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都市我做所以我能
1105500000050

第50章 荣本初最后的礼物(8)

一个人的成长是个双重过程。随着年龄的成长,一方面个体的身体形成基本的相貌,另一方面个体的精神内含外显出气质。身体的成长,包括身高、体重、各个部位以及器官的变化和基本定型,是心灵发展的基础——身体器官的机能,尤其是脑机能决定着心灵世界能否健康的运转,这就好比树叶依赖树枝、人依赖社会环境。虽然身体的任何变化都会打破心灵世界内部的平衡,但是心灵世界又有相对的独立性,它能够通过自身调节,控制身体的行为,实现身心的和谐——基于这一点,我觉得:一个人健康的标准不是他的身体是否健全,而是他的心灵能否悦纳自己的身体!

身体之于心灵世界,好比电脑硬件之于软件程序;身体作为感性的信号收集雷达,它把受到的刺激传输到脑,刺激就是经由脑进入心灵世界的。心灵世界是个“刺激”加工厂,它把刺激铸炼成记忆模块储存在潜意识的大仓库中。心灵世界的铸炼动作永无间歇,它是潜意识中已存记忆与新的刺激相互“斗争”,并最终合为一体的过程。因为这个过程的原则是“更好的满足自我”,而世界上绝大多数人的心灵世界中没有一个清晰的自我,所以人非常容易陷入迷茫、忧郁,甚至绝望和自暴自弃。一般来说,潜意识中的已存在记忆模块对新进入的“异己”有强烈的排斥性,正是这种排斥性导致了人的“思维定式”。因为没有一个清晰的自我,潜意识的已存记忆模块很容易像“暴君”那样,千方百计、不择手段的维持自己即得的霸主帝位,所以人很容易向困难屈服,很少奋起为改善自己的生活而全力以赴的战斗。

人的身体是外部世界与个体心灵世界相互作用的感性纽带,而意识是它们的理性纽带。经由这两个纽带,心灵世界持续的感知外部世界,对不同的刺激作出不同的反应——或者调整自身来适应外部世界;或者发起行动改造外部世界,使之适合自己的“味口”。从自然的角度说,外界刺激不管是善意的、中性的,还是恶意的,只要心灵世界抱持欣赏的心态,都能够改善人的心灵世界,使之更饱满、更充实、更能够让世界更美好!但是人心灵世界的弹性,因为心性状态的不同,也或大或小;如果瞬间刺激的强度超过了心灵弹性,那么人就会整个儿崩溃!也就说,压力管理的根本在于提高我们的心灵弹性——只要我们的心灵弹性足够宽阔,我们所经受的一切都可以是心灵世界更上一层楼的工程师!

那么什么是心灵弹性,我们又应该怎样提升心灵弹性呢?后面我们会专门开设章节讨论这个问题,在此不赘述。

个体成长的关键时期

个体成长主要有三个关键时期,详细的可以参看发展心理学,此处梗概如下:

出生到3岁

脑发育的关键时期——3岁小孩的脑重量接近于成人的脑重量,并且意识中也有了基本的“我”意识。

这个时期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关系着脑能否成为心灵世界健康运作、持续成长的地球——只有人的潜质在3岁之前被充分的激活了,心灵世界才能够在以后的喜怒哀乐中,保持安宁达观的状态——世界上所以的客观存在都依赖“实”和“虚”两种存在,心灵世界是最特殊的客观存在:意识建立起来的一个神奇系统,脑是得以存在的实体物质基础。

脑的生命力得以成活和充实,必备两个食源:一是身体生理系统摄取的营养和刺激,二是心灵世界的意愿和意志(也可以说是心灵世界对外界的牵挂和牵挂强度)。有了充足的食源,没有一个健康的消化系统,食物吃的再多也没有任何的意义;1到3岁是脑形成的基本时期,也是脑生命力消化系统的基本形成时期,因此这个时期格外重要!

11岁到30岁

成人的关键时期——发现最重要的自我,达成“理想我”与“现实我”的平衡。

4到10岁左右,人的心灵中只有一个“物我”,即“物性潜意识”占据绝对的控制地位。在此年龄段,人所有的行为都是为了满足“物我”的需要——撒娇、哭泣、说慌、骂人等等一系列的行为都是在为“物我的满足”而“奋斗”。

到青春期,随着身体第二性征的出现,心灵世界对“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但是对自我的认知却陷入了混乱和迷茫——由于记忆模块的增多,社会意识在潜意识中萌芽,再加上身体性征的发育,原来“单纯”的“物我”渐渐分化成两个部分:“理想我”和“现实我”。这两个“自我”存在明显的矛盾:“理想我”还强烈的怀念着过往无忧无虑的生活,而“现实我”则希望更快的长大成人,成为社会中独立的一份子。在这对矛盾的作用下,由于性别意识的日益凸显,青春期的人情绪很不稳定——为了满足“现实我”,他们可能刻意的表现自己,如穿与众不同的衣服、大声说话等等。这些也就是所谓的反叛情节。

随着年龄的增长,“理想我”开始转变,开始由对童年的牵恋变成了对未来的憧憬;而“现实我”的命运逐渐出现分歧——如果“理想我”足够清晰和强大,那么“现实我”的注意力将由致力于吸引他人的注意力,转移到自我实现;如果“理想我”虚无缥缈,那么“现实我”将更加迷茫!——当前,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人给自己的时间越来越少,绝大多数人无法从迷茫中自拨。这就好比一个人被从悬崖上推下去那样,根本没有意识享受“蹦极”的快乐!

到30岁左右,如果人的“理想我”还没有具体、清晰到形成坚韧不拔的信念,那么人很可能就此“死掉”了——富兰克林说过:绝大多数人在二十五岁时就死掉了,但到了七十五岁时才被埋葬——其中的原因就是30岁前他们的心灵世界已经没有了光华,他们已经是安于现状、自暴自弃,或者陷入虚荣的人了。

60到65岁

第二次青春——在身体衰退后,仍然保持青春的活力、激情、梦想和成年时的拼力。

身体的变化必然引起心灵的变化——身体官能的衰退是对心灵的一个重大考验。在60岁以后,仍然保持心灵世界的活跃,是人所必然要面对的一个大难题!在我看来,人的活力最根本的来源是“心灵的渴望”,所以身体衰退并不是心灵活力下降的充分条件——世界上许许多多的人,有着不健全的身体,不是一样活力四射吗?心灵对身体有一种无形的控制力,那些心灵年轻,坚持做自己喜欢的事、做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的人,很容易就能够保持自己的活力!

综上所述,个他的成长就是在身体成长和心灵成长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实现个体可持续发展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要把握好以上三个关键时期——至于说如何把握,以后的文字子我们在细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