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你的思路价值百万
1149200000021

第21章 创新其实并不难 (1)

创意死于习惯昭示的是这样一条真理:顺从习惯,创意便如一潭死水;打破习惯,创意便生生不息。

运用简洁思维

简洁思维使我们能透过纷繁复杂的表象准确清晰地把握住事物的本质,从而提高大脑的工作效率,最大限度地挖掘和运用人的潜能。

彼得应聘一家汽车公司销售经理的职位。回到家后,他的太太急切地问:“亲爱的,应聘上了吗?”

彼得说:“从明天开始上班,月薪10万元。这还不包括红利和奖金。”

太太惊喜地抱住他:“太好了,真是太好了!但是,待遇这么高,应聘的人一定很多吧?”

彼得说:“大概有200个,都是销售界的精英。公司只录取了一个人,就是你老公我。哈哈。”

太太又说:“老公你真棒!你是怎么应聘上的呢?”

彼得说:“只有一道题。总经理发给我们每人一支笔,任凭我们在一张纸上面画画或写字。然后他把考卷从窗口撒向大街,看过路人究竟先捡谁的纸,就应聘谁。有人在纸上写了应聘后的工作表现,有人画了裸体美人,有人画了搞笑的漫画,也有人把纸折成了漂亮的纸工艺品……总之,他们都费尽了心思。”

太太急切地问:“那你呢?你是怎么写的?”

彼得说:“我什么也没写,什么也没画,我只在纸上贴了一张100元的钞票。”

实际上,彼得之所以应聘成功,就在于他用最简洁的思维,准确清晰地把握住了事情的本质——最吸引路人的,不是几笔谈不上大作的画,也不是与他人无关的某个人的工作表现,而是普通的钞票!

当然,简洁思维并不是只有普通人才能运用。许多伟人在处理复杂的事情时,也善于运用简洁的思维。

在“文革”初期,邓小平被下放到江西一个工厂。在那里,邓小平度过了8年痛苦的生活。

毛泽东在周总理病重后,想到了邓小平。两人在中南海见面以后,毛泽东握着邓小平的手,问他这8年在干什么。

也许换个人会觉得很难回答,对邓小平来说也不是三言两语能够讲清楚的,因为下放江西的8年,是痛苦的8年,寂寞的8年,也是屈辱的8年,思考的8年。

但邓小平的思考问题的方式却是与众不同的。他的回答只有两个字:等待。邓小平的女儿邓蓉,准备写作《我的父亲邓小平》,便向父亲讨教一些问题。邓蓉问父亲:“你在长征时都干了些什么?”邓小平的回答依然是那么简单而干脆:跟着走!

邓小平的思维总是这般简洁明快。领土争端是困扰国与国关系的一大障碍,但邓小平提出“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原则,和周边国家和和气气地推进友好进程。香港、澳门问题,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邓小平高瞻远瞩,提出了“一国两制”这一伟大方略,使香港、澳门顺利回归。

毛泽东的思维方式和邓小平有着不同的特色,但都很善于运用简洁的思维方式。

大革命时期,毛泽东针对右倾投降主义的错误路线,提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著名论断。井冈山时期,为了鼓舞弱小的红军队伍的士气,他写下了8个大字——“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延安时期,为了端正党风,他用“为人民服务”来劝勉干部战士。在日本人入侵中国耀武扬威、不可一世之时,毛泽东一针见血地指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两位伟人在面临复杂问题时,都善于变复杂为简单,似乎手中有把看不见的剃刀,能够把问题的枝蔓削剪得一干二净,剩下的只有主干——事物的本质。思维学家称这种思维方式为简洁思维。

简洁思维的一大功能是提炼。

山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信息已到了泛滥的程度,让人应接不暇。要想在信息的海洋里吹沙拣金,长袖善舞,高效运作,必须学会运用简洁的思维方法,方能化复杂为简单,将纷繁复杂的事物关系理得有条不紊。

人的大脑是一个记忆仓库,那么应当是有条理的,分门别类的,这样,思维才能够清晰明快,高效率运转。倘若很多知识与记忆杂乱无章地储存在脑子里,如大杂烩一般,不仅不会变成财富,而且还会变成包袱。

