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走向永恒
1108900000050

第50章 船坚炮利——新式装备强实力(1)

东汽当年建设时由于受到地理位置的制约只能依山而建,生产研发设施也就顺势而为,大多都是化整为零、上坡下坎、小型分散,运行和运输成本偏高,工艺布局存在很大的不合理性,明显影响着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由于地理位置偏僻,周边环境狭小,企业生产与职工生活存在诸多不便,引进发展所需的各类人才缺乏足够的吸引力。

“5?12”毁灭性震灾之后,根据总体规划和建设要求,东汽总投资50亿的新基地要在两年之内建成。在回顾地震一年来的恢复重建时,东汽总经理张志英既有着难忘的记忆又有着欣慰的憧憬:“凤凰涅槃,浴火重生。地震虽使东汽遭受了巨大灾难,但也提供了一个提升式发展的契机。作为老‘三线’企业,东汽曾经面临厂房条件差、工艺布局不科学、物流不合理等问题。地震迫使我们重新规划建设新厂区,统筹解决这些老问题。很快经过对3个异地重建可选地址的比较研究,最终确定新厂址建在德阳八角井镇工业区,主厂区面积共60余万平方米,厂区周长5.77公里。八角井镇位于德阳市郊,紧邻成绵高速公路德阳南出口,到108国道和德阳铁路都较方便,外部交通条件很好。新东汽2009年5月开始设备安装,现已完成管理一流、技术一流、设备一流、质量一流的重建规划,在德阳南郊投产。

“重建要体现科学发展,减少历史的遗憾,再造一个不留遗憾的百年东汽,其中包括合理的地域选择、资源配置、最省的生产和运输成本……”东汽灾后异地重建的选址关系到企业发展的百年大计。东方电气集团董事长王计指出:“重建要体现科学发展,减少历史的遗憾,再造一个不留遗憾的百年东汽,其中包括合理的地域选择、资源配置、最节省的生产和运输成本。”东汽为此专门组建了一个重建规划领导小组,总经理张志英亲自担任组长,全面负责重建规划和选址工作。最初的选址有11个点,有成都附近的、德阳的,还有省外的……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和国资委主任李荣融视察东汽时曾专门强调重建选址的重要性、科学性和合理性,尤其要体现“新机制、新结构、新水平,把东汽建成世界一流的现代化企业”的更高要求,要做好选址过程的文字、影像记录,要对选址方案作深入、细致的比较分析。2008年5月27日,东方电气集团董事长王计在成都主持召开了新基地选址研究论证会,初步决定新基地选址在四川德阳和四川成都市新都区。在此基础上,东汽又先后在6月2日、6月6日组织异地重建选址专家论证会,分别就德阳八角井镇、天元镇和成都新都区域的区位优势、地理环境、水电气的供应、道路交通、铁路运输方案、土地价格、职工安置、学校和医院的接受可行性、相应的优惠政策等问题进行了详细咨询。东汽还邀请四川省地震局专家来德阳勘察八角井镇和天元两块重建拟选地的地质、地震条件,为选址决策提供依据。综合各方面因素,德阳的八角井镇、天元镇和成都市新都成为最终的入围候选。尽管三个区域在安全性方面均可作为候选厂址,但最终在6月12日举行的专家评审会上,与会专家考虑到从“七五”开始,东汽就着手建设德阳分部,目前已有相当的加工能力,并有自控生产基地和设计科研基地,同时有相当一部分东汽员工和离退休职工已在德阳城区购房定居。他们认为要处理好原东汽德阳分部的关系,立足点还应放在德阳市的两个区域。通过勘探查阅有关资料和分析比较初步判定两块地更符合工厂建厂条件。为此,东汽再次组织召开灾后异地重建选址专家评审会,东方电气集团董事长王计,总经理斯泽夫,副总经理温枢刚、朱元巢以及集团经济运行部何东平、邹玉兰,战略发展部陈宇,科技质量部李义等相关负责人,以及东汽新老领导沈国俊、张绳铨、孙平元、许正威、高青鹤,张志英、何显富、张文峰、朱贤滨、刘兴贵、任方敏、黄伯超、林光平,包括杭二院专家和东汽职工代表40余人参加会议。专家评审会从厂址安全、交通运输条件以及水、电、气等基础设施配套等多个方面进行了讨论,最后一致同意把八角井镇作为东汽重建的首选地址。2008年6月底,经过专家评定打分,东汽总经理张志英最终签署的是选址德阳市八角井镇的“选址意向书”。走还是留的问题,在震后一个多月,最终尘埃落定。

