花村、韩桥村、官帽村和石燕村还有漫山遍野的樱桃,俗话说“樱桃好吃树难栽”,过去多是野生的,后来老百姓自己也栽了一些。每年初春,被诗人范成大称作“借暖冲寒不用媒,匀朱匀粉最先来”的樱桃花便率先开放,远山近谷粉妆玉琢,树枝上仿佛挂满了一个个可爱的白色绒球……随着樱花的凋谢,一个多月后樱桃熟了,漫山遍野的樱桃树上都是一串串红宝石一样、令人怜爱的樱桃。不用品尝,只看一看便叫人赏心悦目。

“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虽然有如此诱人的自然风光,但过去由于交通不便,只有“下雨一包糟,晴天一把刀”的泥巴路,“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樱桃谷,既没有人前来赏花,樱桃也卖不出去,最多只能卖一毛多每千克。这种小水果成熟期短,又不易保存,只要天阴下雨,就掉了、烂了。于是,除了作为鲜果卖一点,罐头厂收一点,绝大部分都自生自灭地烂在山野间。

怎样提高老百姓的收入,实现共同致富呢?光明乡的党政领导绞尽了脑汁。

考察周边地区,发现龙泉驿区每年利用桃花和枇杷取得了不菲的旅游收入,热爱生活的成都人极喜旅游,近年来“回归大自然”更成为新的时尚,于是每当龙泉驿举办桃花节和枇杷节期间,总是人山人海,吸引了大量游人,让道路为之堵塞,龙泉驿大大小小的农家乐都赚得盆满钵满。

从龙泉驿想到了光明乡:它们有桃花和枇杷,我们有樱花和樱桃,这种集中、大片的樱桃全省稀有,距成都市区又只有短短五六十公里,这是天然的特色和优势,为何不在樱桃上做做文章呢?

真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啊!

党政领导们统一思想后便决心以“樱桃节”为载体,突出打造樱桃品牌,促进乡村旅游业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以后随着统筹城乡工作的推进,又逐渐形成了新的思路:把旅游产业建设与地方特色资源开发、农业结构调整、生态家园建设、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结合起来,促进第一、第三产业良性互动发展。

要搞旅游就必须修路,于是光明乡上下动员,先把泥巴路修成简易的碎石路,以后又逐渐变成水泥路。2003年4月至5月光明乡第一届樱桃节新鲜出炉了!

一炮打响,这个新的乡村旅游项目立即吸引了许多好奇心极强的成都人。他们纷纷开着自驾车,一路询问、一路打探地来到了光明乡。当看到漫山遍野的樱桃树上那晶莹圆润、玲珑剔透,像颗颗红珊瑚、红宝石一样的红樱桃,在阳光下熠熠发光时,游客们无不被大自然创造的美丽画卷陶醉,孩子们更是兴奋得欢呼雀跃……按樱桃节的规定,游客们可以随意采摘、品尝,只是不能带走(带走的须掏钱购买),于是大家便扶老携幼纷纷来到树下,一面亲手采摘,一面挑选最大最甜的丢进嘴里……

结合樱桃节,光明乡准备推广农家乐,但最初光明乡的农民们却并不看好这个樱桃产业,不愿投入资金和人力,于是乡领导只得动员干部带头,由会计的妻子办起了第一家农家乐。没有服务员咋办?乡党委、乡政府的女干部们帮忙端饭端菜。

出乎农民们的意料,农家乐一开办生意就很好。眼见为实,农家乐终于迅速发展,从一家增加到十几家,如今已有150多家了。在樱桃谷的樱桃树下,沿着山道,迤逦而行,随处都可以看见农家乐的身影。

为了提高农家乐的服务水平,光明乡成立了行业协会,对业主和服务员进行免费培训,在价格上进行管理,同时业主还要交“诚意保证金”,以避免“宰客”的现象发生。乡干部也建立了责任制,每人负责联系5家农家乐,监督环境打造、食品卫生、全员培训等,进行全程监管。2011年以来,又对农家乐开展了“星级评比”,如今已经有了17家星级农家乐和乡村酒店。

