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何日君再来:流行歌曲沧桑史话
1196600000003

第3章 第1乐章 歌坛往事说从头(1)

中国时代曲历史之考源

1927年,时代曲登陆中国乐坛,这是时代的呼唤,历史的必然。

经过“五四”新文化运动洗礼的中国社会,要求“民主自由”,追求“个性解放”,已成为时代的呼声。时代曲的基本特征是以抒发个人情感为主,它可以满足人们用歌声唱出内心的真情实感,表达爱与憎的强烈愿望。时代的呼唤,国人的需要,是时代曲登上历史舞台的中国社会自身的因素和条件。

20年代的中国,伴随着经济活动的“西风东进”,欧美和日本的戏剧、电影、音乐、歌舞也纷纷涌入中国。意大利的米兰大歌舞团、美国的丹尼斯古典歌舞团、法国的邓肯舞蹈团、日本的宝冢舞蹈团……都先后来上海演出,俄国侨民的业余剧团常活跃在上海的舞台上,西方的流行音乐和歌曲也开始在上海流传。外来的影响也催生了时代曲在中国乐坛的崛起。

黎锦晖以其超出常人的认识水平,代表着时代新潮的思想观念。此时他的视野从少年儿童已进一步扩展到成年人,因为需要歌曲陶冶情操,享受美育,丰富生活的有更广大的人群。于是,他开始为成年人写歌,《毛毛雨》在他的笔下应运而生,这是中国社会不断发展,文明进步的标志,也是中国音乐追赶世界流行音乐发展步伐的重要一步。

“明月”的由来

在中国流行音乐史上,第一代的作曲家、词作家和歌星多出身于“明月社”,“明月”称谓的由来,是研究中国流行音乐史不应回避的课题。

1920年的中秋之夜,在北平斗鸡坑家中,和戏曲、曲艺、音乐界的朋友聚会时,黎锦晖提出成立一个民间的音乐团体,要“高举平民音乐的旗帜,犹如皓月当空,千里共婵娟,人人能欣赏”,依此,他为这个团体定名为“明月音乐会”。

1921年,黎锦晖应上海中华书局总经理陆费逵之聘,南下上海,任中华书局编译所国语文学部部长及教科书部编辑,11月又任国语专修学校教务主任兼教员。为开展课外活动,他购置多种乐器,“明月音乐会”也正式开始活动。

黎锦晖在他1965年完成的回忆录《我和明月社》一书中说:“在明月社的历程中,由于各个阶段必须适应环境,社的名称不尽一样。如‘语专附小歌舞部’、‘中华歌舞专门学校’、‘中华歌舞团’、‘明月歌舞团’、‘联华歌舞班’、‘明月歌舞剧社’、‘明月歌剧社’等七种称谓。而与社休戚相关的‘明月音乐会’,对内服务,对外负责,它的名称始终如一。”七种称谓的大致时间和经过是:

语专附小歌舞部

1922年1月,黎锦晖出任国语专修学校校长,为了实验新编的课本和新的教学法,他在“语专”设立了附属小学。此时,他的活动主要是宣传、推广普通话,创办《小朋友》等儿童文学读物,创作儿童歌舞表演曲……此期间他的创作还没有进入流行音乐的领域。

中华歌舞专门学校

1927年2月在上海爱多亚路(今延安中路)966号宣告成立。开学不久,黎锦晖最早创作的成人歌曲开始在校园内传唱,黎锦晖的创作开始由为孩子们写作品,向为成年人写歌转型。这是黎锦晖1926年离开中华书局后,为推进歌舞事业而创办的中国第一所培养新兴歌舞人才的学校。5月开始以中华歌舞会名义对外演出,7月,黎锦晖发起举办“中华歌舞大会”。他创作的成人歌曲,由在歌专校园内传唱到走上舞台,走向社会。

美美女校 为赴南洋巡演排练节目而组建,王人美、黎莉莉均在此时入校。

中华歌舞团

1928年5月,为赴南洋群岛巡回演出而组建。这是黎锦晖领导的中国第一个出国演出的民间歌舞团体,在南洋群岛受到热烈欢迎,为中国的新兴歌舞赢得了荣誉,意义深远,影响巨大。

