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我们的孩子缺什么
1149500000011

第11章 过分娇贵,缺少必要的生活磨练与饥饿(2)

在父母的鼓励下,佳佳如期参加了这次竞赛。那天,她看到对手如林的场面,还有许许多多的外校老师,紧张得浑身直冒冷汗,答题时手也抖个不停,再加上头天晚上紧张得觉也没睡好,结果没能发挥出正常水平,没有拿到名次,反倒考了个倒数第六名。佳佳觉得很丢人,对不起老师对她的期望,不敢去学校见老师了。

在大人看来,这是微不足道的小小失败,但是对于尚未经历风雨的孩子来说,却是对她们心理承受力的考验。

为了让女儿尽快恢复平静,爸爸周末陪着佳佳到户外散步,告诉女儿失败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事情,没有谁能总是成功,不会失败,就是那些著名的科学家也是在经历过无数次失败之后才找到通往成功的道路的。面对失败,不气馁,并从中总结经验教训,才能在以后取得更大的成绩。

通过与父亲的这次谈话,佳佳很快从这次失败中走了出来,她认识到这并不是多么丢人的事,心态也就很快恢复了平静,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在升初中考试中,她以全区第一的成就考上了当地最好的一所中学。

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总会遇到难以如愿的事,当他们想要的东西不能得到,想达到的目标没有实现时,他们就会产生挫折感。这种经历会导致他们心情痛苦、情绪低落、行为偏差、纪律松弛、效率低下,甚至于出现对抗、破坏行为,但挫折也是对孩子意志力的考验机会。让孩子学会在挫折中奋起,孩子才能得到更好的成长。这就要求家长平时多让孩子多接受生活的挑战,增强孩子面对挑战的勇气和信心,提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5.让孩子学会抵抗诱惑

忍耐是痛苦的,但它的果实是甜蜜的。

--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卢梭

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米切尔曾经对对斯坦福大学附属幼儿园的孩子们进行跟踪研究,从他们4岁,一直跟踪到他们高中毕业。

其中设计了一个著名的关于“延迟满足”的实验,这个实验是在斯坦福大学校园里的一间幼儿园开始的。研究人员找来数十名儿童,让他们每个人单独呆在一个小房间里,桌子上放着孩子爱吃的棉花糖。研究人员告诉他们可以马上吃掉棉花糖,但如果等研究人员回来再吃还可以再得到一颗棉花糖做为奖励。

对这些孩子们来说,实验的过程颇为难熬。面对诱惑,性急的孩子几乎没等到老师彻底走出教室,就已经把软糖送进了嘴里;有的孩子为了不去看那诱惑人的棉花糖而捂住眼睛或是背转身体,还有一些孩子甚至用手去打棉花糖。最后,大约三分之一的孩子成功延迟了自己对棉花糖的欲望,等到研究人员回来兑现了奖励。

多年的跟踪研究发现,那些用坚韧、顽强的毅力克制自己的欲望的孩子更稳重可靠,更能适应环境,更受人们欢迎。而那些克制力差的孩子则显得固执、孤僻,易受挫折,遇到压力易退缩,面对竞争就发慌。

这个实验很好地说明了自制力对于一个人的影响。常听到有家长抱怨自己的孩子不能控制自己。比如,上课时做小动作;一回到家就看电视,一写作业就坐立不安;喜欢吃零食,控制不住花零花钱的速度,看本书,还没翻上几页,就扔到一边。硬逼她读,一眨眼的工夫,又开始玩在线游戏,等等,这些都是孩子自制力差的表现。孩子的自制力差不但会影响到他们的生活、学习,而且还会影响到他们未来的发展。没有自制力的人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不知道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他们就像无舵的船一样,很难掌握自己的人生方向。

自制力是人的一种意志品质,即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支配自己行动的能力。换而言之,就是为了获得好的结果而克制瞬间的欲望或眼前的需求的能力。

