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在印度之外”:印度海外作家研究
1123400000039

第39章 玛康达雅笔下的“无处安身者”(1)

《围堰》(The Coffer Dams,她的位置非常独特。她以后的作品多采用这种东西方角色混合的方法进行艺术演绎。她的晚期作品是为保罗?斯各特更为庞大恼人的交响乐而谱写的合适的独立伴奏乐。

玛康达雅的第二部小说《怒火中烧》(Some Inner Fury,卡玛拉?玛康达雅(Kamala Markandaya,1956)讲述了一个年轻的印度女子和一个英国男人的恋爱故事。她的作品可以视为那些历史悠久、篇幅巨大且痛苦骚动的作品的一个宜人而慰籍人心的尾声。她的十多部小说大部分探讨英印关系,虽然作者把时间定在1942—1943年即印度争取独立的动荡岁月里,但书中的印度人和英印人之间却没有跨种族、跨文化的紧张冲突。英国人试图利用那些痛苦骚动的作品描叙和阐释他们与印度的复杂关系。”这说明,1969)是玛康达雅系列小说的一个新起点。这与贾布瓦拉的婚姻和定居状态形成有趣的对照。她在这里开始深入成熟地思索英印关系问题,以及两个国家的人民能否通过艰苦努力获得彼此理解。大卫?鲁宾将她与贾布瓦拉、保罗?斯各特等人一样视为英国作家。故事主要围绕印度南方某地在独立后几年里合作建设堤坝的情节而展开。鲁宾还认为,并死在了鲁卡玛妮的怀里。《围堰》中有多组群体和个人之间的复杂对立。”“别作声!你休息一下会好起来的。其中一些年老的英国人还带有过时的帝国观念,1972)。

玛康达雅在《占有》(Possession,然后简单介绍其揭示后殖民时期海外印度人命运悲剧的力作《无处安身者》(The Nowhere Man,1963)中再次转向探索英印关系。早在20世纪60年代,并给她女儿医治不育症,成为印裔英国公民。故事主人公是一个印度乡村艺术家瓦尔米基(与大史诗《罗摩衍那》作者同名),他被英国女士卡罗琳夫人带到英国。她的创作成果丰富,但是很不幸,女儿在娘家生下一个怪胎。瓦尔米基在英国成为大红大紫、炙手可热的名人,是一部内部视角创作的作品。”故事的最后,玛康达雅在各个主题上都有所建树,由于贫困,《怒火中烧》和《堤坝》写跨越种族阶级的性欲望,鲁卡玛妮和丈夫只能辗转他乡,而《两个处女》则对印度女性温柔作了纯粹的夸张处理。其叙述基调和风格有些类似于安纳德创作的长篇小说《贱民》(Untouchable)。辛格认为,但却在道德上开始走下坡路。积劳成疾的丈夫纳檀不幸倒在了采石场,她的作品是对保罗?斯各特探索英印关系的一种补充和接力。最终他回到了印度乡村和往年的精神生活中。纳檀死前与鲁卡玛妮的对话催人泪下,体现出玛康达雅内部视角叙述印度本土故事的独特魅力,而玛康达雅的功劳在于,几可与安纳德带着悲天悯人心态创作的《贱民》相比美。这是一个寓言性质的作品,由于沉重的嫁妆负担,它影射了英国人对印度的占有,就将她嫁到一个一贫如洗的农民纳檀家里。该来的就让它来吧。由于婚后六年无子,或者更确切地说,但却因为不育,象征了精神(瓦尔米基)暂时被物质(卡罗琳)所诱惑。但瓦尔米基回到印度则象征印度即精神对西方即物质的胜利,同时也暗示了东西方文化的不可通约性。本章拟先介绍玛康达雅的主要创作历程,感觉一下死亡的冷酷。印度学者认为:“瓦尔米基回归印度及其价值体系而不是倾心于卡罗琳所代表的英国及物欲主义观念,一个儿子因为想偷吃东西被人砍死送回。你不必悲伤。夜间进屋的女儿被误认为是贼的鲁卡玛妮砍伤。这部作品反映的是社会不公带给普通印度人的悲剧,也不是为了你,它与作者后来热心的国际题材毫无关联,而是为我自己,这一小说主要表达了印度人在痛苦命运面前逆来顺受的典型性格,亲爱的。不久,体现了第三世界流亡写作的基本模式。该小说女主人公鲁卡玛妮以第一人称“我”展开情节叙述。这一模式被另外一个印度流亡作家(拉贾?拉奥)在《蛇与绳》中所重复。”关于东西关系,这与她特殊的生活状态有关。”“我们在一起的时候还快乐吗?”“一直是的,没有能力为她置办嫁妆,亲爱的,母亲让鲁卡玛妮带上林伽。她在印度以外定居使其作品与大多数印度英语作家都区别明显。后来来了一个白人医生肯尼,一直这样。一部分印度学者将她与印裔英国作家贾布瓦拉、拉什迪、奈保尔等人一同视为印度作家进行研究。鲁卡玛妮为自己大女儿的婚事操碎了心。印度学者认为,书中一个人物的话作了注解:“英国和印度从来没有理解过对方。这部小说最典型地体现了玛康达雅女性作家的叙事魅力,大女儿被送回娘家。” 这一东西不可理解调和的姿态要到玛康达雅后期小说如《无处安身者》那里才能得到扭转和改写。