明月歌舞团

1929年10月,黎锦晖和徐来、黎莉莉、王人艺由新加坡返回上海。办完和徐来的婚事即开始筹建“明月歌舞团”。1930年初“明月歌舞团”正式宣告成立并很快移师北平,黎锦晖此时租住在北平东城栖凤楼59号“京师第二蒙养园”,开始以“明月歌舞团”名义发广告招生。

《北洋画报》从3月30日开始一直对“明月歌舞团”的演出和活动进行跟踪报导,一直称这个演出团体为“明月歌舞团”。9月4日,《北洋画报》副主编王秋尘,在他的《秋来明月满春和》一文中说:黎锦晖所领导之歌舞团体,于西风初动时再度来津。该团体本为上海“明月音乐会”之旅行团,“歌舞团”一名辞,在黎氏认为原系一种临时性质。此次来津,由津将赴大连,转之沈阳。而此“旅行团”上之“明月音乐会”乃正式改为“明月歌剧社”,以歌剧社名义表演,在津此又第一次也。

从这“第一次”开始,接下来在大连(9月8日—14日)、沈阳(9月17日—21日)、抚顺(9月23日)、长春(9月下旬)、哈尔滨(10月1日—10日)演出,均以“明月歌剧社”的名义。

10月末,演出全部结束,全体团员返回北平,新闻媒体12月中旬采访回国探亲的黎明晖时仍称这个团体为“明月歌舞团”。

联华歌舞班

由于“明月歌舞团”在平津、东北巡演影响巨大,联华影业公司经理罗明佑,提出把“明月”收在“联华”名下。1931年6月“明月歌舞团”正式改名“联华歌舞班”,黎锦晖任班主任,班址设在上海爱文义路(北京西路)1298号。

这一年的3月,联华影业公司尚未正式挂牌就以“联华音乐歌舞学校”名义在沪招生,聂耳以聂紫艺的名字报考,和李果等五人被录取。1931年秋,周小红(周璇)经章锦文介绍进入“联华歌舞班”。

明月歌舞剧社

“一?二八”之后,联华影业公司提出停办“联华歌舞班”,经全体人员讨论一致决议:重新组织起来,依靠自己的力量把团体维持下去。1932年3月29日正式与“联华”脱离关系,改名“明月歌舞剧社”,成立“社务委员会”,实行集体领导。黎锦晖还为此写了一首《剧社励志歌》。

明月歌剧社

1933年初,“明月歌舞剧社”基本瓦解,只留下白虹、黎明健、张静、张簧、张弦等五人,为民营电台播音、作商品广告、为舞厅伴舞。1934年上海《大晚报》举办“三大播音歌星竞选”,白虹、黎明健、张静仍代表“明月社”参赛,白虹夺得第一名,为“明月社”赢得了荣誉。

1934年末,黎锦晖见有些社员还没有出路,又拿出自己的积蓄重新组建“明月歌剧社”。老社员除白虹等五人一直没有离开外,又回来的有张其琴、张其瑟、严折西、罗静华、薛陶、石磊、老邝、袁大等人。1935年2月又招入一批新社员,有林琳、张蔷薇、张帆、叶田田、方菲、游泳、李白华、李白英、胡秋萍、胡秋洁等十余人。同年秋,黎锦光、王人艺、谭光友等人从庐山南昌行营政训处回来,要求再回明月社,还带回来一个鲍志超。1936年初严华也回到“明月”。

大中华歌舞团

1936年5月初,黎锦光从黎锦晖手中接过“明月歌剧社”,7月,他将“明月社”易名为“大中华歌舞团”,自任团长,请严华任副团长,经香港前往南洋群岛巡回演出。随团的演员有:白虹、张帆、张蔷薇、林琳、叶田田、方菲、游泳、李白华、李白英、谭光友、王人艺、张簧、张其琴、薛陶、许拂春、高茫生、鲍志超,还有特约舞场乐师鄂达夫、韩恩泽等人。这次巡演至1937年5月结束,在巴达维亚就地解散。黎锦晖苦心经营的“明月”事业,15年间多次易名,以“中华歌舞团”开始,以“大中华歌舞团”结束,这个句号十分悲凉!