2011年光明乡的樱桃树已有两万来亩。最初,只是在樱桃成熟的时候举办樱桃节,而现在已经发展到从2月赏花到4至5月品果,一年中大约有4个月的时间可以接待游客。但镇领导们对这种状况仍然不满意,困扰他们的是,因为以樱桃作为产业有很强的季节性,一年之中大部分时间游客很少,旅游设施闲置。怎么办?怎么让一年四季都有游人前来?他们相信,人类天生是喜欢山、喜欢水和大自然的,于是研究后便搞起了“运动光明”——开辟散步和骑自行车的绿道,打造爬山、戏水等旅游项目;举办“乡村美食节”,在农家乐里开发野菜,并搞起了野菜系列;与此同时,又从省外引进了品质更好、成熟期更长的樱桃优良品种“早大紫”,进行大面积种植;还启动了“彩色景观林建设工程”,种植了银杏、海棠、蜡梅、芙蓉、日本樱花等1万余株,力争让光明乡成为国家的4A景区。

他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樱桃谷将变成一个春夏秋冬四时都有不同美景的地方,乡村旅游会取得更大发展。在2011年樱桃节期间,光明乡共接待了游客近百万人次,成为继茶叶和猕猴桃之后,蒲江县的又一张名片。乡村旅游的发展,让农民们得到了实惠,2010年,全乡人均纯收入已经达到7600余元,为7年前的3倍。

◆“组织起来”和规模经营

经济基础的变化带动了上层建筑的改变。新的体制、新的生产关系正在诞生。随着统筹城乡工作的推进,成都的农民正在重新“组织起来”。这次的“组织起来”,催生出了一种新型的农村集体经济,能切实保障农民的利益,降低市场化带来的风险,让农业生产走向高产、高效和高端,向现代农业迈进,因而它的出现,对农村经济发展产生了强大的拉动作用。

运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成果,许多地方大力推行了土地股份合作社、土地股份公司、家庭适度规模经营、土地银行、业主租赁、“大园区+小业主”、“公司+农户”等各种土地流转的有效形式,加快推进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化经营。

为了发展花卉产业,温江区万春镇的农民组织了几十家花木合作社。新组建的股份制合作社让参加的农民有了五个方面的收入,包括土地保底分红租金、股权红利、在本合作社(公司)就业的工资、商业配套设施租赁收入和社保金,于是便有了稳定的经济来源。而以土地入股后,又可以把分散到每家每户的小块土地集中起来集约利用,从而加速了土地规模化经营,既便于发展优势产业,又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

万春镇的新河村彩叶地被植物合作社就是这样的合作社之一。这个合作社是2007年出现的。

彩叶地被植物是一种广泛应用于道路、广场、小区,进行城建绿化、美化的植物,耐旱耐高温,多是小灌木,或嫩绿翠碧,或红若胭脂,或是灿若黄金……观赏性极强,近年来随着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要求,需求量不断攀升。

2005年温江举办全国花博会后,许多农民开始种植从江苏引进的红花檵木等彩叶地被植物。2006年这些花苗的销售形势十分喜人,不少人赚了钱,有人甚至盖起了新房。但谁知好景不长,市场情况瞬息万变,2007年红花檵木花苗开始供大于求,陷入低谷,市场抛弃了红花檵木转而需要红叶石楠、杜鹃、金叶女贞等品种了。这时,一些种植大户由于建立了自己的信息渠道和销售渠道,早有准备,便保持了一定的销售额,基本没有亏本;但更多的“小户”既没有信息来源,也没有销售渠道,便大量亏损,有的甚至不得不忍痛含泪把花苗砍了当柴烧。

看到这种情况,函授大学毕业的新河村党支部书记李彬心里十分着急,便和11家花木种植大户商量成立个合作社,统一发布信息,统一组织销售,并按照市场化的要求,积极推进土地向业主集中。他的意见得到了农户们的积极响应,合作社组建后短短两年间,基地种植面积便达到2000多亩,引进和培育了50多个新品种,包括红花檵木、金叶女贞、红叶石楠、金叶连翘等等,种植户达到500多户、从业800余人,2009年销售额达到了5000多万元,不仅有效地增加了农户们的收入,还促进了彩叶地被植物种植的快速发展。

