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我们的孩子缺什么
1149500000017

第17章 缺少安全感,需要更多的家庭温暖养成教育有失偏颇(2)

家长的手应该充满关爱与温暖,而不是让孩子感到陌生和恐惧。一个在战战兢兢中长大的孩子,会渐渐发展出负面的行为,例如,不敢表达自己真实的感觉就说谎,有需求不敢说就偷窃,变得性情暴躁、行为粗野,甚至形成攻击型人格,而性格怯懦的孩子,会产生严重的畏惧心理,表现出软弱的顺从意识,进而形成猥琐、自卑、胆小怕事、心惊胆战的性格。

与中国孩子经常受到家长打骂的情景有所不同,国外的孩子都能充分享受到大人的尊重。以德国为例,爱护儿童、保护儿童的合法权益已被列入法律条款,严禁父母“唠叨、打骂或不爱子女”,如果孩子认为自己得不到父母的尊重或受到冷遇,可向法院控告自己的双亲。此外,法律还详细解释了儿童享有的各项权利,这对孩子安全感的建立提供了健全的法律保障。

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中国家长应多向外国父母学习,改善一下亲子教育方式。前苏联杰出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家庭生活制度一开始就得到合理发展,处罚就不再需要了。在良好的家庭里,永远不会有处罚的情形,这就是最正确的家庭教育的道路。”

第一,和谐的亲子关系不仅可以增进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感情,还可以增强孩子对家长的信赖,这样,在孩子犯错误或者家长心情不好有惩罚孩子冲动的时候,就会因为亲子情“网开一面”而下不得狠手。同时,孩子信赖家长,当受到家长批评或打骂的时候,心里会多一些“这样做是为我好”的理解,从而降低心理上受到的伤害。

第二,耐心倾听孩子。如果是气急攻心的家长,在面对不听管教的孩子时,通常最直接的反应就是破口大骂。此时,建议家长先冷静下来,尝试着多一份耐心,问问孩子这么做的原因是什么。当家长的心思已经放在了解孩子的想法,并想办法帮孩子解决问题时,也许就会发现孩子的行为其实是情有可原的,并且也已经释放掉了很多负面的情绪。

第三,孩子总希望自己的要求得到满足,但有时家长会让他们失望,他们因为不满而哭闹是很正常的,家长可以给他们一些时间来处理情绪,在他们心情稍微平静时尝试着转移她的注意力。最好不要打骂孩子,这样的行为孩子可能会模仿,并用在自己的人际交往中,影响他们人际交往态度的形成。

5.吵架伤害的不仅是夫妻感情

良好的家庭环境是孩子学习的重要条件,家庭心理氛围好,你人际关系和谐,这孩子他心里踏实,他有一种归属感,有安全感。

--佚名

对于孩子来说,一个健康和谐的家庭是最温暖的,就其依恋关系、安全感和自信心的培养来说,再没有比家更重要的东西了。如果孩子总是生活在愤怒、紧张、沮丧、不安的家庭环境中,感受着忽冷忽热、变幻不定的家庭心理气候,孩子就会得出一个结论:生活是不稳定的、不踏实的、不安全的。于是,一颗缺失安全感的种子,就这样埋在了孩子的内心深处,并伴随孩子一生。

家庭不和对孩子的危害性具体来说,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使孩子的情绪受到强烈的冲击,产生消极情绪如,恐惧。悲伤、无助感等。夫妻吵架时往往吵得脸红脖子粗,用高八度的嗓门大喊大叫,常常把孩子吓得不知所措。夫妻俩吵得投入的时候,根本顾不上理会孩子,对孩子的哭喊、恳求也听而不闻。孩子看到自己认为最亲密的人之间也针锋相对,会感到自己认为最安全的避风港也不复存在,内心涌起深深的恐惧。

二是很小的孩子他们的思维能力不够成熟,是无法区分事件本身和其发生的大环境的,也弄不清楚这件事情是否与自己有关,孩子们看到大人高兴,也跟着高兴;看到大人们吵架、生气,会害怕并以为是自己的错,是自己不乖,因此产生负疚感,并压抑自己的自尊、降低自己的自我价值感。长此以往,会导致孩子自信心差,过分讨好别人和环境。

三是经常面对家庭“战火”的孩子,容易变得焦虑、多疑,尤其易对婚姻产生恐惧感。有些孩子为此表示“不想重复父母的悲剧,长大坚决不结婚”。因为与离婚相比,孩子对父母吵架的心理体验更为明显,受到的直接伤害更大。

四是日常生活中,夫妻逢工作不顺利、同事闹矛盾、家庭有纠纷、大人心情不好时,往往为一点儿小事波及无辜的孩子,大吵大闹,甚至大打出手,在有些家长看来,自己的孩子自己“骂也无妨、打也无妨”,在夫妻吵架时对孩子撒气似乎也是“人之常情、无可厚非”。殊不知,经常受到父母吵架洗礼的孩子,心灵上会产生很大伤害,他们只好通过外界来寻找感情寄托。

