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妈妈决定孩子的一生
1179800000026

第26章 让孩子像野花一样生长

尊重天性,孩子才能健康成长训练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给孩子一个私密的空间在自由中“创造”天才

让孩子自己束管理自己,你只需告诉他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让孩子自己解决困难,你只需告诉他人生必须要经历风雨;让孩子自由支配时间,你只需告诉他时间有多宝贵;让孩子做自己喜欢的事,你只需告诉他不要忘记应该承担的责任;让孩子保留日记中的秘密,你只需告诉他妈妈的心随时向他敞开……让孩子像野花一样自然生长吧,他必然回报你一个鲜花怒放的春天!尊重天性,孩子才能健康成长

许多人也许仍然记得,在过去的年代里,人们为了不让婴儿的腿变成罗圈腿,就用绷带将他们的腿捆绑起来;为了防止婴儿的耳朵突起得难看,就始终给他们戴着帽子;为了防止婴儿的头长得偏斜,就一丝不苟地调整宝宝的睡姿;还有的父母,为了让自己的孩子长出一只挺拔俊俏的鼻子,就不时地捏捏婴儿的鼻尖;更残酷的是,某些母亲不知从哪弄来的秘方——将小金耳环穿过婴儿的耳轮,因为她们听说这样可以增进宝宝的视力……

如今,这些愚蠢可笑的做法在大多数国家都不用了,不过在某些地区依然存在着这样不可思议的传统习惯。他们虽然从心理上渴望自己的孩子将来成为优秀的人,但这样的做法却不知不觉地损害着孩子的成长——这些都不符合孩子自然成长的法则。

睁开眼睛看一看四周,我们就能发现处处都有母亲帮助孩子学走路的场景。这些望子成龙的母亲每天都要花费很多时间教孩子走路,她们拎起孩子,让他们悬空,好奇地观看他们的双腿在地面上柔弱无力地荡来荡去。令人可笑的是,这些妈妈竟然就如此认为她的宝宝开始学会走路了!她们并没有考虑到孩子现在是否具备很好的自我平衡能力。

这一时期的宝宝,神经系统的发育还不健全,他们的动作还不能做到协调自如。尽管如此,由于宝宝正处于成长发育的高峰时期,他们的脚骨和肌肉很快就会发育完善,自然就学会了走路。这时,不明原因的母亲开始呼唤了:“看,我教会宝宝走路了!”事实上,这是孩子自我成长的天然结果,将孩子的进步归功于教子有方,实在是荒谬至极!

然而,一旦引入蒙台梭利的教育理念,孩子的成长就会发生意想不到的惊人变化。虽然她不会教你如何让孩子的鼻子变得俊俏挺拔,但她却告诉你如何遵循自然法则,在孩子成长的路途上,少一分障碍和伤害,多一分理解和尊重,从而让孩子健康成长。

著名文学家冰心老人说:“让孩子像野花一样自然生长。”这是她在儿童教育方面的一个观点,这种观点对我国的儿童教育特别是冢庭教育方面是有深远意义的。

作为父母,一定要明白——大自然本身决定着孩子的头、鼻及耳朵的形状;父母根本不需割断孩子舌下的韧带,他们就会说话,不需要捆绑,他们的腿也会自然长直。在时机还未成熟之前,不要强迫孩子走路,因为只要时机一到,他就自动地站立起来,然后开始自然行走。走路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

让我们做父母的把两只紧紧束缚着孩子的双手松开一只,还给他们一个自由环境、宽松的成长空间,让他们在大自然中轻松地呼吸,像“野花”般争奇斗艳,茁壮成长!训练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

瑞士的妈妈到超市买东西,常常是一只手拦腰搂着孩子,小孩子的脸朝外,小胳膊小腿伸着,好像随时会溜下地去。冷风袭来,家长不遮也不掩,随意地进出商店。

而中国的妈妈,两只手总是小心地上上下下紧紧地把孩子抱在怀里,左掖右挡地把孩子裹得严严实实,让孩子的脸朝着大人的胸膛,总是担心孩子会被风吹着、被雨淋着。

瑞士人普遍认为,刚生下来的孩子就像一粒种子,需要一定的生长环境。大人不可过于控制孩子,要给孩子留下自由发展的空间。比如一只手抱孩子,他的小手小腿可以自由活动,眼睛可以观察更多的外界事物,全身可以充分地与阳光、空气接触,这样有利于孩子适应环境和健康成长。

而在中国父母心目中,孩子永远是孩子,任何时候都需要疼爱和保护。害怕他被风吹到、被雨淋到,舍不得他吃苦受累、委屈伤心,凡事都要设法代为筹谋,预作安排,甚至亲手代劳。

我们时常可以看到一些家长抢着替孩子做事的情形:妈妈怀里抱着三四岁的孩子走路,不顾孩子挣扎着要自己走;爷爷送孙子上学时执意要替孩子背书包;妈妈争着代孩子做手工制作;爸爸甚至替孩子完成家庭作业。这些家长不是怕孩子不会做就是嫌孩子做得不好,总是不停地在一旁唠叨,嫌孩子动作慢,担心他受伤;要么就叮嘱这个危险,那个不能碰……

