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鱼凫文化论:首届温江鱼凫文化高端论坛文集
1119600000018

第18章 鱼凫城与成都平原史前城址群(4)

第二阶段,2002年至今。关于鱼凫村遗址的认识又有了新进展,江章华、王毅、张擎先生撰文将成都平原先秦时期考古学文化遗存分为四个阶段,即以新津龙马宝墩村遗址为代表的宝墩文化阶段、以广汉三星堆遗址为代表的三星堆文化阶段、以成都十二桥遗址为代表的十二桥文化阶段、以成都上汪家拐遗存为代表的上汪家拐遗存阶段,建立了成都平原先秦时期考古学文化序列,且一直沿用至今。该文将鱼凫村遗址第一、二期纳入到宝墩文化三期范畴,第三期纳入到宝墩文化四期范畴。

2002年温江撤县设区,经济建设迅猛发展,许多大型建设项目应运而生,房地产业也日益兴隆。随着建设的进行,温江境内配合建设的考古工作也全面展开,进入了一个高速的发展时期。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的展开,短短十年之内,大量湮埋地下的文物古迹被发现,其中先秦时期遗址近三十处,新近发现的有新建村遗址(地质花园)、太极村遗址(世纪光华)、红桥村遗址、柳岸村遗址、惠民村遗址、永福村遗址、新庄村遗址(博奥)、西班牙森林二期遗址、新庄遗址、鱼凫路“竹韵坊”小区遗址、花季街遗址、南薰大道遗址、春江路遗址、燎原遗址、惠民路遗址、鱼凫路“鱼凫阳光”小区遗址、华景街遗址、柳林村遗址、锦泉遗址、清泉街遗址、花土社区遗址、报恩村遗址、先锋村遗址、长青村遗址、镇江村遗址、红专村遗址等,共计26处,分布于江安河两岸,集中于温江城区、永宁镇、万春镇、和盛镇,临近青羊区和郫县一带。

二、新发掘材料简介

温江境内所有已发掘的先秦遗址中,鱼凫村遗址的发掘简报已经发表,并有了一定程度的研究,不再赘述。其余新近发掘的遗址材料大都还没有发表,下面按照发掘时间的先后顺序,对这部分遗址情况进行一下简要介绍。

新建村遗址位于温江区柳城镇新建村(现为柳城街道黄金路社区),总面积约20000平方米。遗址中心坐标为N30°42′00.0″、E103°49′57.5″,海拔约为500米。2006年9月,为了配合“西藏地质花园”工程建设在进行文物勘探时发现,同年10月对遗址进行了试掘。布5米×5米探方48个,发掘总面积1200平方米。发现灰坑48个、房址 5座、墓葬 2座、陶窑 1个。灰坑分圆形、椭圆形、方形、不规则形四种。房址破坏较为严重,只保留基槽,平面均为“日”字形。墓葬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墓,长2.3米,宽0.57米,人骨腐朽严重。随葬品仅发现有纺轮。出土遗物只有陶器和石器两种,陶器有绳纹罐、小平底罐、高领罐、尖底罐、尖底杯、盆、瓮、高柄豆、器盖等,其中以绳纹罐和小平底罐所占比例最大。石器仅见石斧和石凿。

太极村遗址位于温江区公平镇太极村 (现为公平街道太极社区),北临南熏大道,南接七彩花都,西靠“碧水馨居”,总面积约为60000平方米。北距鱼凫古城约5公里,东距金沙遗址约18公里,遗址中心的地理作标为E103°51′53″、N30°42′00″,海拔约495米。2006年11月为了配合“世纪光华”工程建设在进行文物勘探时发现,2006年11月~2007年2月对遗址进行了大规模试掘。布5米×5米探方83个,发掘总面积2075平方米。发现灰坑32个、房址1座、灰沟1条、墓葬1座以及一个“陶器广场”。灰坑有圆形、椭圆形、不规则形三种。房址仅保留基槽部分,平面形状呈“口”字形。墓葬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墓,墓壁较直,底部平坦,墓坑较浅,仰身直肢,面向朝上,双手交于腹部,未见随葬品。从出土遗物看,该遗址大致可包含甲、乙两种遗存,甲种遗存陶器主要有花边口沿罐、盘口圈足尊、高领罐等,乙种遗存陶器主要有绳纹罐、高领罐、小平底罐、尖底杯、盆、瓮、高柄豆、器盖、圈足等,石器数量较少,仅见石斧和石锛。