为了更好地记忆,我们必须学会提炼,去粗取精。要把握其中最核心最关键的东西,诸如原理、公式、特征等。从另一角度来看,提炼亦即删除,两者相辅相成。记忆的诀窍在于,不仅要知道哪些东西应该去把握,而且要明白哪些东西不必去领会。

不少学者对治学经验有许多妙喻,如:“剔骨式”——“去尽皮,方见肉;去尽肉;方见骨;去尽骨,方见髓”,“层层深入,日见精华”,这是朱熹的妙论。

又如:“剥笋式”——“善读书者日攻日扫,攻则直透重围,扫则了无一物。”循序渐进,终得精要,这是郑板桥的高见。“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提炼与删除,是获取真知的重要手段,也是每个求知者必备的本领。

公元前333年的冬天,亚历山大率军攻入“戈底乌斯城”。城中的神庙内,有一个著名的“戈底乌斯绳结”十分难解。据当地流传的神谕说:谁能解开这个绳结,谁就能成为亚细亚之王。亚历山大费了很大劲同样没有把它解开。他拔出佩剑,将绳结一劈两半。亚历山大的抉择正是简洁思维方法运用的一种极致。

这个世界有很多东西都在不断被简化。汉字要简化,信息要过滤,长篇文字要缩略……简洁已经成为21世纪的重要法则之一。简洁思维使我们能透过繁纭复杂的表象准确清晰地把握住事物的本质,从而提高大脑的工作效率,最大限度地挖掘和运用人的潜能。虽然科学无坦途,但是科学并非没有捷径可走。这条捷径就是要学会简洁思维。

创新并不难

儿童敢想敢说,敢做敢试,发明创新就变得很简单;成人不敢想,不敢说,不敢试,发明创新就由简单变得困难了。

世界著名建筑大师格罗培斯设计的迪斯尼乐园,经过三年的施工,很快就要对外开放了,然而各景点之间的路该怎样铺设还没有具体的方案。于是,施工部只得打电话给正在法国参加庆典的格罗培斯大师,请他赶快定稿,以便按计划竣工和开放。

格罗培斯大师从事建筑研究40余年,攻克过无数个建筑方面的难题,在世界各地留下了精美的杰作70多处。然而建筑学中最微不足道的一点——路径设计却让他大伤脑筋。对迪斯尼乐园各景点之间的道路安排,他已修改了50多次,他对这些设计都不满意。接到催促电报,他心里更加焦躁。巴黎的庆典一结束,他就让司机驾车带他去了地中海海滨。他想清醒一下,争取在回国前做好方案。

汽车奔驰在法国南部的乡间公路上,这里是法国著名的葡萄产区,漫山遍野到处是当地农民的葡萄园。一路上他看到无数的葡萄园主把葡萄摘下来提到路边,向过往的车辆和行人吆喝,然而很少有停下来的。

当他们的车子进入一个小山谷时,那儿停着许多车子。原来这儿是一个无人看管的葡萄园,你只要在路旁的箱子里投入5法郎就可以摘一篮葡萄上路。据说这是一位老太太的葡萄园,她因年迈无力料理而想出这个办法,起初她还担心这种办法能否卖出葡萄,谁知在这绵延百里的葡萄产区,她的葡萄最受人欢迎,总是最先卖完。她这种给人自由、任其选择的做法使大师深受启发,他下车摘了一篮葡萄,让司机调转车头,立即返回了巴黎。

回到住地,他给施工部发了封电报:撒上草种提前开放。施工部按格罗培斯的要求在乐园撒了草种。没多久,小草出来了,整个乐园的空地被绿草所覆盖。在迪斯尼乐园提前开放的半年里,草地被踩出许多小道,这些踩出的小道有宽有窄,优雅自然。

第二年,格罗培斯让乐园的工作人员按这些踩出的痕迹铺设了人行道,1971年在伦敦国际园林建筑艺术研讨会上,迪斯尼乐园的路径设计被评为世界最佳设计之一。

父母对宝宝的出生格外关注,许多父母都希望留下孩子出生后的点点滴滴作为最珍贵的回忆。为此,他们有的用摄像机、照相机记录了宝宝呱呱坠地后的每一个瞬间;有的用孩子的胎毛制成有纪念意义的毛笔……

