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如何让你的孩子更优秀
1149300000022

第22章 逆境篇(3)

要帮助孩子建立自信,树立孩子的自尊心十分重要。有的孩子自尊心很强,如果做错事,自己就会非常内疚。如果父母再对他冷嘲热讽,甚至棍棒相加,就会严重地挫伤孩子的自尊心。孩子就有可能会“破罐子破摔”,越来越差。对于这种孩子,我们应多关心、体谅他,宽慰他“人人都会犯错,只要知错就改,下次不犯就行了”。帮助孩子排解消极情绪,使孩子越来越自信。自卑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同样,克服它也需要一个过程。父母要有信心,有耐心,有恒心。只有在父母坚持不懈的努力下,孩子才能逐渐克服自卑感,建立自信,更加健康地成长。

启示三:不要过于苛求孩子

严格要求并不意味着要去苛求,父母的要求应该适当,应该与孩子实际的能力和水平相适应,不能苛求孩子。当孩子取得成绩时,父母应及时表扬、鼓励,使孩子对自己充满信心。对于平时学习成绩差,考试总不及格的孩子,父母应以关心和安慰的态度,帮助孩子分析错误原因,总结经验教训,给孩子以耐心的指导,逐步提高孩子的成绩,让孩子看到自己的进步,逐渐树立自信心。

对已有自卑心理的孩子,则应适当降低对孩子的要求。其实,让自卑的孩子学会自我肯定的首要目标是:让孩子从自己的行为中获得满足和动力。应该让孩子懂得:做该做的事,并且把它做好,这本身就是成功,也是对自己最好的肯定。假如孩子画了一匹马,父母最好不要过多地挑剔,应当对孩子的每个成功之处做出由衷的赞赏:“看,那马尾巴画得真好呀,好像是在风中飘舞一样!”或者“你为马涂的颜色真漂亮!”

而重要的一点就是,父母对孩子的赞赏必须是诚恳的,而不是应付的,更不应该是虚假的。只要父母坚持做到这点,孩子就可以逐渐走出自卑的阴影。

启示四:教导孩子正确看待他人的评价

我们可以对自卑的孩子多作表扬,但其他人却未必会。他们或许会实话实说,甚至会故意挑剔,甚至讽刺挖苦。而且孩子不可能永远依赖别人的评语,迟早要依靠自己内心的动力前进。因此,我们不妨指出孩子正确的地方,并教导他不要过分看重别人的评论。

当自卑的孩子因做错事而遭到批评,往往会一下子就感到丧失了前进的方向。面对这一状况,父母应该告诉他,对待批评的最好办法便是勇于承认并加以改正。当孩子主动承认了错误之后,我们完全可以告诉他:“你这样做很不容易,因为这可需要很大的勇气。你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

启示五:丰富孩子的知识,开阔孩子的眼界

生活中常常可以看到,当许多孩子聚在一起交谈时,有的孩子高谈阔论,讨论得津津有味;有的孩子却一言不发,只在一旁听着。之所以有这么大的差别,主要是因为孩子的知识面不同。有的孩子见多识广,而有的孩子见识短浅,相比之下,那些知道的很少的孩子就很容易产生自卑感。

所以,日常生活中我们应有意识地丰富孩子的知识,开阔孩子的眼界,提高孩子的能力。可指导孩子多读书,多接触新事物,广交朋友,让孩子觉得自己有知识、有能力,从而消除孩子的自卑感。

悲观--“完了,没希望了!”

悲观主义像鸦片一样,是一种有毒的物质。虽然有时可以入药,但绝对不能当饭。

--[英]G·K·切斯特顿

心理学家塞利格曼认为,乐观思想和悲观思想的最大区别是对有利和不利事件原因的解释。乐观主义者认为,有利的事情是能不断发生的,而且是普遍的,他们能努力促使好事发生。而一旦不利的事件发生了,他们也能视为暂时的,不具普遍性的,可以改变的。而悲观主义者恰恰相反,他们认为好事是偶然发生的,坏事才是必然的。在解释坏事发生的原因时,他们或者完全责怪自己,或者全部委过于他人。他们认为坏事是无法逆转的。心理学家研究指出,乐观的人在学习和工作中更容易成功,身体也比悲观者更健康。

有著名心理学家指出:“乐观是成功的一大要诀。”他说,失败者通常有一个悲观的“解释事物的方式”,即悲观者遇到挫折时,总会在心里对自己说:“生命就这么无奈,努力也是徒然。”由于常常运用这种悲观的方式解释事物,无意识中就丧失斗志,不思进取了。

维特和安东是好朋友,他们两个相约到沙漠中去旅行。不幸的是,他们与驼队离散,身边只剩下两个空水壶和两支枪。

在炎热的沙漠中,人离开水就无法存活。饥渴之下,他们决定去找水,约定一人走一个方向,遇到危险就鸣枪告诉对方。然后,他们就出发了。

松散的沙子在行走时有很大的阻力,安东只走了一会儿,就几乎迈不开步子了。他倒在沙丘的阴凉处,一只手紧紧地抓着空水壶。他感觉自己等了好久,但是阳光依然毒辣,他的朋友也没有回来。

