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从不愿让两个儿子生活得过于安逸,他深知“梅花香自苦寒来”,温室里养不出参天的大树。他要让孩子们体验到生活的艰辛,而不是仅仅品味到其中的甘甜。因此,他从不让自己的孩子感到他们与普通人家的小孩子有什么不同。李嘉诚经常带着两个儿子一起挤电车,儿子们上学也是如此。他温和地向孩子们解释说,在电车上能接触到许许多多不同职业、不同阶层的人,从他们身上可以看到从业者的艰辛,可以看到平民大众的生活。只有经常与他们在一起,才能体会到任何东西都是来之不易的,这些都是坐在私家车上无法得到的。
经过多年的奋斗,李嘉诚清楚地知道,他需要传给儿子们的并不是自己的财富,他要教给他们的是自己的生活体验,是做人的品质。
独立自主自强不息
在李泽钜刚刚中学毕业,李泽楷还没有完成中学学业的时候,李嘉诚就送他们到美国读书。李嘉诚给他们提供了生活费,但是,要求他们在其他方面自食其力。
李泽楷自幼受父亲“自立创业”思想的熏陶,加上美国青年独立思潮的影响,于是,他利用课余的时间到附近的麦当劳餐厅做兼职。白天上课、夜晚打工的日子让李泽楷生活得很是艰辛,为了节约,他学会了煮饭。但更令人难以忍受的是餐厅主管的颐指气使,有很多同学很快就辞职了,可李泽楷却坚持了下来。后来,他曾形容初到美国的那段日子“好像在地狱一样”。
有一次,李嘉诚到美国探望正在读大学的儿子。
那一天下着雨,他远远地看见一个年轻人背着一个大背囊,骑着自行车,在车辆之间左右穿插。李嘉诚心想:“这实在是太危险了。”当他仔细看时,却发现那人正是自己的儿子李泽楷!
后来,学业越来越忙,李泽楷没有时间到麦当劳做兼职了,于是,他利用假日到一个高尔夫球场做球童。当球童的那段日子里,他常常背负沉重的球棒袋,致使他的右边肩膀肌肉拉伤了。
回想起在美国做兼职的那段日子,李泽楷曾感慨地说:“在麦当劳卖汉堡包的经历,对我用处不算很大,因为卖汉堡包没有变化,难以随机应变赚更多的钱。总不能降低汉堡包的售价来争取更多生意吧!而当球童就不同了,在球场内,球童多,客人少,竞争很大,这份工作要有相当的进取精神和灵敏的观察力才可干得好,所以可学到的东西确实很多。这份工作的收入全靠‘贴士’,所以你要有所选择。如果你想做一整天去拿到许多‘贴士’,往往一天下来会累得筋疲力尽……重要的是要小心选择客人,从而使自己可以不必做太多工作,但又可多获‘贴士’。拾球虽是一项极好的收入来源,但当中的窍门要你自己去摸索。”
李泽楷离开校园后,没有选择进入父亲李嘉诚的公司去子承父业。他要从父亲的名气压力下走出来,开创自己的一番天地。李泽楷还有一个宏伟的目标:他要做推动香港资讯科技业的第一人,酝酿创办“香港硅谷”--数码港。
他自立门户,组建了盈科集团,每天工作16个小时以上,投身于地产和资金投资中去。1998年成立高科技公司,与香港政府合作开发130多亿港元的“数码港”。“数码港”计划成功之后,李泽楷又接连与英特尔等国际IT巨人联手合作,把盈科彻底发展成高科技投资公司,令其在香港股市中一飞冲天,成为香港科技股的“龙头”,红透半边天。现在,香港人惯称李泽楷为“小超人”!
