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于“三线”国有企业不利的地理位置和较为艰苦的社会环境,东汽以人为本的“人和”文化还体现为多办实事,改善职工群众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条件,坚持把“乡村的环境,城市的条件”作为服务宗旨,坚持将“解决职工的实际问题就等于思想政治工作做好一半”作为工作信条,坚持将重视职工身体健康、劳动安全保护和生活丰富多彩作为应尽职责,想方设法并坚持不懈地在优化生产劳动条件、美化工作生活环境、提供便利交通通信、健全文化体育设施、重视职工医疗卫生、关心子女上学就业等方面创造更多条件,从而有效地解决了职工的后顾之忧并促进了他们的身心健康,使东汽人的工作、生活质量与文明和谐程度令社会各界钦羡。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东汽人认识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仅产品先进的技术、可靠的质量、合理的价格、良好的服务是赢得竞争的重要因素,而且宝贵的人才、便捷的交通、配套的设施、舒适的环境也是拿到订单特别是招商引资、吸引外商的关键所在。于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东汽就开始以中心城市为依托实行口岸前置、重心转移,充分利用省市重装基地建设的优惠政策和资源优势,陆续将产品研制、技术开发、市场营销等重要部门以及重型设备、大件加工和新产业开发等生产单位建在绵竹或迁至德阳市区。地震前已在德阳分部形成了火电、核电、风电与重型燃机等大型设备研发制造基地。
这种情况在那个年代是多么令人羡慕,别说职工家庭能用上天然气取暖做饭,就是用于企业取暖供热和生产建设的也屈指可数。多年来,东汽人都习惯地把自己生活的工厂叫做一个“五脏俱全”的小社会,这也是因建厂时的客观需要和实际情况所致。在远离城市的偏远小镇,要在乡村的环境建设城市的条件,职工的衣食住行、子女教育、医疗保障自然成为东汽着力要解决的问题。为了改善物质文化贫乏的职工生活,解决职工衣食住行的基本生活问题,东汽不仅先后建起了自己的幼儿园、中小学校、技工学校、培训学校、职工大学、职工医院等文教卫生机构,以解决职工家属在看病就医、上学就业等方面的实际问题与后顾之忧;同时因地制宜利用汉旺这一原始自然的乡村环境,在百亩河滩地上填土方、开良田搞起种植业和畜牧业,陆续建起了职工农场并种上了粮食和蔬菜,办起了养鱼塘、养鸭场、养牛场以及食品加工厂,着重从生产农林牧产品方面满足职工家属的吃喝等基本生活需求;建起了体育馆、运动场、游泳池、图书馆、文化宫、俱乐部、电影院等文体设施和娱乐场所,丰富了职工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十里东汽变成了鸟语花香的花园式工厂,职工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
由于东汽地处山区乡村,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异常艰苦,党政班子早就提出了“乡村的环境,城市的条件”的工作宗旨,以此来美化生活、稳定人心、留住人才。工厂于70年代初就争取到国家对“三线”企业的有关优惠政策,首先要做许多大中城市都没想到办到的事,让职工家属很早就使用安全、方便、环保的天然气。如果天然气能够进入每家每户,人们就会从纷繁的家务中解脱出来,工作条件和生活质量都会大大改善。在工厂进行宣传动员之后,职工家属兴奋激动之情溢于言表,工厂组织队伍挖沟穿洞铺设输气主管道,职工家属则自发在楼栋架设支线网络,一时间大家上下齐心、热情高涨,连孩子们也动起手来干活出力,每个人都有一身使不完的劲。1973年,天然气终于通到了东汽厂区和家属区,职工下班回家就可以很轻松地点火烧水做饭,再也不用去为买煤劈柴而耗时费力了。这种情况在那个年代是令人非常羡慕的,别说职工家庭能用上天然气取暖做饭,就是用于企业取暖供热和生产建设的也屈指可数。
这种充满人情味的做法温暖了千家万户的心,它将员工的命运与企业发展连得很近很紧……20世纪六七十年代是东汽艰苦的创业时期,当时的文化生活几乎没有,物质供应更加匮乏,职工家属的生活必需品都是凭票供应。每人每月的食品供应只有半斤油、半斤肉、20多斤大米,连婴儿每月也只能供应1斤白糖……厂以工为计,民以食为天,离不开一日三餐和衣食住行。为了改善职工起码的生活条件,负责工厂后勤的老红军张开林主动出击,几乎每年春节前都要带领采购员北上南下四处奔波,赶到河南、陕西、黑龙江、广东、新疆等省区寻找货源,千方百计地买回众人盼望的猪肉、白糖、茶叶、菜油、肥皂等日常用品,从而保证了全厂所有的家庭都能吃上肉过好节。
有一年,张开林与同事唐新春到河南联系买肉,对方同意卖给厂里30吨咸猪肉,但要自己找车皮拉回四川。他们马上找当地铁路局申请,但因车皮紧张而短期内不能运送,两人只好在火车站附近住下一直等候。为了节省开支、方便联系,他们住过茶馆、澡堂、理发店,还睡过走廊、屋檐和地铺,致使身上长满了虱子和疥疮。由于全国商品物资都很紧缺,原来说好的30吨结果只批给了5吨。张开林又以老红军的特殊身份马不停蹄地东托西找,经过与河南省商业局和食品公司多次协商,对方终于同意按计划卖给东汽30吨咸猪肉,而且还批给了许多的粉条、菜油、大枣等紧俏的副食品。