彩叶地被植物合作社是按照“合作社+科研单位+基地+农户”的模式组建的,组建后和成都市植物园、成都市园林研究所等达成了基地共建协议,植物园提供信息、技术、管理等咨询服务,优先采购基地产品,并负责对基地研发、试验及推广的新品种组织销售,农民们再也不会把花苗当柴烧了。

至2011年,在温江和成都的街头,已经常常可以看到这个合作社生产的彩色缤纷的产品。他们为城市的绿化、美化做出了贡献。

郫县唐元镇的韭黄生产专业合作社也是经营得十分成功的合作社之一,这个合作社生产的蔬菜韭黄,已经注册了“锦宁”商标,成为成都地区广受欢迎的著名农产品。

在合作社的加工区,一群六七十岁的老大爷和老大娘正在对韭黄进行粗加工——撕掉外面的黄叶,把韭黄晾起来。这种轻活不需要多少体力,加工每公斤8毛钱,一般每天可以挣到二三十元,一个月下来有七八百元甚至千把元的收入,老人们很满意。

74岁的老人旦昌群一面撕着韭黄一面告诉前来考察的人们:“我儿子、媳妇都不在家,家里只有一个孙女,读高中了,学习很好。我做了1亩地韭菜,一年卖了6000多元,又在这里打工,一年下来也有几千元,够用了……我们社,最多的一年挣了十八九万哩!”

在合作社办公室门前的大树下,有一群妇女正在聊天,上前问问情况,穿着时尚的花上衣、烫了发的谢素芬露出了微笑,大方地向我仔细算了算账:

“合作社进行了包装和宣传,销量打开了,价格也上去了。我家有三个人,爱人、女儿和我,爱人有时出去打工,有时在家做韭黄,女儿在职高读建筑专业。我们种了4亩地韭黄,韭黄6个月到7个月收一茬,14个月可以收两茬,一亩地要产五六千斤,两元到5元一斤。除了割韭黄,还要摘韭菜花,韭菜花好的时候,一亩地要摘1000多斤,几亩地也是好几千元。合作社的农资超市还要给我们返利,今年我们家已经返利100多元了……你算算,我们家人均收入肯定上万元了!”

说到这里,谢素芬爽朗地大笑起来。

妇女们还说,合作社的社员可以享受国家的项目扶持政策,包括农资等各种补贴,有一位姓黄的社员,在推广黑色薄膜覆盖新技术时参加了培训,后来搞了两百多亩,农业部就补助了1.5万多元哩……

这个合作社是怎样组织起来的?

2002年,根据市场的需求和当地的自然条件,郫县在唐元镇建立了韭黄生产基地,并组建了韭黄协会,负责技术培训,由于韭黄的行情很好,种植规模便迅速扩大到万亩左右,种植的农户有3700多户,最多的种植面积达200亩,而最少的仅仅只有7分地。

韭黄市场竞争激烈。为了在竞争中抢占先机,唐元镇决定采取措施进一步提高质量,但是在推行标准化生产中却遇到了难题,大业主可以做到标准化,而小业主却难达到。

为了提高小业主的种植技术和组织化程度,唐元镇2006年成立了韭黄专业合作社。合作社的任务:一是提高生产和加工的组织化、标准化程度;二是带领广大社员抱团抗击市场风险,实现流通环节的增值增收;三是建立科学的利益机制和分配机制,实现新型集体经济组织的健康运行。

合作社采取了股份制的形式,100元一股,可多可少,大股东、小股东权利平等、人格平等,利益联结。表决时每人一票,超过100元的有附加表决权,但附加表决权仅占总额的20%。

合作社由营销大户牵头营销,由种植户进行标准化生产。成立了社务大会、理事会和监事会,选出了理事长、副理事长和监事长,监事会要对社务大会负责。建立了财务内控和质量内控,监事会下面设财务内控,质量有档案、有田间记录,有监测站,对生产全过程和产品都要进行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