明月歌舞团1930年在平津和东北的巡回演出

1930年初—1931年2月,黎锦晖率领他重新组建的“明月歌舞团”赴平津和东北巡回演出近一年,演出的节目主要是他的歌舞表演曲和歌舞剧,同时他把1929年在新加坡创作的“百首家庭爱情歌曲”陆续推上舞台和观众见面,使这些歌曲在所到之处广泛传播,此次巡演在中国流行歌曲发展的历史上,和1928年的南洋巡演具有同样的意义和价值。

北平栖凤楼59号和中国流行歌曲

古老的中国,不知哪朝哪代,在北平的东城有一位美女被选入宫,美女入宫前居住的胡同被命名为栖凤楼。栖凤楼59号当时是京师第二蒙养园的地址,蒙养园的园长张裕生是黎锦晖的同乡、同学,黎锦晖租下了蒙养园的部分房屋,把“明月歌舞团”的团址设在这里,开始发广告招生。

经过考试,第一批被录取的王润琴(王韵清),形象活泼可爱,声音清脆甜美,13岁就写了《寄给父亲的诗》,经黎锦晖谱曲后成为她的保留曲目。

和王润琴同时录取的赵晓镜(又名苏菲亚)、胡笳、王宝今、张静姝、王宝筠、安雅琴、于淑霞、周贵英、韩树桂、于知乐、陈晴、万美君等人,她们都是有一定歌舞天赋和素质的小姑娘,大家在学校里都会黎锦晖的歌和舞,从上海跟黎锦晖来北平的王人美和黎莉莉作她们的小老师。经过排练,1930年3月30日下午16时就在真光剧场为安琪儿画报社进行了募捐演出。这是“明月歌舞团”在北平的首场演出,演出的节目有歌舞剧《蝴蝶与少年》、《小小画家》以及黎莉莉的《天鹅舞》和王人美独唱的时代曲《卖花词》,这是此次巡演最早亮相的时代曲。

黎锦晖还把《特别快车》配上动作,由赵晓镜、黎莉莉、王人美、胡笳作为歌舞表演曲演出,在《北洋画报》发表剧照时,旁边还写有“这就是特别快车”的字样,特别快车是经常演出的重点节目。他的“百首家庭爱情歌曲”在巡演中亮相的,演出前都要在栖凤楼59号的游艺厅排练。演出《桃花江》时,因当时的“明月歌舞团”没有男声歌唱演员,他就安排黎莉莉唱男声,王人美唱女声,演出受到了热烈欢迎。1931年1月6日,美商胜利唱片公司为“明月歌舞团”灌录了《舞伴之歌》、《桃花江》和《特别快车》的唱片,前两首是黎莉莉、王人美对唱,《特别快车》是王人美独唱,这是胜利唱片公司第一次为黎锦晖灌录唱片。

黎锦晖的时代曲从栖凤楼走向平津和东北许多大城市的舞台,栖凤楼59号为中国时代曲登上历史舞台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1931年初,王人美、张其琴、胡笳、王人艺、张簧、张弦、张静姝等人先赴上海。又由黎锦光主持招收了第二批学员,录取的有白丽珠(白虹)、许曼莉、于思歌、于思咏、杨枝露、严励、董西娜、英凤贞(英茵)等人。这批学员3月22日由黎锦光、严折西带队赴上海,严华随队同行。这些经历过栖凤楼时代的人,许多人后来在中国的流行音乐史和电影、戏剧史、美术史上成为名家,他们是从栖凤楼飞出去的“金凤凰”。

严华没有参加“明月歌舞团”的招生考试,赴上海前曾在栖凤楼59号暂住。他对栖凤楼怀有一份特殊的感情,1938年他和周璇回北平结婚期间,曾和周璇一起到栖凤楼59号看望张裕生老人。严华的妹妹严斐,1932年等待严华来接她去上海进明月歌舞团前,也曾住在栖凤楼59号,如今已93岁的严斐,仍念念不忘栖凤楼。

新闻媒体对黎锦晖时代曲的评价

“明月歌舞团”以演出儿童歌舞剧和歌舞表演曲为主,新闻媒体的报导,内容也以评价儿童歌舞为主。《北洋画报》的副主编王秋尘先生,对“明月”的演出跟踪报导,曾连续发表有分量、有见地的文章,对“明月”的演出给予了很大的支持。这里摘录一段王秋尘评价黎锦晖时代曲的话,80年前王秋尘先生能有这样的认识,实在难能可贵!

