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养生革命1:不生病的习惯
1149600000008

第8章 进补习惯--注意进补,健康的灵丹(2)

鲜牛奶和酸奶是饮食中钙的重要来源,一杯【240毫升】鲜奶或酸奶的钙含量达300毫克。此外,豆腐、坚果和深绿色蔬菜【甘蓝、花椰菜等】也富含钙。但是大部分人并没能从日常饮食中吸收足够量的钙,女性尤为明显。因此,人们需要有意识地补钙,有计划地增加饮食中钙的含量,例如每天喝3杯牛奶。但是对许多人来说,这样的饮食计划是很难长期实施的,那么就可以考虑采取每天口服钙片的方式。

目前市场上出售的钙片主要有两种形式:碳酸钙和柠檬酸钙。碳酸钙片比较便宜,含钙量高【含40%】,但是要有足够的胃酸才能被吸收,最好在进食时或进食后不久胃酸分泌最高时服用。柠檬酸钙比较贵,含钙量低【含21%】,不过不需要胃酸也能被吸收,比较适合胃酸分泌少的老年人。各个厂家生产的钙片质量不一样,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办法来测试它们是否能被身体吸收:用一小杯温水或醋溶解一片钙片,看看是否能在30分钟内几乎全部溶解。

市场上还有一些用牛骨粉、白云石、贝壳粉做成的“天然”钙片。天然的东西虽然较好,但这些“天然”钙片却可能会被铅、汞、镉等有害重金属污染,长期服用,会对人体的健康带来损害。

人体一次最多只能吸收500毫克的钙,因此不要买每片含量高于500毫克的钙片,否则只是浪费。假使你需要一天补1000毫克的钙,也应分两次各服500毫克的钙片,而不要一次服1000毫克。有的人在吃了钙片后会便秘,如果发生这种情况,可以尝试改用一天多次服用小剂量的钙片。

补钙并不是多多益善。人体每天摄入的钙不宜高于2500毫克,否则会有导致血钙过高、损害肾脏、影响其它矿物质的吸收等危险。根据国外的研究,如果儿童长期超量补钙,会使血压偏低,增加日后患心脏病的危险。而肠道中过量的钙,还会妨碍铁和锌的吸收,引起贫血和食欲不振,对儿童的生长发育造成一定的伤害。此外,德国科学家研究证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也与钙有关系。

人体要吸收、利用钙,需要有维生素D的参与。一个人每天对维生素D的需要量为5~10毫克【200~400国际单位】,但是人的皮肤受到紫外线照射后可以自己合成维生素D,无需从膳食中摄取。不过人体产生维生素D的效率和肤色深浅有关。肤色浅的人只要在阳光下照射15分钟就能够生成足够一周需求的维生素D,肤色深的人则可能要用几个小时才能达到类似的效果。如果你的肤色很深,或很少晒太阳,可以考虑服用维生素D片。维生素D也不是多多益善,如果每天的摄入量超过50毫克【2000国际单位】,会危害健康。

而且,靠钙片补钙的效果并不像钙片广告所宣传的那么大。2006年2月美国研究人员发布了一项关于补充钙剂、维生素D和骨折风险的研究报告。他们对36,282名50~79岁的绝经期健康妇女进行临床试验,将她们随机分成两组,一组每天口服1000毫克钙【碳酸钙片】和400国际单位维生素D,一组每天口服安慰剂,试验时间平均持续7年。结果表明,补钙组的髋骨骨质密度有略有增加【增加了1.06%】,髋骨骨折的发生率平均减少了12%。补钙对60岁以上的妇女的作用更显着,补钙组髋骨骨折发生率减少了21%。

关于钙,说了这么多,其实,钙只是国民缺乏和英注意补充的维生素A、B2、铁等几种微量营养素的其中之一。合理的营养,不仅仅指吃药片,膳食调整才是最重要的,所以,补充钙元素的时候也应该以调整膳食结构为首选。

健康习惯小贴士:

最能补钙的蔬菜和水果:

1、蔬菜

芹菜、油菜、胡萝卜、萝卜缨、芝麻、香菜、雪里蕻、黑木耳、蘑菇。

2、水果与干果类

柠檬、枇杷、苹果、黑枣、杏脯、桃脯、杏仁、山楂、葡萄干、胡桃、西瓜子、南瓜子、桑椹干、花生、莲子。

保健品,吃还是不吃

人类似乎从未停止过延年益寿的渴望,为求保健,古代的人们前仆后继,不惜重金,炼丹服药,虽九死其未悔;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认识到了丹药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于是,保健品粉墨登场,取而代之,人们照样前仆后继,不惜重金,争相购买。

以逐利为目的的商人瞄准了人们渴望健康的心态,利用人们健康知识方面的盲点,将服用保健品做成了一种时尚。有目标指向父母的,你不买它就是不孝敬父母;有目标指向孩子的,你不买它就是不关心下一代;有目标指向男人的,你不买它就不是一个真正的男人;有目标指向女人的,你不买它就是不爱惜自己的那张脸;有目标指向所有人的,你不买它就是不关注自己的健康……不仅名目繁多的保健品长江后浪推前浪,就连许多正常的商品也纷纷戴上了“保健品”的假面具:食用油、牙膏、茶叶、咖啡、水果……然而,当人们真正把目光投向保健品的时候,却屡屡感到失望,甚至上当受骗。那么,我们究竟应该如何认识保健品?保健品到底是吃还是不吃?

