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我们的孩子缺什么
1149500000019

第19章 金钱价值观扭曲,没有理财能力(2)

生活在富裕国家的孩子们,一般从八九岁起就懂得了如何精打细算地支配自己有限的零花钱了。那里的孩子们经常会说:“我还没有攒够钱,不能买自己喜欢的东西”“我的钱要等到商品降价时才能用”之类的话,因为他们知道,父母在给零花钱方面是绝不会迁就他们的。孩子们每周仅能从家长那里得到有限的零花钱,通常只有几枚硬币,这样,孩子在买东西前就会再三权衡自己最需要什么,然后再一点一点地慢慢积攒。

约翰·D·洛克菲勒是美国实业家、超级资本家,美孚石油公司的创办人,在美国商业界,提起他的财富盛名,用“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其拥有的私人财产早已高达十亿美元以上,一向热衷慈善事业,截至20世纪20年代,洛克菲勒基金会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慈善机构,他赞助的医疗教育和公共卫生是全球性的。他一生直接捐献了5.3亿美元,他的整个家族对慈善机构的赞助超过了10亿美元。

但洛克菲勒本人生活上一向保持着节俭的作风,平时花钱都很节省。有一次,他下班想搭公车回家,缺10美分,于是就向他的秘书借,并说:“你一定要提醒我还,免得我忘了。”

秘书说:“请不要介意,10美分算不了什么。”

洛克菲勒听了正色道:“你怎能说算不了什么,把1美元存在银行里,要整整两年才有10美分的利息啊!”

人们很难将洛克菲勒如此节俭的作风与其亿万富翁的身份联系起来。不仅洛克菲勒本人注重节俭,而且他的子女也都很好地继承了这一作风。洛克菲勒家族能够经历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到现在已经是第六代了,仍在续写其历史的辉煌,独“富”天下,完全打破中国“富不过三代”铁一样的定律,这与他们的财富观念和从小对子女的教育是息息相关的。

尽管他们的家族拥有如此多的财富,每一代子女都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但为了避免孩子被家族的光环宠坏,不管是老约翰洛克菲勒还是小约翰洛克菲勒,始终坚守“富而不奢”的价值观念,防止孩子挥金如土。他们首先不让孩子们知道父亲是个富人,洛克菲勒的几个孩子在长大成人之前,从来没有去过父亲的办公室和炼油厂。其次,就是对儿女的零用钱这样的小事他们也始终管得很紧。

他们对子女的零用钱做了以下细致的规定:7、8岁的孩子每周只有30美分的零用钱,11至12岁每周1美元,12岁以上的每周有2美元。这些零花钱每周发放一次。同时还为每人买了个小本子,要他们记清楚钱的去处,当下次领钱时需要孩子们将账本交给家长检查。如果钱账记得准确无误,没有随便乱花,下次发钱的时候会多给5美分,否则会少给5美分。此外,父亲还鼓励孩子以自己的劳动挣取金钱,比如,捉到走廊上的苍蝇,每一百只可换取10美分,捉到一只耗子,可奖励5美分,削铅笔1角钱,练琴每小时5分钱,修复个花瓶能挣1元钱,一天不吃糖可得2分钱,第二天还不吃奖励1角钱,每拔出菜地里10根杂草可以挣到1分钱,保持院里小路干净每天是1角钱, 背柴禾、劈柴禾也有奖励。

劳伦斯和哥哥纳尔逊,分别在7岁和9岁时取得了擦全家皮鞋的特许权,皮鞋每双5美分,长筒靴每双10美分。这样的事情听起来似乎很难和富可敌国的洛克菲勒家族联系起来,但事实的确如此。洛克菲勒为自己能把孩子培养成小小的家务劳动力感到很得意。

后来女子们都长大成人,先后进入了大学学习,父亲给子女的零用钱与普通家庭孩子的标准相差无几,如果遇到特殊情况,超过了这个标准,需要另外申请。这个规定曾一度让一向贪吃贪玩的四儿子温斯格普在大学交女朋友期间花销过大欠下一笔债,因无力偿还,只得向大姐巴博请求救援。

有的儿子有时的确发现自己手头现金拮据,某个期间花的钱超过了预期,不得不请求父亲提前给钱,而父亲通常会表现出很失望的样子,并把儿子的请求当做是教诲和指导的机会,让孩子做好自己的开支。

父母一定要利用孩子使用零花钱的机会,对孩子的零花钱进行必要的约束,既不阻碍孩子独立性的发挥,又让孩子在支配零花钱的时候,增强理财观念、培养独立自主的能力,并在使用零花钱的时候树立自己的价值观。

即使孩子还小,也不太懂得确切的金钱数目,父母如能固定给孩子零用钱,也可以帮助他们开始练习支配金钱,因为零用钱可以说是教导孩子如何计划、做决定、储蓄的有效工具。零用钱的数目一方面得考虑家中的经济状况与其他家庭标准,另一方面则视孩子的年龄与实际需要而定。刚开始不宜给得太多或太少,因为给得太多,孩子在不知如何妥善运用的情形下,容易养成浪费的习惯,而给的太少,则失去给零用钱的用意,也达不到教导储蓄的目的。

孩子的零用钱不是向父母求来的,父母千万不要以为给孩子零用钱是施小惠,因为只要父母答应给了零用钱,就已经属于孩子的了,至于孩子如何使用零用钱也是孩子自己的权利,父母不应横加干涉,只需从旁指导和建议如何善用即可。假若孩子买了不实用的东西,或者真需要某个东西,钱却花光时,他会比父母更懊恼,所谓“不经一事,不长一智”,他自然会从中学到教训。