专家论证以及最终选择德阳八角井镇的主要理由有六点:第一,德阳是四川重大装备制造基地,周边有比较齐全的配套设施和配套单位,东汽在德阳的二分厂、自控、机电、表工、树脂、电站等子公司已形成一定的生产规模,东汽重建选址在德阳有利于公司统一管理和降低运行成本;第二,德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八角井镇地块区域位置良好,开发区开发得比较成熟,配套基础设施基本成型,选择该地块便于重建工作迅速启动;第三,八角井镇地块与德阳城市基本连片且该地块处于热工区布置的下风向,靠近石亭江而不会影响周边企业或居民,作为大型整片工业项目用地符合城市的总体发展规划;第四,八角井镇地块与主机二分厂、东汽自控、树脂等子公司同属一个行政区,在地域上强化了东汽工业园的概念,有利于统一管理,且该地块处在城市南面,方便人员及物资进出,有利于企业形象的塑造和持续健康发展;第五,八角井镇地块紧邻成绵高速、大件路和宝城铁路,大件运输方便、快捷;第六,四川省地震局对八角井镇的地质勘察初步结果表明八角井镇地块的地质状况稳定,满足厂房建设要求。

经过杭二院、四川省地震局、铁二院、西南交大等单位的专家和东方电气集团公司、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等单位与各级相关部门领导、专家的多次研究论证,生产项目用地最终选址在德阳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八角井镇,新征土地2601亩,用于东汽的恢复重建。多方努力下,东汽灾后重建可行性研究和建设规划方案于2008年8月29日通过国资委召开的评审会。

如果说老东汽是过去“三线”建设的传统企业,那么正在重建的新东汽应该是一个装备最好的汽轮机厂。地震发生后我国工业又面临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这又给东汽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关键在于企业如何进行自我提升,使产品上水平、发展上台阶,在经济回暖时就具有更强的竞争力。新东汽的建设正是以此为目标,建成后东汽的自主创新能力、装备制造水平、产品质量提升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甚至抗拒自然灾害的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

新东汽先进的技术装备首先体现在硬件方面,厂房以钢架结构、彩钢屋面板等轻型柔性材料为主,从而能有效经受任何震灾破坏,确保不会出现倒塌性破坏而造成建筑内人员伤亡。其集中布局、集群设置等优化的工艺布局完全改变了以前汉旺基地见缝插针、分散建厂房的历史,更不会出现加工一个零件要在厂内倒运十几次的情况,从而能在运输和周期等方面大大提高生产制造的经济性。仅往返德阳、汉旺两地部件转运的过路费一年就能节约上千万元。

东汽新基地有部分露天厂房空地,这既符合当前降低建设成本的要求,又可根据需要随时加盖房顶,以满足今后产能日益扩大的客观需要。除此之外,设备的先进性也体现为最适合的就是最先进的原则要求,并非新采购的设备就是最好的。各种新老设备都是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地合理搭配,既能满足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的可用性需要,更得满足产品质量和使用性能的可靠性要求。例如,在汽轮机的核心部件叶片生产加工方面,新基地的装备配置就既有普通设备,也有更精密、更先进的数控加工设备,甚至还有自动化、现代化程度很高的一流新式设备。