其实,父母过分的干预与太多的指责,反而让孩子缩手缩脚,遇事不敢自己做主,既不想动脑思考,也没有动手的欲望。这不是在爱孩子,反而是害了孩子,影响了孩子的独立性和动手能力的发展。

对于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家长必须要有正确的认识,不要因孩子小能力弱就心疼他,而实行包办代替;也不要怕孩子做事花费时间,惹麻烦,图省事而包办代替;更不要怕让幼小的孩子做事被人误解不疼孩子,而包办代替。

事实上,现在的孩子很聪明,可塑性极强,而且视野开阔,都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做父母的不妨站在从旁协助的立场上,扮演一个欣赏者、喝彩者,将孩子当作一个独立的人来看待。了解孩子,观察他的愿望、兴趣,尊重他潜在的主观能动性。给孩子充分发挥的机会和时间,看他去动手,让他去慢慢思考、揣摩、尝试,寻求最后的答案。

当然,孩子在各方面涉猎不够多也不够广,组织能力较差,联想与推理能力还不够成熟,整体的考虑也欠周全。因此,他们做事时思考的过程较长,动作也很慌乱,费时较多,而结果也可能欠佳。所以,做父母的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允许孩子在错误中学习。

通常,三四岁的孩子常常表现出特别强烈的独立活动的倾向和欲望。家长要有效地利用这一时机,培养孩子的自立习惯。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并督促他去完成,例如:三四岁的时候,让孩子自己洗小手绢、刷小塑料凉鞋;五六岁逐渐学会整理自己的图书、玩具,喂养小动物、浇花等等;稍大一些,便让孩子学习从事简单的家务,并鼓励他为别人服务,在劳动中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自立能力。

我们不妨来看看其他国家的父母是如何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

在加拿大一个记者家中,两个上小学的孩子每天早上要去给各家各户送报纸。看着孩子兴致勃勃地分发报纸,当记者的父亲感到很自豪:“分这么多报纸不容易,很早就起床,无论刮风下雨都要去送,可孩子们从来都没有耽误过。”

德国家长从不包办代替孩子的事情。法律中甚至还规定,孩子到14岁就要在家里承担一些义务,比如要替全家人擦皮鞋等。这样做,不仅是为了培养孩子的劳动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社会义务感。

日本教育孩子有句名言:除了阳光和空气是大自然的赐予,其他一切都要通过劳动获得。孩子很小的时候,父母就给他们灌输一种思想:“不给别人添麻烦。”全家人外出旅行,不论多么小的孩子都要无一例外地背上一个小背包。别人问为什么,父母说:“他们自已的东西,应该自己来背。”

将来我们的孩子面临的世界是多元化的、开放的信息时代,这就要求人人具备独立的思维、创新的意识、开拓和抉择的能力。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本身并不是目的,重要的是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树立起“做自己能做的事是应该的”的责任感,树立起“自己的事自己做才光荣”的自豪感,并培养和锻炼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

要知道,父母包办了一时,包办不了一世,唯有永远的爱护和耐心,才是对孩子最大的支持!给孩子一个私密的空间

天高任鸟飞,海阔任鱼跃。线放得长,风筝才飞得更高。给孩子一点儿空间,不要管得太死,多照顾孩子的自尊心,孩子才能健康成长。

美国第三十二届总统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是美国历史上唯一连任四届的总统。

他出身于富豪家庭,父亲学过法律,又经过商,很有钱。罗斯福的父亲和母亲相差26岁,当罗斯福出生时,父亲年龄已经很大了。罗斯福有一个同父异母的哥哥,可是很早就离家在外,罗斯福的降生给这个本来就十分幸福的家庭又带来了无比的欢乐。幼小的罗斯福成为父母关注的中心。然而,罗斯福的母亲并不娇惯他,而是严格地管束他。

母亲为小罗斯福安排了很严格的作息时间表:7点起床,8点吃饭,跟家庭教师学习二三小时,下午1点吃饭,午饭后又学到4点,然后可以自由活动。

小罗斯福游戏时总习惯于自己是赢家。为了教育他,有一次母子玩一种棋类游戏,母亲故意不让他,接连赢了儿子。小罗斯福生气了,母亲故意不去理他,并坚持让儿子道歉。结果,小罗斯福认输了。

严格教育对生活在优裕环境中的儿童尤为重要。人生要经过许多磨难,才能成就大事业。如果只会享福,不能受苦,这样的人将不能立足于社会,更不能为社会献身,为他人造福。因为这样的人只能满足于自己的成功和幸福,心理永远不能成熟。

罗斯福的家庭是民主的。小罗斯福不满意母亲制定的严格作息制度,一次他提出了抗议,要求母亲给他“自由”。母亲认真地考虑了儿子的要求,允许他“自由”一天。到了晚上,6岁的儿子满身灰尘,一脸疲惫地回来了。这一天儿子去干什么了呢?母亲没有过问。