“完了,”他想,“没希望了!维特不是没找到水,就是抛下我,独自走了。”

他绝望地拿起枪,开始一枪接一枪冲天鸣枪……一个小时之后,维特气喘吁吁地带着装满水的水壶找来了,但他看见的是一具尸体--安东把最后一颗子弹打进了自己的胸膛。

悲观是孩子对未来失去信心和失望的个性特征。孩子对那些能够满足自己需要的事物或对象,会产生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而对无法满足自己需要的事物则会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悲观的性格是孩子在应对人生中悲伤、不幸、失败、痛苦等不良事件时所产生的消极心理。如果孩子悲观地面对人生,就会意志消沉,对前途丧失信心,而且长此以往,还会损害身体健康。

值得庆幸的是,孩子的悲观是可以缓解并消除的。早期诱发理论认为,人的性格是在后天的环境中逐步形成的,乐观的性格可以通过实践逐步培养,悲观的性格也可以在实践中逐步改塑。

父母应细心留意孩子的心理变化,以及时地采取有效地措施,避免孩子成为悲观主义者。

启示一:为孩子做出乐观积极的示范

父母自己首先要做乐观的人。每个成人在工作、生活中都会遇到各种困难,父母如何处理困境会直接影响孩子的做法。如果父母能以身作则,在面对逆境时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奋发向上,孩子也会受父母的感染,在他自己遇到困难时乐观地去面对。

在平时应多向孩子灌输一些乐观想法,让孩子明白,生活中令人快乐的事情总是长久的,一旦发生不愉快的事情,那也只是暂时的,只要乐观地对待,生活仍然美好。比如,碰到周末必须加班,应当对孩子说:“今天妈妈要去公司加班,这表明妈妈的工作很忙。”而不要抱怨:“该死的,今天又要加班。”

不管说明的方式怎样,事实是无法改变的,但给孩子的感觉却会不一样。“今天妈妈要去公司加班,这表明妈妈的工作很忙”,孩子听了会觉得妈妈很能干,在公司是核心人员。但“该死的,今天又要加班”,只会让孩子觉得大人是不愿意加班而不得不去的,这就给孩子留下了不快乐的阴影。

启示二:积极引导孩子摆脱困境

每个孩子都会碰到不称心的事,悲观的孩子更是如此。当孩子遇到困境时,父母要多留心孩子的情绪变化。如果孩子闷闷不乐,父母无论自己多忙,也要挤出一点时间和孩子交谈,教孩子学会忍耐和勇于面对,鼓励孩子凡事多往好的方面想,不要有太多消极的想法。

父母必须要注意观察孩子的情绪,只要孩子愿意与父母沟通,父母就应引导孩子把心中的烦恼说出来,这样烦恼很快就会消失,孩子也会恢复快乐。当然,父母也可以帮助孩子克服一些困难,教给孩子以正确的态度和措施,来避免产生悲观心理。

启示三:经常对孩子进行希望教育

悲观的孩子往往觉得未来没有希望,因此要经常对孩子进行希望教育。希望教育是一项细致的工程,需要父母及时地感受到孩子的沮丧和忧愁,帮助孩子驱散心中的阴影。

有一天,一个孩子拖着比他身体还高的大提琴,在走廊里迈着轻快的步伐,显得心情好极了。一位长者问:“孩子,你这么高兴,是不是刚拉完大提琴?”

他的脚步并没有停下:“不,我正要去拉。”

这个7岁的孩子懂得一个许多大人不懂的道理:音乐是一种愉快的享受,而不是不得不做的、必须忍受的工作。

父母应多引导孩子看到他的进步和长处,鼓励孩子想象美好的未来,让孩子对自己的未来充满希望。那样,孩子必定会以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事情,自然就不会落入悲观的泥潭中去了。

启示四:让孩子的精神生活丰富起来

父母可以鼓励孩子广泛地阅读,让孩子在阅读中增长知识,开拓眼界。可以选择阅读伟人的故事、童话、小说等文学作品。同时,父母应当鼓励孩子多交朋友,为孩子创造交朋友的机会,比如带孩子到邻居家拜访,邀请其他孩子到家里来玩,或让孩子多到同学家去玩等。另外,父母可多带孩子外出游玩,也可让孩子做一些创造性的活动,如利用废物制作小物件等。通过丰富孩子的精神生活,增强孩子对生活的信心和兴趣,培养孩子乐观的性格。

孩子主动去做某件事,虽然不一定会成功,但是父母应当鼓励孩子,告诉他:“失败了一次不要紧,失败是成功之母。”要让孩子多接触各类事物,见多识广了,心胸自然也就开阔了,便不容易产生悲观思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