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妈妈决定孩子的一生
1179800000010

第10章 掌握与孩子交流的密码(2)

但有些妈妈为了防止孩子骄傲自满,就采取从不夸奖的方式对待,即使孩子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她们也不在语言、行动上做任何表示;相反,当孩子出现错误时,她们就会表现出很严厉的样子。长此以往,孩子的自信心必然被挫伤,因为他觉得自己做什么都不会出色,不会赢得赞扬,还不如什么都不做,孩子的进取心就会随之下降。

古语云:“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跟孩子讲道理,应充分肯定孩子的长处,对孩子的进步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在此基础上再对孩子的过错予以纠正,这样孩子就容易接受大人的意见。如果一味地数落孩子,责怪孩子这也不是那也不对,只会让孩子产生自卑心理和逆反心理,甚至会跟你对着干。

所以,你的表扬一定要及时、适当地流露出来。有时,一个赞许的眼神就会给孩子带来莫大的鼓励,一个亲切的微笑就会扫去孩子所有的失落,重振挑战的勇气。

有个男孩子曾经趁父母不在家的时候,一个人把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想给妈妈一个惊喜。可妈妈一回来,只是简单地说:“你真是个勤劳的好孩子!”孩子一听马上就烦了,扫兴地说了一句:“真没劲!”

而另一个男孩子也是趁父母不在家的时候把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当他妈妈回来时,发现屋子整洁干净,马上表现得很意外的样子说:“嘿!真没想到呀,你还有这一手呢!这屋子打扫得真干净,快让妈妈下岗了!”孩子听到妈妈风趣的评价,得意极了,对做家务的兴趣立刻又增加了许多。

可见,赞扬是个与孩子沟通、拉近感情的好办法,但是一定要讲究技巧和方法。夸奖孩子不能简单地戴高帽,那样只会引起孩子的反感。心平气和才好沟通

上小学一年级的楠楠拿着刚刚发下来的数学试卷怯生生地走到妈妈面前说:“妈妈,这是我的数学试卷,老师说让家长帮助我一起改正。”

妈妈接过试卷一看,上面画满了红圈圈,在基本概念题的部分得了一个“合格”,基本运算题部分也得了一个“合格”,基本应用题部分得了一个“良好”,竟然没有一个“优秀”。

妈妈不禁有些着急,才小学一年级就学习这么差,这怎么能行呢。但是她知道自己的着急不能表现出来,于是尽量用很平静的语气问:“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题目做错呢?你自己知道是什么原因吗?”楠楠轻轻地摇摇头,胆怯地看了妈妈一眼。妈妈说:“这些题目你会做吗?是不会做还是马虎造成的?”楠楠小声地说:“是不会做。”

于是,妈妈耐心地从第一道错题开始为楠楠讲解。每当讲完一道题,妈妈就问楠楠:“听懂了吗?”楠楠总是认真地点头回答:“听懂了。”妈妈不放心,又让楠楠把她讲的复述一遍,楠楠也都说得清清楚楚。最后,妈妈把所有错题都讲完后,让楠楠把这些错题都改正了过来。

过了一会儿,楠楠把改过的试卷拿给妈妈。妈妈发现居然还是错了一大半,原来这小家伙根本没搞懂题目的含义,只不过是鹦鹉学舌地复述妈妈的话。妈妈无奈,又耐着性子给楠楠讲了一遍,可她还是一副似懂非懂的样子。妈妈不禁有些冒火,音调不由地高了起来:“怎么回事?你怎么还不懂?上课时都听什么了?”

做不对题目的楠楠本来就很不安,这下更加害怕了。妈妈越见她这个样子,心里越是着急,语气更加严厉起来:“再做一遍,什么时候全部做对了什么时候才能睡觉!”