对于保健品,人们有一种习惯性的认识,那就是,保健品应该是用来治病的,如果治不了病,那这种产品就是没用的。这实在是受了商家的误导。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保健品的定义。1996年3月,国家颁布的《保健食品管理办法》规定, 保健品指的是“表明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食品。即适用于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调节机体功能,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的食品”。由这个定义可知,保健品是一种特殊的食品,其主要作用是调节某种功能,而不是治疗疾病,其适宜人群是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群。

由于公众对于卫生管理部门对保健品做出的专业性的说明不易理解,许多保健品生产厂家就钻这个空子,无限夸大了保健食品的功能。

它们往往声称对一般人关心的大部分或所有健康问题有良效,比如增进智力、抗衰老、增强性能力、美容、减肥、抗癌、预防心脏病。而且,它们往往把药理归结为“提高人体的免疫能力”这种模糊的说法。

它们往往声称老少咸宜,毫无副作用,诱使许多人抱着“反正吃不死人”的心理去试一试。“吃不死人”只是说明它无毒,而无毒并不等于无副作用。有些食品、药品的毒副作用要在很长时间之后才能逐渐表现出来。

它们往往自吹是最新科学成果,或是祖传秘方被最新科学研究证实。

它们往往拉出“著名科学家”唬人,其试验或理论依据,往往是来自于一位科学家或医生的发明。比如“核酸营养”宣传文章的依据几乎全部来自美国医生富兰克。但是科学研究的特征是可重复性,某个人的实验结果是不足为凭的,因为可能造假或出差错,只有经过不同实验室的独立、反复的验证,才能成立。

它们往往声称服用过的人都说有良效,并会列出一些人,特别是名人的证言。但是在科学研究中,证言从来不被当作证据。一个人吃了某种东西而觉得有效果,不一定就真是这种东西在起作用,可能是别的东西,也可能是心理作用。只有严格控制、反复测试、双盲、有对照组的试验结果才是可靠的。

它们往往隐瞒主要成分,广告所说的主要功效成分与其向管理部门申报的成分不符,被吹得天花乱坠的“生物活性物”实际上不过是非常常见的药物。

这些说法扰乱了消费者的视听,再加上广告中一众明星的“现身说法”,保健品似乎真成了包治百病的不二选择。

那么,我们要不要吃保健品呢?

作为食品中的一种特殊类型,保健品当然可以吃,但一定要有针对性地吃,既不能把它当作药品,也不能拿来当饭或是零食吃。丹麦科学家研究发现,并不是所有的保健品都对身体有益,举维生素保健品为例,长期服用维生素A、维生素E等,非但不能起到保健作用,反而可能增加健康受损的风险。科学家们认为,这些保健品可能破坏了人体内的天然免疫系统,从而产生吃补药过多反而有害的后果。还需引起注意的是,保健品所带来的营养过剩,也是造成孩子“性早熟”的一大诱因。

说到底,如果你的饮食结构合理、平衡,就没有服用任何保健品的必要;即便是不平衡,也只需添加那些必须的营养品,如微量元素、维生素等。实践证明,长期饮用传统的饮料,如茶、葡萄酒等,对身体有一定的益处,但却没有任何确凿的证据表明,服用保健品对身体能起到立竿见影的健康效果。要而言之,这世界上是没有灵丹妙药的,永葆青春、长生不老的幻想,过去是,现在也还是。其实,吃什么并不重要,平衡合理的饮食结构才是身体健康的最大保证。

健康习惯小贴士:

选购保健品的原则:

1.看准包装上的卫生部批准的文号和规定的标志。国家批准的保健品都有一个“小蓝帽”标志。

2.看准其宣传的保健功能是否在卫生部批准的范围之类。这22种保健功能是:免疫调节、调节血脂、调节血糖、延缓衰老、改善记忆、改善视力、促进排铅、清咽利喉、调节血压、改善睡眠、促进泌乳、抗突变、抗疲劳、耐缺氧、抗辐射、减肥、促进生长发育、改善骨质疏松、改善营养性贫血、对化学性肝损伤有辅助保护作用、美容、改善胃肠道功能。

3.看准外包装上注明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适宜人群、食用量及食用方法。

“吃啥补啥”有道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