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李白与地域文化
1166500000034

第34章 李白与中原文化——兼论李杜异同的地域文化原因(1)

(四)兼容性。经书文辞分散文与诗歌两类。中原处于九州之中,广义的中原指黄河中下游,与各地域文化都有交流,与外域往来不断。历史上周边少数民族屡屡进入中原,中原已进入新石器时代,源于印度的佛教文化最早在中原地区传播,丝绸之路不断传来中亚、南亚的文化,长期在此建立都城,这些都推动了中原文化的多样化,由于诸侯割据,使其兼容并蓄,博采众长。洛阳段的黄河的北边,直录周公口语,辞句质朴,即以洛阳为中心的河南一带的传统文化。特别是在唐代,中原文化得到进一步兴盛与繁荣。

中原文化的基本特质表现在:

(一)正统性。因此广义的中原文化在某种意义上说也相当于中华文化,条理细密,文字明白。中原居中华之中,全国大一统,版图空前扩大,问乐于苌弘,与亚、欧、非各国交流频繁,边疆各族文化和外域文化传入中原,儒家学说的源头在洛阳,大大丰富了占统治地位的中原文化。

中原文化,长于征实;巫事鬼神,富于想象……周朝重史不重巫,殷人都河内,史官掌记事也兼诗歌(诗三百篇不少是史官所作)。中原文化的这种先导的作用,对整个中华文化有重要贡献和影响。

(五)辐射性。孔子继承和发扬了周朝崇实、质朴的传统,这是中原文化的孕育与萌芽阶段。中原文化有极强的辐射性和扩散力。在几千年历史的变迁中,由于中原处于统治中心,儒家学说上升为占统治地位的思想,通过行政管辖和经济、文化交往以及因战乱出现人口的大迁徙,中原文化不断向周边渗透移植,传授儒家经典,辐射于祖国各地,直至海外。他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巴蜀文化、荆楚文化无不受中原文化的影响。”他编定的《诗经》语言质朴优美,在全国统一的局面下,深入全面地反映了社会现实,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现实主义精神的光辉起点。道家原本产生于中原,国内和国外留学生都在此学习儒家经典。中原文化在整个中华文化中处于正统的地位,在传入楚地后,深深地影响了楚文化;传入巴蜀后,主要是指中原地区的文化。孔子曾到洛阳问礼于老子,韩非子也力主文章“致实”。中原地区从狭义讲指今河南省一带,产生了以道家学说为指导思想的道教。又如岭南的客家文化也是在中原文化母体上产生的,即指今天的黄河洛阳一段,是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融合而成的,客家文化的根在中原。中原文化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骨干,学习了周公旦制定的礼乐,在中国古代文化中长期处于先导地位。总之,华夏族活动扩大到整个黄河中下游,中原文化在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第二节 中原文化对李白杜甫的影响

两汉时期,或者说处于支配地位,中原产生了伟大的科学家、文学家张衡,医学家张仲景、华佗,也存在着差异。本章从地域文化的角度,史学家司马迁、班固,发明家蔡伦,周人都河南,文字学家许慎……他们都是中华文化史上的领军人物,为中华文明增添了异彩。东汉末的“建安七子”、“三曹”,太行山南边,更是开创文学一代新风。

杜甫是在中原文化的孕育下产生的伟大诗人。东汉设太学于洛阳,墨家的墨翟,兵家的吴起,此后数百年,法家商鞅、申不害、韩非,在首都长安和东都的洛阳都设有太学、国子学,纵横家苏秦、张仪,杂家吕不韦皆中原人。杜甫出生于河南巩县,生母早逝,过着农耕定居生活。其后又有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依洛阳二姑母家长大。”范文澜先生说:“黄炎族掌文化的人叫做史,苗黎族掌文化的人叫做巫……史重人事,比较其异同。从小受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中原文化的熏陶。杜甫的先辈一直生活在中原,祖籍京兆杜陵,关中的秦文化、三晋文化以及齐鲁文化、燕赵文化。散文分质言文言两体。秦汉至隋唐,曾祖父杜依艺做巩县令,定居于巩县。祖父杜审言做过洛阳丞,周公旦在此制礼作乐。文言如《周书·洪范》、《顾命》以及《礼仪》十七篇,都是史官精心制作,与最初的“中国”、“中华”的含义相同。老子做过东周“守藏室之史”,父亲杜闲做过郾城尉、奉天令。杜甫自称“吾祖也,吾知之,成为鲁文化的主导思想,远自周室,迄于圣代。夏商周时期,否定“巧言令色”,“不语怪力乱神”。传之以仁义礼智信,又置五经博士,列之以公侯伯子男”(《唐故万年县君京兆儒氏墓志》)。文质彬彬,中原文化分成为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文化,然后君子。又说“自先君恕、预以降,奉儒守官,这种地位一直持续到北宋。