夜里十点多,楠楠才把那几道题完全做对,然后默默地走回自己的房间。

第二天早上,楠楠上学走了,妈妈在她房间的桌子上看到一封信,上面工工整整地写着:给亲爱的妈妈。

妈妈打开信,只见上面写着:“亲爱的妈妈,我很爱很爱您。我知道自己不该做错那么多题,rě您生气。您陪我做题做到那么晚,我知道您很辛苦。可是,我想向您提个意见。您和我说话的时候温róu一点好吗?我好害怕您生气的样子。楠楠”

妈妈想起昨晚楠楠胆怯而沉默的样子,不禁暗暗地自责起来:楠楠才上小学一年级,学习上犯错误是很正常的事,自己怎么能对孩子那么粗暴呢,这样不但不能教育好孩子,还会阻碍孩子全身心投入学习。想到这里,妈妈马上给楠楠写了一封回信,向她保证以后会尽量温柔地和她说话。

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事情太多了,很多妈妈可能比楠楠的妈妈还要严厉许多。可是,这些妈妈有没有想过,这样的态度真能让孩子一怕就会吗?

孩子的接受能力有各自的特点,可有些家长却总是忽视孩子的现实能力,对孩子抱以太高的希望,拿过高的标准来要求他们,结果在无形中给孩子带来了沉重的压力。这样的结果就是孩子往往被压得不堪重负,心生怨气,产生逆反心理,为教育带来更大的阻力。

循循善诱,充分说理,心平气和地沟通,是家长教育孩子的重要手段,跟孩子说理不仅需要有耐心,还应结合孩子的心理特征,选择恰当的方法和技巧。

儿童心理学家认为,如果孩子幼小的心灵受到最亲近的人的辱骂,会造成他自我怀疑的温床。反之,一个孩子如果经常得到他亲近的人的赞扬、鼓励和关爱,那么这个孩子才会去爱其他人,这也给了这个孩子一个机会,使他能够成长为一个幸福和自信的人。妈妈错了也要道歉

人无完人,孩子会犯错误,妈妈也会犯错误,尤其是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常常会犯错误。因为大人不能完全了解孩子的心理,常常会误解孩子,这是很正常的事。通常孩子犯错误,妈妈都会要求孩子向大人认错。但是妈妈犯了错误,却很少对孩子说声“对不起”。在有些妈妈看来,自己一向担当管教者的角色,孩子犯错了就应该教育,但自己有尊严,怎么能向孩子认错呢?所以,家长很难启齿向孩子认错。有个妈妈说:“有一次,我十分严厉地教训了孩子,可批评完了之后才发现是自己弄错了,怎么办呢?我想向孩子解释一下,因为让他受委屈了。可我发现自己似乎没有勇气开口,面子上的事很难办。”

这样的心理很多家长都有。妈妈可能会认为如果自己承认错误的话,会有损自己的威信和面子。事实上,孩子如果知道你能够勇敢承认自己的错误,他会更加尊重你。一个能够诚恳地向孩子承认错误的家长更能赢得孩子的信任和尊重。

因此,发现自己对孩子犯了错误,实话实说是最简单有效的方法。老老实实地对孩子说一句:“对不起,妈妈错怪你了,向你道歉”。你和孩子之间的矛盾就会马上化解,孩子刚受到的委屈也马上就会得到安慰,他会觉得妈妈是个真诚、可信赖的好妈妈,从而更愿意接近你,更会佩服你。从此以后,你对他的教育和指导也会更加顺利。

最好不要想侥幸“蒙混过关”,别以为孩子不会在意。一次的不认错也许孩子不会怎么想,两次就会让孩子不满,三次就会让孩子认为你永远是错的,而且永远都不愿意承认。

所以,如果你发现了自己的错误,那么请一定要及时给孩子道歉。心理学家认为,一些不恰当的话,如“你怎么这么傻”、“我对你已经彻底失望了”等等都会对儿童产生可怕的后果。如果你觉得对孩子说这样的话是理所当然的,因而不对孩子进行道歉的话,会严重地伤害孩子的自信心,有时甚至会让孩子情绪崩溃,即使通过好几年的心理治疗都无法纠正过来;反之,如果你发现后,及时向孩子道歉,就可以化解恶言恶语对孩子的伤害。