事实证明,李泽楷从父亲李嘉诚那里得到的是一笔无价的财富--自立与自强。因为有了它们,他的人生才变得更有价值。能够掌握自己人生轨迹的人,必将成为一个幸福的人,获得必然的成功。
秦小梅:教子五堂课
秦小梅,前外交部部长李肇星的夫人,毕业于北京大学西语系,后到外交部工作,曾先后在中国驻肯尼亚大使馆、驻莱索托大使馆、驻联合国代表团及驻美国大使馆工作。历任二秘、一秘、参赞。1997年7月到1998年7月,在中国外交部驻香港特别行政区特派员公署国际部任主任,主管香港参加国际组织和国际会议业务。1999年退休。2001年担任前外交官联谊会副会长。
为了让儿子记住自己是庄稼人的后代,爱自己的故土,李肇星夫妇为儿子取名为禾禾。2001年,李禾禾以年级第一的成绩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毕业,而后,被哈佛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录取。
秦小梅女士表示,她这一生颇感欣慰的是成就了两个比较出色的男人,一个是丈夫李肇星,另一个就是她引以为荣的儿子李禾禾。说到对儿子的教育,秦小梅将它总结为教子5堂课。
第一堂课:培养想象力
李禾禾3岁就喜欢问“为什么”,他的问题经常让秦小梅和李肇星为难。秦小梅跟李肇星商量,何不让孩子自己开动脑筋,自问自答呢?用这种方法启发孩子的想象力,秦小梅尝到了甜头。一天,禾禾久久地注视一棵小树,随后问秦小梅:“妈妈,为什么小树不会走路呢?”秦小梅便对儿子说:“禾禾自己开动脑筋想想看。”儿子边玩边想,突然说:“我明白了,妈妈,因为小树只有一条腿,所以不会走路。我有两条腿,我会走路!”秦小梅听后非常高兴,便表扬儿子。以后,但凡孩子提问,秦小梅总是先要求他自己回答。比如,“包子为什么流油呢?”“对不起,是我把它咬痛了,它哭了。”“天为什么会下雨呢?”“因为天空被乌云弄得太脏,要洗洗干净。”孩子的想象力有时让大人都自叹不如。
第二堂课:言传身教
中国有句古话叫“言传身教”,家长切不可低估“身教”的力量。其实,父母是孩子最容易模仿的对象,父母平时如何与人相处,父母之间如何相处,对孩子都有直接的影响。
有一次,为答谢一个朋友,秦小梅与她交谈时多次提到“感谢”。4岁的禾禾像听懂了一样。第二天,秦小梅给儿子顺手递了一下书包,禾禾竟然对着妈妈说:“谢谢妈妈!”从那天起,秦小梅就更加意识到家长的言行对孩子的巨大影响力。所以,秦小梅和李肇星订了一条纪律:当着孩子的面从不说别人坏话,也不吵架。以后禾禾在场时,两人总是尽量赞美别人,讨论“怎样学习人家的长处”之类的话题。李肇星有个特点:喜欢表扬人,经常回家对秦小梅和孩子说,某某人真棒,某某的英文说得太地道了。家里这种赞美他人的氛围也时刻影响着禾禾。有一次禾禾对妈妈说:“妈妈你放心,总有一天,我一定做得比某某还好。”其实,孩子已经粗浅地意识到,父母身边不乏优秀的人才。只有做个更优秀的人,才是爸妈所喜欢的好孩子。
第三堂课:懂得尊重
禾禾很小时,秦小梅就经常将家里的钱放在显眼的地方,然后告诉禾禾,这是爸爸妈妈工作劳动挣来的钱,是一家人的生活费,没有爸爸妈妈的允许不能随便拿。当然,禾禾的东西秦小梅也从不乱动乱翻,即使看见他房间很杂乱,也只是提醒他适当收拾屋子,绝不越权乱动他的物品。在家里,禾禾的日记可以大胆地放在书桌上,根本不用上锁。秦小梅觉得,如果孩子在自己家里都不能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尊重,他以后怎么能去相信社会,相信他人呢?只有尊重孩子,才能更好地赢得孩子对他人的尊重。
第四堂课:该出手时就出手
禾禾上高二时,为方便学习,秦小梅给他买了一台电脑。儿子很开心,经常泡在电脑上。一天深夜,秦小梅见禾禾的房间还亮着灯,推门一看,发现他正聚精会神地在电脑上打游戏。那年中考,禾禾的成绩从全班前几名下滑到第15名以后,老师说,儿子上课经常瞌睡。此时秦小梅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禾禾从学校回来后,秦小梅便找儿子谈话。她说:“儿子,爸妈给你买电脑是为了方便你学习,电脑的价值就是帮助人类开阔视野和提高人类的学习、认知能力,既然你意识不到它的价值,你已经没有资格再使用它。”听完妈妈的话,禾禾的认错态度很好,但秦小梅还是将禾禾的电脑扣在了自己的办公室。她认为,当孩子开始对某事物的兴趣发展到迷恋阶段时,孩子的自控能力就开始下降了。
第五堂课:进行挫折教育
禾禾从小到大都特别要强,也很努力。李肇星曾告诉他,在这个世界上,靠任何人都不行,只有靠自己。父母要求他的这种独立意识,从小就在禾禾的头脑里扎了根。