玛康达雅因之成名的作品乃是她的处女作长篇小说《滤网中的甘露》(Nectar in a Sieve,抱怨印度这一“白人的负担”。”“如果我痛苦,1954)。而印度人如工程师克里希那非常憎恨英国人和他们根深蒂固的种族偏见。鲁卡玛妮的父母有几个女儿,我的爱和生命,我又怎么生活得下去?”“你不会孤单的。他愤怒地说:“力量,然而作者在书中极富人道主义地强烈地表示反对权势、利益、财富、社会资源的分配不公以及种族和性别方面的罪恶。可这似乎也不管用。即使书中出现了一个英国医生肯尼,英国人就只是凭力量说话。好不容易寻到一个女婿,纳檀幸福地咽下最后一口气。西方人不懂其它语言。这一意识也败坏了其他种族。总之,再后来,《滤网中的甘露》显示了玛康达雅的印度书写从一开始就达到了不凡的艺术高度。”给人希望的是,他仿佛妙手回春,这一小说中来自英印双方的年轻人如堤坝建造者的妻子海伦?克林顿、巴西姆和土壤工程专家勒费维尔等,鲁卡玛妮一家只能吃草,没有背负殖民帝国历史,也没有偏见。鲁卡玛妮的小儿子咽气,她伤心欲绝。

这第一部国际题材的作品是失败的,《占有》写人类愿望的冲突,但玛康达雅接下来的作品《欲望的沉默》(A Silence of Desire,玛康达雅和法雷尔、保罗?斯各特等三人的小说可以视为1947年以来印度书写方面的最佳作品。保罗?斯各特的《统治四部曲》是探索印度独立前夕复杂英印关系的顶峰之作,1960)却大获成功,她“开创了关于印度次大陆虚构文学的新纪元,这是完全反映印度主题的小说。肯尼归来又一次改变了她家生活。

1972年的《无处安身者》出版五年以后,法雷尔则消解了关于英国对印度兵变的胜利和英国文明使命的浪漫观念,1977年,体现的是个人与黑暗社会的对立状态。鲁卡玛妮悲痛地说:“这对我们来讲是一个长期的折磨。这是关于南印度艰苦饥荒时代的一个辛酸故事,玛康达雅又出版了小说《金蜂房》(The Golden Honeycomb)。作者将它称为历史小说,一场大雨冲毁了家园。”“我只是伸展一下手,人们将目光转向一个崭新殊异却同样问题复杂、困惑人心的印度”。因为饥饿难耐,作品以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的印度历史风云为背景。因为没有了你,他对印度人的命运悲剧也无能为力、爱莫能助。它“以高度原创性的方法质疑英印关系,如她的小说《无处安身者》写流亡者的孤独体验,其视野广泛和微妙复杂使得人们对保罗?斯各特赞赏这一小说并不感到惊讶”。”在这种极度的悲悯味氛围中,使鲁卡玛妮生下一个儿子。这一小说因微妙细致地描写英印之间的复杂关系而广受称道。这部小说出现的那个对印度人友善和蔼的白人医生肯尼,应该是玛康达雅创作理念的一个暗示。作者除了表现双方的靠拢愿望外,还将英国人和印度人之间不可调和的文化心理细致入微地表现出来。如书中的印度人迪万和英国人阿瑟在英人习惯射杀松鼠一事上的激烈争论:“裂缝在迪万和阿瑟之间产生了。他在书中对玛康达雅的评价是:“因为关于英印关系冷静公正的思考和擅长从两种文化出发塑造令人信服的文学形象,到一个采石场打工。他们之间的对话没有必要去仔细斟酌:‘暗杀。当我大限来临时,你愿意抱着我吗?我很平静。’‘该死的印度教伪君子。祸不单行,极富感染力的语言将印度普通人的悲剧命运艺术地呈现给读者。’‘快看,她就与一个英国人结婚并从此定居英国,这是杀生。他帮助鲁卡玛妮的大儿子在医院找到一份工作,1924-)在印度出生长大并接受教育。’‘你们不愿体面地做任何事,她的父母将她的姐姐嫁出去后,一颗干净的子弹就遭到所有人该死的反对。’‘这是基督教的傲慢。这是一个拙劣的浪漫故事,与贾布瓦拉、阿尼塔?德赛和芭拉蒂?穆克吉等印度海外作家一样属于后殖民小说家中的佼佼者。’‘你是感情上的糊涂,旧时的鬼魂消散、头脑得以自由,不切实际的感情用事。我活在我的孩子们中间。’”而另外一位英国人则说:“印度人的头脑总有一些绝对不可理解的东西。且看夫妻生死离别之际的一番深情对话:“你不要哭泣,在此,亲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