红桥村遗址隶属成都市温江区公平街办红桥村,地处光华大道、成温邛高速公路、温泉大道之间,凤凰北大道从遗址的东南角穿过,正在修建的花都大道东段经过遗址的北部边缘。该遗址先后进行过两次试掘,2008年为了配合“红桥村一组项目”勘探时发现,并在项目施工地点即遗址的东北角进行了试掘。2011年5月至今,为了配合“丰隆城市综合体项目”建设,对整个遗址进行了全面的钻探、勘测和大规模的试掘。 经勘探调查确认遗址位于江安河北岸的台地之上,呈不规则形,高出周围约0.5~2米,台地总面积182802平方米,台地西侧及南侧均为江安河冲击形成的河滩地。已发掘面积2100平方米,发现大量的灰坑、墓葬、房址等遗迹现象,出土陶器以绳纹花边口沿罐、喇叭口高领罐、尊形器、壶、盆为主,石器包括石锛、石斧和石凿,与2008年试掘出土遗物大致相同,目前发掘仍在进行之中。

柳岸村遗址位于温江区和盛镇柳岸村(现为柳岸社区)四组及万春镇金星村五、六组之间。整个遗址呈南—北向长条形分布,总面积约为50000平方米。遗址中心的地理坐标为N30°45′13.3″、E103°46′39.2″,海拔约为561米。2009年5月为了配合四川艺术职业学校新校址建设在对施工现场进行文物勘探时发现。同年5~6月对其进行了试掘。布方5米×5米4个,加上扩方,总试掘面积120平方米。发现的遗迹只有4个灰坑,其中H1、H2、H4平面呈椭圆形,H3为不规则形的大灰坑,坑口最宽处达5.8米。出土遗物较为单纯,陶器仅见有绳纹罐、小平底罐、高领罐、圈足罐、高柄豆、盉、瓶等,其中以绳纹罐、小平底罐、高柄豆为主体,未见尖底陶器。石器较少,仅有锛和凿。

惠民村遗址位于温江区公平镇惠民村(现为公平街道惠民社区 ),东邻成温邛高速温江站站口,北接惠民社区。遗址的地理坐标在E103°51′25.1″~103°51′39.3″、N30°42′27.1″-30°42′38.2″之间,海拔约520米。整个遗址呈西北—东南向带状分布,总面积约80000平方米。2009年7月为了配合四川农业大学新校址建设在进行文物勘探时发现,同年8~12月对遗址进行了试掘,总面积1300平方米。发现灰坑72个,房址7座,陶窑3座,灰沟4条。灰坑平面形状有圆形、椭圆形、方形、不规则形坑四种。房址破坏严重,仅保留基槽部分,未见柱洞,平面形状均为长方形。陶窑保留有窑室、火膛、工作坑三部分,窑内有了大量的筒形器。出土陶器以小平底罐、素面的敛口罐、矮领罐、圈足豆为主,还见有盆、瓮等,石器仅见有斧、锛、凿等。

永福村遗址位于温江区永宁镇永福村二、三组之间,南临芙蓉大道,八一路从遗址中部穿行而过。整个遗址呈西南—东北向分布,总面积约为70000平方米。遗址中心的地理坐标为E103°51′51″、N30°43′04″,海拔约为508米。2009年5月为了配合“康城嘉苑新居工程配套设施一期工程”建设在对施工现场进行文物勘探时发现,同年9月对施工区域进行了试掘。布10米×10米探方16个,总试掘面积1600平方米。从出土陶器可将该遗址出土遗存分为甲乙两种,甲种遗存包含灰坑9个 ,房址8座,墓葬5座。灰坑大多为圆形坑,坑壁较直,坑底平坦。 房址均为木骨泥墙建筑,分单室和双室两种。墓葬均为土坑竖穴墓,墓坑较深,墓壁较直,头宽尾窄。出土陶器以绳纹花边口沿罐、尊、高领罐为主。乙种遗存发现灰坑22个,主要为圆形、椭圆形和不规则形,出土陶器以绳纹罐、小平底罐、高领罐为主,还有瓮、盆、豆、器盖、圈足器等。

新庄村遗址位于成都市温江区永宁镇新庄村12组,南距支一路约85米,西距八一路约145米,近长方形,呈西南—东北向分布,已勘探面积约为4000平方米。2011年2月为了配合“博奥生物成都产业化基地项目一期工程”建设进行文物勘探时发现,同年2~3月对该遗址进行了试掘,布正南北向10米×10米探方一个,并对一条勘探探沟就行了扩方,总试掘面积125.5平方米。发现灰坑3个,平面形状呈不规则圆形或长方形,出土器物数量不多,陶器以绳纹花边口沿罐、宽沿平底尊、盘口圈足尊、高领罐、圈足器为主。