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了这个商机,纷纷开办了儿童摄影馆、摄影器材专卖店等。一家营销公司也看准了这个商机,但是它并没有按照常规去经营摄影馆或是销售摄影器材,而是想出了一个更为绝妙的主意。他们制作了一种“婴儿手足印”的纪念框,由父母把宝宝出生后留下的手印或足印送到公司,公司负责用黏土做成模型,同时灌注一种特殊的材料,使其凝固定型,继而成了一个立体的手印或足印,并且在表层镀上闪亮的金色或银色,镶入木框之中,在木框上刻上父母的赠言等。于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艺术品诞生了。

它挂在家中,伴着宝宝的成长,带着温馨的回忆留在父母的心头。等孩子长大后看到自己当初的手足印,也感到非常新鲜有趣。

这个新奇而又美好的创意,受到了众多年轻父母的追捧,公司生意也越来越火。

人们经常把创新想象得太过高深,认为那是某些发明家或专家才能做的事情,其实,这种想法本身就阻碍了他们的创新。创新并不复杂,那为什么大多数人头脑空空觉得创意匮乏呢?心理学家们的调查也许有助于我们把谜底揭开。

心理学家的一场创造性测验是分4个年龄段进行的。他们首先对45岁的年龄段进行测试,发现只有5%的被认定有创造性,接着他们又在25岁到45岁之间年龄段进行测试,结果竟然也只有5%的人合格。测验继续进行下去,心理学家们发现,17岁年龄段的测试令人鼓舞,有创造性的人的比例上升到了10%,接着出现了更令人惊讶的结果,5岁的儿童中,具有创造性的人竟然高达90%。

这一结果说明什么呢?它说明人们是生来就有创造性的,只是后天随着年岁的增长,人的创造性遭到了教育、文化、社会、环境等等的抑制。为什么儿童更具创造性呢?因为儿童对周围的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丰富的想象力,敢想敢说,敢试敢闯,发明创新就变得简单了,而成人丧失了好奇心,不敢想,不敢说,不敢试,发明就由简单变得困难了。

创意死于习惯

创意死于习惯昭示的是这样一条真理:顺从习惯,创意便如死水一潭;打破习惯,创意便会生生不息。

习惯要求人重复一切,就像钟表的走针,周而复始地围着一个轴心旋转。而创意讲究的则是与众不同。

一个什么事情都有一定模式、照着习惯走的人,其创意必定少之又少。

研究表明:100%跟着习惯走的人——创意为零。

90%跟着习惯走的人——具有10%的创造思维。

70%跟着习惯走的人——具有30%的创造思维。

50%跟着习惯走的人——具有50%的创造思维。

10%跟着习惯走的人——具有90%的创造思维。

因此,创意死于习惯,绕开习惯走一走,创意之泉便会喷薄而出。

习惯以一种司空见惯的形态约束着人的思维,敢于对这种“司空见惯”来一点改变,奇迹便会发生了。过去有一个火车站常在雨天提醒旅客:“请各位旅客不要忘记自己的雨伞。”这种提醒有些俗套,让人听了根本不会在意,遗忘雨伞的人照样不乏其人。有一天,头脑灵活的广播员换了一种广播方式:“到目前为止,我站收到遗留在火车上的雨伞已多达3000把……请各位旅客留意。”

雨天本来容易使人感到烦闷,旅客听到这样不同以往的提醒,自然会格外留心。自此,旅客遗忘雨伞的情况果然明显减少。

无独有偶,一家植物园因常有游客折花情况发生,曾经在告示牌上写过这样一条告示:凡折花者,罚款10元。但依然有“爱花族”我行我素,折花的大有人在。一位管理人员对这种常见的“惩罚语言”大胆地进行了一下改革,他写道:凡举报折花者,奖励10元。这个小小的改变令折花者望而却步,因为过去折花只须防范管理人员,而今,所有的人都要加以防范,花木自然躲过了一劫。

上述两例,不过是在语言表述习惯上做了一点小文章而已。若是广开思路,在诸多习惯上都进行创新,就会产生奇妙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