大多数父母总认为孩子之所以在关键时刻不能自制,完全是他们“不愿意”和“不尽力”的原因造成的。其实,孩子的自制力差有多方面的原因。孩子的大脑发育不全,中枢神经系统发育还不十分成熟和完善,还有外在环境的诱惑太多,或早年未形成有始有终的良好习惯,缺乏自己的人生理想、奋斗精神以及生理因素等等,都会造成自制力差。

从父母的角度说,孩子自制力差,首先是因为中国孩子习惯于听命于包括家长、老师在内的外界力量,而很少做出独立的决定。因此,如果父母命令他们等待15分钟,他们可能会乖乖听话;但如果自行抵御诱惑,他们中的大多数就会茫然失措,听任本能做出决定。其次,是因为目前中国孩子大多为独生子女,他们通常独享父母的宠爱和家庭资源,少有需要忍耐的时候。

孩子的成长需要经历从他律阶段向自律阶段转变过渡的时期,因而需要我们成人的帮助和协助。要想培养孩子的自制力,更实际一点的帮助,那就是“规则”,制定规则,按照规则行事,那就会减少很多孩子的欲求。起初,孩子可能只是粗略地懂得“要这样做”、“不要那样做”,即使不理解为什么,但是习惯成自然后,其忍耐力也会不知不觉中得到培养。当然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家规”也应赋予更多的道德意义,要让他们明白为什么要这么做。

6.增强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

播种行为,可以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可以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可以收获命运。

--英国作家萨克雷

在媒体上我们经常会见到这样的报道:有的孩子因父母的几句呵斥而离家出走;一次考试成绩不理想,就想自杀;与老师顶撞一次,担心老师批评,想一死了之;日记被偷看,觉得侵犯了隐私,留下了遗书;与几位同学有摩擦,觉得生活无味,吞下了安眠药……

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最新公布的《中学生自杀现象调查分析报告》显示:中学生5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曾经考虑过自杀,占样本总数的20.4%,而为自杀做过计划的占6.5%,其根源都与孩子的心理状况有关。

小学一年级的女生龙龙自杀前歪歪扭扭地写下了这样的“遗书”:“我走后你们不要太伤心,我知道我对不起姥姥、爸爸、妈妈,我不是想死,我是被×××老师逼的。”这是龙龙稚嫩的笔迹,这些遗言全部写在一张照片的背后。

家人拿着孩子的“遗书”,看着孩子脸上挂着的泪痕,知道孩子自尊心太强,容不得别人的批评,才酿成了这样的苦果。

孩子的母亲那天晚上一觉醒来,看到女儿房间还亮着灯光,想进去为女儿关灯,没想到女儿锁死了门,但又有动静传出,母亲叫门,女儿不答应,母亲只好通过装修时延伸出去的凉台,爬到了女儿窗前,透过窗子缝隙,看到女儿正在桌前哭着写字。她破窗而入,发现女儿桌前摊着好几封遗书,有给母亲的,还有给非常疼她的姥姥的,还有给几位好同学的,还没写完,女儿还在写……

看到这则报道,我们在为这位小女孩如此轻视生命感到惋惜的同时,又不禁为他的抗挫折能力担忧。抗挫折力是一个人的心理品质问题,反映了一个人对待困难与挫折的理智程度,社会风险意识,对自我思想、情绪、行为的控制能力。如果孩子有较好的抗挫折能力,就能在学习生活中承受各种挫折,保持良好心态以适应生活,从而健康稳定的发展;反之,就会导致心理适应不良,乃至产生各种心理健康问题。

现存孩子的内心为什么会脆弱到就像剥离的蛋壳,稍一用力,就成了碎片的程度呢?

【1】独生子女过于优裕的生活,养成了他们娇纵的心理

现在的家庭,大多是“四二一”模式,四位老人和一对父母共爱一个孩子,溺爱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一些独生子女从小到大自己的事情全部由家长包办,形成了很强的依赖心理以及重享受、不懂得付出的性格缺陷。但是父母却认为孩子年龄小,心理承受力差,所以要给他们良好的环境。这种错误认识和做法只会导致孩子的成长缺少磨难,孩子长大后心理承受力往往会比较弱,遇到挫折就输不起。

【2】父母对孩子期望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