……即以情歌论之,如《爱的花》,本含爱惜青春之意;如《峨嵋月》,不过离妇悲楚之辞。如《我怎么舍得你》,题目固香艳柔媚已极,而内含则劝夫从军之曲,何尝不委婉而悲壮!如《桃花江》,至多亦不过是男女相爱,发乎至情之歌而已。不能以《妹妹我爱你》、《一身都是爱》三五修辞略嫌委靡者,便掩其所有之长也。自有《诗经》便未尝离过恋爱。自有《楚辞》,便有所谓《美人香草》。温李之诗,香奁之体,以及于王实甫之《西厢记》,洪之《长生殿》,只需翻开一本有音韵之文学,无处不是言情。言之不足,歌以咏之,由来有自,是讵可以罪歌舞团耶!

若夫个人行为,纵有时近于浪漫,组织方法,或有时苦于未周,是者仅枝节问题,与歌舞之本身无涉,又不可不知者也。人有嗤明月歌舞团不应揉合中西乐器者,应知中国今日之乐器,已尽非中国之所固有耶,有以采取小调加以改良为浅薄者,应知所谓“采风”以夫“民间文学”云云,非皆以山歌野调为珍宝耶?有以少女吟情歌为隐忧者,在正道的立场上论,诚有立足之理由;而在文学上论,则文学有文学之立场,又不能与卫道论并论也。

明月歌舞团,非无可评议之处,第评议之者,应从建设方面着想。庶歌舞艺术,得以渐次茁长。若仅出之以讥讽,则失批评之本意矣。

这篇文章发表于1930年8月19日的《北洋画报》第二版。

9月1日,“明月歌舞团”再次到天津,一位署名“凌影”的作者写了一篇文章,题目是《记重见明月》,发表于9月4日的《北洋画报》二版,值得记入历史,摘要如下:

明月歌剧社再度来津,公演于春和大戏院,自经上次各报批评以后,早已引起本市士媛之注意,复以经理高君之布置得方,上座极佳,该社尊重舆论,故选材方面益为审慎,吾人认为稍涉轻亵者,均拼而不演。

一日夜曾往观,节目紧凑,时间经济,赏鉴之心方浓,而紫幕已闭,使人留有余不尽之意,较大戏中许多垫戏,坐到腰酸发倦者,自大不同,似正不必以多为贵也。

王人美女士《我怎么舍得你》一歌,命意深刻,遣辞悲壮,而歌来凄凉幽婉,如见金戈跃马,戎装按剑,忍别佳人,挥泪就道,效命疆场,视死如归之古斯巴达勇士。窃尝论中国女子,柔婉有余,勇武不足,悲哀辄擅胜场,激昂略嫌逊色,所谓无丈夫气也。聆女士之歌或有闻声兴起者乎?

庚午七夕后二日观明月歌舞于春和,偶成四绝写奉秋尘兄一粲(君武)。

能开风气复为师,群道黎家制作奇,弦意笳声宗雅正,独教明月有深知。(明月音乐会为黎锦晖君所创,以中西乐合奏,颇多新声。论者称为艺术界之异军,非过誉也。)

毛雨清歌博众欢,琼愁瑶想自漫漫,天真流露无人识,艺事从来索解难。(黎莉莉女士美才丽质,时于歌舞中见真性情,一般社会独赏其歌《毛毛雨》,非真知莉莉者也。)

惊鸿一舞影翩跹,舒黛回波剧自怜,更向画眉人一笑,阿侬有福傲神仙。(薛玲仙女士舞姿绝美,为同社音乐组严折西君之夫人,薛舞时,观个郎奏欧式之笳于台下,辄向之一笑。)

珍重云英未字身,谁知浅笑是深颦,曼歌一曲生查子,多少台前陨涕人。(王人美歌《我怎么舍得你》,曲首尾为朱淑真之生查子词,宛转歌来,凄艳欲绝。)

黎锦晖的时代曲,此次巡演中与观众见面的还有《夜深沉》、《休息五分钟》、《剑峰之下》等多首。

《北洋画报》的跟踪报导,澄清了一些被误传的史实

第一,严华没有参加平津和东北的巡回演出。

近年来介绍严华的文章,多把严华参加“明月歌舞团”的时间说成是1930年,并说他参加了“明月歌舞团”平津和东北的巡回演出,这是一种误传。