结合现有的财力、物力与今后市场对产品的客观需求,新基地已确立的建设纲领是:按照2000多万千瓦的产能新建厂房60多万平方米,安装设备2000余台,年产核电机组3台、燃机4台、超超临界1000兆瓦机组5台、超超临界660兆瓦机组6台,超临界亚临界600兆瓦机组12台、亚临界300兆瓦机组10台、200兆瓦机组2台、135兆瓦机组10台、风电1200套、工业汽轮机与给水泵汽轮机150台,其中绝大部分部件生产和总装都放在新基地进行。为此,工艺装备将被赋予提升汽轮机行业制造水平、提高重大装备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市场竞争力、提高制造业工艺技术标准化水平以及提高燃气轮机、核电汽轮机等新型环保发电设备国产化制造水平的更高目标。同时还将为企业前瞻性技术研究提供重要基地,为企业吸引和培养技术创新人才、开展国际技术交流与合作……

“大地没有持续的灾难,人类却有不断的进步。新东汽将以其装备精良、技术一流、管理先进、质量可靠的崭新形象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东汽党委书记何显富认为:新基地投资50亿规模,年产值将达到200亿元,技术装备也将更加精良和先进。这是东汽人共同的建设目标,也是东汽重生发展的一个质的飞跃。东汽新基地规模到底有多大,重建规划组王昌忠每天都在用脚步丈量,绕场巡查一次要整整4个小时。爬上隔板分厂厂房房顶放眼望去,厂房鳞次栉比,甚至遮住了远处的群山。人们走进总投资50亿的建设工地,到处是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目前新基地的2/3已完成土建工程,部分生产设施设备正在抓紧安装并陆续投入使用,预计“5?12”两周年之际全部建成……目前新基地已基本完成土建工程,绝大部分生产设施设备已投入使用,到“5?12”两周年之际全部建成……

据东汽装备资源处副处长王健介绍,中央领导在震后多次来到东汽,对于恢复重建提出了希望和要求。东汽在新基地整个工艺流程规划上,考虑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要合理布局,第二个问题是技术要上一个新台阶。“四个一流”虽然一开始只是温总理对东汽提出的一种希望,事实上东汽人就是以此来作为重建目标的。对装备一流而言,就如原总工程师宗福新所说:东汽自身有这个能力支撑一流的目标,人的素质可以支撑一流的设备。过去国内企业曾经流传着这么一句话:“企业如果不搞技改就是在等死,如果搞了技改就是在找死。”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有些企业不重视设备升级和技术改造,跟不上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步伐,那就是在等死而结果只能被淘汰;有些企业认识到自身设备已经落后而不改不行,于是就想办法通过银行贷款买进先进设备,但是由于企业的技术人才和自身能力不足以支撑先进设备的有效运行,或者说设备太先进了没法用,而银行贷款又必须如数按期还清,结果更加导致企业雪上加霜,那不就是在自寻死路吗?相比之下,东汽却不一样,它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开始重视数控技术,开始搞制造加工设备的现代化建设。尤其是90年代中期以来又大规模地上了很多数控技术设备,每年都有很多技改项目,而且每项都实施得很成功。特别是在技术含量与制造等级最高的叶片分厂,主机一、二、三、四分厂等单位,从汽轮机叶片的精密数控加工中心到制造大型机组部件的数控转子卧车、数控镗床、数控龙门铣床,从原来的主要基建设备到中小件加工、热处理和焊接设备,包括震前焊接分厂引进的真空电子束焊、焊接机器人、窄间隙焊等世界最先进的设备等技改投入和努力,既使东汽的技术装备水平得到了大幅提升,又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设备使用与维护技术人才,这就为东汽达到世界装备一流的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经过灾后的高等级、大规模重建,东汽的主要装备可谓是世界上最先进的,而其可靠的使用和维护能力也能跟得上。有人说,达到硬件一流通过花钱就能够实现,修最好的厂房、买最好的机床,就可以实现装备一流。但有的企业似乎只是花钱把一流的设备买回来了,却由于没有相应的技术人才支撑,而达不到一流的水平和效果。但是东汽人敢于投入、付出实现装备一流,是因为他们是很有底气的。在购置新基地的设备时,东汽在借鉴以前经验的基础上,重点为重型一分厂以及隔板、叶片、中小件、工业透平、核控制棒等加工制造中心添置设备,采购的都是当代最先进的数控机床,完全实现了新设备安装一台就能用好一台的愿望和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