当时派给工厂的车皮还装着煤炭没有卸货,他们怕夜长梦多便立刻拿着香烟找到正在卸煤的装卸工,恳切说明工厂急需运这几车皮物资到四川的强烈愿望。几位装卸工听说情况后也很同情,于是找来一些人用半天时间就把车皮卸空了。张开林他们赶紧把几节车皮冲洗干净,装上猪肉、粉条、菜油、大枣返回四川。他们在回来的路上又碰上部队的老兵复员返乡,所有的车厢都由于人多而挤得水泄不通。几个人分别被挤到几节不同的车厢,从河南到德阳一直站着且没喝上一口水吃上一口饭,连上厕所都解决不了,可把大家憋坏了、累坏了。然而当春节前把肉和其他食品运回东汽,瞧着职工家属们兴高采烈地领肉回家过年,闻到家属区飘来的阵阵肉香味,看着孩子们津津有味地吃饺子和年夜饭时,他们就忘了一切难以忍受的艰辛和疲倦,而又开始考虑节后该为职工家庭再做些什么……
这样的忙碌辛苦一直坚持到80年代中后期,虽然当时已经开始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职工家属们生活有所好转和改善,但是生产发展和物资丰富还有一个过程。那时进厂的青年职工都还清楚地记得,工厂每年春节依然要远道买回冻肉、白糖发给职工,运回带鱼、海带、黄花鱼之类冰冻海产品分给各个家庭,直到80年代末期,市场物资已不再紧缺,工厂才结束了在省外联系购买副食品的历史,但是这种做法却温暖了工厂千家万户的心。即使随着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职工家庭的生活条件也越来越好了,东汽党政工组织还是每逢节日经常为员工送上诸如从外地远道采购来的陕西水果、天津麻花以及当地酿造的绵竹剑南春白酒、工厂实业公司自制的月饼香肠等喜庆的食品,因为这些做法能将企业发展与职工命运连得很近很紧……
这些活动设施不仅丰富了职工家属的精神生活,也使当地社区的文化生活空前繁荣,并对企业发展和社会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除了改善物质条件,东汽还在丰富职工文娱活动,从精神上享受城市生活方面下工夫。当年山区小镇的文化生活极其贫乏,更没有影剧院、体育场、文化馆等活动场所。人们看电影都得自己带个小板凳,晚上天黑时坐在露天的空地上。冬天要忍受刺骨的寒风,夏天要遮挡突降的大雨,连上厕所都要出来四处寻找好一阵子。东汽于是在70年代初决定修建职工俱乐部,委派清华大学毕业生、土建工程技术员徐畅设计施工图纸。
当时在风里来、雨里去先后担任电影放映员的周宝民、卢锦福和杨友泉师徒与许多职工家属都热切地盼望着俱乐部早日建好,他们自觉参与修建工作,经常在晚上放露天电影,白天到建设工地参加劳动,并为会场布置、舞台设计和音响等设施配套付出了辛勤劳动。1975年,一座漂亮、气派、多功能的职工俱乐部终于竣工交付使用,这不仅在当时的乡镇是绝无仅有的,而且与其他县城相比其条件设施也属上乘水平。周宝民、卢锦福和杨友泉在崭新的俱乐部放映电影,既高兴又紧张。他们师徒轮番上阵,一遍又一遍地检查放映机和电影拷贝,生怕因为自己的疏忽而影响放映效果,而职工和家属以及汉旺当地老百姓也像过节一样,兴高采烈地邀约亲朋好友,三五成群去观看电影。直到八九十年代,职工俱乐部放电影都是座无虚席、场场爆满。
东汽俱乐部建成后,工厂定期召开的党代会、职代会、工代会、团代会、科代会等大型会议都在这里举行,企业举办的文艺会演、歌咏比赛、节日联欢等大型群众活动都能摆开阵脚并有充分的表现舞台。多年来为了丰富职工群众的文化生活,工厂先后邀请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歌舞团、杂技团、曲艺团、川剧团等文艺团体以及张瑜、沈伐、岳红、刘德一、李伯清等著名演员来厂助兴。有的演员明星在演出后还深有感慨,没想到在小山沟里还有这么漂亮的俱乐部,有这么现代时尚的文化氛围。工厂有了活动阵地和硬件支撑,职工文艺宣传队的演出水平也不断提高,自编自演的话剧《一双绣花鞋》、革命样板戏《沙家浜》全剧以及《白毛女》《红灯记》《红色娘子军》选段等大型节目均受到职工、家属与当地居民的喜爱和欢迎,并多次赴省市县参加文艺调演或被附近部队、企业等兄弟单位邀请去演出。
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职工、家属的精神生活,也使当地社区的文化生活空前繁荣,对企业发展和社会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此之后,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东汽的文化设施更加齐备,活动条件也越来越好。在纪念建厂40周年之际,原有的俱乐部、体育馆和招待所又被改造升级为大型会议和文体中心,并增添拓展了室内游泳池、文化宫、体育馆等城镇才有的现代文体场馆,使职工群众活动的内容种类变得更有品位和丰富多彩。尽管“5?12”特大震灾已使这些设施的功能全部丧失,可东汽人的传统节目和群体氛围却依然保持,它们对企业发展和社会进步带来的激情活力将永不衰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