罗斯福的母亲知道尊重孩子,满足他的合理要求。严管不等于束缚,给孩子自由活动的时间,使孩子在无拘无束中放松一下,尽情地享受童年的欢乐,这对儿童个性的发展和良好品格的形成是有好处的。

罗斯福的妈妈非常尊重孩子的自主精神,她一直认为:孩子应该有自己的选择权。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有更高的自主性和主观能动性,才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能以坚定的自信心去克服困难,适应生活,创造生活。

孩子的成长和创造力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如果把孩子捆得死死的,一点自由支配的时间都没有,他们怎么去进行创造?家长应该给孩子更多的时间和空问,让他们去“淘气”,让他们自由自在地去遐想、去活动、去创造。

可见,给孩子们一个自由空间,给他们一个超越物质的精神天地,让他们在凡俗生活之中释放心灵,尽力过一种呈现自我、表现自我的生活,这对于他们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

蒙台梭利教学中最重要的原则就是给孩子足够的自由,让孩子能够自己选择、自己决定。在这种教育活动中,孩子最大的感受就是快乐,因为他是这个环境中的主人,拥有绝对的自由和尊重,快乐地成为他自己。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孩子慢慢开始长大的时候,就逐渐有了自我意识,希望“做他自己的主人”。这个时候,家长要给他一些成长的空间,让他知道你同样希望他成长,并且给他保留一定的权力,他就会不再顽固地反抗,也不会有挫败感。

孩子的天性就是喜欢无拘无束,渴望有自己的空间。只要你能给孩子一点儿空间,多照顾孩子的自尊心,你的孩子就一定能健康成长。所以,妈妈们,如果你们爱孩子,就给孩子自由吧;如果你们希望孩子快乐,就让他轻松一些吧;如果你们希望孩子健康,就给他一个私密的空间,让他自由自在地成长吧!在自由中“创造"天才

大人可能不知道,当一个孩子对某种事物表现出特别有兴趣的时候,正是他在内心创造自我、开发自己智力的时候,他靠着自己的努力,来让生命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所以,当他对周围的一切全力搜寻、尝试触摸之际,这是一个无比神奇和重要的时刻!

遗憾的是,这么重要的时刻经常被大人们完全忽视,并无情地制止了!

我们不妨想象一下,当一个天才的画家,在某一时刻正准备创作一幅伟大的画作时,他有一种迫不及待将它呈现在画布上的心情,以免构思转瞬即逝。如果恰好在这一关键时刻,一个粗暴的人破门而入,并大声叫嚷着:“不要画了,出去跟我吃饭吧!”那这位画家只能气愤地回应:“你的行为真是太恶劣了!你知不知道你这样大嚷一声会让我所有的灵感泡汤,这世间也许会因此而少了一幅绝美的艺术品!”

虽然孩子不是画家,没有艺术家那样的才华,但他的内心深处同样在“创造”。单就“创造”本身而言,孩子与艺术家相比毫不逊色,甚至比艺术家更意义重大。因为孩子在潜意识里是想塑造一个全新的自我,在他的内心深处想造就一个创造型的天才。在被成人阻拦或者干涉之后失去了自我,失去了本来可以引爆全世界眼球的创造力。一个失去自我的孩子,长大以后,很难成为一个出类拔萃的人。

也许在许多父母看来,孩子缺乏能力,让他们自己主动做事是不可思议,而且是十分可笑的。下面的情形大家已经习以为常:当一个幼儿正在做自己的事儿,比如他自己用勺子吃饭时,我们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去喂他;当他正努力扣外衣的扣子时,我们便急不可耐地帮他扣上。总之,孩子的每一行为都有人去替他做。其实这样的“好心”,无意间阻碍了孩子自我的锻炼和成长。

就像幼蝶在蛹中一天天破茧而出一样,孩子也在靠自己的力量一步步成长。在孩子的成长阶段,由于他的身体或者肌体组织还没发育成熟,动作看上去往往会比较缓慢,就像他们因为腿还很短,所以行走的速度很慢一样。但是我们不能否定,他们的生命正是从这些细微改变开始逐渐得到发展与完善的。

如果人们阻碍这一进程,就等于是在用暴力摧残生命。回想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是怎样对待孩子们的呢?看到他们拿杯子、搬东西,我们会立刻跳起来上前阻拦。

相反,如果成人们在代替孩子做事的时候,孩子若有所抵制时,我们便会十分严厉地加以制止。假如有人妨碍我们的权限之内的事情,我们会非常敏感和厌烦,甚至会觉得那是一种冒犯。可有谁曾想过,其实孩子幼小的心灵也是这样想的,只是他无法表达出来而已。

相反,如果成人们在代替孩子做事的时候,孩子若有所抵制时,我们便会十分严厉地加以制止。假如有人妨碍我们的权限之内的事情,我们会非常敏感和厌烦,甚至会觉得那是一种冒犯。可有谁曾想过,其实孩子幼小的心灵也是这样想的,只是他无法表达出来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