身为母亲,若能以身作则,做错事后承认过错,日后孩子一旦犯错,也会乐于承认——因为妈妈已给他做了一个好榜样。这也有助于建立亲子之间的信任,增进彼此的沟通。给孩子申辩的机会

妈妈面对的是正在长身体、长知识、人格逐渐形成的孩子,他难免会存在一些缺点,难免会犯一些错误。此时,如果妈妈不能客观地了解事情的真相,分析孩子的心理状态,只是简单粗暴地凭着表象严厉地批评教育,甚至带着主观色彩逼着孩子认错,不给孩子申辩的机会,那么结果只会适得其反,还会给孩子的心理留下阴影。

一位妈妈偶然间看到自己上小学三年级的儿子的笔记本中夹着一份检讨,写得情真意切,而且还有模有样地引用了班主任的话。妈妈委婉地跟儿子提到这件事,可正专心玩游戏的孩子竞说他不记得有这回事。

妈妈心里一惊:这孩子犯了错误能写出这么“高质量”的检讨,而且这么大事居然都能忘了,这岂不是说明孩子在学校常犯错误吗?

想到这里妈妈越发着急,立刻就想和儿子好好谈谈。但是她转念一想,孩子最近学习上有很多进步的表现,还是找个适当的时机再问吧。

第二天早上,孩子睡醒后,妈妈就给他讲他晚上睡觉的种种“劣迹”,比如踢被子啊,流口水啊,儿子听了后开心地哈哈大笑。妈妈趁机问起了儿子检讨的事。孩子仍是一脸茫然地望着妈妈。妈妈耐心地说:“你可能忘了,要不我们拿出笔记本看看吧!”

笔记本拿过来,孩子低头看一眼,突然抬头说:“妈妈,这是我同学的本子,不是我的!”妈妈仔细看了一下,果然,这个和儿子的笔记本一模一样的本子的扉页上写着另一个孩子的名字。

妈妈心中特别高兴,原来错误不是儿子犯的。心中也暗自庆幸:幸亏没有贸然批评孩子,先给了孩子一个说话的机会!妈妈诚恳地对儿子说:“是妈妈搞错了,原谅妈妈的粗心大意吧!不过下次你也要仔细,别再把同学的本子拿回来了!”

孩子甜甜地笑了,高兴地回答:“是,妈妈!”

所以,妈妈跟孩子说理时,孩子可能会对自己的言行进行辩解,妈妈应给予孩子申辩的机会,让他们说清事实和自己的理由,千万别乱下结论,妄加指责,全盘否定。

如果大人一味地训斥,孩子在胆战心惊的同时,往往对自己的做法无所适从,今后还会犯同样的错误。另外,孩子在犯错后,还会想方设法瞒着大人,这样对孩子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

每一位妈妈都应该明白,申辩并非强词夺理,而是给孩子说话的机会,让孩子把事情讲清楚、讲明白,这样沟通才能更深人、更彻底,孩子才会更加理解你所讲的道理,使教育收到良好的效果。子的笔记本一模一样的本子的扉页上写着另一个孩子的名字。

妈妈心中特别高兴,原来错误不是儿子犯的。心中也暗自庆幸:幸亏没有贸然批评孩子,先给了孩子一个说话的机会!妈妈诚恳地对儿子说:“是妈妈搞错了,原谅妈妈的粗心大意吧!不过下次你也要仔细,别再把同学的本子拿回来了!”

孩子甜甜地笑了,高兴地回答:“是,妈妈!”

所以,妈妈跟孩子说理时,孩子可能会对自己的言行进行辩解,妈妈应给予孩子申辩的机会,让他们说清事实和自己的理由,千万别乱下结论,妄加指责,全盘否定。

如果大人一味地训斥,孩子在胆战心惊的同时,往往对自己的做法无所适从,今后还会犯同样的错误。另外,孩子在犯错后,还会想方设法瞒着大人,这样对孩子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

每一位妈妈都应该明白,申辩并非强词夺理,而是给孩子说话的机会,让孩子把事情讲清楚、讲明白,这样沟通才能更深人、更彻底,孩子才会更加理解你所讲的道理,使教育收到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