西班牙森林二期A地块项目位于温江区公平街办红桥社区,南临江安河,西距凤凰大道约200米,地理坐标为N30°41′56″、E103°53′41″,海拔约为493米。2011年5月为了配合西班牙森林二期A地块项目建设对该项目用地进行了文物勘探时发现,面积约5000平方米,同年6~7月对遗址进行了试掘,布10米×10米探方6个,发掘面积600平方米。根据出土陶器判断可以分为甲、乙两组,甲组最具代表器形为绳纹敛口筒腹罐,乙组有素面敛口罐、簋、瓮等。

三、初步分期

根据现有研究成果以及近几年发掘遗址出土的陶器及陶器组合变化情况的初步研究,可将温江境内先秦时期考古文化遗存大致分为七个时期:

第一期:包括鱼凫村遗址一、二期,红桥村遗址,太极村遗址甲组遗存,永福村遗址甲组遗存,新庄村遗址,与郫县古城遗址年代大致相同或略有早晚。

第二期:西班牙森林二期甲组遗存。

第三期:鱼凫村遗址三期,略早于三星堆第二期。

第四期:柳岸村遗址,略早于十二桥遗址第13、12层。

第五期:新建村、太极村乙组、永福村甲组,与十二桥遗址第13、12层年代相当或略有早晚。

第六期:惠民村,与十二桥遗址第11、10层年代相当或略有早晚。

第七期:西班牙森林二期乙组遗存,与新一村遗址年代相当或略有早晚。

以上诸遗址中,除鱼凫村遗址材料已发表简报,柳岸村遗址发掘简报待刊之外,大部分遗址材料正在整理之中,有的遗址发掘工作还在进行,尚不能窥其全貌。显然这种分期是粗线条、框架性的,认识程度尚不够深入,更缺乏遗址之间以及与邻近地区相关遗址材料的详细比对,难免有片面、不足甚至错误之处,待材料整理完毕之后再做进一步的论证、补充、纠谬。

四、几点认识

通过近年来在温江境内进行的田野考古工作,并对一些遗址进行初步整理的基础上,我们对温江境内先秦时期的考古学文化遗存形成了一些粗浅的认识,抛砖引玉,以求同仁斧正。

1.文化一脉相承。本文将温江境内的先秦时期文化遗存划分为七个时期,各期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空白与断裂现象,但是各期之间的文化传承关系也是显而易见的,表现在每一期或多或少都承袭了上一期的文化因素,同时也孕育着下一期新的文化因素,反映出温江地区先秦时期文化遗存是连贯的,一脉相承的。

2.居住方式为木骨泥墙的地面式建筑,并且已经达到了一定水平。大多数的遗址发掘中都发现有房址,如新建村、太极村、惠民村、永福村等,保留有基槽,基槽内有柱洞,为木骨泥墙建筑,而且有的房址很大,如惠民村遗址发现的房址,有的面阔二十余米、进深达十几米,这么大的房址在当时来讲建造起来并不是轻而易举的,说明当时的建筑水平已经达到了一定程度。几乎所有遗址都发现有独立基槽之外的柱洞,推测这些柱洞很可能与杆栏式建筑有关,但又无规律可循,这是在以后的发掘过程中应该引起重视的问题。

3.经济方式以农业为主,而且以稻作农业占主导。在发掘的过程中,几乎不见鱼骨和兽骨(也可能与成都平原的土壤有关,难于保存下来),在土壤中却存在大量的植物种子,经过浮选可知,第一期以稻谷和粟为主,稻谷的比例还要稍大一些,至第五期,稻谷的数量已经远远多于粟的数量,占据了绝对优势。

4.生产工具可能以竹、骨、木器为主。在遗址的发掘过程中,石器数量很少,其中以石锛、石凿为主,石斧数量极少,更未见石铲、石锄一类的工具,也未见金属工具,所以推测当时的生产工具当以竹、骨、木器为主(金沙遗址出土的耒耜一定程度上也支持这一点),只是由于成都平原土壤成分及湿度的原因不易保存。

五、结语

温江区境内近年来大量先秦时期聚落遗址的发现充分说明这里几千年以来一直是人类的理想居住之地,先民们在这里生活劳作,创造出了灿烂的文化。鱼凫的传说几千年流传不断,鱼凫文化的遗迹随处可见。我们在这里发现的数量众多的先秦时期聚落遗址通过科学的考古发掘,获得了大量珍贵的实物资料,对这一地区乃至整个成都平原先秦时期历史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单位: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