概括而言,夫妻吵架的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种:

一是管教观念差异。在我国的传统管教方式中,总有一方对孩子比较严厉,而另一方对孩子则比较宽容。孩子容易在其中找漏洞,进而造成夫妻争吵。

二是婆媳关系。婆媳问题一直是中国家庭的一大困扰,如果婆媳之间无法和睦相处,那么最直接影响的就是夫妻感情,还会间接地影响到子女。

三是经济问题.。俗话说“贫贱夫妻百事哀”,夫妻因为经济问题而起争执,大多是消费观念上的差异所导致的。

不管哪种原因引起的家庭矛盾,应考虑到对孩子安全感造成的负面影响,切勿感情用事。首先,要学会确切表达个人感受。许多夫妻之所以沟通失败,就是因为不懂得如何表达个人感受。在未将个人情绪调适好的情况下去沟通,所以就容易造成争执。比如说,你可以先告诉对方,由于刚刚听到一个不好的消息,所以心里觉得很难受,希望对方能够体谅你的心情,接着再条理清晰地和对方谈话,就能减少很多争执和冲突。

家长都不应当着孩子的面攻击、数落另一方,或者指使孩子不理另一方,更不能拿无辜的孩子出气,以免让孩子感觉失去安全感,分散孩子的注意力,使孩子过分关注父母的矛盾。

如果孩子亲眼目睹了你们之间的战争,并且孩子已经到了懂事的年龄,事后,即使你们夫妻已经和好了,也别忘记了向孩子道歉,告诉孩子“爸爸妈妈做错了”,吵架的事情已经过去,下次再面临相同的状况时,爸爸妈妈一定可以处理得更好。虽然他不见得完全听得懂,但却能感受到你们对他的信任和爱。

6.爱的缺失带来的心理失衡

有了爱,便有了一切,有了爱,才有教育的先机。

--中国儿童文学作家冰心

随着离婚率的提高,如今的单亲家庭越来越多,所谓的单亲家庭是指只有一个父亲或母亲的家庭,这样的家庭并非仅仅源于离婚,还包括那些因病或事故失去双亲之一的情形。

单亲家庭意味着完整家庭的消失,给双亲之一带来心理上的悲痛和挫败感,如果大人不能尽快从悲痛中走出来,还会对孩子的心理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这包括被抛弃感:父母之一的离开意味着丧失和被抛弃,不论父母的离婚是在什么样的名誉或情形之下导致的;不安全感:伴随着丧失与被抛弃感而来的,是孩子内心中的不安全感,过去的完整家庭不存在了,现在变得很孤单,经济和居住条件可能都不如从前那样有保障,未来可能还要面临一个重组的新家庭。

珍珍就是来自一个单亲家庭的小女孩,4岁的时候父母离异,后来,她在姥姥家和姨妈家都住过,因此从小她便缺少父爱,敏感多疑,缺少安全感,对婚姻充满了恐惧,还伴有抑郁、失眠、多梦,心情糟到了极点,甚至有自杀的倾向。可见,大人离婚对孩子心理的负面影响是很大的。

作为单亲父母,怎样减轻孩子的不安全感呢?

首先,离婚后的单亲父母在孩子面前要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也有不少单亲家庭的孩子具备很健康的心智,如热情、懂事、善解人意,这取决于他的照顾者能够积极乐观地对待自身的婚姻突变,能让孩子站在父母感情破裂的外面,而非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离婚是跟他有着密切的关系,否则孩子必然会没有自信心和安全感。所以单亲父母要将离婚后自怜自哀的心情收拾好,你不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首先自己要远离这样的状态。

其次,离异后的单亲家庭家长要有自己的精神世界,不要把孩子作为精神世界的全部,因为这样做,对孩子来说是一种巨大的压力。家长和孩子都要有各自独立的空间,别过分“关注”孩子,否则过分的“亲密”,用爱来控制孩子,会让孩子有时扮演着他不该扮演的角色,让他感到一种巨大的压力,从而出现心理问题。

再次,单亲父母应告诉自己:虽然做不成夫妻,但自己永远是孩子的父母。要让孩子感到双亲的爱会像过去一样永远陪伴他。为了不破坏孩子对双亲的忠诚,一方不能在孩子的面前诋毁对方。要给孩子见对方或对方来探视孩子的自由。在孩子的抚养费上,为了减少孩子的被抛弃感,付费方不能因不满对方而恶意拖延或拒付。

最后,要避免“婚内单亲”。看看床头挂着的大幅全家福,他【她】还在;打开全家的户口簿,他【她】也在。可是,当老人因病卧床需要长期照顾、孩子无心学习期待耐心开导、厨房下水口堵塞急需疏通时,他【他】却总是不在。特别是对于孩子而言,虽然生活在双亲家庭,但在生活、心理上却只感受到单亲的照顾和爱的现象,即是当下热议的“婚内单亲”。