父母得守信用,在约定好的时间准时并如数地给零用钱,如没有特殊的理由最好不要拖欠。因为晚给一天,孩子会对父母的信用产生怀疑,这是很单纯的想法,并非孩子小气或爱计较。同时,零用钱不能成为奖励和惩罚孩子的工具,如考试成绩100分,给10元;碗没洗,扣5元等。奖惩问题与金钱教育是两回事,而且这种做法常常使孩子产生“以钱控制人”的错误观念。

5.培养孩子储蓄的好习惯

蓄积者,天下之大命也。

--西汉著名政治家贾谊

如今的孩子不可避免地要与金钱打交道,其中,压岁钱就是孩子获取金钱的重要途径之一。现在大多数家庭条件好了,过年封给孩子的压岁钱“红包”也越来越大。据调查,有80%孩子的压岁钱超过1000元,有5%孩子的压岁钱超过5000元,对于这部分收入,很多孩子并不知道应该如何科学、合理、妥善地支配,只有少数比例的孩子头脑中有存钱的概念。因此,帮助孩子打理好压岁钱,培养孩子的储蓄习惯就成为家长义不容辞的责任。可以说,从小没有“储蓄罐”的孩子是不健全的孩子,这是一个颇有见地的认识。

美国父母非常重视孩子储蓄观念的培养,比如,孩子想吃冰激凌,如果买一杯要花50美分的话,父母就会告诉他:“你想吃可以,但是今天只能给25美分,等到明天再给你25美分,你才能买来吃。”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唤起孩子的储蓄意识。

犹太人特别是犹太商人不管多么富有,在生活中,都以积蓄钱财为荣。依照世界的标准利率来算,如果每天储蓄1美元,88年后可以得到100万美元,如果每天储蓄2美元,10年、20年后,很容易达到100万美元,因为这种有耐性的积蓄会得到利用,也由此得到了更多的赚钱机会。也就是说机会存在于各处,但只提供给那些手中有余钱的人,或是那些已经养成储蓄习惯,而且懂得运用金钱的人,所以,父母一定要让孩子养成储蓄的良好习惯。

【1】为孩子买三个储钱罐

爸爸妈妈可以在孩子的重要日子中,一起去挑选他们喜欢的存钱罐,当作礼物送给他们,让孩子更重视自己选择的礼物。

美国著名的教育专家戈弗雷在《钱不是长在树上的》一书中,建议父母最好给孩子买三个漂亮的储钱罐,第一个罐子里存进用于日常开销的钱;第二个罐子里存进将来某个时期购买较为贵重物品的钱,比如一辆童车、一件火车模型、送给爸妈的生日礼物等;第三个罐子里的钱则长期存在银行里。当孩子看到储蓄罐里存有数目不菲的钱时,他会觉得很惊喜。当孩子用“自己攒的钱”买到自己想要玩具时,会比轻而易举地从父母处得来更加珍惜,还可以懂得积少成多的道理。

【2】一起决定应该存多少钱

可以根据孩子平常的花销,计算出每天可以节省多少钱,将这些钱存起来;也可以根据孩子要买东西的价格,制定出每天应存多少钱。每隔一段时间【例如三个月或半年】父母需检视孩子的财务状况,若孩子确实做到了,可以颁发一笔“量入为出”奖金,或是增加一点零用钱作为鼓励。

【3】给孩子在银行开设理财账户

让孩子早早拥有属于自己的“私房钱”有利于培养孩子经济上的独立性,孩子上小学以后,父母可以陪孩子到银行办理帐户的申请,只有等孩子正式拥有了自己独立的账户后,让孩子通过消费来理财的学习才算系统、全面地展开了。

独立帐户不仅为孩子的合理消费提供了实习场所,而且也可帮助培养孩子合理储蓄的良好习惯,即所谓的“该消费时就消费,该节约时就节约”。当孩子拥有自己的一本存款簿,知道其中的数字意义时,他会愉快地看着日渐增加的存款,进而养成良好的储蓄习惯,如果存款簿的数字很少,而又有想买的东西时,孩子自然得加紧储蓄的努力了。

当然,这样做对孩子的耐性是很强的考验,如果孩子对此感到灰心而失去存钱的兴趣,家长可以有意识地进行“延迟满足”的训练,比如在吃蛋糕、买玩具、买手袋……这样一点一滴的生活小事中,通过分析、转移注意力、加大延迟满足的威力等各种方式,延迟满足孩子的需求。

【4】传授给孩子存款方面的知识

当家长到银行办事时,不妨也把孩子一起带去,让孩子了解银行的作业流程、ATM功能等。家长可以帮助孩子利用自己的帐户理财,利用银行的对帐单、投资报表等,让他们亲身感受到“复利”的效果,鼓励孩子多储蓄。

【5】建立孩子的理财目标

帮助孩子成为在经济上有责任感的孩子,并协调好短期消费欲望和长期投资资源之间的关系,家长责任重大。如果孩子压岁钱数额较大,除了存定期储蓄以外,还可以精打细算,适当选择增值快的理财方式。

【6】准备一本账簿

当孩子还小的时候,父母常会代管孩子的礼金或压岁钱做储蓄,这并没有什么不好,但得账目清楚,最好的方式是准备一本账簿,清楚地记下每一笔进出金额的数字和日期,其意义并不是与孩子锱铢必较,而是兼具互信和鼓励的表现。

【7】引导孩子学会储蓄

家长都不希望孩子乱花钱,而且最好是能把一部分的零钱或压岁钱存起来。但是,孩子大多数是立即享乐主义者,除非有很好的理由,否则很难让他存下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