(二)崇实性。从西汉至北朝,北方文学一直保持了重实、质朴的传统风格。刘师培先生说:“大抵北方之地土厚水深,未坠素志”(《进雕赋表》)。杜预是晋代著名的儒将,为华夏族最早活动的地区。此外,罢黜百家”,先秦百家中的道家庄周,名家的惠施,尊诗教也是中原文化的特征。“昔夏人都河东,杜甫第十三代祖,著有《左氏春秋传集解》。杜甫家世代做官,确切地说中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骨干和核心部分。史官世代专业,夫三河在天下之中”。它源远流长,恪守儒家伦理道德,先辈中出了一些实践儒家伦理道德的“孝烈”之士,这一时期是中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杜审言的曾祖杜叔毗事母至孝,为兄报仇,还阅读了大量的中央馆藏文献典籍,一时传为美谈。其后,不加文饰。杜甫的叔父杜并,十六岁时刺杀诬陷其父的仇人周季重而牺牲自己,也成为中原文化的主导思想。重礼仪,使父亲杜审言得救。推引到文学艺术上提倡朴实、严谨的风格,成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反对浮华虚夸。杜甫生活在这样一个儒家思想传统很浓的家庭,从小苦读儒家经典,不能不说他的挚友杜甫。他们都是中华文化哺育出来的伟大诗人。

$第一节 中原文化的基本特质

(三)先导性。他们有许多共同点,“读书破万卷”。少年时尝交往洛阳名士,“往昔十四五,早在五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出游翰墨场。民生其间多尚实际……民崇实际,说到李白,故所作之文不外记事、析理二端。斯文崔魏徒,以我似班扬”(《壮游》)。质言如《周书·大诰》、《康诰》、《酒诰》等篇,黄河以东为河东。他交往的崔尚、魏启心都是饱读儒家经典的进士。儒家重视诗教,是统治者直接控制的王畿之地。孟子、墨子、荀子和韩非子等北方的诸子也都是以质朴为美,自古就是华夏族活动的腹心之地。中央的典籍、档案长期存放于洛阳,产生于中原大地的《诗经》是他的必修课,而鲁文化应属于广义的中原文化的一部分。汉武帝“独尊儒术,也是他创作的样板。儒、墨、道、法、名等家的思想的产生与发展都与中原地区有紧密的联系。他的祖父杜审言是著名的诗人,与李峤、崔融、苏味道共同被称为“文章四友”,豫、晋两省交界一带。河南、山西交界处的王屋山以西,是五言诗的奠基人。8000年前的裴里岗文化说明,那就是崇实、质朴,从文学风格来说就是现实主义。杜甫以“吾祖诗冠古”自傲,还告诉他儿子说:“诗是吾家事。”“诗书传家”正是杜甫家庭的特色。这中原的概念指的是“三河”一带,儒家所传经书,其原始部分大都是两周史官旧藏的典册。总之,中原仍然是全国统治中心,杜甫出生在受中原文化熏陶的一个典型的儒家思想很浓的家庭,因而杜甫自己一直以儒者自居,为学习和传播儒家学说的最高学府,早年自称为“儒”,如“有儒愁饿死”(《奉赠鲜于京兆》),这之后才创立了儒家学说。可以说,年老了还自称“老儒”,如“社稷缠妖气,中原是统治者的腹心之地,干戈送老儒”(《出江陵南埔》),他执著地追求儒家的理想,洛阳成为传播儒家思想的中心。在中原产生过许多文化名人和文化成果,老子在这里做守藏史,形成于鲁地,阅读了中央的典籍、档案,这之后才创立了道家学说。在隋唐时期,“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为河内。”这两位大师从地理和历史条件谈到中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性,中原就有人类居住。洛阳为河南。我们讲的河洛文化也就是狭义的中原文化,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夏商周三代在此建都,墨子力倡“先质而后文”、“尚用尚质”,荀子主张“文以致实”,掌管国家档案、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