孩子由于感受不到温馨和关爱,久而久之便会出现消极的情绪和不良的情感反应,具体表现在情感的脆弱、易激动、没有安全感,觉得自己生活得不愉快,没有幸福感,心理失衡,甚至会觉得自己被遗弃感,从而对社会充满仇恨,走上犯罪的道路。有调查显示,常被父亲拒绝和否认的孩子,易产生焦虑情绪。

多为孩子创设人际交往的环境。针对单亲家庭的孩子性格容易趋向内向和孤僻等特点,让孩子多接触社会,多为孩子创设一些人际交往的机会,或者把孩子的好朋友请到家里来做客,或者带孩子到公园里去玩,也可以陪孩子看动画片等等,总之,要多沟通。

7.过度的保护是爱也是害

世界上有两种生活方式:或靠自己的勤劳,或靠别人的愚蠢。二者必居其一。

--法国作家拉布吕耶尔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村庄的附近有一条大河,孩子们成群结队地在水里嬉戏,但是这条河流在带给孩子们欢乐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悲剧,每年都有孩子被河水无情地吞噬生命。

在这个村子里有一户姓赵的人家,孩子是家里的独苗,经常跟小伙伴们到河里玩水,有一天被父母发现了,都心疼的了不得,担心孩子万一有什么闪失,父母以后的养老都会成问题。

于是,那一次父母把孩子狠狠地教训了一顿,从此限制孩子跟别人家的孩子去玩水。爱玩水的孩子只能远远地看着小伙伴们在水里尽情地玩耍,然而他想起父母那凶狠的表情,却不敢靠近河流一步。

在父母看来禁止孩子玩水是保障孩子安全最好的办法,但是他们没想到会给孩子的生命造成隐患。孩子9岁那年,村里发生了一场洪水,其他善于游水的孩子都在这场意外灾害中得以幸免,唯独这个孩子呛了几口水后,就再也没有爬上河岸。

父母强忍着丧子之痛,想想以前太溺爱孩子了,什么危险的东西都不让孩子碰,看见孩子削水果,担心孩子会被水果刀伤到,马上抢过来,替孩子削;看见孩子单独过马路,总是不放心,不是告诉孩子过马路的安全方法,而是牵着孩子的手过马路;孩子想体验一下户外生活,家长担心孩子在烧烤野餐会玩火自焚;孩子喜欢登高望远,爬树、上房什么的,父母总担心孩子会有个三长两短,常常阻止孩子做类似危险的事情。“火柴危险,不许动!” “菜刀会割破手指,不能动!”“煤气危险,不要去摸它!”孩子做了之后还要恐吓说“太危险了!你想吓死妈妈不是?以后可不能冒这个险了。你想要什么告诉妈妈,让妈妈帮你去做。”这种一心想保护孩子免遭危险的妈妈,总是想让孩子远离危险物。然而,孩子远离危险物就果真能确保安全吗?

事实上,父母放不开手让孩子自己尝试,当危险真的发生时,孩子往往会乱了手脚,不知如何应对。另一方面,父母告诉孩子这也危险,那也危险,会让孩子产生不应有的畏惧心理,做起事来缩手缩脚,对新奇的事物也就失去了体验的欲望。

其实,只要父母提醒孩子使用水果刀的正确方法,过马路的注意事项,告诉孩子户外野炊要注意安全,指出爬树要小心翼翼,而不是强迫阻止,孩子也会摸索出防止危险的方法。

比如,指导孩子学会使用火柴或菜刀,不仅教他如何使用,还要让他反复操练。这种做法的优点有两个:一是孩子的好奇心得到满足以后,即使家长不在,他也不会去妄动那些曾经诱惑过他的东西了。不要怀疑孩子一旦掌握了用法会不会越干越想干,一定要相信孩子,让孩子尽情享受到与家长在一起使用危险物时的兴奋、喜悦之情。二是孩子可以学会防止危险的要领,提高灵活运用的能力。他们掌握了技巧之后,即使一个人去做,也会安全无误。

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非常具有冒险精神,他虽然厌恶那些把商场视为赌场的人,但是他懂得风险越高,收益越大。驰骋商海,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生活提供给他的最伟大的历险活动。

他曾说,他的人生轨迹就是一趟丰富的冒险旅程,如果让他找出哪一次冒险对他对具有决定性、最关乎他的未来,那莫过于打入石油工业了。

当他一头扎进炼油业,苦心经营不到一年,炼油为他赢得了巨大的利润,在那一刻,他意识到,是胆量,是冒险精神,为他开通了一条新的生财管道。

他把他自身具有的这种冒险精神传授给了儿子,为了让儿子从小明白不能在别人的保护下生活,常常允许孩子们单人去划独木船或驾驶帆船,还让他们去冒险,尝试可能涉及的危险。为此,洛克菲勒9岁的儿子从小马的背上摔下来过,12岁的儿子玩气枪打伤过自己的脚,尽管父母心里很害怕,但他们还是硬着头皮让孩子去尝试。

危险总是难以避免的,作为父母的,不是让孩子如何躲避危险,而是正视危险,孩子才能提高应对危险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