美国“9·11”事件后,禾禾所在的公司大批裁员。一天晚上,儿子打电话给秦小梅说:“妈妈,很对不起你们,我被公司裁员了!”秦小梅听得出来,儿子很沮丧。在美国读书、工作期间,没有人知道禾禾的真实身份,禾禾是想凭真本领证明自己。现在遭遇挫折,需要家人的鼓励。所以秦小梅安慰儿子说:“孩子,不是你不够出色,美国政府制定了严格的法律,企业裁员时必须考虑各色人种的比例分配,所以,你的出局并不能说明什么。别灰心,你现在能做的就是扎扎实实,继续前进。”在妈妈的鼓励下,禾禾重拾信心。2004年,心气儿很高的儿子报考了美国哈佛大学,并最终在这一年被哈佛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录取。
卡尔·威特:14岁成为博士
卡尔·威特,19世纪德国的一个著名天才。八九岁时,他就能熟练运用德语、法语、意大利语、拉丁语、英语和希腊语等六国语言,并且通晓动物学、植物学、物理学、化学,尤其擅长数学;9岁时,他进入了哥廷根大学;年仅14岁,他就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16岁时,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并被任命为柏林大学的法学教授;23岁,他发表了《但丁的误解》一书,成为研究但丁的权威。卡尔·威特能取得这番惊人的成就,并不是由于他的天赋有多高超--恰恰相反,他出生后被认为是个有些痴呆的婴儿--而是全靠他父亲教育有方。卡尔的父亲把小威特长到14岁以前的教育写成了一本书,这就是跨越三个世纪、畅销全球的教育经典--《卡尔·威特的教育》。
早期教育从语言开始
很多父母都赞成尽早开发儿童的智力,可是,究竟应该如何开发呢?德国哲学博士、法学博士卡尔·威特的父亲认为,语言是儿童智力的第一因子,是思维和接受知识的工具,开发智力应该首先从语言训练入手。
小威特刚学会辨别事物的时候,父亲就伸出手指头给他看。开始,小威特看不准也捉不到。后来捉到了,小威特非常高兴,抓住手指就放在嘴里吃起来。这时,父亲便用温和而又清晰的语调反复说着“手指,手指”。接着,爸爸和妈妈又拿出其他东西给他看,并用同样语调重复着这些东西的名称。不久以后,小威特就能清楚地发出这些名称的声音来。再大一点的时候,爸爸和妈妈就抱着他辨认一些实物,告诉他这些实物的名称,比如:饭桌上的餐具、身体的各部位、衣服的各部位、室内的器具和物品、房子的各处、院子里的花草等等。此后,父亲又教给他一些动词和形容词。每天不断,坚持不懈。
小威特刚刚能听懂成人说话,父母就每天给他讲故事。讲故事,既是对孩子进行语言训练的好形式,又是让小孩了解世界的好媒介。父亲讲完故事,总是要儿子复述。几年以后,才五六岁的小威特就能记住三万多个词汇了。平时在家里,父亲自己讲话力求发音准确,语言规范,精选词汇,杜绝方言土语。他认为让孩子先学“妙呜”再学“猫”,既浪费时间,又浪费了孩子的智力。在语言训练中,父亲没有让小威特停留在孩子式的表达方式上,而是注意由浅入深,让小威特逐步了解使用复杂的措词。小威特三岁半的时候,父亲便让他认字,他先买来几本小人书和画册,讲得正到精彩之处时,就突然停住,说:“如果你能认字,这书你就都明白了。”或者说:“这张画上的故事非常有趣,可爸爸没功夫给你讲。”书籍和画册,对小威特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极大地激发起了小威特要认字的想法和心愿。这时,父亲才把标准印刷体铅字贴到小木板上,以游戏的形式教小威特认字和组字,时间不长,小威特便能认字读书了。
小威特刚能用德语自由阅读,父亲就抓紧时机,立即教他外语。父亲教外语有三个特点:重“练”不重“背”,他认为任何一个孩子都是用练习而不是用背诵掌握了本国语言的;让孩子用不同的语言读同一个故事,从而大大提高学习兴趣;在学习外语之前,注意打好本国语言知识的基础。
在父亲的指导下,小威特学习外语进步很快,1年学会法语,6个月学会意大利语,9个月学会拉丁语,3个月学会英语,6个月学会希腊语。8岁时,小威特就已掌握了六国语言,并且能够阅读这些国家的文学作品了。
让孩子远离骄傲的困扰
凭着卡尔·威特的聪明才智,加上父亲的精心培养,他很快成为远近闻名的“神童”。但是,他父亲十分忌讳“神童”这个称号,坚持不准别人表扬自己的儿子。
有一次,德国的一个督学官,想考一考小威特。威特父亲同意了他的要求,但是事先约定:“不管考得怎样,决不要表扬我的儿子。”这位督学官是一位长于数学的学者,出了不少数学难题让小威特做,但小威特却相当轻松地很快解完了这些题目,并且演算正确。督学官禁不住赞叹地说:“超过我们学者了!”威特父亲一听,立即说道:“哪里哪里,由于这半年儿子在学校里听数学课,所以还记得。”接着督学官又出了一道大数学家欧拉想了三天好不容易才做出来的难题,要小威特做。小威特竟然只用了喝一杯茶的工夫就做出来了。督学官高兴地向威特父亲祝贺:“你的孩子胜过了欧拉!”威特父亲听了更加不高兴,严肃地说:“瞎鸟有时也能啄到豆,这是偶然的。”
老威特知道,世界上没有什么所谓的“神童”,只不过是某些人学知识较早一些、深一些罢了。
培养孩子成功的潜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